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碰到事情只會哭,造成孩子“膽小怕事”的原因,你瞭解嗎?

朋友家的寶寶三歲了,在家裡很喜歡錶達自己,對於媽媽的命令更是會常常說不,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是出去玩兒的話就會很害羞,不用說主動和小夥伴們玩耍了,就是有小夥伴過來一起玩,寶寶也會飛快的跑開。如果有小朋友過來爭搶玩具更是會嚎啕大哭,不知道該怎麼把玩具拿回來,朋友對於寶寶如此"膽小"的狀態也毫無辦法。朋友也很納悶為什麼在家裡的時候很活潑的孩子,到了公共場合就變得膽小怕事了呢?

一碰到事情只會哭,造成孩子“膽小怕事”的原因,你瞭解嗎?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狀況,明明很開朗的孩子,但是在公共場合卻很害羞,膽小,這種狀況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也是會比較常見的。很多家長原本擔心自己家的孩子在園裡會欺負同伴,沒想到自家孩子卻是常常哭鼻子的那個!這些明顯的反差還是值得家長們深入分析的。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孩子膽小怕事呢?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孩子在這方面的幾種表現。

一碰到事情只會哭,造成孩子“膽小怕事”的原因,你瞭解嗎?

一、孩子"膽小怕事"的表現

1.遇到狀況只會哭

比如說,不小心弄壞了玩具,寶寶會瞬間哇哇大哭起來,甚至有的時候玩具不是自己弄壞的也不會解釋,而是默默的哭泣。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哭是最常見的解決辦法,除此以外還真有逃避、隱瞞等等非常消極的應對方式。

一碰到事情只會哭,造成孩子“膽小怕事”的原因,你瞭解嗎?

2.被問詢意見時,不敢表達

比如說在超市裡,有阿姨問寶寶想要買點什麼呢?寶寶明明想喝牛奶,卻不敢說出來。再比如在幼兒園,當老師詢問寶寶要不要加入遊戲的時候,寶寶明明想去,卻不敢回應老師。

3.遇到客人的時候,稍大聲說話也會害怕

比如說,當有客人來到家裡的時候,明明是熟悉的環境,但是孩子還是會對客人的到來感到害怕,如果是對方稍大聲音的講話,即使不是針對自己,寶寶也會害怕的躲起來或者大哭一場,很難做到有禮貌的打招呼了。

一碰到事情只會哭,造成孩子“膽小怕事”的原因,你瞭解嗎?

4.不敢主動的和同伴一起玩

雖然寶寶在家裡是非常願意和父母一起玩遊戲的,但是在幼兒園裡卻喜歡自己默默的玩遊戲,不會主動的去融入同伴,甚至在同伴想要加入自己時,表現的很畏懼和逃避。

很多家長都會很疑惑,為什麼在家裡什麼都不怕的寶寶到了公開場合就變得特別膽小愛哭了呢?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一碰到事情只會哭,造成孩子“膽小怕事”的原因,你瞭解嗎?

二、為什麼孩子會膽小怕事

1.父母關注少,存在一定的教育疏忽

當父母對於孩子的陪伴不夠時,會對孩子的心理狀態有所忽略,沒有幫助孩子建立起內心的秩序感和安全感,所以孩子會比較處於焦慮的心理環境之中,對於外界刺激不能夠很好的面對。

2.父母創造的環境過於封閉,與外界環境接觸少

父母對於外界的環境過於敏感,認為只有在自己的環境掌控下,孩子才能是健康的、安全的。這也導致孩子與外界環境的接觸變少了,當有環境改變時,因為接觸的少就不能夠很好的應對。

一碰到事情只會哭,造成孩子“膽小怕事”的原因,你瞭解嗎?

3.家長不適當的教育方式

有些家長喜歡斥責、恐嚇孩子,這樣的教育使得孩子心理會有更多的恐懼感。比如說"你再鬧,媽媽不要你了"家長不要忽視這句話給孩子帶來的心理恐懼,這是很多孩子童年時期最害怕聽到的話。

當家長們發現寶寶有這樣的表現的時,應該怎樣去應對呢?讓孩子變得開朗一些,能夠輕鬆的面對外界環境是一個需要家長耐心引導的過程,家長的做法很重要。

一碰到事情只會哭,造成孩子“膽小怕事”的原因,你瞭解嗎?

三、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

1.抓住時機耐心引導

家長要學會利用生活中的小時機來幫助孩子,比如說,遇到孩子玩具被同伴拿走了,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走過去把玩具拿回來。雖然孩子在最開始一定會不配合,但是如果父母堅持鼓勵孩子的話,孩子是會去嘗試的。如果成功了的話,這對於以後孩子面對這種狀況就會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參考。

一碰到事情只會哭,造成孩子“膽小怕事”的原因,你瞭解嗎?

2.少指責,多肯定

當孩子表現出膽小的行為時,家長儘量不要指責或者諷刺孩子,這會讓孩子很受傷,家長可以通過平時對孩子不斷的肯定,給予孩子證明的反饋,比如說"寶寶,媽媽相信你可以做的,你這次就做的很好!"。

一碰到事情只會哭,造成孩子“膽小怕事”的原因,你瞭解嗎?

3.多帶孩子接觸外界環境

可以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給孩子製造更多接觸環境的機會,讓孩子對外界環境刺激更加的熟悉一些,這樣孩子對於環境的敏感度就會有所降低。多接觸、多瞭解,孩子自然就不會再害怕了。

可以說孩子的這種行為方式的養成和家長的家庭教育是有很大的關係的,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去教育孩子,在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理念上要有哪些提升呢?

一碰到事情只會哭,造成孩子“膽小怕事”的原因,你瞭解嗎?

四、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需要重視的問題

1.多鼓勵孩子,但是不勉強孩子

很多家長願意鼓勵孩子,但是卻表現出了勉強的意味。比如說孩子已經很抗拒了,這個時候家長的鼓勵會讓孩子的心理負擔加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勉強,而更加不願意配合。

2.相信環境的力量,潛移默化的影響最持久

認同家庭環境會對孩子的行為造成影響,家長的榜樣作用不因該被忽略。並且父母的言行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這對於孩子來說印象會非常的深刻。

一碰到事情只會哭,造成孩子“膽小怕事”的原因,你瞭解嗎?

3.關愛孩子,但是不過度保護

家長應該對孩子愛護,但是這並不是說要無死角的保護,家長適當的放手,給予孩子一些自己處理問題的空間,相信孩子的會變得更加獨立、勇敢。

家長們都希望寶寶能夠健康快樂的長大,但是這並不是說要給寶寶提供一個完全"安全無菌"的環境,讓孩子適當的獨立面對,更加能夠增強寶寶對外界的適應能力,減弱對環境變化的敏感度。當然,當家長髮現孩子有膽小的表現時也不要去指責和批評,這樣會更加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可以試著從更多的角度來鼓勵孩子輕鬆的應對外界環境刺激,相信寶寶是會變得勇敢、有擔當的。

一碰到事情只會哭,造成孩子“膽小怕事”的原因,你瞭解嗎?

我是奶嘴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