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7歲少年受母親批評賭氣跳橋身亡,你如何看這件事?

湖居隱士


最近各種孩子輕生新聞,心痛和惋惜之餘感慨現今社會"養兒不易"。現在養育小孩不僅僅是溫飽問題,心理上的疏導,生活學習上點點滴滴都需要父母多加關心。

*抗擊打能力太低,心智還不成熟。

現在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祖宗"精貴得很,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從小到大寵溺的不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隔代的更是寵愛的不行,打不得罵不得。在這樣的溫室中長大怎麼受得了外在的環境,即使老師同學甚至父母稍有不順他意的時候,就覺得整個世界觀都崩塌了,自己被排斥了被否定了。如果這個時候沒有及時的介入溝通和疏導,心智還不完全的他們很容易衝動行事,釀成悲劇。

*父母的愛太沉重。

父母對子女的愛無疑是無私的偉大的,但是不能一味地強加。子女不是附屬品,從出生那天離開媽媽的身體,自主呼吸第一口空氣開始他們就是獨立的個體,未成年之前父母為我們遮風擋雨,引導我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但是現在社會的現實讓家長過多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各種高強度的補課班興趣班壓力下,孩子的心理健康。除了問孩子考試成績,有沒有和孩子聊聊心事?知不知道他有哪些好朋友?他最近最想看哪個電影?最喜歡那首歌?

*溝通不暢,語言暴力需引起重視。

中國是個含蓄的國家,相較於國外,父母子女很少會把"我愛你"天天掛嘴上,長大後連和父母擁抱都變得有點"害羞"。父母把對子女的愛都體現在鞭策子女的教育上,"可憐天下父母心"各種為子女有個輝煌的將來奔走,又要上班應付老闆又要操心孩子各種學科成績,付出了多少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可以說是身心俱疲。在父母眼裡覺得什麼事情都幫你鋪好路了,你就好好安心努力讀書,這有何難?一旦老師說孩子成績下降不專心,有些"恨鐵不成鋼"的父母們不是先和孩子心平氣和的溝通,分析事情的緣由,有些直接開罵開打。孩子確實沒有人生閱歷沒有處事經驗,但是他們也有自尊心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們的為何不先聽聽他們的委屈他們的說辭,不對的地方正好可以機會教育。父母不僅是孩子人生道路的指明燈,更希望父母孩子人生道路上酸甜苦辣的見證者陪伴者。



眼底的萌萌兔


17歲,有自己獨立思考的權利,也是成長的轉折。這個轉折點,不管是家庭還是社會,學校,最重要的應該還是父母對待孩子心理和情感方面的認知。

大家都在職責和評判孩子如何,母親如何時都只是用自己的觀點去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可誰又曾想過孩子的無助,母親的遺憾?

會說話,會打字就更不能亂用語言作為傷害別人的武器。人總是要被生活所教育,對待自己對待他人還請寬容

1.沒事多聽聽孩子的世界

2.中國式教育,中國式家庭,中國式關係如何才能擺脫

3.一個人,最無法改變的是原生態家庭帶來的傷痛

所以,當下你的角色,決定你如何做事。請三思而後行


側耳傾聽遇見你



母親在車水馬龍的引橋上停車,開著雙閃訓孩子;

上車後幾分鐘還不走;

前後門同時開,可見媽媽對孩子的行為並不是毫無防備的。

一位盛怒衝動的母親,足以讓一個青春期荷爾蒙過剩,頂著壓力,翻騰著負面情緒的孩子一觸即發,終而崩潰。

作為不曉母子間具體問題的旁觀者,指責母親,苛求孩子,無意。

我們希望透過此事,反觀下自己的原生家庭與再生家庭。

家庭教育從來都是一件大事,我們努力做更好的自己,並給孩子一個美好的世界,才能真正喊停悲劇。

01 潛意識:童年種下的種子

最好的鏡子,就是你的孩子。

我們現在的一舉一動,都在描繪著孩子的未來;他對社會的理解與認知,早在童年就已種下種子。

同事仔細想過一個問題:自己抱怨社會的念頭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並不是前幾年工作不順時,而是青春期,甚至更小的時候,這與兒時爸媽的哀嘆似曾相識。

