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石家莊結婚都有哪些習俗?

菲尚FashionWedding


石家莊包括二十多個縣市區,婚俗大同小異,井陘婚俗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此為例介紹石家莊婚俗。

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是“千年古縣”、“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地處太行山東麓,河北的西陲,境內崇山峻嶺,地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戰爭頻繁,逃災避難的饑民在這裡流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流動的文化地帶,一些優秀民間藝術在這裡生根開花,世代傳承。尤其是井陘民間婚俗歷史久遠,特色鮮明,在漢族婚俗中極具代表性。

舊時,男女雙方成婚不由個人作主,須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可行夫婦之大禮,否則,便視為不孝之舉。也有兩家關係要好或為世交之家採取指腹為婚的,孩子尚未出生便給他們套上了月老的赤繩來確定他們一生的幸福,終因夫妻不和睦而釀成多少愛情悲劇,而且提親時多講究門當戶對,兩家地位相襯,資財相當才願攀親,此外還看屬相生肖,大相是否合適,有歌謠為證“從來白馬怕青牛,金雞見犬淚交流,猛虎見蛇如刀斷,豬與猿猴不到頭,龍逢玉兔雲端去,羊鼠夫妻一旦休。”由於受這種世俗的約束,致使多少情人難成眷屬。

一、議婚:又稱“議親”,是商議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階段。“無媒不成婚”,議婚開始,一般由男方家長委託媒人或託靠親友、鄰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親”。在具備訂婚條件的情況下,女方家人還要“相親”,又叫“相門戶”、“看屋裡”,即女方“相親”滿意後,由男方家給女方家交訂金。經過議婚階段,男女兩家對婚事都持肯定意見,便可正式定婚,向女方家“交壓婚”,即“許親”, “定親“了。一般男方家由長輩往女方家中鄭重地送去財禮,男女雙方家長一塊選定迎娶的日子,稱為“會擇”或“擇期”。就是人們常說的“遞期”。

花轎為一大乘和一小乘,大轎能摘開,走時將小轎放入大轎裡面,到女方家門口,摘開大轎,取出小轎進入女方家娶新娘。

迎娶時路遇別人家的嫁娶隊伍,雙方要互贈手絹或紅氈。迎娶隊伍回到男方家後,鼓樂大作,鞭炮連聲,男方親友,鄰里一擁而出迎接新娘。尚有許多繁文縟節,俗信講究。

新娘從金鞍上邁過,意在邁福。進門後有吉利人(屬相相合)將紅棗、穀草短截、核桃等物大把大把往新娘身上撒,同時唸誦讚辭,以趕煞神求吉利。

拜堂時設一張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桌後方懸掛神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後,由男賓唱導,行三跪九叩禮,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對拜。嫁女時,嫁妝多少,視家庭財力而異。民俗講究有合歡被、對枕及櫃、箱、梳妝檯等等。

故議婚時,男家多方挑擇女家則自居於低門親家,舊俗重男輕女,普通人稱女家為低家親家之例,不敢稍高苛求,正惟貧家女易於男。故議婚時,女家既擇新郎又索聘禮,俗名“財禮”,少者幾十元,多者二三百元,除財禮外更索許多衣服、首飾,男家以娶媳婦不易,只有俯首聽命,無自由挑擇之餘地。貧家女子無終身不嫁者,而男子則終身不娶者極多,故普通人家不易嫁女為難事,子娶媳婦則視為大難之事。也有養女攀高門之論,不問才郎才德如何,先估計郎家園田產分至郎手可得若干,嫌貧愛富,相習成風,視為財帛親戚,本地如習慣為女子出嫁,多在十五歲至十九歲,多取單歲,二十歲以上則不論雙單。而且訂婚,須在十五歲以前,普通在七八歲或四五歲,甚至有一兩歲即定婚者,如至十五歲尚未訂婚,往往尋再婚夫,取其資產,不計其年歲,再婚之夫年歲大於女子,普通大於十餘歲,甚有二十幾歲。蓋女家即有愛富之心,而富家早婚成習,本鄉富人多以兒子早婚為最快樂最幸之事。養兒至十二三歲即為婚娶,以盼弄孫之樂,故富家男子娶親至晚不過十五歲,甚有十來歲即娶妻的。貧家亦有早婚者,但極為少數,又無年至成童尚未婚者,故養女者只期達到攀高門之目的,於願足矣,其郎婿年歲卻視為無關之重要。婚姻問題本是男女終身大事,可兩姓父母卻不以兒女的意願為主體,只為了卻自己的心願。憑媒妁的作合父母包辦成就兩姓親事,往往恐事不諧飾辭隱諱,遂致結婚後,夫妻反睹,比比皆是。

過去更有少數人家的童養媳,採取灶火炕裡戴髻髻的辦法,看個三六九好日,把童養媳叫到火灶房裡(即廚房),在灶王爺面前,用椅子抬一抬,就算坐了轎,晚上入洞房,第二清早將髮型一變梳為髮髻,即為完婚。

