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位的趙匡胤為什麼幾乎沒有被後人指責?

弋2016


趙匡胤建立大宋之前,當時的政局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亂的一個時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五代十國。

連年的戰爭,只能給老百姓帶來災害和無限的痛苦,人們渴望安定幸福的生活。

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正好迎合了廣大人民的願望,結束了亂世的紛爭,人們安居樂業幸福生活。

他到了都城開封,下令不允許出現殺戮,既不能殺百姓,也不能殺皇室成員。嚴禁傷害周朝皇室及大臣。所以當兵變士兵佔領都城的過程中,除了與個別忠於周朝的將領發生了小規模衝突以外,幾乎是一場不流血的政變。

在建國之後,趙匡胤下旨要求子子孫孫優待後周皇室,對待周恭帝,沒有像之前的篡權者一樣將他殺掉或者明著封王背地裡暗殺,而是將他封為鄭王,生活極為優待。周恭帝死後,趙匡胤十分悲痛,輟朝十日,以皇帝禮下葬。

趙匡胤建立宋朝以後,蠲免稅負,勸課農桑,宋朝的百姓在歷代王朝裡生活水平都是最高的。

趙匡胤也非常節儉,他反對浪費,規定皇室裡的人,不要大動土木,大修皇陵等作為。

趙匡胤由於是個武將出身,即使當了皇帝后,依然改不了武將的習氣,在軍隊中推行的自己的一套鍛鍊身體的武功被稱作“太祖長拳”,成為了當年的馬路武功,人人會打,堪稱宋朝的廣播體操。

趙匡胤尊重知識分子,保證當時的言論自由。他當皇帝時被殺的士大夫極為少有,縱使犯了天大的罪(造反除外),也不過是貶謫而已。

總之,趙匡胤建立的宋朝,老百姓安居樂業,在經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達到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巔峰,讓後人稱頌,認為他是難得的好皇帝,對於他的篡權之說早就功大於過了。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因為趙匡胤結束了一個亂世,給人民帶來了一個大一統的國家,這就是趙匡胤給那個特殊的時代,給天下的百姓,帶來的最大的福氣。

趙匡胤建立大宋之前,當時的政局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亂的一個時代,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五代十國。

那個時代也就是每隔一年兩年,就會換一個皇帝。而每次換皇帝,都要經過大量的屠殺,戰爭。

要知道,每一次戰爭,最倒黴的都是老百姓。

可以說頻繁的政權的交替,給人民帶來了無限的痛苦。

而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把這樣的一個亂世給結束了,這就是趙匡義的偉大。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一位帝王。

我們通常所說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四位偉大的帝王之中,趙匡胤就能佔據一席。

可見,趙匡胤在中國人的眼裡的地位有多高。

趙匡胤除了篡奪了人家後周小皇帝的皇位,有點不道德,他在其他方面做的真的還是很不錯的。

在陳橋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時候,他和士兵約法三章,到了都城開封,不允許出現殺戮,既不能殺百姓,也不能殺皇室成員。

因為這些人都是趙匡胤最為親近的人。

可以說趙匡胤從黃袍加身到當上皇帝登基,只用了兩天的時間,而且付出的代價,就是殺了一個叫韓通的武將。

中國帝王史上的開國君中,趙匡胤打破了一個記錄,並且一直保存著這個記錄。

這個記錄就是,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當皇帝,沒有經過戰爭,沒有經過殺戮事件就順利登基的人。

當然了以後也沒有人能超越他了,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個這種記錄的保持者和擁有者,因為封建帝制王朝,被後來的孫中山推翻了。這也就標明著在後人中,也就沒有人能打破他的記錄了。

這樣的趙匡胤,無論是百姓,還是文臣武將,都是會對他誠心的臣服的。

還有趙匡胤在當皇帝之後,他並沒有殺功臣,而是選擇了杯酒釋兵權,讓那些有功勞的武將,回去安享晚年去了。

他不像朱元璋,不像劉邦,對曾經立下功勞大臣子,毫不留情,大肆屠殺。

趙匡胤對代亡國君也不錯,你看李煜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李煜是南唐後主,他的南唐就是亡在了趙匡胤的手裡。

