英阿马岛战争期间,北约态度如何?

遥望天际


马岛战争是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马尔维纳斯群岛是阿根廷方面对该群岛的称呼,英国方面则称其为福克兰群岛。这是一个位于南大西洋的群岛。主岛地处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南部海岸以东约500公里,南纬52°左右海域。整个群岛包括东福克兰岛、西福克兰岛和776个小岛,总面积12200平方公里。关于马岛的归属问题英国方面宣称:1592年渴望号上的英国航海家戴维斯是第一个发现该群岛的人,然而此说在国际上并无任何佐证,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有明确文字记录的第一位发现马岛的人是1600年的荷兰人威尔德。1764年法国航海家布干维尔率先在东福克兰岛建立居民点,次年英国人也开始在岛上定居,1770年占据南美大陆的西班牙殖民者驱逐了岛上的英国人并于1767年左右买下法国居民点的全部产权。1771年英国以发动战争作为威胁恢复其西福克兰岛的前哨基地,需要注意的是这时的英国只控制着西福克兰岛,而东福克兰岛仍一直处于西班牙统治下。1774年英国因为经济原因撤出西福克兰岛,但并未公开声称放弃对西福克兰岛的主权要求。1816年7月9日西班牙殖民地阿根廷宣布独立,1820年阿根廷宣称继承了西班牙对福克兰群岛的主权。1833年初英国未将岛上的阿根廷官员驱逐出岛。1841年英国委派一位文职副总督前往该岛,到1885年岛上一个约有1800人的英国社区已实现自给。1892年福克兰岛成为英国正式殖民地。而阿根廷方面则一贯反对英国占领该群岛。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日趋保守的英国资产阶级为维持垄断地位而对新技术的排斥使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被后起的美、德两国相继赶上并超过,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第一名的位置被美国取代,20世纪初英国又被德国反超而屈居第三。尽管英国是一战战胜国,但到1918年一战结束时英国已损失了1/3的国民财富和300万青壮年劳动力,与此同时还欠下美国大量债务。为偿还这些债务英国开始征收苛捐杂税和滥发纸币。这一时期各英属殖民地都掀起了独立运动的高潮: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要求英国政府给予更多的自治权限,印度则在圣雄甘地领导下展开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时的爱尔兰人同样没闲着:事实上早在一战尚未结束的1916年都柏林就爆发了反英的“复活节起义”,爱尔兰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甚至试图同德国合作,这令英国政府惊恐不已。1919年1月21日拒绝在英国下议院任职的爱尔兰共和派议员在都柏林通过了国家独立宣言、组建了爱尔兰议会,随即以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名义要求英军立即撤出爱尔兰。刚经历完一战的英国国力大不如前,尽管英国政府仍对爱尔兰独立运动进行了镇压,但很快陷入爱尔兰军民的游击战之中。1921年12月6日英国政府被迫签订英国——爱尔兰条约:爱尔兰南部26郡脱离英国的直接统治,成立爱尔兰自由邦,成为和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享有高度自治权的自治领。与此同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要求分离成为独立国家的倾向日益强烈,以致于英国政府为避免大英帝国的解体而在1931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赋予自治领独立解决对外对内政策、交换外交使节和签订国防协定等权利,自治领由此成为与英国同为平等成员的英联邦国家。1931年英国又通过建立英镑区加强了英联邦内部的经济联系。1932年7~8月在渥太华召开的英国自治领经济会议上签订了实行特惠关税率制度的协定:在英联邦内实行特惠关税,对外则提高关税,防止外国商品低税渗透英国的市场范围。当英国看起来出现复兴迹象时随着纳粹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崛起英国被卷入破坏力惊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说一战已大幅重创削弱了英国的世界霸权,那么二战则使英国的世界霸权彻底崩溃:除了战争直接导致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外,英国经济在战时管理制度下产生了超过200万失业人口。随着1944年7月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诞生英国在世界金融中的霸主地位为美国所取代。大英帝国治下的各白人自治领纷纷成为独立国家,而被誉为“大英帝国皇冠上的宝石”的印度也在二战时期“趁火打劫”要求英国给予更大的自治权才对德、日作战。1947年8月15日原英属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国家,印度周边的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也相继独立,至此英国实际已沦为二流国家。1951年埃及政府宣布废除此前同英国缔结的条约,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从此英国失去了对这一国际贸易航线关键节点的控制。1957年3月6日英属殖民地黄金海岸宣布独立并改国名为加纳,这是黑非洲第一个摆脱殖民统治的国家,由此开启的示范效应迅速在整个非洲广泛传播并引发了英国殖民体系的全面崩塌。