二、定婚:經過第一步議婚,男女雙方均無異議,便由男女兩家長輩或媒人各具子女的庚帖即生辰八字對合,大多由男家長輩或媒人執男子 庚帖到女家上門定親,一般情況下沒有女方先出帖的,俗謂戲男不戲女,女家唯恐事不成者而先出帖,事屬為少,惟井陘城西一帶,總之,用井陘一帶的風俗來說,閨女沒有倒趕門兒的。女家若先出了帖,男方還須壓帖,將女家帖壓在灶君神龕三日,三日內家居平安,不出意外則意味著平安,若家庭出現爭吵,災病摔碎破器具等事,謂之不平安,可另有別論。所謂的庚帖又稱,四注帖,即將婚者的姓名、字、生辰、三代宗親及籍貫四項內容一一寫明。男帖寫上乾造於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生,女帖寫上坤造於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生,且用干支紀年月方法書寫,並作現在的公元紀年法寫乾與坤,取乾為天,坤為地之意。雙方各附有維物作以為證,男家附與首飾衣服、,女家附與錢囊、筆墨或書籍等物,也有將索聘財物名稱,錄於帖之反面,以便男方觀察,男方認可則事為成,否則作罷、新中國成立後,這種執帖訂婚的方式逐漸消失。一般由男女雙方近族長輩(叔叔、大伯)商訂兒女婚事,女方置辦酒席招待,席上將婚期、財禮遞契所用的饃饃的數量,新婚物品及傢俱的一切情況一一談妥,訂婚儀式告一段落。這桌酒席的付出是由男方負擔,稱之為“席錢”。為了省事也有將訂婚和遞契兩個儀式一併辦理的。

建國後,舊時婚俗淡薄,提倡婚姻自由,自選對象習以為常。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舊習抬頭古禮仍循,時而出現“唯成份論”,時而以男方職業為前提,時而女方要彩禮談高價方可議婚。八十年代以後,風氣漸變,職業如意,性情隨和,地方條件適宜即可談婚論嫁。也有自由戀愛,雙方家長同意找“現成媒人”撮合的,也有家長先物色好,媒人搭橋而成的。

三、遞契:古時又稱“傳書”,婚期選在當月的,一兩個月,數月的不等。這要按女方的屬相而定,為了吉利一般儘量選擇大利月,例如,玉匣記上明文規定,“正月七月迎雞兔,二月八月虎和猴,三月九月蛇共豬,四月十月龍和狗,五月十一月牛和羊,六月臘月鼠與馬”。否則不按利月迎娶那麼就會有煩事,不利之事,甚至凶事出現。例,屬雞兔是正月、七月的利月,在六月臘月迎娶對媒人不利,五月、十一月迎娶對翁姑(婆婆、公公)不利,四月十月迎娶對女方的父母不利,三月九月迎娶對自己的夫君不利,二月八月迎娶對自己本身有礙……這是月份上的選定。一般在訂婚以前,當年能否過事,首先查看了男命、女命禁婚年才按利月訂月的。其次再查看禁婚日,選擇黃道吉日、大明吉日、天德、月德、天德合、月德合、不將日等吉日,查看嫁娶周堂圖等事宜、迴避神號、鬼哭、紅沙日、避開妖星、卜木、立早、禾刀、角己惑星等兇星。然後再查看到家(下轎)吉時辰。定下了婚期還要根據娶送女客忌三相“申子辰年忌蛇雞牛, 丑年已酉忌虎馬狗,寅午戊年忌豬兔羊,亥卯未年忌龍鼠猴,查出和女方屬相相合的定下娶和送的陪客各4名。其外還要儘量選擇容貌端莊、落落大方、能說會道、知俗識禮、命裡全奐(父母俱在,丈夫平安,兒女雙全)的婦女。當送女客,古時留下姐姐能娶不能送的說法。還要找一個5-8歲的男童當壓轎孩。且多有先當娶女客,後當送女客,假如先當了送女客,那麼她只能送不能當娶女客了。舊時當一次送女客給饃饃30個,順便也得用饃饃菸酒謝媒人。

男方按女方索要的“遞契饃饃”(一般按女方的親眷多少而定)的數量備好。過去用多層的食籮,兩個人抬一個,現在用簸筐(編制而成的一種盛物稼什)用機動車拉著。饃饃上也放著用紅布條捆好的蔥和粉條各兩把。(諧音女子潔白如玉,又示飯菜之意)連同婚書(龍鳳貼)及布料由男方同族長輩送至女家,示意將要迎娶之意思,並訂下迎娶之日,當午女方備宴款待,男方付席錢。(幾百元——上千元不等),席後女方按親戚朋友遠近遍送饃饃,並通知迎娶的日期及地點,以便準備禮錢、禮物屆時參加婚禮。