趙匡胤不但沒有殺他,反而給了他一個侯,雖然這個侯叫違命侯,但是,大小也是一個侯呀。也是有俸祿,不用幹活的鐵飯碗。

當然了趙匡胤還做了很多利民的事情,比如說他反對浪費,規定皇室裡的人,不要大動土木,大修皇陵.......。


史學達人


趙匡胤篡位,跟在五代十國跟今天飯店用地溝油性質差不多,雖談不上什麼正確,但在當時卻很普遍,而且有些餐館用地溝油才更香。趙匡胤也一樣,篡位之後對國家才更有好處,自此之後華夏大地再無分裂,我中華民族從此穩穩的鐵板一塊,任何人都不能改變這個趨勢,這些都是趙匡胤開創的貢獻。但民眾都是講感情的,具體到這件事是上,趙匡胤很少受人指責,主要還有後續事件處理的好。

對待後周子孫,趙匡胤是命令要優待的,而且是世世代代都要優待,這一點在水滸傳中柴進的身上都可以看出來,都快到北宋末年了,柴進還有那麼多特權,要不是開國皇帝的祖訓嚴格,哪能執行到現在呢。這一點在百姓心中非常重要,基本上對趙匡胤就恨不起開,後周子孫如果是被別人篡了位,下場一定非常悽慘,這一點完全可以從當時的歷史事件中找到前車之鑑。

趙匡胤也是封建時代開國皇帝少數不殺功臣的,這一點更是難能可貴。

宋太祖一直都是一個溫和,仁慈寬厚的形象,所做之事也都符合人們對一個明君的預期,所以他以前篡位的事,指責他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


昭烈名臣


1


從黃巢起義到朱溫滅了唐朝傳承,然後天下開始大亂,70年間竟然有十個國家建立,滅亡,紛紛擾擾你方唱罷我登場,受苦的卻只是百姓。


戰亂時間久了,人心思安,這時候趙匡胤橫空出世。


在他所處的亂世,收我兵權的軍閥篡位就跟吃飯一樣隨便。


柴榮一死,7歲的兒子柴宗訓登基,這就像是一個小兒拿一塊金子在鬧市招搖,趙匡胤不搶也會被別人惦記上的。


而且趙匡胤的皇帝明顯不是他願意當的啊,是一幫文武大員把他灌醉,然後硬是把黃袍披在他身上。


群眾的意志,趙匡胤無力反抗。


群眾的意願,趙匡胤不好拂逆。


2


趙匡胤的皇帝好像的當的很勉強,雖然黃袍加身這出戏一幫人演技都挺爛的,不過好在他們演的很認真。


後來趙匡胤決定將戲演到底,當了皇帝后他把小皇帝柴宗訓封為鄭王。沒有像其他軍閥改朝換代時,把前朝皇族屠戮殆盡。


柴宗訓20歲去世時,趙匡胤以皇帝禮厚葬了他。


這為趙匡胤贏得了寬大的好名聲。


趙匡胤玩的最好的是杯酒釋兵權,用和平的手段,收回了一眾手握兵權的驕兵悍將的權力,沒有流一滴血。


想想他的前輩劉邦東征西討,先後和韓信英布等建國功臣翻臉,想想他的後輩朱元璋殺的血流成河,人頭滾滾。


趙匡胤這手玩的還是很高明,很人性的。


但是這都不是趙匡胤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的主要原因。


3


他之所以沒有留下惡名主要原因是,他善待文臣,並且把這種善待變成了一條基本國策。


陸游在《避暑漫抄》曾記載,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密鐫一碑,立於太 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用銷金黃幔蔽之,門鑰封閉甚嚴。因敕有司,自後時享及新天子即位,謁廟禮畢,奏請恭讀誓詞”。


