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共有8个大臣谥号文正,谁的谥号最名不副实?

清风自媒体报道


首先来说下哪8大臣谥号“文正”?

一为睢州汤斌。一为诸城刘统勋。一为大兴朱珪。一为歙县曹振镛。一为滨州杜受田。一为湘乡曾国藩。一为直隶李鸿藻。一为寿州孙家鼐。

接下来再说下“文正”,文正是清代文臣的最高荣誉了,是不可以出现在内阁提出的候选名单中,文正是皇帝对臣子的最高赏赐,也是清代文臣的最高荣誉,只能由皇帝圈定,对古时候的文臣而言,绝大多数人一生梦寐以求的目标,就是得到“文正”这个谥号。正如北宋司马光所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得谥“文正”之人,代表着已经做到了文臣中的极致。自宋朝以来,死后被谥“文正”的人极少。宋朝有9人,元朝有5人,明朝只有4人,而清朝则有8人。

1《曾国藩》1872年3月12日,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去世,时年61岁。死后被追赠太傅,谥号“文正”,曾国藩一为文臣,二为汉臣,但是却在沙场之上为清朝立下了盖世功勋,得此谥号也算是对他功劳的一种肯定

2《汤斌》他既是清初理学名臣,也是一位廉洁奉公的能臣。顺治九年中进士,参与明史编撰,江苏巡抚,明史总裁官,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有关汤斌的历史评价,大致有三条:勤政恤民、刚正不阿、治学有成。这也是他后来被雍正选入贤良祠和被乾隆谥文正的主要理由

3《朱珪》朱珪,生于1731年,卒于1807年,享年77岁,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高龄的老寿星了,朱珪生前生活非常的清贫,从十七岁殿试成为进士之后开始入仕,为官60载,在这六十年中,朱珪对自己的要求非常的严格,据说朱珪去世之后嘉庆皇帝痛哭失声,亲自前往吊唁,并且追谥自己的老师“文正”,属于文职官员能够获得的最高谥号

4《曹振镛》清代大臣曹振镛,27岁中进士,在皇帝身边为官54年,身为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大臣,做了两朝宰相,他为官一生唯唯诺诺,小心谨慎,奉行"多磕头、少说话"的为官之道,仕途上一路顺风顺水。在他病逝后,道光帝给他加谥号“文正”

5《杜受田》杜受田,字芝农,山东滨州人,清代咸丰皇帝的恩师,曾任左都御史和吏部、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傅。杜受田通过努力将一名皇子扶上了皇帝的宝座,并以“一代帝师”垂青史册。

6《李鸿藻》字兰荪,号石孙、砚斋,河北保定人。同光年间的清流领袖,晚清主战派重臣之一,光绪二十三年以病乞假,旋卒,享年七十八岁,清廷予谥文正,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

7《刘统勋》刘统勋山东诸城人氏,字兰荪,号石孙、砚斋,河北保定人。同光年间的清流领袖,晚清主战派重臣之一

8《孙家鼐》出生于安徽淮南寿县,代表作品为《太傅孙文正公手书遗折稿》,主要成就为京师大学堂第一任管学大臣

谁的谥号得来都不容易,能得到领导的信任都是有自己的本事,死者为大,所以也不好说谁的谥号最名不副实,大家心里有数就好


这个历史有点逗


清朝八位谥号“文正”的大臣中,最担当不起这“文正”二字的的应该是杜受田。

谥号是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照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有褒贬善恶的含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盖棺定论”

谥号之首,当推“文正”。司马光就曾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所以“文正”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随便便拿到的。当年宋仁宗给老师夏竦赐谥号“文正”就遭到朝臣集体反对,最终不得不改赐“文庄”,清朝也十分看重“文正”这一谥号,所以才会在清朝将近300年中只有八个人获得这一哀荣。



其中有一个山东人生前并无多少建树,死后却被特谥“文正”,他就是咸丰皇帝的老师杜受田,他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最主要原因是以帝师的身份成功帮助咸丰上位。