四、迎親:當地人稱之為“過事”“娶媳婦”,也有的地方把嫁姑娘稱之為“拼姑娘”,這個階段是婚俗中最繁瑣最緊張的一項。

1、在婚娶之前,男女兩家都要對自家的屋裡屋外修飾一番,粉刷牆壁,修整院落,特別是迎親的一方,更是忙忙碌碌,根據自家的環境條件,甚至不分晝夜地忙活著,油漆門窗,置辦傢俱,儘量把新房裝飾的好一點,貼窗花,屋內彩掛,院裡院外張燈結綵。邀請同族中人(俗稱當家人)現在稱之為總管,一般由近股的爺爺、叔叔、大伯負責,配備一兩個助手,稱之為副總管。議定婚及各項工作的按排購置所需食物,舊時涉及籌借蓆棚,大小鍋頭、盤碗、盆盆罐罐,大缸小缸,碗筷酒壺酒盅等一切器具雜物,大廚房落實並安排好(做飯的)小廚房(炒菜的)端菜端飯,洗盤洗碗等等其他雜務傳忙的(俗稱“傳掇的”)。提前預訂轎子、轎伕(抬轎子的)借僱馬匹、車,還要訂執事,假儀仗(旗、鑼、傘蓋、牌、金瓜、鉞、斧、朝天蹬等)僱歡手(器樂隊),富家滿帖楹聯,懸燈結彩,裝璜點綴極力鋪張,貧人則量財力而行,從陋就簡。

時過景遷,當今辦婚事就不比過去費那麼大周折了,盤火起灶,購置物品租賃器具,召之即來,金錢一揮,應有盡有,十分便利。

顯而易見,女方自然比那男方顯得消停,“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閨女出嫁本是件喜事,每逢此時做父母的總有一種說不出的失落感。就在出嫁前同族的嬸子、大娘、大都有請姑娘吃飯的習慣,人們把這頓飯俗稱為“離娘飯”雖然如此,做父母的為了女兒出嫁,根據自家的條件,給女兒準備好“陪送的”(指陪送的嫁妝),準備“打發閨女”。

2、屆時迎娶:從古至今,迎娶之時隊伍比較龐大,特別是當今更為明顯,僅放炮一項由過去的三聲五聲,演變為放炮員就三人五人還嫌太少,還不夠熱鬧排場,甚至不下十幾人來完成放炮一項,現在的人目的也只有一個,圖熱鬧、吉利,講排場。在舊時的傳說中,並非如此,神卦周公與桃花仙子的凡韻故事在我國民間流傳了數千年。周公為了能從桃花女手中奪得“天書”下部企圖借成親之機暗害桃花女,這兩位超凡的神奇人物由此展開了一場離奇曲折的婚嫁鬥法之爭。周公設計圈套讓桃花女一上轎就犯黑煞,一上路就犯五鬼,並有白虎攔路,一下轎就犯喪門星,一進門就犯白馬星,一拜天地就犯金雞星。

迎娶時放炮聲是周公給那些已約好的“凶煞、厲鬼、妖魔”發的調度令,目的是讓他們在迎娶的途中暗害桃花女。可桃花女並非凡夫俗子,神卦周公能捏會算,預知未來,但是正因為手中沒有下部“天書”對預知的事情沒有挽救的方法與措施。而桃花女則有這等能耐,對周公的一舉一動可以說是瞭如指掌,都有她相應的對策。現在延用出嫁時“穿紅襖”“蹬黃套鞋”戴“護心鏡”蒙“紅蓋頭”“轎頂上插柳條”孃家兄弟“送親押轎”。現在迎娶途中逢古樹、碾、磨、廟、井、怪石、丁字路口、十字路口、貼“紅喜字”“遮紅氈”(紅布)“迎親隊伍不走回頭路”的方法正是桃花女所採用的迴避驅邪、鎮妖之術。新娘到了夫家門發現了三煞(左喪門、右吊額、中白虎)因此由陪客(隨從)彭祖拉柳木弓、射桑木箭,才逢凶化吉,轉危為安。大門口周公命家人點穀草火把想驅除桃花女身上的邪氣,桃花女的隨從(彭祖)見機行事把紅氈(紅布)鋪上,讓新娘“踩紅氈”而過,周公又安排馬怪在過道暗害新娘,桃花女的隨從(彭祖)“撒草料”讓馬怪吃,而不至於傷害於她。“放年糕”是後人借馬年高(糕)升之意,天地位放上“鬥”是周公懈鬥之意“戥”和“照妖鏡”是桃花女亮出的“你周公和我鬥”,稱(戥)一稱你有幾斤幾兩。“鬥”裡邊的五穀雜糧,其實是桃花女的隨從(彭祖)撒給雞精的。“鏡子”“棗山”新郎家前門要點“長明燈”門子“撒白粉”“立靠杆草圈兒”等是後人用來鎮妖破邪、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之意。新娘入洞房後,要面對牆角坐,是桃花女選擇“安床坐帳”的吉向來迴避最後一關的。後人也做為避羞遮臊,少找麻煩罷了。