英国国力的大幅下滑使相比英国而言在马岛问题上具有地利优势的阿根廷试图从英国手中收回马岛。1964年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就马岛的归属问题进行了辩论:阿根廷以自己对原西属领土的继承权、马岛邻近南美、结束殖民地位的需要等为由宣称对该群岛拥有主权。英国则以自1833年以来对群岛的“公开、持续、实际的拥有、占领和管理”为由要求以该群岛居民的意愿进行自决。由于自1833年以来英国对该群岛持续的经营使岛上人口以英国后裔为主,在心理上普遍更倾向于英国。196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邀请英阿举行会谈以寻求一个和平解决纷争的办法。这种旷日持久的讨论到1982年2月还在进行,不过阿根廷国内已越来越厌倦这种日复一日的无结果的讨论。事实上在马岛战争前阿根廷和英国一样正处于衰败过程中,所不同的是:英国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阿根廷则直接由昔日的发达国家沦为了发展中国家:1908年的阿根廷是世界第七经济大国,人均收入与德国比肩。布宜诺斯艾利斯也从“大农村”转身成为国际化的“南美巴黎”。然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国家的高速发展掩盖着潜藏的问题:大地主寡头垄断了广袤的土地,使阿根廷的财富集中现象比美国严重得多,也使其在单一出口的老路上越走越远,偏离了工业化道路。而经济从属于英国的局面也在持续。在新兴中产阶层反对寡头统治集团,要求政治民主的呼声中1891年激进公民联盟(激进党)成立了。武装起义的威胁促使保守派总统罗克·萨恩斯·佩尼亚于1912年制定了普通男性无记名投票法。于是激进党领袖伊波利托·伊里戈延得以于1916年当选总统。他推行社会经济改革,将家庭农场主和小型企业纳入援助范围。时光来到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也波及到了阿根廷:由于世界主要大国几乎都被卷入这场经济危机之中,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可以用来购买阿根廷的农牧产品的资金严重缩水,大家都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阿根廷的农牧产品出现严重滞销。1930年何塞·费利克斯·乌里武鲁在军事政变中推翻了对大萧条束手无策的伊里戈延,由此开启了阿根廷军事政变的历史大幕,在此后的十年中阿根廷一直由军政府执政,过去的寡头政治与选举舞弊死灰复燃。1946年胡安·庇隆赢得阿根廷大选,他上台后将关键的工业与公共设施收归国有,提升了工资与工作环境,还清所有外债,并几乎实现了充分就业。他的妻子爱娃·庇隆发挥了核心的政治作用:1947年她推动国会授予女性参政权,并为弱势群体带去空前的社会救济。1951年庇隆顺利获得连任,然而超支很快耗尽了二战带来的巨额外汇。经济下滑、腐败盛行、夫人光环的褪去,加上离婚法通过造成的与天主教会之间的矛盾,使其渐失执政基础。1955年海军在刺杀总统的起事中轰炸了五月广场,几个月后在军方自称所谓的解放者革命中庇隆被迫下台,流亡西班牙。庇隆下台后阿根廷再度进入军政府执政状态,这时的阿根廷早已不复当年——拉美地区远离世界格局的中心热点地区固然使阿根廷得以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避免遭受战火蹂躏,但也使阿根廷错过了发展自身军事科技的机会。当美国凭借先进的军事科技和庞大的经济体量崛起成为世界霸主时阿根廷正不可逆转地走下坡路,甚至当二战结束后欧美国家将注意力转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并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时阿根廷却在不断发生政变和刺杀事件,国家政局极为动荡不安。1981年阿根廷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达11.4%,制造业产量下降为22.9%,薪资增长却只有19.2%;国内得到越来越多支持者的工联决定发动长期性大罢工,军政府受到人民的唾弃与憎恶。以加尔铁里为核心的阿根廷军政府寄希望于发动一场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1982年4月2日以加尔铁里为核心的阿根廷军政府对马岛实施军事攻击。由于英国在马岛的防守力量薄弱,阿根廷军队仅遭遇轻微的抵抗后便占领马岛全境。战事的出奇顺利让阿根廷人扬眉吐气,也间接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军政府。可正当阿根廷军政府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议会的授权下抽调海军总兵力的2/3组成远征军不远万里前来和阿根廷争夺马岛。由于英国与阿根廷远隔万里,所以从其舰队正式组建完成到其攻占马岛东侧的南乔治亚岛已过去半个月时间。1982年4月30日英国海空军完成对马岛周围200海里范围内的海上和空中封锁,剩下的便是对困守在马岛上的阿军进行“瓮中捉鳖”。5月21日英军开始在马岛登陆,虽然连遭猛烈抵抗,但还是在6月14日占领全岛。眼见大势已去的加尔铁里只好电令马岛驻军投降,至此历时74天的马岛战役结束。