有位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吼叫,指責的媽,孩子很難學會調節情緒;

不相信愛情的人,總是很難找到意中人;

內心單純溫暖的人,總是“傻人有傻福”。

孩子的潛意識裡相信什麼,就會走進那樣的世界,他與社會的關係,很多時候是在重複體驗兒時的感覺。

02 語言的力量

卡夫卡寫過一篇短篇小說《判決》,內容是這樣的:

“年輕的商人格奧爾格給遠在俄國的一位朋友寫信告訴他自己已經訂婚的消息,並希望朋友以後能夠參加他的婚禮。

接著,他來到父親房間把這一事情通報給父親,想不到父親的態度很不友好,先懷疑兒子根本就沒有這麼一位所謂的俄國朋友,然後指責兒子揹著自己做生意,還盼自己早死。

格奧爾格很是委屈,忍不住頂撞了父親一句,父親因此大怒,認定兒子‘是一個沒有人性的人’,判決兒子投河淹死。

兒子居然‘快步躍出大門,穿過馬路,向河邊跑去’,抓住橋上的欄杆‘鬆手讓自己落下水去’。”

最親密的兩個人,成了最陌生的對立者。

我不知道事件中母親對17歲的兒子說了些什麼,但我知道一個青春期的少年在盛怒之下的衝動行為是非常可怕的。

無論何時,何事,都請好好和孩子說話。

語言的力量(尤其是至親之間),遠超我們的想象。

《判決》這個文學創作,衍生到現實生活中的實例也不少:

某心理研究所對此發佈過一個研究成果。

視頻裡的這些孩子都是未滿18歲,劣行不斷的青少年。

研究者讓他們寫下對自己傷害最大的幾個字:

廢物,丟人,豬腦子,怎麼不去死?

這些字印在他們腦海裡,成為作惡的利器。

在泰國的一家小超市裡,父親怒氣衝衝地掏出一把上了膛的手槍,扔給玩手機,無所事事的兒子,罵道:“你個廢物!有種你就殺了自己。”

兒子接過槍,對著自己的腦袋扣動了扳機。

父親奔向兒子,已於事無補。

殺死孩子的是槍嗎?

不,是父親將之推向絕境的語言暴力和滿滿的負能量。

教育心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叫“翁格瑪麗效應”,意指對受教育者進行心理暗示,諸如:

你很棒。

你能做得更好。

挖掘其潛力,增強其信心。

長大後,孩子或許不記得年少時的種種往事,但他一定記得那個鼓勵,支持,理解,當堅強後盾的爸媽所帶來的愛與溫暖。

這世上,真正能傳承的東西,就是愛吧。

03 安撫內心的“小孩”

朋友小陳來自單親家庭,有位控制慾極強,缺乏安全感,苛刻嚴厲的母親。

有娃後,她從自己身上看到了那個“討厭”的母親,苦惱不已。

我們該如何改善自己,避免反感的父母模式再現呢?

若你被娃惹惱,出現負面情緒,應先覺知自己的感受,安撫內心曾受傷的“小孩”,並暫停處理孩子的問題。

原生家庭帶來的,無論正面,還是負面,都是我們的一部分。

請允許自己偶爾重複,偶爾“有問題”,偶爾犯錯。

當我們放輕鬆、誠實以對時,就能跳出惡性循環,重新看見孩子的需求,並給予積極回應。

04 愛,得如他所盼

我看過一部豆瓣評分高達8.2的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片頭出現了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裡拿著鎖,前額是母親的剪影。我在想有多少孩子被“鎖”在親子關係中,被極端、扭曲的愛所吞噬?