屆親迎期,一出大門,迎面便見“出門見喜”出了門就逢喜沾喜之意。

男方在迎娶臨行前,須由和新娘屬相相合之婦,將新娘所乘之轎內,(車內)先點燈花和清掃一番。

執事者列儀仗具燈籠實際內無燭光,只取美觀而言,白晝起程也不可缺,蓋古時無親迎禮概系搶親,搶親在夜間須有燈籠,後世沿襲其意,故迎親者必具燈籠、鑼鼓喧天,異常熱鬧,新郎冠服整齊,披紅綢乘轎或騎馬前行,假如新郎當年為雙數,還須佩戴一銅鏡(現已無)娶女客和陪客亦乘轎或騎馬相隨,貧者也有騎毛驢或步行的。(隨時代的變化和發展,由自行車、拖拉機到小汽車迎娶)。所經之地炮聲不斷,有著示威任何人須為之避道,俗稱親迎為“小登科”。

迎親者至女家門前,送客冠帶執酒相迎,舊時行脫帽一鞠躬禮,亦有長揖者新娘須出轎或下馬還禮致謝,由陪客輔導送客邀至女家每越一門,由陪客贊禮,新郎送禮,送客拜客,送女客接娶女客。大家茶飯後,新郎到女家宗祠去拜神主,女家父母(岳父、岳母)允親後,新郎二次來到神主前跪拜或鞠躬,新娘的兄弟還禮(現已從簡),禮畢後女方家為新郎披綠綢與原來的紅綢交叉成十字形,俗稱為“披紅帶綠”,並在新郎帽邊上插金花(現改為佩戴“新郎”“新娘”紅花標誌)。新娘上轎前,女家有一屬相相合的婦女,先將轎裡清掃一遍,俗稱“掃轎”。新娘子挽處女髻近年多梳髮辮,亦有剪髮者,著紅衣,如無紅衣則外套,賃轎鋪之紅色隱衣、黃鞋、取黃道之意,送客抱新娘子入轎,恐踐踏地上之神,讓新娘子攜一木匣子中置熟雞子、冰糖、乾糧、篦、鏡諸物,另有一童子相隨入轎謂之“壓轎孩”。

在娶親當天,男方的陪客,將女家的酒具或茶具偷回一至兩件;還待女家用錢贖回,當今社會偷一些小巧玲瓏的東西,也包括電氣類的東西,專等待女家用錢贖回買糖果、煙之類的東西,以引逗取樂,現在稱“逗哈哈笑”過去稱之“偷富貴”。

起程前,新娘上下轎,車要看方向,如“寅卯辰女面向西,巳午未女面向北,申酉戌女面向東,亥子醜女面向南”。新郎上馬前,由牽馬人將馬頭駁回,俗稱“駁馬認親禮”。(此禮現已淡薄)路途花轎不能落地,如遇特殊情況時,必須用紅氈鋪地方可落轎。假如男女雙方的屬相不相合的話,那麼新郎新娘就不易結伴而行(特別指現在)。在選擇吉日上如遇有對女方(新娘)不利的因素,便讓新娘穿黃鞋或鞋內墊黃標而避之。現在用車隊迎親,首尾選擇白顏色的,不言之明新郎新娘白頭到老之意。娶女客要在女方家攜帶大幹餅(白麵烙的餅),小幹餅(白麵條切成碎塊、用鍋在火上炒熟),半路上就有人索取“幹餅”的習慣,傳說吃上這“新媳婦幹餅”佔喜氣不牙痛。

3、進門:娶親隊伍到達男方家門時,男方同族的女眷(全奐之人,有男人、有兒女的中年婦女)首先啟轎簾將壓轎孩引入洞房,現在的壓轎孩還要發紅包,幾十元至上百元。舊時新娘子根本不露面目,再由一中年婦女為新娘絞臉上的寒毛,俗稱“開臉”開臉後才能進門。還須把小轎一直抬入洞房(大轎裡面套有一個小轎子),進門時兩旁豎立兩束紅布捆紮的乾草(穀草杆)點染,正門口放一馬鞍,上擱幾塊粘年糕。新娘須從馬鞍上邁過而進院內,這時男方有一男子(一般是與新郎同輩或小輩),撒草料,意在壓“三煞(指青羊、烏雞、青牛之神)為新郎新娘消災驅邪,一邊撒一邊唸唸有詞”一撒如花似錦,二撒金玉滿堂,三撒鹹享慶會,四撒華閣蘭堂,五撒夫命富貴,六撒永遠吉昌。七撒安康祖壽,八撒子孫興旺,九撒凶神遠避,十撒福祿禎祥。又如“一朵蓮花就地開,迎接新人進門來,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積極慈令,洞房花燭進入洞房”。現在也有即興發揮,編些其他吉祥之言代之,(現已用撒彩紙代替)一承舊意,二圖快樂。一邊念一邊撒,一直進入洞房為止。就在進洞房時,又一中年婦女手拿紅綢掛在門口中央,口中唸唸有詞:“我把紅綢高掛起,來年頭上得大喜”。進入洞房後,舊時由送客先把新房炕上的氈子(用豬、羊等動物毛摻面壓制抗寒)撤掉(意在換新)。新娘才可坐在面向喜神方位的床上。