那么在历时74天的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的北约盟友们究竟是持怎样的态度呢?本来根据北约成员国之间达成的协定:如任何一个缔约国领土受到攻击,可视为向全体成员国开战,因此全体缔约国自动参战而无需本国国会批准宣战。然而这条也被声明并不适用于有争议的领土,那么问题就简单了——如果北约认定阿根廷对马岛的军事行动是对英国领土的攻击,那么北约就有出兵帮助英国的义务;而如果北约认定马岛是英国与阿根廷之间有争议的领土,那么这就属于英国与阿根廷的双边外交事务,北约也就没义务介入其中。至于北约会作何认定显然将会受到在北约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美国相当的影响,对此阿根廷方面其实是心知肚明的。美国一向视包括阿根廷在内的拉丁美洲为自家后院——积极在拉美国家之间合纵连横,以期扶植亲美政权,而当时的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是在美国的扶植下得以上台的:1981年加尔铁里访问美国时被里根总统视为反对共产主义的盟友并热情接待。回国后的加尔铁里在美国的支持下于当年年底当选阿根廷总统,因此他执政时期一直奉行亲美政策。在决定发动马岛战争前曾和美国进行过沟通,而美国方面给予他的回复是美国将保持中立。当时阿根廷还是苏联粮食的主要出口国——每年都会有大量阿根廷小麦运往苏联。就在攻占马岛的第四天阿根廷与苏联签订了核协定及贸易、渔业协定,主要内容是:苏联向阿根廷提供浓缩铀,阿苏将在马岛周围联合开采石油、在周围水域联合开发渔业资源,允许苏联派大规模渔船进入马岛水域作业,而阿根廷获得的援助是苏联在情报方面的支持。据此阿根廷认为:一旦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即使不帮助自己,也至少会保持中立,而苏联则一定会站在自己这边。阿根廷甚至认为:英国根本不会为远离英国本土的小岛而出兵,毕竟这时英国放弃的海外殖民地够多的了,小小一个马岛似乎不足以使英国大动干戈。因此阿根廷国内根本没对战争有过任何预案,阿根廷军队根本没进行任何战争准备,因为他们以为只要驱逐了英国在岛上的少量守备部队就行了。1982年4月2日以加尔铁里为核心的阿根廷军政府对马岛实施军事攻击。由于英国在马岛的防守力量薄弱,阿根廷军队仅遭遇轻微的抵抗后便占领马岛全境。战事的出奇顺利让阿根廷人扬眉吐气,可正当阿根廷军政府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议会的授权下抽调海军总兵力的2/3组成远征军不远万里前来和阿根廷争夺马岛。与此同时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举行会谈,尽管当时英国和阿根廷都是美国的盟友,不过美国其实更愿意站在英国一边,会后美国放弃中立并向英国提供情报支持。在美国的影响下北约各国都采取了不公开介入战争,但暗中为英国提供资金、武器及情报等支持的立场——法国当时就把自己的飞鱼导弹参数提供给了英国。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北约态度上严守中立,但是带头大哥美国实际上毫无保留的倒向英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为了对抗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北约组织最基本的智能就是“集体防御”。简单的说,如果苏联集团侵犯了任何一个北约成员国,那么北约将根据“集团防御”原则共同对抗苏联集团。

虽然英国是北约组织成员国,但是北约组织整体上在英阿马岛战争期间保持中立态度,并没有根据“集团防御”原则支持英国打击阿根廷,原因有如下几点:

1、北约组织的“集团防御”只针对苏联集团的侵犯,阿根廷对英国控制下的马岛的占领不触发集团防御;

2、北约组织的“集团防御”主要是在欧洲和北美地区,遥远的南大西洋不是北约组织的行动区域;

