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记忆中的年味是什么样的?

营养科普赵之德


我记忆中的年味就是:红包、烟花、春晚

记得小时候,家里比较穷,父母是属于地道的农民,需要抚养我们姐弟四人,是相当不容易的,也没有什么多余的闲钱可以给我们买新衣服,只有在每年的端午节会买一套夏天衣服,而在过年的时候才买一套冬天的衣服,所以一放寒假,我就期待着过年,因为有新衣服穿,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于买新衣服就没有什么期待感了,因为我们平时都是在买衣服的,就像我上个月一口气就买了十件衣服。

还有一件令我比较期待的,就是领红包,那个时候外公外婆、爸妈都会给我们每人发一个红包,虽然钱不多,但是代表着一份祝福与心意,虽然最终红包都被爸妈拿走了,但是我们还是很开心。自从工作后,就再也没有收到红包过了,更多的还是向外公外婆、爸妈及孩子们发红包。

过年,鞭炮、烟花是少不了的,但是现在我们都是住小区,很多地方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只能静静看着远方的烟花,看看电视上的烟花。过年时,我们兄弟姐弟们都会一起回家,带上小朋友们一起去放烟花,在农村还是可以燃放的,小朋友就很开心。

在泉州泉港当地,大年三十及初九需要举行拜天公(玉皇大帝),大年三十是下午准备好相应祭品后就可以祭拜,我们还是会比较守时祭拜的,但初九祭拜是需要凌晨就开始祭拜,小时候我们都会坚持到凌晨跟妈妈一起祭拜,随着年龄长大,我们都变懒了,都不愿意等,早早入睡了,再加上初九现在基本上都在外面,所以也没有儿时祭拜的感觉了。儿时一起帮妈妈准备祭品,也是我儿时记忆中重要的一页。

说到过年,不得不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小时候家里只有一台普通电视,央视是属于必备频道,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多彩。20点一到,所有的频道全部转播央视春晚,全家人会一起守候在电视机前观看,但是现在电视频道多了,而且很多地方台都有各自春晚,节目也更多样化,所以大家对于央视春晚没有更多期待。再加上现在的娱乐节目多了,在大年三十晚上,很多家人会结伴出去旅游、看电影等,守候在电视机前看央视春晚的慢慢少了。

欢欢喜喜过大年,但传统年味渐渐离我们远去,我还是喜欢过回传统的年味!

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祝大家春节快乐!阖家幸福安康!


皮肤科医生林小清


  日本过年过的是元旦新年,但是每到春节,我都要向报社请假:“我要回家”,回我小时候长大的那一个家。

  父亲80岁生日时,跟我说了一句话:“过一年,少一年了。”一直觉得父母亲还年轻,样样都能自理,但是父亲的这一句话,突然让我感觉得岁月的珍贵。

  大过年的,因为我的回家,父母亲脸上有了喜气,儿子的回来,就意味着一种希望的回归。虽然我家姐妹三人,但是,儿子在父母亲心目中的地位,显然不一样。母亲说,当年怀我的时候,跟邻居们打了赌:“生儿子,一定请大家吃红糖面”,那年头没得吃,红糖就是如今的“冬虫夏草”。

  老家的习俗,大年初一的早上要吃汤圆,象征一家的团团圆圆。汤圆是那种猪油芝麻馅儿,咬一口,浓浓甜甜的汤汁在舌尖回荡。

  母亲信佛,大年初一,一定是清晨5时起床,在那尊小小的观音佛像前供上水果、糕点,点上香烛,然后艰难地跪下腿去拜上三拜。

  母亲相信,新年伊始,这第一次的佛课,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祭拜,是保佑在外孩儿平安的根本,必须恭恭敬敬地跪下去,给菩萨磕3个响头。

  拜完佛,母亲才去厨房,捏那白白的面团,为我准备汤圆。但是母亲自己不吃,说大年初一,她必须吃素。

  做完汤圆,母亲还要准备一桌斋饭,放上各种盆菜,还有水果糕点,倒上酒水,点上香烛,然后把大门打开,喊上一句:“祖上大人,请回家,请回家。”母亲说,这一桌斋饭,是请在天堂的祖宗们回家过年。