4、入洞房:舊時在天地爺神龕前設“花堂”,即用黃紙將天地爺(北屋門東側窗臺上約50釐米的位置留有高50釐米,寬37釐米的牆坎,神龕封住,上貼紅紙剪成的大紅喜字,下置一桌,桌上擺一舊時的“方鬥”,內盛五穀、五色線、銅鏡、杆枰以及供品棗山(用白麵塊,揉成約有20釐米長,2.5釐米寬,厚1至1.5釐米,兩頭和中間各放一個紅棗,用面片將紅棗裹住,成半圓形,上鍋烝熟稱之為棗圈,用棗圈數枚壘成“品”字形的供品),棗山上用面捏成各種圖案,用紅綠顏色勾染。新婚夫婦就此花堂前行交拜之禮,也就是所謂的“拜天地”,旁有長者司儀,讚道“一拜天地,二拜高堂(面對父母跪拜),夫妻對拜,送入洞房。”現過事(迎親之日)當天,同輩的和晚輩的,給男方的父母、嬸子、大娘摸黑臉,(過去稱包公臉,公正無邪之意)戴高帽,挑逗取樂。

據傳說“摸黑臉”的習俗來自宋朝時期,宰相包拯包大人到同事和鄰里家中賀喜,也許是包大人公正廉明,鐵面無私的緣故,人群中,鬼神中都懼怕包大人的形象,做事都比較收斂,歪風邪氣都不能抬頭露面,因此喜慶之日安然順利,始終是一片喜悅的氣氛。這一事實在人群中得到了認可,每逢喜慶之日,只要和包大人扯上關係的都來邀請參加,有一次有人請他避邪,包大人公事繁忙脫不了身,告訴來者,回去後將家裡的主事人摸上黑臉,也就意味著我的來到。來者回去照包大人的吩咐而辦,果然行之有效。久而久之延續至今。

(舊時“過事”第二天清早,男方族中長輩擇時坐於臺階上,以輩份大小順序接受新婚夫婦的叩拜,叩拜時、小叔子、晚輩,愛開玩笑者,給新婚夫婦下跪的墊物下放上擀杖,頭前放一臉盆,頭磕上去“咚咚”作響,取樂逗笑。並按輩份大小,親疏關係給新娘數額不等的拜錢,男方有一長輩、嬸子、大娘負責接收拜錢,最後此錢的收入歸婆家所有。

舊時有一整套的婚規禮俗,講究新娘所居洞房須向喜神《協紀辨書》載有“喜神方”,可據以定喜神所值方位:甲巳日在艮方(東北),庚時:乙亥日在坤方(西北),戌時:丙辛日在坤方(西南),丁壬日在離方(正南)午時,戊癸日在巽方(東南)辰時,喜神值於正南、東南、東北、西北、西南五個方位,每日一方。社會理念就是既講究迷信又圖求吉利,有的人家所佔新房沒有向喜神的房屋,只好借用別人家的房屋作洞房、現時基本絕跡,按“安床坐帳方”如“寅卯辰女,堂房西間,南房東間,坐丙(南)向壬(北),巳午未女,東房北間,西房南間,坐庚(西)向甲(東),申酉戌女,堂房西間,南房東間,坐(北)向丙(南),亥子醜女,東房北間,西房南間,坐甲(東)向庚(西),的方法,在洞房內牆上貼“抬頭見喜”或“洞房花燭”紅紙條即可,含意喜神無處不在,抬頭可見。洞房窗戶上貼大紅雙喜字,上貼喜鵲登梅枝,下貼鴛鴦嘴對嘴,左貼麒麟送貴子,右邊貼著石榴蹦紅籽兒。

舊的風俗習慣,新娘枕內裝有小棒槌(木頭的)、核桃、花生和紅棗等物,有視新娘入門康健,早生貴子之意。

5、待客:迎新娘隊伍回到男方家門口“吹鼓手”器樂隊不進門,在過去“吹鼓手”實屬低賤之流“窮要飯的”,他們為了養家餬口,憑自己的這點技藝,走街串巷,靠賣藝為生。在過去也有一句老話叫做“珠玉買歌笑”,富有人家逢上喜慶之事,願意有人給自己捧場,為了講排場鬧闊氣,增加自家的喜樂氣氛,將這些民間藝人請來,吹拉彈唱,可又懼怕這些人給自家帶來窮酸的晦氣,就把桌凳擺在門口,將這些穿戴破爛衣帽不整的藝人阻止在門外,久而久之,這一習俗便延續下來。做為“吹鼓手”不進家門的理據。