3、80年代,全世界反殖民地、反帝国主义浪潮汹涌,是当时世界的主流思潮。阿根廷举兵占领英国控制下的马岛,虽然是单方面挑起了战争,但是在那个大时代背景下,有一定的道德立足点,因此北约组织碍于全世界的大潮流,在态度上保持了中立。

虽然北约作为一个组织整体上保持了中立,但是北约成员国,尤其是北约组织的核心和带头大哥---美国,为英国提供了不遗余力的支持,

在马岛战争中,美国在政治上(表面上)保持了中立,时任美国国务卿黑格在双方大打出手前对两国进行了密集的斡旋,希望两国能和平解决此事。美国在政治上保持表面上的中立是因为自19世纪的“门罗宣言”以来,一直将美洲视为自己的后花园,把自己也当成整个西半球的代言人,以美洲的保护者自居。而英国是自己的大表哥、美国全球战略最重要的盟友,因此两边都不得罪。

而英、阿两根一旦大打出手,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立马就有了高下之别。美国为当时军事实力江河日下的英国提供了除直接出兵外的一切援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紧急向英国提供先进武器,尤其以AIM-9L“响尾蛇”近距格斗导弹。

马岛战争中挂载AIM-9L的海鹞战机。AIM-9L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仅距红外格斗弹,先进的红外引导头可以实现全向攻击。美国向英国紧急提供了100枚该型导弹。这使得英军以两艘轻型航母、近40余架鹞/海鹞的脆弱海上航空兵力有效的掌握了马岛海域的制空权。飞行性能并不优越的鹞/海鹞利用先进的AIM-9L导弹在空战中取得了21:0的战绩,为英军远征马岛立下了不世之功。

2、在后勤、情报方面给予英国大力支持。

马岛战争对英国方面最大的考验就是英国本土与马岛之间遥远的距离,这个距离在8000公里以上。英国劳师远征,最重要的就是后勤和情报,而这两方面都获得了美国不遗余力的支持。

上图是大西洋上的阿松森岛,位于英国本土和马岛之间,是英国进行马岛战争最重要的中转基地。该基地原本主要由美国使用,在战争期间美国方面为英国的物资转运、后勤不急提供了大力支持,仅燃油一项,美国就提供了数百万加仑。

在战争期间,美国还动用了侦查卫星、远程侦察机等手段为英军提供了大量阿根廷军队部署方面的情报,为英国发起的圣卡洛斯湾登陆提供了第一手的情报。

3、美国甚至考虑在英国的“无敌”、“卓越”号两艘航母被阿根廷几沉后向英国方面提供一艘两栖攻击舰,使得英国可以继续掌握战区制空权。英国的两艘航母是英国特遣舰队的核心,阿根廷方面自然也是心知肚明,利用手里的“超级军旗”攻击机和“飞鱼”反舰导弹一直伺机攻击英国航母,有一次都差点得手,只是“大西洋运输者”号当了替死鬼。一旦这两艘航母中的一艘被阿根廷搞掉,英国的马岛战争就很难打下去。为了以防万一,英国和美国协商一旦出现特殊情况,美国将向英国提供一艘两栖攻击舰。

美国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排水量近4万吨,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操作海鹞战机的能力,可以与英国的作战体系实现无缝衔接。美国方面甚至会直接由美国官兵操纵该舰投入战争,但是驾驶海鹞出站的将是英国飞行员。一旦这样的情况发生,可就算是美国直接派兵参战了。当然,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英军很好的保护住了自己的两艘航母,这样的借兵也就没有真正发生。但是,通过此事可知,美国当时对英国的援助是不遗余力的。

另外,法国也给了英国很大的帮助。但是要说明的是,法国虽然是北约组织的核心成员国之一,但是马岛战争爆发时,法国退出了北约组织。笔者暂且先把这笔账记到北约头上吧。法国的帮助体现在两个方面:

1、法国在战争爆发后停止了向阿根廷方面交付“飞鱼反舰”导弹。

在整个马岛战争期间,阿根廷方面最强大的武器就是挂载“飞鱼”反舰导弹的“超级军旗”攻击机,这都是法国产品。在战争期间,超级军旗使用飞鱼导弹击沉了英国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和“北大西洋运输者”号运输舰。要知道,阿根廷方面手里总共只有5枚飞鱼,原本订购了14枚,但是法国在战争爆发后以种种理由拒不交货,这算是帮了英国人一个大忙。试想,如果英勇的阿根廷人手里多一些飞鱼......