在“媽媽的遙控器”裡,小偉媽媽面對出軌的丈夫在離婚談判桌上開出的種種條件,她沉默半晌後,狠狠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從那天起,小偉這個有思想的、鮮活的生命就被操縱於母親的股掌之間。

不讓畢業旅行,禁止談戀愛,排滿補習班……

崩潰的小偉割腕,跳樓,自殺了一次又一次;

每一次都會被擁有控制時間的遙控器的媽媽倒回到自殺前一天。

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媽媽冷漠地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局:小偉偷到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她大喊:“它是我的!”。

可對於孩子來說,這份愛真的太重,重到不可承受,重到頃刻壓垮。

我很喜歡劇中的一句話:“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孩子過上自己想要的一生,這遠比被“愛”操控著的一生,幸福太多太多了。

安德烈曾覺得自己是一個平庸的人,無法做出如爸媽般的成就;

龍應臺告訴他:“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

愛,得如他所盼,而非如我所願。

05 永遠站在孩子這邊

我在知乎上回答過一個問題:

如何看待那些經常打壓嘲諷自己孩子的家長?

孩子想要怎樣的父母呢?

有一點很重要:永遠站在孩子這邊。

微軟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的一生過得非常豐富,每一項事業都是內心興趣的所在。

這背後,他的原生家庭功不可沒。

他喜歡化學,在家做實驗,不小心氣體洩漏,差點傷到狗狗,爸媽只是叮囑一番,並沒有阻止。

他喜歡研究電路,爸爸就給他買機器,讓他自己探索。

校長冤枉他燒書,媽媽力挺:“我們家每個人都愛看書,一個愛看書的人不可能去燒書。”

一個人對抗挫折的能力,與獲得愛的多少,息息相關。

一個溫暖的避風港,一對悅納,包容,理解,支持的父母,就是孩子勇敢前行的底氣。

我們尊重,捍衛的是孩子活出自己,妙趣橫生的一生。

“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蘇霍姆林斯基

世界是溫暖還是殘酷,不取決於社會本身,而取決於我們傳遞給孩子積極亦或消極的態度。

是時候停下來,聽聽孩子的想法,

告訴他:無論發生了什麼,爸媽都會一直站在你這邊。

多一句“我愛你”,

少一件人間悲劇。


米悅微表情


這一事件的發生確實令人痛心,那麼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消失了,無聲無息!如果能引起人們的反思,孩子的血也沒有白流!

中國式教育,論長來說,已延續幾千年,論短來說也有40多年了。那什麼是中國式教育呢?中國式教育就是一種功利主義的教育。在古代,讀書人很少,“學而優則士”,“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求取功名就成了每個讀書人的終極追求。什麼頭懸梁錐刺股就是古人讀書的具體方法。“范進中舉”就極盡了 得中後的喜悅之情,蒲松齡、洪秀全則顯示了未能得中的不滿和憤慨。今天,社會已經發生變化,上學讀書已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中小學實現了義務教育,高等教育也實現了大眾化,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45.7%,2020年達50%實現普及化已不再是問題。然而,現代人對教育的迫切追求並沒有因教育的普及而削弱,並且隨著人口的增加,競爭壓力的增大,教育對人們造成的壓力日漸增大,並且涉及的範圍也在擴大。古代只是那些有條件讀書的人競爭,而現在卻幾乎擴大到每個人。從隋唐設立科舉考試以來,直至今日,教育與考試就糾結在了一起。在我國,教育即考試,考試即教育,二者水乳交融。在古代,人們把科舉等同於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今天的教育完全被考試所“綁架”,教考不分成了當今教育巨大的絆腳石。為考而教成了今天教育的最大理想,由此,各學校也就成了考試培訓班,應考訓練營。哪個學校升學率高、分數高,就被捧為教育的聖地,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被許多中國人捧為神聖,每天朝聖者絡繹不絕。用考試評價教育效果本沒有錯,但把教育等同於考試卻極大貶低了教育的價值,誇大了考試的作用。不是教育萬能,而是考試無所不能,教師、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受到極大限制,考試考什麼,教育就教什麼,圍繞考試團團轉就成了今天教育的基本狀態。如此的教育模式,使教育完全沒有了尊嚴,教師、學生在各種考試中紛紛低頭,什麼教育是靈魂的塑造、教育是心與心的溝通……都停留在了書面上、口號中。即使加再多的心靈相關課程,也會迴歸到考試的漩渦之中。“轟轟烈烈的素質教育,紮紮實實的應試教育”就是不證自明的真實寫照。