新娘子按吉時進了門,行罷各種禮節入了洞房,示意大事以畢,小廚房炒菜,大廚房做飯,待客開始,稱之“下馬宴席”。“陪客”“送客”一般在男方的上房(主房)為一席。新媳婦的屋裡(洞房)有“娶送女客”“壓轎孩”。“吹鼓手”“器樂隊”為一席俗稱“門上席”。就在此時,還有俗稱“小送飯”的來到男方家裡,雙手端著秕子(用高梁杆、線繩縫製而成平面盛物板)上邊扣著四個瓷碗,他們是和新娘子一個村,或是住在一塊的老閨女,也有委排關係要好的朋友。迎娶當天,做上四碗素餃子,也有做麵條什麼的,來給新娘子送飯,既為盡“地主”之誼,又可續同鄉之情。她們都是飯沒送到,她們所做的“小送飯”卻讓人在半路上遇見“搶先吃了”。大家吃點也沾點“喜氣”“吉祥”。所以剩下的只是四個空碗。男方的嬸子、大娘一看到她們便知情由,一個碗下面給她們扣一個饃饃作為回禮,這叫禮尚往來。家裡來幹活兒的人也就是“傳掇的”,吃罷早飯(一般是麵食為主)各就各位,忙活自己分內的工作。

迎娶當天上午巳時(9至11點),從孃家有一乘轎而來的中年婦女來到婆家,被稱之為“坐轎子”,此人一般是新娘子的舅媽為多,但此坐轎的必須是新娘子老孃家(外婆家)的人才能勝任,她坐轎來到婆家一個目的是送大幹糧(用白麵烙得餅子)在過去害怕剛過門的新娘子害臊,不好意思吃婆家的東西捱餓,故送乾糧而來。另一層意思先致謝婆家的廚師(賄賂之意),現在逐步分為(大廚房做飯主食,小廚房菜餚)兩個廚房,期望孃家來客“送飯的”能夠吃好喝好之意。就她的來到“洞房”“門席上”藉此開席。家裡“傳掇的”就此開一頓飯俗稱“巳時飯”,飯後便開始忙著招待來客、親朋,首先招待的是“街親席”他們先到婚禮記帳處記上自己的賀禮(錢幣或物品),也有一塊上班的工友、同學、朋友前來賀喜,一般是群體式的,有一兩個組織者,他們先買上大炮、鞭炮、糖塊、瓜籽、賀禮之物,來男方家時,提前約“吹鼓手”器樂隊“迎接他們,頭前炮竹轟鳴,器樂吹吹打打,賀喜者活潑洋溢,操縱新郎揹著新娘,一邊走,一邊轉。,正轉倒轉,一邊演示著各種各樣的節目動作。假如新郎父母的工友來賀喜,他們戲耍的對象自然是新郎的父母,為了增添歡樂的氣氛,讓他們的父母戴高帽、騎毛驢,推小車、化裝奇特,動作五花八門,引逗沿途的觀眾發出陣陣歡笑。開席前,賀喜的為首,送上菸酒,現金先要謝大廚房、小廚房的師傅,否則有不開席之說,席間還要請新郎、新娘滿喜酒做節目,最後還給新娘斟酒錢。一般情況下,賀喜者比街親席多上兩盤菜。

