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孩子但不一定要乖,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温馨提示: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请点击一下关注,我们会继续努力送上更多更好的内容,谢谢!

做好孩子但不一定要乖,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乖孩子无疑更比熊孩子讨人喜欢,但并不等同好孩子就是乖孩子,而熊孩子就一定是差孩子。于是有人问:“做好孩子但不一定要乖是对的吗?”

一、做好孩子但不一定要乖

1、很多人都喜欢乖孩子,因为他听话、省心、不惹麻烦。可实际上,很多小时候很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反而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且更脆弱。

2、所谓“乖孩子”,常常能够满足家长或老师的需求,事事顺应大人的安排,让大家觉得自己很懂事。而且,就算是大人安排的事情有问题也不会提出来。

做好孩子但不一定要乖,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因而,这种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的孩子,将会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真实需求,个性顺从,讨好和懦弱,抗挫折能力不强,内心压抑而导致痛苦。

3、也许你会更钟情于乖孩子,因为他们小时候总让人特别舒心,更没有想法子惩罚孩子的烦恼。殊不知,孩子往往自我惩罚了。

一般来说,小时候,大脑发育水平低,感受外界压力的能力低,所以大人眼里孩子很乖,也很健康;长大后,大脑发育水平提高,变得更加“敏锐”,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旦无法承受,就可能出现各种心理疾病。

做好孩子但不一定要乖,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4、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乖孩子就像是苹果,与之相对的熊孩子则像草莓,草莓出问题了,大都在表面很容易及时发现,而苹果出了问题,很多都藏在里面,外表却依然光鲜。

所以,乖孩子一旦受伤,则是内伤,而且伤情更严重。所以,父母更应该关注乖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一味的因舒心而陶醉、因放心而忽视了乖孩子。

因此,很多家长眼中所谓的乖孩子,其实内心世界是非常的脆弱的,这样的孩子承受不了更大的压力和打击更容易受患上心健康疾病,家长需要纠正他们,做好孩子不一定要乖。

做好孩子但不一定要乖,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二、好孩子不等同于乖孩子

常常我们夸奖听话的孩子,都会说:“真是个好孩子。”的确,传统的育儿观念认为,好孩子要乖,听大人的话,懂事,长大后才有出息。这几乎是父母为孩子成长所认定的“标准路线”。

有些孩子表面上看起来真的很乖,他们会在人前很有礼貌,而在人后却背着父母或是大人做一些令人很反感的事情,比如在没有人的地方欺负同学,抢人家的零食来吃。

在老师面前表现得很乖,一旦老师走开,他们马上就变了一个样,这样子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察颜观色,他们能依据大人的脸色和心情而评估出他们的想法,从而去讨好大人或是父母,孩子也就从小学会了人情事故。

做好孩子但不一定要乖,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危险信号,这些会直接让孩子与一个好孩子的标准越走越远,甚至因此而变成一个坏孩子。一个表面上的乖孩子,有时远比一个真实的坏孩子还可怕,父母们不要被表面的上的假像所掩盖。

在家长的教育理念里,父母觉得孩子什么都听大人的,大人指东孩子不向西,孩子坐着就不站起来,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孩子很听话,也从不跟大人提要求,也从不调皮捣蛋。

遇上这样子的孩子,父母先不要高兴,而是要先担心,马上怀疑自己家的孩子是不是智商有问题,从而马上到医院就诊,因为一个正常健康的孩子,他们不是一条小狗,会什么都听主人的安排,他们会调皮也会捣蛋,还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除非他们的有问题。家长一并要知道如何去判断和发现孩子的异常,而不是一直当孩子很乖。

做好孩子但不一定要乖,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现代育婴专家却认为,小孩子如果太乖未必是好事。如果事事都听父母的,按部就班按照大人的安排去做,长大以后孩子会十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意识和现代社会中特别强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如果在人格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也就谈不上获得成功了。

所以,“好孩子”的标准应该要变一变,替之以“成功”二字比较贴切。

三、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为什么小时候“乖”的孩子可能学业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却是那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

做好孩子但不一定要乖,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因为,越“乖”的孩子往往依附性越强,自主性越差。“乖”孩子身上有家长太多的控制感。父母期望我们走在一条可以复制黏贴的道路,过着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理想生活,这就是“乖孩子”。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做一个从不提问的“乖”学生、唯唯诺诺的“乖”员工、感情上让婆婆包办的“妈宝男”。

从这个角度讲,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做好孩子但不一定要乖,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