2、法国提供了幻影3/5与英国的鹞/海鹞进行模拟交战,使得英国飞行员对幻影3/5的性能特点心知肚明,在后来的空战中知己知彼。

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就是法国的幻影3系列战机(包括以色列生产的版本),这些战机都是最高时速2马赫的优秀战斗机,性能不俗。但是英国方面在空战中取得了全胜的战绩,除了上文提到的AIM-9L导弹之外,英军飞行员对该型战机的熟悉也是其中之一。


从此萧郎是路人甲


北约全线支持英国的!要不是法国把自己的飞鱼导弹参数给了英国,英国可能连航母都会被阿根廷给打沉了去。

美国在马岛问题上是心怀鬼胎的!当时美国曾提出由美英阿三国共管马岛的方案,英国同意了,但是阿根廷却不答应,于是美国便一屁股坐在英国的椅子上帮助英国,美国给英国开放了哥伦比亚的空军基地,还给英国提供了45000吨的燃油作为燃料补给,这对于英国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当时的英国本土离着马岛11000海里,英国的航母续航力只有6500海里,如果没有美国的燃油支持,连开船都来不到马岛。

阿根廷在马岛问题上犯了两个错误。一个是没搞定美国。尤其是美国方面的问题,没有给美国足够的好处费,当时就应该花大价钱给美国买武器买各种商品,即便后来美国提出的共管方案虽然有点欺人太甚,但是也应该咬咬牙认了,先把主权拿回来再徐徐图之,毕竟美国的影响力太大了。(马岛战争直接教乖了阿根廷,往后所有美洲提案,阿根廷都是无条件支持美国)。

一个是没有提前做好战备。当时的阿根廷库存只有5枚飞鱼导弹,假如阿根廷有足够多的导弹那么绝对可以打沉英国的航母,只要英国的航母被摧毁英国就得撤退。


优己


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他们(阿根廷)19世纪的独立运动独立的不彻底,以至于让英国人捡了个大便宜,在独立运动中让人家堵着家门口建立了殖民地。二是,自以为是,抱着侥幸心理。

[1810年,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起义,1816脱离西班牙,阿根廷宣布独立。1820年,宣称对马岛拥有主权;1831年,为报复阿根廷非法扣留美国在马岛附近海域捕猎海豹的船只,美国军舰勒星顿号摧毁了马岛东部阿根廷居民点;1833年英国人上岛驱逐了阿根廷留岛官员;1841年英国派一位副总督上岛,到1885年,岛上已建立了一个约2000余人的英国社区;1892年,马岛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



二战后,60年代就马岛主权问题,英阿在联合国进行了一场辩论:阿根廷以1493年教皇敕令为依据,以继承西班牙、马岛邻近南美洲、结束殖民地的需要等为由,宣称对马岛拥有主权;英国则以对马岛的实际拥有、占领和管理,以及联合国宪章承认的(公民)自决的原则,宣称对马岛的主权,并称将马岛交给阿根廷统治,违背岛民意愿,不是结束殖民地,而是新建立殖民地。

最后的结果是,联合国邀请英阿两国举行会谈,寻求和平解决纷争,这一谈,从1965年一直谈到1982年,马岛战争爆发。



要说英国是美国的铁杆盟友,在80年代可以说是除了美国之外,还是北约的二号军事强国,阿根廷为什么还要铤而走险,搞突然袭击,欲以武力强行从英国人手里夺回马岛?其主要动因,完全在于他们的总统,军事强人加尔铁里。

加尔铁里,一个军事政变的狂热分子,“肮脏战争”后期在美国的默许下,组建了自己的军政府,自称是:美国人的孩子。

1981年3月,加尔铁里访问美国,得到了里根总统的热情接待,被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理查德·艾伦称为一位“崇高的将军”。回国后,支持并帮助尼加拉瓜组建了民主力量,得到了本国民众的支持,年底当选为阿根廷总统。



同时,阿根廷还是前苏联粮食的主要出口国,每年都会有大量的阿根廷小麦运往苏联。就在攻占马岛的第四天,阿根廷与苏联签订了核协定及贸易、渔业协定,主要内容是:苏联向阿根廷提供浓缩铀,阿苏将在马岛周围联合开采石油、在周围水域联合开发渔业资源,允许苏联派大规模渔船进入马岛水域作业。阿根廷获得的援助是苏联在情报方面的支持。英阿海战中,阿军用法制“飞鱼”导弹击沉英军的最新型导弹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就是苏联提供的情报。