宋太祖在即位第三年立的這塊誓碑猶如丐幫的綠玉杖,打狗棒法,只有拿著打狗棒揮舞打狗棒法的人,才是真正的幫主。


那麼這塊碑寫的是什麼呢,只有三條:


“誓詞三行;


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後來靖康之變,宋徽宗被擄去五國城,在和大臣曹勳告別時,還不忘讓他告訴高宗趙構:


‘歸可奏上,藝祖有約,藏於太廟,誓不誅大臣、言官,違者不祥。故七祖相襲,未嘗輒易。每念靖康年中,誅罰為甚。今日之禍,雖不[在]此,然要當知而戒焉。’


不殺文官大臣這條太好了,讓很多文官對太祖皇帝感恩戴德。


宋朝官員工資福利高,犯了事不會像明朝一樣斯文掃地,扒下褲子打大臣屁股,宋朝官員犯錯頂多被關被流放,很少被殺。


文官們爽了,自然會筆下留情,多說好話少有惡語,太祖皇帝的名聲自然一直不錯。

=================




薛白袍


其實對一個人的評價,尤其對皇帝的評價,不能僅僅看他的政權是怎麼來的,而是主要看他做了什麼。隋文帝楊堅的皇位是篡奪來的,卻一直被稱為明君,他兒子隋煬帝楊廣的皇位是繼承來的,卻落下了千古罵名。

而趙匡胤之所以作為一個篡權者卻名聲不錯,主要是因為他實在不算一個壞人……


(趙匡胤畫像,一個大黑胖子,看起來還萌萌噠)

對於謀朝篡位這種事,在趙匡胤那個時代裡簡直再正常不過了。從唐朝滅亡以後,中國的政權更迭達到了一個喪心病狂的頻率。短短五十三年間光中原王朝就換了五個,最長的不過十六年,節度使篡權這種事簡直再普遍不過了。而在趙匡胤兵變時期的周恭帝柴宗訓,當年才七歲,不篡權簡直不好意思。

但趙匡胤開創了一個篡權的新模式。

在宋朝以前,中國的權力鬥爭毫無底線可言,滅人滿門株連九族簡直是家常便飯。比如隋文帝楊堅篡奪了北周的權力後,幾乎將北周皇族殺的一乾二淨。五代的政權更迭更為殘忍,身死族滅,父子相殺再普通不過。

但趙匡胤在篡權之前,就已經對參與兵變的將士們說過:嚴禁傷害周朝皇室及大臣。所以當兵變士兵佔領都城的過程中,除了與個別忠於周朝的將領發生了小規模衝突以外,幾乎是一場不流血的政變。在建國之後,趙匡胤下旨要求子子孫孫優待後周皇室,對待周恭帝,趙匡胤沒有像之前的篡權者一樣將他殺掉或者明著封王背地裡暗殺,而是將他封為鄭王,生活極為優待。周恭帝死後,趙匡胤十分悲痛,輟朝十日,以皇帝禮下葬。


更重要的是,宋朝是極少有的避免了兔死狗烹的王朝。

中國的封建王朝建立後,總是避免不了兔死狗烹的結局,開國皇帝對待開國元勳們多加殺戮,如劉邦朱元璋這種大規模殘殺自然聞名史冊,小規模的清洗元老也不足為奇。而宋太祖則開創了新模式——杯酒釋兵權,和平奪權,用優越的生活條件“收購”了手下將領的權力。既奪了兵權,又讓手下的功臣們保住了富貴,相比於歷代的開國元勳,可以說是十分的仁慈了。

對於百姓,趙匡胤也十分關心,宋朝建立以後,趙匡胤蠲免稅負,勸課農桑,宋朝的百姓在歷代王朝裡生活水平都是最高的,雖然宋朝疆域狹小,武功遠遜與漢唐,但宋朝的百姓生活的要比漢唐幸福的多。

