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才能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高悅20160666


凡事涉及到公平二字,歷來都是一個牽涉面很廣的話題。每一個家庭供養一個甚至幾個孩子上學不容易,所以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同時教育也是分階段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不同階段的教育方法和資源分配也是有區別的。我僅從和職業相關的高等教育的角度來探討一下教育平等。

首先,從國家的法規上來講,對教育平等是有做出明確規定的。從度娘搜索可得知,教育平等是指公民不分種族、民族、性別、職業、社會地位、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在受教育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每個人有平等的入學機會,在教育過程中受到平等對待,以及有平等的成就機會。這是目前貫穿各個階段的普遍的教育平等思想。

其次,高等教育是遵循機會均等原則。比如說從制度的設計上去保障儘可能平等的入學機會,所以有部分意見要求取消高考的全國入學統一考試,全部轉變為自主招生考試,我認為是不太可能的,因為良好的教育制度是每個人有均等的入學機會的前提。

第三,在教育過程中有均等的對待和成功的機會。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階段相比,減少了很多強制性環節,比如早操,早自習,晚自習,身體鍛鍊等。但是並不意味著沒有給大家提供這些機會,教室的門依舊是開著,燈依舊是亮著,體育場依舊是開放的,健身器材依舊是日常維護使用的。在做到了客觀平等的前提下,為什麼都是一條分數線進來的,有的同學成績好,有的同學成績不好,那就要看大學生這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否能到主觀平等的地步。

第四,引導為主的對待原則。在大學階段,什麼補課呀,留堂啊等出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方式完全消失,所以教育的效果會更大程度上因受教育者個人的天賦,能把握住的機會與機遇而不同。所以在高等教育階段,絕對化的均等不可能靠強制性的機械教育手段實現,更多的是把教育看成是走向社會平等的一個比較的途徑,通過高等教育的引導,使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儘量在走上社會後取得經濟或社會地位的平等。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見解,不成熟地方還請各位輕噴。





小松先生說


我女兒是一名語文教師而且近二十年一直擔任班主任。我記得有一次跟她說,因為那時還沒有手機電話時代。凡有人群都有左,中,右,同一教室,同一授課總會有人反映快有人就是聽不懂即不會。那麼作為班主任心中要有整體觀點,要愛惜這個可愛的集體。要造就嚴肅活潑,團結友愛的學習氣氛。班裡每一位同學都有各己的特長,要讓他們懂得只有通過努力才能取人之長補已之短。但不能過急,要給他們充足的思考和時間。更為重要的是作為班主任和授課老師要有手心手背都是身上的肉這樣一種愛待之心。要懂得等到他們畢業的那一天或離開母校以後,讓他們記得我還有一個非常愛我,非常有責任性的老師。也許他們當時未努力會恨時巳晚!讓他們記得你也就足夠了。


_連軍


一直覺得世上沒有絕對公平,是相對的,每個學生都會有長處或者短處,應該要尊重,一視同仁對自己學生。

還記得我小時候因為發育比較早,在班裡比較高,但是我身體不是很好,年級接力賽的時候老師總會叫我去,但是我跑的並不快,也許是因為緊張或者替他原因,每次班級比賽輸了,老師就會在班級上批評我,從沒有想過,我有沒有尊嚴?但是我後來遇到的老師就不一樣了,總會顧及到同學的面子,班裡的同學也是一視同仁,不會因為哪個同學送了禮物給她,她就對誰好,應該是我遇上的最好的老師,你只要認真學習,她就會注意你。


福清萌新


好抽象的問題,我的理解是,自己孩子不如別人家孩,查找原因時,歸罪於老師和學校。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影響孩子學習好壞,能不能考上重點高中、名牌大學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實際,最關鍵的因素是學生自己,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核心是智力或智商。智力不足,無法考上好學校。

有家長喜歡說自己孩子聰明,就是馬虎,或是注意力不集中,或是貪玩,其實馬虎本身就是智力缺陷,智力高的學生就不馬虎。注意力不集中、貪玩,都是智力缺陷。

智力是天生的,老師照顧、買照沒用,逼你、打你,也無法提高。有人總喜歡說愛因斯坦小時候如何如何,實際上愛因斯坦很小就會微積分,頭條上多數用戶不懂微積分。

第二個因素是家庭,比如父母的見識眼界,經濟條件。但是這也很有限,比如補課,智商80,通過補課,可能提高到90,但絕不可能150,而清北華五學生普遍150左右。

第三個是老師。教育的本質不是傳授知識,老師也不能提高孩子智力,因為那是天生的。老師的作用是引導,發現智商140的學生,要保護和照顧,爭取提高到150,上清華。發現智商80的學生,幫他找個適合謀生的手藝,別學壞了為害社會。

智力呈正態分佈,只有3~5%的人適合上大學。95~97%的人本來不適合上大學。


名校歷程


沒有絕對的公平,一個班級孩子比較多,老師要做到關注每一個學生很難,對於調皮搗蛋的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更多,因為他不能控制好自己的行為,需要經常性的督促,對於乖一點的孩子就關注度略少,。因此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孩子,不帶有色眼鏡看人,不能在學生面前表現出不耐煩,學生反映回來的問題需要及時解決,與內向孩子多交流,鼓勵鼓勵他融入整個班級,不搞區別待遇。同時尊重孩子的個性,但是個性必須服從於集體的共性。


好久不見


與老師的師德有直接關係,也與學生的家教密切相聯,人是亙相的,尊老愛幼,尊師重教是中華文明的優良傳統,在市場經濟大潮下以利益為上的薰陶下,人情冷暖,越來越淡溥,學生的升學率直接影響老師的考核使老師偏愛,偏重優秀學生。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熙熙攘攘皆為利往。河有兩岸,人有兩面。水育萬物,善惡難斷。善惡一念在於引導和教育,引導正確了是善,引導錯了是惡,國家大義,天下為公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竹林逸士5


要有真正的無私愛心 把每一個學生當著自己的孩子 什麼都不是問題


楚王兵哥


現在的老師就缺這個


歷史相似


沒有絕對的公平,資源就擺在這裡,只有你去爭取了,才有機會得到。為什麼要考慮那些自己都不爭取的人呢?機會可以給一次兩次,但多次都不爭的人,就是自己放棄了自己了!


冰夜86187275


心存善念,就是平等對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