基于上述两点,阿根廷人以为与英国人开战,美国就算不帮助自己,也不会偏向英国,苏联人则肯定会偏向于自己。这样,就搞定了两个世界顶级的军事大国。

武力方面,除了有两艘英国导弹驱逐舰,还有一搜美国给的轻型航母,其它巡洋舰、驱护舰也都是美国货,潜艇是德国货,空军飞行员都是美国培训的,在自己的家门口,与二战后落迫了的英帝国交手,胜算还是比较大的。

可是阿根廷人还是算计错了,不宣而战,它即遭到了英国等北约国家的反对。美国一开始态度还比较暧昧,后来也倒向了北约,而苏联的态度更是漠不关心。

它的对手却是一个征战百年的老牌帝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又遇上了二十世纪著名的铁腕政治家撒切尔夫人,南美洲这个新“崛起的军事强国”,跌落似乎是命中注定。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正是东西冷战高潮,美国虽然需要在美洲地盘上培植自己的势力,但和传统盟友英国比起来,阿根廷的分量还是轻得多,包括北约,英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马岛之争有诸多历史遗留,当时世界多数国家都倾向于和平解决。再说阿根廷,曾经是纳粹德国的粉丝,也让战后世界上主要国家瞧不起……但主要的还是它遇上了80年代英国最强政治家。


燕北林丛


一九八二年的英国和阿根廷之间因为对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夷称为福克兰群岛)的争执,爆发了马岛战争。在战争爆发时,北约对同为北约邦内的成员英夷,采取了偏袒的中立态度。而对于并非欧美朋友圈内的阿根廷,则采取了敌视的中立态度。特别是阿根廷空军用法夷产的“飞鱼”导弹,击沉了英夷的“设菲尔德号”巡洋舰后,整个欧美阵营,均对阿根廷实施了武器禁运。战略思维陈旧老朽、指挥艺术落后不当、包括军工在内的工业基础落后薄弱的阿根廷,很快就架不住英夷对它的猛烈进攻。最后,英夷取得了马岛战争的胜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孤独的人209381559


悟空之邀,不能不答。英阿马岛之争时,美国确实未出兵,但北约依然没有少帮英国。所以未成北约惯常出兵群殴阿根庭,一是对手弱用不着,二是国际局势原因,北约不能做。

马岛战争发生于1982年。其综合国际背景是:二战之后,世界由四股力量交替影响一一美苏争霸,美苏挤压英法势力(美国为主),第三世界的不结盟与民族独立运动。1816年建国的阿根庭作为南美的大国,在国际格局中偏向于与西方交好,属于北约的盟国。马尔维纳斯群岛属于英国殖民地,但与阿根庭距离很近。

自美国败出越南,在国际大格局中,西方转为全面守势,美英法为主的西方集团在欧洲、中东、中亚都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而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更因为殖民地不断独立,呈现出极大颓势,在东方随中国对越南的胜利,香港问题已摆上桌面。1981年,英国甚至做出了从马岛撤回部分兵力的决定。

也是1981年,阿根庭遭遇经济危机重创,国内矛盾激化,社会动荡。军政府做出了“以一场战争胜利转移国民矛盾”的决定,目标直指马岛。

阿根庭因是北约盟国,不仅武器装备精良,后来名声大造引自法国击沉英舰的反舰导弹更是世界最先进武器,而且知道英军的压力与实力,而且占有距离的先天优势,因而敢于挑战英国。

不幸的是,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也正要以一种方式激励国内,同时表明英国的强硬,以止住不断衰落的国势。而整个西方也需要一场可控的干净利落的胜利。正如前文所述,阿根庭知道英国的实力,英国与西方更知道阿根庭的底细!相信英国足以取得胜利。

但战争爆发后,北约还是明显偏向英国:美国提供情报支持,法国不但断供阿根庭武器,还将参数提供给英国,北约参与英军的后勤保障。这样联手导演了冷战期间最大最激烈的海空战,而且展现了经典的兵力投送能力。战争以英国全胜告终。美国又及时出面扮演调停者角色,软硬兼施,控制住了战争的规模。