而趙匡胤由於是個武將出身,即使當了皇帝后,依然改不了武將的習氣。他在軍隊中推行的自己的一套鍛鍊身體的武功被稱作“太祖長拳”,成為了當年的馬路武功,人人會打,堪稱宋朝的廣播體操。

宋太祖甚至在科舉考試之後,非要跟狀元賽跑,文人狀元自然跑不過科班出身的趙匡胤(當然也不敢跑過),趙匡胤之後還得意洋洋的炫耀。甚至在工作中,他也武將之風不減,居然動輒親自動手毆打大臣!讓大臣苦不堪言。

但宋太祖也許毆打大臣,卻在歷史上一直被稱為“仁君”,從他開始,宋朝定下了“不殺士大夫及言事者”的規矩,尊重知識分子,保證當時的言論自由。終宋一代,被殺的士大夫極為少有,縱使犯了天大的罪(造反除外),也不過是貶謫而已。而且宋朝對於士大夫極為優待,俸祿補貼都非常優厚,之所以宋朝以如此之弱的國勢和狹小的疆域能夠位列中國正統王朝之列,主要原因就是優待知識分子,而歷史由知識分子書寫,那麼作為宋朝開國之君的宋太祖趙匡胤,評價自然不會低到哪裡去啦!


小約翰


“皇帝輪流坐,今年到我家”,五代十國時期,皇帝走馬燈似的換,誰當皇帝都正常,見怪不怪,至於怎麼當上的,沒人太在乎。在乎的只有丟了皇位的人。

周世宗柴榮在收復幽州時突然病倒了,他預感自己時日不多,想到當時流行的一句讖語“點檢做天子”,心中不安,返京後就撤掉了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職位,發配地方任職。張永德是柴榮的妹夫,戰功卓著,政治根基深厚。接任殿前都點檢職位的是趙匡胤,在當時看來,無根無派,不具備做天子資格。周世宗可是一代英主,選擇了趙匡胤,最後取代了自己的後周政權。不是他沒眼力,實在是大環境如此,避免了張永德篡位,避免不了趙匡胤篡位,避免了趙匡胤篡位,避免不了王匡胤、李匡胤篡位。

趙匡胤陳橋兵變是960年,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961年去世,當時大宋建立不到一年。杜太后臨終留下了兄終弟及的“金匱之盟”,一個不問政治的老太太都覺得皇帝年齡小,江山坐不住,可見當時換皇帝多麼稀鬆平常。既然皇帝小一定會有人篡位,那對篡位者也就沒太多可責怪的了。



當然,趙匡胤不被指責,更重要的還是皇帝做得好。

一個皇帝掌握生殺大權,關乎全民福祉,影響面太大了。而皇位怎麼來的,是繼承來的還是篡奪來的,只關乎一家,就是說趙匡胤篡位隻影響周世宗一家。一家對全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皇帝做得好,全國人都說他好,僅周家說不好,影響極其有限。更何況周家孤兒寡母也是念趙匡胤不殺之恩的。

趙匡胤兵變成功,啟用全部後周舊臣,強調不許搶奪老百姓,立法保護周家後人、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大宋子民都能夠安身立命,穩定而幸福地生活,對這樣的皇帝,感激還來不及呢,還指責什麼?


豫有得


歷史上被稱頌的四大帝王之中的“宋祖”,就是趙匡胤。他是在公元960年發動了陳橋兵變,篡奪了年僅七歲柴宗訓的皇位而建立的宋朝。

歷史上以臣子身份代主稱帝的不在少數,他卻不受後人指責,反而被稱為明主,這是為何呢?大家一定覺得奇怪,有書君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他登上皇位前後沒有大肆殺戮。

