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死後是怎樣下葬的?

花捲默默


這個問題比較籠統,古代皇帝下葬的制度幾千年略有不同。

根據皇帝所屬的民族也有所不同。先說皇帝下葬的基本模式:

先說皇帝下葬的意義:

1、因為皇帝駕崩涉及到新皇帝繼位的合法性,原則上來說,誰為先皇主持的葬禮,誰就是合法繼承人。

2、中國長期講究以孝治天下,皇帝是全體臣民的父母,同時新皇帝也需要做出孝的表率,所以皇帝葬禮在儀式上需要有表達道德意義。

3、皇帝下葬是表現皇家威儀的手段,從禮儀上皇帝的葬禮規格,需要和所有其他人區分開來,而且要有不可逾越的差距。

接著說一般皇帝下葬的流程,實在太過複雜下面簡要的介紹:

1、制定流程:皇帝的駕崩後首先要由禮部制定流程,呈給新皇帝確認,最核心的內容是議定廟號和諡號,這個相當於是對先皇帝的蓋棺定論,是下級對上級的定性,需要非常的慎重。此外,還有一大堆皇后變太后,太后變太皇太后,皇妃變太妃的流程。

2、按照流程開始全國性哀悼活動。皇宮內所有的繼皇帝帶領所有的后妃、宗室進行哀悼,包括服孝、守靈,模式和民間類似,但規模和規格要高出很多。所有的宗室都需要輪流到皇宮守靈,在家也必須齋戒。所有的官員必須在官署內齋戒。

全國百姓一百天內不許舉辦娛樂活動,四十九天內不許屠宰,一個月內不許婚嫁。如果是宗室,根據與皇帝親屬的遠近,各類禁忌時間還要延長。

3、皇帝的陵墓修建和隨葬品,陵墓修建基本和皇帝繼位是差不多時間開始的。但是有的皇帝在位時間短,陵墓還沒修好。和現在趕著下葬的情況不同,有時候皇帝要停靈很久,等陵墓完全竣工才能下葬。有的要死後一兩年才能真的下葬。而且皇帝陵墓下葬後並不是完全封閉,而是派人看守著,等皇后等人也相繼去世後,也要放到陵墓中合葬,合葬完畢後才完全封閉。

對於隨葬品的安排,原則是侍死如侍生,生前用的所有東西,一整套要作為隨葬品下葬的,誇張點的就類似秦始皇整個皇家守衛隊都做成兵馬俑埋下去。後世就大致就賣幾類的東西,生活用具類日常的衣服、餐具、傢俱,財寶類皇帝喜歡的各種珍稀的寶貝,比如字畫、擺件,禮儀類要有全套的皇帝禮儀用具如樂器、儀仗,陶俑類要有軍隊、樂工、宮女等。

4、皇帝的下葬,欽天監和禮部要定出日子,定好日子後要排練抬棺和送靈的禮儀。全部就緒後,當天前面是64位引幡人,接著是整套的皇帝儀仗,加上一百來個抬棺人,後面跟著新皇帝以下所有宗室和在京的官員,兩旁和後面是大隊的護衛兵馬,保守估計隊伍也要接近萬人。

最後補充下皇帝陵墓的類型:

第一類是夯土陵墓,秦漢時代流行,類似秦始皇陵那樣,先挖一個非常深的地宮,把皇帝下葬後,封閉整個地宮的入口,在地宮上面堆夯土,堆得像山一樣高。在夯土堆外面再建設一道城牆,並建設各類附屬的宮殿。

第二類是以山為陵,在唐代比較流行,就是找個山,在山內修建陵墓,死後在山前建設一個紀念場所,山內陵墓的具體位置可以比較隱蔽,這樣比較不容易被盜。

第三類是秘密陵墓,這個只有元代的情況,元代的皇帝陵墓是隱藏的,誰也不知道在哪裡,也沒有堆土什麼的標記,後續也不去皇陵祭祀。

第四類是明清的寶頂陵墓,就是搞一個很大的墳頭,然後整個用石頭封起來,上面是堆土,下面是地宮,整個規模也有一座山包大小,但是地宮的入口是封閉找不到的。


黯金讀書會


皇帝的陵墓在皇帝登基不久就開始選址、建造,差不多要建造到皇帝死時。

如,秦始皇陵,即秦陵地宮,“背靠驪山,腳踏渭水”,規模恢宏、設計奇特。陵園工程之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據說地宮有水銀暗河,以現在的技術還不敢挖掘。

皇帝死後下葬的步驟:

一. 皇帝死時,由一內侍拿皇帝日常穿用的衣服登上寢殿屋脊,面向北,呼三聲“上位復”,招魂,將衣服拋下,然後給國王屍體穿上。

二.宮內開始發喪,眾人哭臨。

三.死的當天擇時盥洗屍體。

四.葬儀督監選擇殯殿。

殯殿內置屍床,屍床下置冰(注意冰塊是必不可少的)。大行皇帝梓宮是要用一層層草木灰,木炭,竹蓆等圍繞包裹的,從一定程度上起到隔絕空氣,隔絕溼氣的作用。起到防腐防臭的效果。

五.大殮。

大行國王遺體要穿八九層衣服,置於錦被之上,錦被對摺包裹屍體。然後再置於數層白色絲織品之上。就這樣包成一個大包裹放入棺內。

六.棺外有槨。

棺內置七星板,皇帝生前穿用之衣服,珍寶等物。棺材外還有槨,槨即外棺。 然後按照一定的禮儀,將皇帝遺體裝入“梓宮”。

七.把棺材移到殯宮。

在殯宮停放時間更長,幾個月到一年不等。

八.把棺槨移到陵墓。

在陵墓還要停放一段時間後,再抬入地宮。 最後封閉。


融融118


古代皇帝的喪葬制度是比較嚴格的,有許多的帝王墓修建得相當的豪華氣派,富有的皇帝裡面的陪葬品也多,為了防止被盜,裡面還設有重重機關。

一般說來皇帝的墓葬在皇帝登基不久就開始選址建造了,修建陵墓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費時費力還燒錢,有點甚至皇帝死了都還沒有建成。

皇帝的陵墓因年代不同而有所區別,主要有以下幾種。

1,積土為陵,就是把皇帝的棺槨埋入地下,上面在用土堆積而成一個大的墳頭,這一般是在很早以前的,或者是戰亂時被廢被殺的皇帝。

2,以山為陵,即利用山丘作為陵墓的墳頭,唐朝的帝王陵除少數積土為陵外大多采用依山為陵的形式,唐太宗的昭陵就是以九蝬山為陵鑿山建造的。

3,還有一種是“寶城寶頂”的形式,即在地宮之上砌築高大的磚城,在磚城內填土,使之高出城牆成一圓頂,這種城牆稱之為“寶城”,高出的圓形墳頭稱之為“寶頂”;在寶城的前方,建有一個向前突出方形城臺,臺上建方形明樓,稱之為“方城明樓”,樓內豎立皇帝或皇后的諡號碑,明清兩代的皇帝和后妃皆採用了這種以寶城寶頂的方城明樓構成的墳頭。清代自順治起皇帝和后妃的陵寢均選擇啊清東陵和清西陵兩處。

古代皇帝都是最高的統治者,死後自然都要風光大葬,各朝各代的下葬過程都有所不同。






夜觴邪


皇帝死為“崩”,王死為“薨”埋葬的地方叫陵。皇帝一般死後都會有新帝選諡號以彰顯先帝一生之功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