当年地位之争主要在老四奕詝与老六奕訢之间展开,老四成熟稳重 但缺乏才气, 老六才气非凡 却稳重不足 ,对此道光皇帝一直处于纠结中,最终历史的天平还是倾向老六奕詝,一方面因为他与道光的脾气相近,另一方面因为道光中了杜受田的计谋。

第一计:

一天,道光皇帝命令诸皇子在南苑狩猎,古时候皇子方读书者奉命外出,临行时应向师傅告假, 所谓尊师也。

史书上也记载了这一段他们师徒的临行前对话:

“文中至尚书房,左右适无人,为滨州(杜受田) 一人独坐其中,文宗入,行礼毕,问将何处,以奉命校猎对”。

滨州乃耳语曰:

“阿哥至围场中,但坐观他人骑射,毋发一枪一矢,并当约束从人, 不得捕一生物 ,复命时上若问及,但对:‘ 已时方春和,鸟兽孕育, 不忍伤性命 ,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马一日之长,与诸兄弟竞争也, 阿哥以此能上契圣心人,此一生荣枯关头,当切记无忽也’ ”。

奕詝按杜受田所说的照做了,道光皇帝大喜曰:“是真有君人之度矣”立储之意遂决。



第二计:

道光皇帝病重时召两位皇子觐见,将决定皇位继承的最终归属。各位皇子请教于老师。

恭王的老师卓秉田说:“如果皇上有所问起,你应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而杜受田则让咸丰说:“如果皇帝问起时 你的智谋不敌六爷,唯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人世 ,你只要伏地流泪,以表示孺慕之诚就可以了”。

果然如杜受田预料的一样。“帝大悦,谓四皇子仁孝”储位遂定。这两大计谋成功把咸丰送上了皇位。

咸丰二年, 杜受田病逝,咸丰皇帝援引雍正皇帝特批朱珪为“文正”的例子,称“杜受田公忠正直,媲美前贤,揆诸谥法,实足以当“正”字而无愧。”特谥“文正”。杜受田死后不仅自己获得了最高的殊荣,还惠及家人,长子杜翰在短短的时间内,由从五品升至正二品,并进为军机大臣。



杜受田指导咸丰皇帝夺得皇位,不想反而是毁了咸丰皇帝, 同时还误了中国,所以说善于搞阴谋诡计的杜受田愧当“文正”二字。

申报七十七载


“文正”始出于东晋的“文”,在唐时“文”演变成为了“文贞”,到了宋代“文正”才正式取代“文贞”。而又论哪朝哪代,臣子对于这个谥号都是求而不得的。

一般来说,朝廷赐于“文正”称号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不朽功勋,对朝廷做出举世贡献而且德高望重的人,另一种是文学造诣很高令人敬仰的人,朝廷以这一谥号来表示敬意。

至于清朝,有一点很奇怪,文正谥号八人全为汉人。而这八人中最配得上“文正”两字的人无疑是曾国藩了。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今湖南双峰县),清末四大名臣之首,文治武功,为人处世,均为后世之典范,故有人以“圣贤”称之。

他于1838年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后来升迁至内阁学士,历礼、兵、工、刑、吏侍郎,他是洋务派领袖之一,为中国建了第一艘舰船,第一个兵工学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太平天国时期,又组建湘军,为清朝对抗太平天国的主力。他为人律己,为官兼并德,礼,忠三项。

这样的一位大臣,配上“文正”最是名副其实!



历史农人


应该是道光朝的曹振庸。有个学生问他,"中堂大人您为何圣眷不減″曹曰:"唯多嗑头,少说话耳"死后旻宁(道光帝)钦定谥号"文正",上諭一下,朝野哗然,说曹振庸不文不正。

因为谥号"文正"是文官死后的最高殊荣,每一朝只能出一个文正,而且必须是汉官。

当然曹振庸家属是最开心的了。如曹振庸泉下有知,恐怕要笑不动了。


毛笋56561098


吃了没 7.bb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