趙匡胤發動政變的時候,他就和士兵約法三章,到了都城開封不許燒殺搶掠。

不僅僅體現在對老百姓身上更包括前皇室成員。他從發動政變到當上皇帝,基本沒有血腥殺戮,沒有發動任何大的戰爭。

對待後周小皇帝及柴氏宗室很人性化,沒有因朝代更迭而斬草除根,封幼主為鄭王,並留下遺訓宋朝繼任者都要厚待柴氏子孫。

他終生都沒有難為人家,對周朝的文武官員照搬任用。

二,他的繼位是順應歷史潮流,是民心所向。

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更替、戰亂頻繁,百姓早已習慣了皇帝走馬燈似的換,他們流離失所,食不果腹,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無限的痛苦。

趙匡胤的繼位,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近百年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實現了華夏民族的大統一。

給飽經戰火的民眾帶去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這是人民非常渴望的。

上位以後他注重休養生息,頒佈了一系列的利民政策,減稅免賦,興農桑水利,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三,他尊重和重用文人,使得天下讀書人為其美名。

趙匡胤立國之後,實行了“以文抑武”的政策,尊孔崇儒,善待文人士大夫並立下誓言“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大大提高了宋朝讀書人的社會地位。

到了後期更是有“趙氏皇族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說法,後人甚至稱“宋代是文人的樂園”。

使得宋代以後很多文人心嚮往之,對其大加讚揚,並訴諸於筆下流傳於後世。

四,杯酒釋兵權彰顯了其的仁慈。

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通過一次酒宴,威逼利誘之下讓那些功高震主的功臣主動交出了兵權。

並賜給他們大量的良田與金銀珠寶,一同享受打天下得來的碩果。

與其他開國皇帝相比,他們在坐穩皇位之後,反而大肆屠戮開國元勳,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被視為寬和仁慈的典範。

對於後周柴氏來說,趙匡胤的行為就是篡位謀逆、名不正言不順,但他登基後結束了國家的分裂、統一了華夏。

讓人民遠離了戰爭,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造福的是成千上萬的老百姓。

他在歷史中留下了勤政愛民、寬人大度的美名,人們早已遺忘了他篡位的那段不光彩的歷史。


24幀半


經過粗略總結,主要是以下三個原因。

1,五代時期節度使篡位是常有的事。

被他篡位的後周並非大一統王朝,而是身處五代十國的亂世,此前的梁唐晉漢四國,壽命最長的也不過16年,個個都是短命王朝,幾乎都是被本國擁兵自重的節度使篡位的,所以後周在建國十年後被趙匡胤篡位,看上去就顯得很平常,趙匡胤是後周節度使,只不過是再次上演了過去幾十年的老戲碼而已,大家都習慣了。

2,趙匡胤功勳偉業遠遠大於篡位之過。



趙匡胤在取代後周之後,建立了宋朝,兩宋前後三百年,在經濟科技文化等多方面都達到了我國古代歷史的巔峰,在華夏悠久燦爛的文明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宋太祖的趙匡胤,應是首功。

而且他在位期間多行仁政,輕徭薄賦,使得中國在經歷幾百年亂世之後迎來了“建隆之治”的興盛局面。

3,為人仁慈,千古美名。

在對待開國功臣方面,與劉邦朱元璋的殘酷相比,他在酒席之間就輕鬆解決了此事,收回大將兵權之後就此罷手,沒有趕盡殺絕,部將們獲得足夠的田地與財產回鄉享受生活,無一人造反。“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每當人們談及此事,都會感嘆趙匡胤的心胸。

這其實是不容易的,趙匡胤本人就是前朝大將反叛得位,而且過去的五代經歷了太多太多大將謀反的事情,從趙匡胤後來“重文輕武”的政策也能看得出他對於武將的擔憂,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如此善待功臣,反映了他的人品,說明他是一個有修養,懂仁慈之人。

如此功勳如此仁慈之人,誰還會在乎他的那一點“不光彩”呢?