马岛战争展示了西方的战争能力,与接踵而至的第五次中东战争西方胜利,扼制了苏联势力的攻势,堪称冷战的转折点。



用户68621085508


英阿马岛战争期间,北约是保持中立的,但总体上是偏向英国的。阿根廷是美国的盟友,当时的阿根廷是投靠美国的,所以美国不会出兵支持英国。当时阿根廷与北约不少国家的关系都是比较好的,这从阿根廷武器装备的来源就能看的出来。

阿根廷购买了法国的战机和飞鱼导弹,并且超级军旗战机和飞鱼导弹还直接击沉了英国赫赫有名的战舰。后期北约国家对阿根廷实施了武器禁运,所以缺少武器支撑的阿根廷最后基本上没有武器可用了。北约国家在战争发起后,主动站在了英国的那边,其实除了英国是北约重要成员国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英国的整体实力更强大。

美国在战争中表面上中立,实际上是偏向英国的。阿根廷是美国的小弟,也是美国后院的国家,但是英国是美国在北约最重要的盟友。也就是说从利用价值上看,英国明显要优于阿根廷的。阿根廷开始以为,美国会继续提供武器,但很显然阿根廷判断错了形势。当时的情况下,美军已经悄悄给予了英军不少支持,直接派兵不符合美国利益,也没有现实需要的。


深度军备


英阿马岛战争期间,北约的态度是“中立的"。美国没有直接出兵支持铁杆盟友英国也是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的。

1982年暴发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英国与阿根廷之间的领土争夺战争,最后以阿根廷的失败而告终。

北约表面中立,暗中支助英国。

英阿马岛之战前,阿根廷因近200年来无战事,军力和武器的防务准备是不足的。直到战争开打,才向法国订购飞鱼导弹,且数量有限。但是马岛与英国相隔1万数千公里,阿根廷却近在咫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战争初期阿根廷击沉英国战舰,占净优势。

英国是北约的发起成员国,按照北约集体防卫章程:成员国领土受到侵犯,其他成员国应自动参与保卫。那为何北约成员观望“中立"呢?

这是因为马岛几易其主,一直是一块领土主权存在争议的土地。是英帝国在兴盛时期占领的殖民地,随着殖民地的纷纷独立,马岛成为英国在海外的侵占“飞地"。

(1997年成立的联合国海洋公约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判定马岛属于阿根廷。也就是说,英国对阿根廷的马岛战争是非正义的。)

北约的态度表面“中立",其实还是完全倾向英国的。英军舰被击沉后,北约要求成员国不得向阿根廷提供武器供应。法国也很快切断了对阿的武器供应渠道,并向英国公布了飞鱼导弹等武器的参数,使得形势很快开始反转。

美国出兵忌惮“华约”干涉,实际上对英国进行了全方位支助,不亚于出兵。

由于当时“北约"“华约"两大军事组织的严重对抗,美国后院古巴的激烈反美和境内苏联存有驻军基地,美国直接出兵恐引起苏联为首的“华约"的干预,美国对英国采取了曲线救援。首先,切断了对阿根廷在美国购卖的战机零配件供应和武器供应;第二,牵头发动了北约对阿根廷的军事武器禁运和全面经济制裁;第三,与英国全面军事情报共享并提供阿根廷和马岛周边水域的天气变化情况及阿根廷潜艇活动情况;第四,直接向英国开放阿森纳军事基地;第五,直接向英国提供燃料等后勤供应保障。


老狼48440790


在上世纪的一九八二年位于南美大陆的阿根廷,与远在万里之外的欧洲国家英国发生战争,战争的起因是围绕着有关争议的马岛引起的。

马岛,全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为马岛。

该岛离阿根廷国家约在三百公里左右,于公元1690年被英国的探险家斯特朗发现,并命名为福克兰群岛,阿根廷人则称为马岛。

1832年为英国占领、插上了英国的国旗,由此宣布为英国所有!

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围绕着马岛的归属问题,英阿两国展开了外交斡旋活动。

在外交没有达成谅解协议的情况之下,阿根廷遂于1982年的三月和四月份,由加尔铁里总统下令派兵进岛,自此便引发了著名的英阿马岛战争!

加尔铁里总统

大家都知道,英国是北大西洋组织成员国,而且还是该组织的二把手!

北约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该条约规定成员国中的任何一国受到攻击,其它国家有相应的负责协助作战的义务!