街親和婆家親戚招待完畢,在院中(天地爺前)擺上了大方桌,鋪上了床單,由男方的大娘、嬸子和新娘子的母親,與新娘子的大娘、嬸子就在這個桌前開始唱唸孃家客的賀禮,俗稱“摘食奩念賞送”順序一般由新娘的母親先從新娘子的老孃家(外祖母家)開始唱唸,從古至今沿襲著過去的講究,凡是衝著女方(新娘子)家來賀喜的賓客,都屬於“送飯的”賀禮就是拿“賞送”(指布料,物品和現金)。舅舅、姨姨、姑姑、大娘、嬸子,兄弟姊妹的禮節比較重。其次根據親戚的遠近或朋友的薄厚而不等。念一家大娘嬸子轉到婆家大娘、嬸子之手,最後唱唸父母對女兒的陪送(現已高檔家用電器為多,彩電、冰箱、洗衣機、電腦、摩托等)甚至有條件的陪送閨女現金可達多少萬元的也不為稀罕。所有唱唸的“賞送和陪送”的東西與現金屬於新娘子所有。唱唸完畢後,親家雙方禮尚往來象徵性的互斟對飲,有詞曰“親家母滿滿盅”。婆家和孃家商議各自出錢放入新娘房中的箱櫃中,俗稱“壓櫃錢”錢的多少由過去的幾十元幾百元,甚至上千元。“摘食奩撈”結束後,開始招待女方來客,過去,孃家客的酒席上多把“送飯大饃饃”熘熘上席吃(俗稱“嚐嚐口頭兒”)。現在,席間凡屬孃家來“送飯的”每人發一個孃家的送飯饃饃,有時怕饃饃發不夠,一般採取大人給個大的(這是母親給閨女的送飯饃饃),小孩年輕一點的給個小點的(這是姑姑姨姨蒸得送飯饃饃)。可這個饃饃在席間沒人吃,公開將這個饃饃留下帶回自家,女家客留下了,“袖饃饃”的習俗。孃家的賓客都按排好了,還要招待女家的長輩,要專設一桌稱之為“親家席”,男家長輩陪席,男女成婚媒人(稱為牽線搭橋的功臣),屬雙方的有功之人。列座為“親家席”的有男女雙方的老爺、爺爺、舅舅、姑父、叔叔、大伯輩分的帳房先生,姨父輩分的不上席。參加人數不過十來個人,現已改革了過去的做法,凡屬能沾邊的一齊上,列席“親家席”的人數多得高達二、三十人。酒菜質高量足,可名副其實地稱得上“會親家”。井陘一帶有一種習俗,“門上”(吹鼓手)還有半桌親家席(意思是親家席上的盤子,門上也有一半桌。“親家席”撤不了“吹鼓手”不能撤。新娘子的父親“過事”當天不到男方家;母親要到閨女家送飯,又稱“打食奩”:主要關照女方家的親友赴宴,但卻不在新郎家吃飯,據說是怕吃窮閨女家,也有熟識的親明叫母親去吃飯的。

6、鬧洞房:過事當天的晚上,井陘一帶有“鬧洞房”的習俗,舊時留下一句話“新婚三日無大小”,當村的男男女女結伴來到新郎的家中鬧洞房,大家在一起快樂歡暢,幾乎忘記了什麼時辰,直至到深夜還不罷休。本家的弟媳侄子前來要求新郎新娘連夜給炒乾糧(白麵條切碎塊,上鍋炒熟),新郎官當助手,旁邊燒著火問新娘子,“你這是翻什麼?新娘回答說:翻光景哩!圍觀的人在一旁起鬨的喊口號:新媳婦,炒乾糧,不炒乾糧就挨擀杖。大家要上乾糧還不罷休,還有的取樂將洞房的窗戶紙捅破,燃柴草,辣椒向屋內煽煙燻嗆新娘,甚至有調皮的小夥子,拿上長棍子,往毛缸裡蘸上茅糞,從窗戶裡捅進去,新娘子用手一捉(拽),弄得兩手臭氣難聞。過去的人,也沒什麼娛樂活動,你一個這點子,他一個那點子,非常熱鬧,喜喜哈哈,男家的父母目睹此景還無法干預,更不能嫌棄。鬧洞房算是結束了,接著便是晚輩們還要潛伏在洞房的窗外“聽房”。

新娘結婚後的第二天,從打扮上就有了變化,開始把頭髮盤成“纘子”,稱之為“媳婦頭”,其後拜神主、拜公婆、拜族親,受拜者給予賞錢,俗稱“磕頭錢”。

當天上午孃家派人(弟、侄兒)將新婚夫婦接回孃家,俗稱“回面”。中午飯,一般是吃餃子的多,有好事的大兄嫂、小姨子,常常搞個花樣,在餃子裡面包上紅辣椒、花椒、錢幣等物,耍笑新女婿。在過去到了第三天,婆家又接著派人帶著饃饃,到孃家將新娘新郎接回,稱之為“住三日”,到了六天的頭上,孃家人二次將閨女接回孃家,直到一個月的時候,又將閨女送回婆家,這叫做“過月”。

隨著歲月的變遷,社會的進步,舊的婚禮習俗也悄悄地發生變革,以各種新穎而又意義深厚的形式取而代之,有的在禮堂或飯店、餐廳舉行婚禮,司儀主持,雙方父母親朋參加,如集體婚禮、旅遊結婚等。