用戶3278175866


歷朝歷代但凡是王朝更替,都離不開殺戮的存在,血洗前朝血脈更是名不正言不順皇帝們最常做的事,他們要保證自己能夠震懾住他人,還要斬草除根,想辦法確立自己的威信,以武力鎮壓,這類型的皇帝最怕在史書上留下不好的名聲!而趙匡胤則沒有這種顧慮,他的“篡位”卻為什麼不僅沒遺臭萬年,還成為了北宋的開國皇帝,被萬人朝拜呢?

最關鍵的一點,趙匡胤繼位是民心所向!在經歷了中國最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之後,百姓的生活是最苦的,底層群眾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連年的戰亂迫使他們流離失所。而且民以食為天,現在卻連最基本的溫飽都保證不了,這段分裂期民眾是生活在水生火熱中,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去不關心皇帝是誰,只要能讓百姓吃飽肚子,篡位這種事離下層人民太遠了!更何況趙匡胤上位以後,頒下了不少利於民生的政策,百姓自然更加愛戴。宋太祖還尤其重視農事生產,因為趙元朗的出身並不高,懂得下層民眾的苦楚,能夠感同身受,所以他為了減輕農民的負擔,下旨命令地方減少徭役,縮減賦稅,農民皆大歡喜,自然更加尊崇趙匡胤的政權了!

其次,趙匡胤被尊為宋太祖,是開國皇帝,他的功績是基本統一了華夏,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裂局面,將自從“安史之亂”之後的亂象徹底肅清,混亂的五代十國也就此統一,而那種“江山輪流做”的局面也被打破,給百姓一個穩定的國家,安定的生活,對歷史也起了推動作用!後人又有什麼資格去辱罵這樣一個為民請命的皇帝呢!

而且趙匡胤做到了其他“篡位” 皇帝所做不到的事情,善待前朝廢帝,並且對年僅7歲的周恭帝沒有痛下殺手,反而將其冊封為鄭王,並吩咐後人必須厚待鄭王,在陳橋兵變之初,趙匡胤就下旨不準兵士虐殺後周的皇室成員,由此可見,趙匡胤仁和大義呀!後人又有什麼理由指責呢!

“杯酒釋兵權”這個典故想必不少人都知道,宋太祖即位不久,發現這個皇帝確實不好當,因為當初唐朝的滅亡就是藩鎮割據導致的戰火不斷,五代十國的強者莫不都是以藩鎮起家,然後佔據一方勢力,兵力強盛,自然而然的就稱帝,導致天下四分五裂,趙匡胤一琢磨,臣子擁有重兵皇帝的寶座就不穩呀!宋太祖又不是那等“狡兔死,走狗烹”的人,就想出了個“杯酒釋兵權”的法子,就憑這一點,趙匡胤沒有誅殺隨他建功立業的功臣,史官就不會對他曾經“篡位”這一點口誅筆伐!


孔夫子說歷史


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不能因政治家取得權力的方式來評價他的歷史功績,政治鬥爭往往都是黑暗而血腥的。正如古話“其始必醜”,很多被後世認為明君的帝王,也曾經經歷血雨腥風,但是他們給歷史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宋太祖趙匡胤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趙匡胤曾經深受周世宗柴榮的器重,是柴榮將他從行伍之中提拔起來,漸漸成為後周的最高軍事將領之一。但是一代雄主柴榮英年早逝,亂世之中的後周大權掌握在了一個七歲的兒童手中。可以說,此時的後周必然面臨權臣篡位,幸好,篡位的是趙匡胤。

五代時期發生了多次篡位,但這些君主都沒有把國家治理地更好。後梁太祖朱溫被次子朱友珪所殺,隨後朱友貞又殺了他二哥,後梁迅速衰落,十年後亡國。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兒子李從厚即位不久便被李嗣源養子李從珂所殺,三年後亡國。而趙匡胤篡位之後,創建了國祚三百多年的宋朝,並且在經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達到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巔峰。

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吃的好,睡的香,又有錢花。不用擔心下一刻被抓壯丁,被填溝壑。有這樣的皇帝,老百姓感激還來不及呢,又怎麼會職責他篡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