  有一次在做斋饭时,母亲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话:“轮到我们那一天,不知还有没有吃?”我赶紧掏出纸,把整个斋饭的配菜、程序、酒水的摆放、纸钱的烧法,都一一记录了下来。

  已经连续8年,吃年夜饭时,我会把手机搁在台子上,与父母亲一起自拍一张合影。

  最怕有一年,合影里变成2人,最后只剩下我一人。

  父母在,家在。这一种感觉,年轻时,没啥体味,如今越来越强烈。

  过年,一定回家!


徐静波


深有同感,大年三十晚上妈妈熬夜给衣服钉扣子,加固。早早的天黑着就起来。爸爸一放炮,烧香磕头吃完饺子,穿上新衣服,一百头的小鞭炮拆开和哥哥一人一半装在衣服兜里去邻居家找小伙伴。捡上那个燃烧过的长筒闪光雷筒筒拿根香一个一个放炮。玩到天亮,回家吃饭领压岁钱。中午满村的人互相串门儿。村子中央有照相的。有个老头卖一些小零食还有自制的玩具“炸弹”。一到晚上,我和姐姐的压岁钱总剩下不少,哥哥的压岁钱早已经花光了。那份满足感现在也忘不了。现在想起来满满的快乐时光。可惜,再也回不来了,那时的年味是幸福,快乐,满足感十足!我86年的。哈哈。我相信一大帮小伙伴都和我一样。现在长大了没有那种感觉了,不过还好!踏踏实实的好好干吧!


人生冷暖励志共勉


我记忆中的年味是:

1.儿时的记忆,在农村,年前买几盒小鞭炮,放到炕上,怕鞭炮潮湿,象小朋友显摆,时不时拆了几个点燃听听响,其余的分四份,分别在三十晚上、大年初一、正月十五燃放。年三十父亲用秸秆和红纸制作的灯笼,我点上蜡烛,用树棍挑起灯笼,兴高采烈地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年三十那天才能穿上母亲亲手缝制的新衣服和早晨父亲和我一道贴对联。年前母亲亲手做很多的年豆包和馒头,以备过年吃。三十那天晚上的饭菜非常丰富,还特别好吃,父亲还得喝点酒,一家人一起吃饭,好不热闹。

2.长大以后,在城里,有时象征性买几挂鞭炮,三十晚上燃放,家中贴对联,阳台上挂着彩灯,丰盛的晚餐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茶,看春节联欢晚会。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年味。


吉林孙彦博


记忆中的儿时年味是大年三十贴对联包饺子,长辈打麻将,孩子看电视。大年初一早上被逼着喝糖水吃面条饺子,完了纠集一帮人从庄西到庄东到长辈家拜年。大年初二喝喜酒,这一天,很多出嫁的姑娘带回门宴,一家人分着赴宴。大年初三开始就是去外婆家,七大姑,八大姨等走亲戚,收压岁钱。正月十五踩着大雪送老雁........等等,很多的趣事,都留在模糊的记忆里,那个时候生活不富裕,但是过年很开心,现在住在城市钢筋混凝土浇灌的格子房里,一栋楼的邻居堪比当年一个小村庄,却没几个熟悉的,鞭炮礼花也不能放,年也就只剩睡懒觉了。


阅之心


我儿子昨天问我,啥叫“年味儿”。我说,看到了、吃到了、听到了平时不常见的东西,就有年味了,比如放炮仗、贴春联、买一大堆零食之类的。他说,好吧,带我去超市买零食吧……

哎,现在小孩子,套路挺深啊。

说到过年,我小时候住在北京的胡同儿里长大,没见过世面,吃一顿火锅都是一件有仪式感的事儿,更别说过年了,那能让我兴奋半个多月。因为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我真的可以见到平时很难见到的东西。

比如我那个胡同里有两个大家族,每逢春节都要暗自较劲,比比谁家的炮仗烟花买的多,买得大。他们两家儿斗法的时候,我就是吃瓜群众,看着一束束烟花火在天空中划过,可爽了。