五、婚後禮節:第一個麥收季節,“新女婿”要給岳父家送回禮饃饃,第一個春節要送拜節饃饃。送饃饃多少不等,新娘子婚嫁當天親嬸子、大娘、哥嫂“送飯”時除了攜帶賀禮(布料、錢幣)以外還要裝“食奩饃饃”,每戶30個饃饃,因此拜年時,每戶4個饃饃。一家子,遠一點的嬸子、大娘等。賀禮就比較輕,也不裝食奩饃饃。拜年時,每戶給2個饃饃。第一個大年初二新女婿要拜年,岳父母為新女婿的到來,提前準備好酒宴及一切,新娘子的嬸子、大娘、舅舅、姨姨、姑姑等親近的都應邀前來熱鬧,岳父母提前給新女婿準備好拜節錢。新女婿叩拜岳父母后,當場給新女婿“拜節磕頭錢”,由過去的幾元、幾十元、幾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其次再由家人領新女婿到長輩家,嬸子、大娘家一一叩拜,新女婿在這天會得到應有的報酬“拜節磕頭錢”。新婚夫婦第一年都要到雙方的親戚家“拜節認門”同樣都有不等的拜節錢等候著。新娘子在大年初一也是用同樣的方式給自己的公婆大人及嬸子大娘等拜年叩頭的。

六、其他類:⑴ 改嫁:舊的傳統觀念“男尊女卑”極為嚴重,男的喪偶可以續娶也有一夫多妻的,可女的就大不一樣了。女的喪夫之後,則不準改嫁,還要“守節”守寡,因而年年輕輕守寡者甚多,甚至有的十幾歲剛剛過門就失去了丈夫,那也不允許你再嫁,只好在家“守婦道”,這樣處處受人鄙視,成了不全奐的人,吉慶場合你迴避,娶親,聘娶客,送客避忌。既然因生活艱難或公婆虐待而被迫改嫁者,婆家人還要從中索取彩禮極苟,稱謂“賣寡婦”。即便答應了須向公婆叩頭告別,向亡夫之靈燒“離別紙”,方可回到孃家,等待新夫來娶。解放後舊得婚姻制度已改革,男的喪婦,女得喪夫,改嫁或再婚,人人平等,不再受任何歧視。

⑵招贅,凡有無兒者招婿,俗稱為“入贅”,井陘一帶也稱為“倒扎門”,或“上門女婿”。有的實行男到女家得改名換姓,頂門立戶,所生兒女要隨母姓等觀念之多。舊時,入贅者,往往被鄉人小視低看,還要受家族的欺侮,致使你難以抬頭。解放後,新的“婚姻法”頒佈後,男女平等,同樣享有繼承權,女婿隨個人心願,可不改姓氏,子女的姓氏隨父隨母都可以。

井陘婚俗源遠流長,規模以不同區域、家庭條件和地位確定,婚嫁禮儀、婚慶典禮風格不同,場面熱烈、歡暢、喜慶、祥和,地區特色濃郁,禮儀鄉風繁多。在傳承民族歷史文化,保持地域特色,弘揚社會美德,促進家庭和睦和社會和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隨著人類現代文明和社會的進步,個別區域尤其是 大中城市,傳統婚俗逐漸不再沿用,即使在廣大農村,只憑口傳身教,婚俗難以完全得到傳承,許多地方對傳統婚俗不太講究和簡化,繁多的婚俗禮儀逐漸淡忘和遺棄,出現瀕危狀況,亟需保護。

鑑於婚俗是全社會公共行為禮俗,政府和文化部門除了號召和鼓勵全社會傳承婚俗外,做了大量工作。1989年,《井陘縣誌》記載了婚俗的一些內容。2006年,《井陘歷史文化》叢書對婚俗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記載。2007年,井陘縣文化館成立了婚慶禮儀公司,對婚俗進行了實際性的挖掘、整理和傳承。2008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民間婚俗,重點對不同風格和流派的婚禮儀式,迎親、娶親儀仗隊的編制、角色、道具和禮儀講究,婚慶音樂曲牌,婚禮飲食、窗花、拉花、服飾等進行了詳盡的挖掘、整理,積極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此外,文化館通過縣非遺保護中心和婚慶公司做婚俗專題研究工作,成立了民間婚俗保護學會,制定了《井陘婚俗保護實施方案》,通過積極呼籲縣財政劃撥一部分保護經費,爭取各級文化部門和非遺保護單位支持一部分專用經費以及婚慶公司的一些收入作為資金保障,完成婚俗保護的五年計劃,包括:收集資料申報各級非遺項目,深入研究並出版《井陘婚俗》專著,成立更多的婚慶文化公司並廣泛推介傳統婚禮習俗,利用婚俗協會對婚俗進行全面研究及發展婚俗文化產業,取得社會和經濟的雙重效益等等。

我們相信,在上級文化部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的指導和幫助下,經過我們努力,井陘婚俗一定會成為重要的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靈壽農村彩禮都在1.1萬-6.6萬不等,女方條件是,在縣城必須有房,有個小車,首飾現在好像不重要,結婚當天磕頭禮錢山區較大,都在1-2千左右。


靈壽精讀


石家莊深澤縣結婚傳統是結婚當天8點就丄轎了

12點以前婚宴結束。


輝哥不限速


鹿泉的婚俗是:結婚當天男方要去女方家裡住。結婚第一年正月男方要去女方家住正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