但是在英国只身前往收复马岛的作战行动中,却没有一个北约成员国站出来,公开为英国的作战行动提供帮助。

其实并非北约各成员国不守信用,而是其中的原因不是外人看起来那样简单!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一、北大西洋组织成立的主要原因,本来就是冲着欧洲最大的威胁苏联、和以它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来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之下公然出动大军南下围攻阿根廷,势必会为苏联所乘。

第二、阿根廷国家与很多北约组织的成员国关系还相当不错,都有贸易上的来往,甚至军火贸易,其中阿军用来击沉英国谢菲尔德驱逐舰的飞鱼导弹便是购自法国。

第三、美国人的美洲乡土观念比较浓,把其视为自家的后院,而且同大多数美洲国家关系不错,不易公开同英国向阿根廷兴师问罪!

第四、北约国家都听老大美国的发号施令。老大不发话,这么大的事谁愿意公开站出来说话?

其次是就阿根廷那样的国家,乍一看国家面积是不小,但它哪有什么军事工业?军队哪有什么战斗?

这样的战争,只要是英国自己打就已经闲着力气了!

所以,整个的北约国家都基本采取了淡定!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北约国家也并没有完全采取中立立场,暗中对英国提供了软支持,比如说情报支持。

同时美法两国也对阿根廷采用了釜底抽薪的做法,贸易制裁加停止军售,也因此让阿根廷在马岛战争中被英国一顿暴揍、输的是一塌糊涂!


东方中华不败


一个叫马尔维纳斯群岛,一个叫福克兰群岛,都是同一个岛。该岛12200平方公里面积,坐落在阿根廷东面500公里处。该岛所处纬度其气候温暖。这么好的大岛,有实力的国家都可以想占为己有。土地的属性,早期就是被强者任意的占领或退出,包括阿根廷的整个国土也是曾经被外国(西班牙)占领。早期的土地就是被德者居?(强者居之)


西班牙是最早的海上霸主,凭着它的麾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海外领土的占有扩张,强烈的引起了欧洲各国的欲望。葡萄牙麦哲伦也有更大的收获。英国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里掌握了装备的先进,英国的先进取代了斗牛士的霸主地位。英国人对土地的攫取达到了令人恐惧的贪心。福克兰群岛只是一个小虾米 。

~通过二战的洗礼,英国人保持了百年的霸主地位已经难以维系,近百个国家纷纷独立。马岛的地位难以确认。这也许就是霸主的利息?马岛的争议延续了许多年,阿根廷与英国人谈了很多回,甚至官司打到了联合国,遇到这些得罪人的事,联合国也是很为难。拖拖踏踏又是好多年。


马岛是在英国人手里,阿根廷肯定沉不住气。1982年的总统是阿尔铁里将军,他的执政已经遇到问题,经济上不去,国内的矛盾肯定集中到总统一身,民众的情绪就是这样的爱憎分明,群情激奋,总统下台呼声让铁将军找到了转移国内矛盾的大事情。夺回马岛凝聚国人民心。

阿尔铁里将军一声令下,阿根廷军队迅速就拿下马岛。阿根廷举国欢腾,民众也忘去了生活贫困,毕竟总统有勇气。解决了几十年的老问题。阿根廷在欢庆英国人却不高兴。大英帝国虽然没落了,老虎死了还有余威。大英帝国不能被被世界看不起!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如同母大虫发出了虎威,派出了特混舰队穿越大西洋,航程1万多海里,杀气腾腾发誓夺回尊严。

阿根廷凭借一架法国的超级军旗战机,傍晚时分,贴近海面飞行,利用一处海礁掩护,突然出现在英国舰队面前,法国的飞鱼导弹直奔驱逐舰,谢菲尔德就这样糊里糊涂的沉到大西洋下面。英国人对法国武器的恐惧,马上请求法国断掉了阿根廷的供应,法国办到了,英国人最后取得了胜利。


说到美国人当时的态度,那会令人唏嘘,甚至有些不怀好意,英国人打到了美洲就是忌讳,英国虽是盟友,也是在美国面前逞威,当时的阿根廷与美国还是亲近,所以面子上显得不偏不倚,其实还暗藏坏心,不想让英国人染指南美!它想看阿方的战力,也想看英军有啥东西。不管盟友敌人,战争的数据第一。它知道英军最终会取胜,暗地里给英军送出了许多卫星照片,也是维系北约盟友的脸面。整个北约国家也是口头声援,也没见那个国家两肋插刀冲在前面。这说明英国在北约的地位号召力,远不如美国的脸面。

通过马岛的争端,得出结论就是靠自己,才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个人观点,欢迎评论,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