人之所以有別於動物,人是靈魂的實體,教育的功能應該激活每一顆鮮活的靈魂,而不是訓練成考試的能手。今天,有些孩子選擇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們在譴責孩子抗壓能力不強時,更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考慮、思考思考。作為孩子,我沒有自我、沒有尊嚴,只是考試的機器,這和動物何異?我活著的意義何在。尤其是那些不太擅長考試的孩子,每天面對著諷刺挖苦、冷潮熱諷,甚至謾罵被人看不起,你說我活著意義何在?再說學習好的同學,為了保住學習上的優勢地位,每天拼了命的刷題、看書、再刷題、再看書,如此往復……幾乎不知天還有日月,人還有追求,人還在,心已沒有了激動的狂跳的時候。而中等同學,為了衝上更好的名次,拚命當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所有這些同學,最終都會考上各種各樣的高等學校,但創新者又有幾何?今天的教育,容不得半點異類,純淨如蒸瘤水,每個人考的一樣、學的一樣,幾乎如工廠似的批量生產,靈魂、心早已不在。

面對如此教育,路在何方呢?繼續保持還是絕處逢生!歡迎大家一起交流,共商發展!


精神家園001


外國朋友在上海人民廣場乘地鐵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d0a0bc53f0b20dbbe3c9587ad5b2e3b1\

愛華134243095


拔苗助長式的教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有些父母自已實現不了的願望梱綁在孩孑身上,給孩子造成無形的壓力,現在雖然生活條件比過去好了,但孩子精神壓力太大,抗打擊能力減弱,所以容易崩潰,做父母的一定要注意教育方法,不要讓悲劇重演。


雨中漫步38614


家長要有自己的做人做事的正確理念,然後再有正確教育孩子的理念。

不能把孩子當大棚蔬菜種,給遮風擋雨,不去經歷風雨的磨練,陽光的照射。

不能把孩子當寵物養,大包大攬,事事代勞,養尊處優過度保護。

是狼也養來沒有了野性,雄鷹,也養成了與雞鴨同行。

沒有經過千辛萬苦磨練的孩子,是無法成熟成長的。即使身體成熟,而心智也會非常的幼稚無知。

根本教育,孩子成長過程的呵護指導專家。



根本家庭教育


只能說不知者無畏,缺乏對生命的認知。這是一朵溫室的花朵,禁不起任何的風吹雨打。即使是外界的評價都可能導致這朵花兒枯萎。這是為人父母教育的失敗,雖然不明白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孩子衝動跳橋,但可以看出來其家人應該在平時生活中極少數對孩子說重話,也基本沒有給孩子灌輸正確的人生觀。所以哪怕有些過激的言語過過重的語氣都讓孩子接受不了。


smile154159131


母親和孩子缺少了共同的語言,吵嘴過激時,最好忍氣吞聲,溫和謙讓,慢慢冷靜下來,可以控制感情衝動,就不會發生孩子賭氣跳橋自殺的悲慘事件。謙讓美徳是安居樂業和生活情趣的唯一途徑!


華志坤


社會風氣不正,一切向錢看。學校只論成績,忽視德教。家庭有些父母不懂得與孩子溝通技巧,一味的打罵嘮叨溺愛,總是居高臨下的管教孩子,不懂得平等包容的開導孩子,作為家長要走進孩子內心,用愛融化孩子的冰點。以上三方面原因才是導致17歲孩子跳橋原因,望各位加強家庭教育和德教。現在孩子學習壓力大,好多又是獨生子,遇到煩心事沒地方傾訴,唯一可以傾訴的只有同學,既然如此,作為家長為何不可以充當此角色呢?平時多與孩子平等的溝通,讓父母和孩子成為朋友。希望悲劇不再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