现在有人说年味淡了,这是肯定哒,物质极大丰富了,找出平时“不常见”的东西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了,成了一个有点儿难度的事儿。不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些带“属性”的花花草草其实完成这个任务。

比如,中国水仙。

我小时候,中国水仙就是过年的信号。我还记得每次央视春晚,观众席的桌子上肯定会放一盆水仙。

这是我的十二月份种下,只要温度合适的话,一月底二月初就能看花。水仙的花儿其实没啥好看的,关键是香味,穿透力超强,您家来客人,进门儿就能闻到,或许能找到“年味儿”呢

具体种植办法,看这个视频: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13e300084e86cc8bea04\

坤哥玩花卉


小时候过年,早早就买好新衣服,一天天的盼着过年,妈妈会蒸一大屉子年糕,把只为这个特殊日子准备好的腊肠腊肉都拿出来,奶奶把孩子们叫到一块挨个发糖瓜,村口的空地是人最多的地方,村里有学问会写毛笔字的老大爷们挥毫泼墨挨家写春联,这时候,家里的客人也多了起来,什么瓜子花生,核桃杏仁,一端就是一簸箕让你吃到饱。年三十那天,孩子们穿着新衣服,端着盛浆糊的小碗抢着贴春联,妈妈从热气腾腾的厨房探出头叮嘱不要弄脏衣服。

当然过年最期待就是爷爷奶奶长辈们给的压岁钱了,不过后来都存在了妈妈那始终再也见不着了。晚上,一边看着春晚一边包饺子,不过就算电视开最大声也没用,街上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会一直到天明才会渐停呢!

过去的那种过年的味道,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辰芮


从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忙着买年货,扫房,小年祭灶,一般都自已买糖坨子自已切酥糖,做糖瓜,用高梁杆做马,等祭完灶孩子们争抢吃酥糖,糖瓜。另外要炒很多瓜酱豆,蒸很多馒头上面打上红点,还要黄粘米面饽饽,等着正月吃。老太太们剪窗花,最有意思的是两个大公鸡争抢一条蜈蚣,被风一吹活灵话现。各家请文化人写春联,赶集买年画家里焕然一新。除夕晚上吃完饺子,孩子们穿上从头到脚一身新衣服,打着灯笼放鞭炮。初一早早起来拜年孩子们盼着压岁钱。除亲戚拜年外左邻右舍也要串门拜年。从初一到十五扭秧歌,狮子舞,龙舞,小旱船,踩高跷,跑驴应有尽有。打台唱戏,唱影,演电影。正月十五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常。


燕山居士10


年味☞在我记忆中过年就是一种“期盼”。

期盼有长大一岁;

期盼家里的好吃的;

期盼家里来好多亲戚;

期盼着给爷爷奶奶拜年;

期盼着炮竹烟花;

更期盼着父母闲下来陪我们。


又家小厨房


我是个70后,我的童年是在农村的,那时候的过年,全家总动员拆被子,蚊帐大清洗,用旺竹叶把屋顶,角里扫一遍,全家穿新衣服,劏鸡拜神,大鱼大肉丰盛大晚餐,大人给老人和小孩发压岁钱。饭后小孩子欢蹦乱跳,放鞭炮,欢呼雀跃。。。年初一,早早起床,爬木梯,哈哈,长高高!然后全家出门趁街去。。。。。

上初中后,我家已在镇上,过年时,大哥会买两大盘年桔放在门口两边,去旧迎新,把家里残旧的东西丢掉,布置一新,糖果,水果堆满茶几,一家大小守在大电视看,电视里面一片喜庆,群星贺岁,各单位争相拜年。。。欢乐的天,欢乐的地,大家尽兴倒数迎新年。年初一,各街各行,琳琅满目,敲锣打鼓,舞狮舞龙,杂技表演摘红包。有钱人家会用一百百的红牛用一条线隔2公分捆一张的从几层楼高吊下来,一层层的人围观,那个财大气粗呀!还有,,还有,那个场面更沸腾。。。目不暇接呀!这样过年好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