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7岁少年受母亲批评赌气跳桥身亡,你如何看这件事?

湖居隐士


最近各种孩子轻生新闻,心痛和惋惜之余感慨现今社会"养儿不易"。现在养育小孩不仅仅是温饱问题,心理上的疏导,生活学习上点点滴滴都需要父母多加关心。

*抗击打能力太低,心智还不成熟。

现在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祖宗"精贵得很,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从小到大宠溺的不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隔代的更是宠爱的不行,打不得骂不得。在这样的温室中长大怎么受得了外在的环境,即使老师同学甚至父母稍有不顺他意的时候,就觉得整个世界观都崩塌了,自己被排斥了被否定了。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及时的介入沟通和疏导,心智还不完全的他们很容易冲动行事,酿成悲剧。

*父母的爱太沉重。

父母对子女的爱无疑是无私的伟大的,但是不能一味地强加。子女不是附属品,从出生那天离开妈妈的身体,自主呼吸第一口空气开始他们就是独立的个体,未成年之前父母为我们遮风挡雨,引导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现在社会的现实让家长过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各种高强度的补课班兴趣班压力下,孩子的心理健康。除了问孩子考试成绩,有没有和孩子聊聊心事?知不知道他有哪些好朋友?他最近最想看哪个电影?最喜欢那首歌?

*沟通不畅,语言暴力需引起重视。

中国是个含蓄的国家,相较于国外,父母子女很少会把"我爱你"天天挂嘴上,长大后连和父母拥抱都变得有点"害羞"。父母把对子女的爱都体现在鞭策子女的教育上,"可怜天下父母心"各种为子女有个辉煌的将来奔走,又要上班应付老板又要操心孩子各种学科成绩,付出了多少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可以说是身心俱疲。在父母眼里觉得什么事情都帮你铺好路了,你就好好安心努力读书,这有何难?一旦老师说孩子成绩下降不专心,有些"恨铁不成钢"的父母们不是先和孩子心平气和的沟通,分析事情的缘由,有些直接开骂开打。孩子确实没有人生阅历没有处事经验,但是他们也有自尊心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的为何不先听听他们的委屈他们的说辞,不对的地方正好可以机会教育。父母不仅是孩子人生道路的指明灯,更希望父母孩子人生道路上酸甜苦辣的见证者陪伴者。



眼底的萌萌兔


17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也是成长的转折。这个转折点,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学校,最重要的应该还是父母对待孩子心理和情感方面的认知。

大家都在职责和评判孩子如何,母亲如何时都只是用自己的观点去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可谁又曾想过孩子的无助,母亲的遗憾?

会说话,会打字就更不能乱用语言作为伤害别人的武器。人总是要被生活所教育,对待自己对待他人还请宽容

1.没事多听听孩子的世界

2.中国式教育,中国式家庭,中国式关系如何才能摆脱

3.一个人,最无法改变的是原生态家庭带来的伤痛

所以,当下你的角色,决定你如何做事。请三思而后行


侧耳倾听遇见你



母亲在车水马龙的引桥上停车,开着双闪训孩子;

上车后几分钟还不走;

前后门同时开,可见妈妈对孩子的行为并不是毫无防备的。

一位盛怒冲动的母亲,足以让一个青春期荷尔蒙过剩,顶着压力,翻腾着负面情绪的孩子一触即发,终而崩溃。

作为不晓母子间具体问题的旁观者,指责母亲,苛求孩子,无意。

我们希望透过此事,反观下自己的原生家庭与再生家庭。

家庭教育从来都是一件大事,我们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并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世界,才能真正喊停悲剧。

01 潜意识:童年种下的种子

最好的镜子,就是你的孩子。

我们现在的一举一动,都在描绘着孩子的未来;他对社会的理解与认知,早在童年就已种下种子。

同事仔细想过一个问题:自己抱怨社会的念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并不是前几年工作不顺时,而是青春期,甚至更小的时候,这与儿时爸妈的哀叹似曾相识。

有位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吼叫,指责的妈,孩子很难学会调节情绪;

不相信爱情的人,总是很难找到意中人;

内心单纯温暖的人,总是“傻人有傻福”。

孩子的潜意识里相信什么,就会走进那样的世界,他与社会的关系,很多时候是在重复体验儿时的感觉。

02 语言的力量

卡夫卡写过一篇短篇小说《判决》,内容是这样的:

“年轻的商人格奥尔格给远在俄国的一位朋友写信告诉他自己已经订婚的消息,并希望朋友以后能够参加他的婚礼。

接着,他来到父亲房间把这一事情通报给父亲,想不到父亲的态度很不友好,先怀疑儿子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位所谓的俄国朋友,然后指责儿子背着自己做生意,还盼自己早死。

格奥尔格很是委屈,忍不住顶撞了父亲一句,父亲因此大怒,认定儿子‘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判决儿子投河淹死。

儿子居然‘快步跃出大门,穿过马路,向河边跑去’,抓住桥上的栏杆‘松手让自己落下水去’。”

最亲密的两个人,成了最陌生的对立者。

我不知道事件中母亲对17岁的儿子说了些什么,但我知道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在盛怒之下的冲动行为是非常可怕的。

无论何时,何事,都请好好和孩子说话。

语言的力量(尤其是至亲之间),远超我们的想象。

《判决》这个文学创作,衍生到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也不少:

某心理研究所对此发布过一个研究成果。

视频里的这些孩子都是未满18岁,劣行不断的青少年。

研究者让他们写下对自己伤害最大的几个字:

废物,丢人,猪脑子,怎么不去死?

这些字印在他们脑海里,成为作恶的利器。

在泰国的一家小超市里,父亲怒气冲冲地掏出一把上了膛的手枪,扔给玩手机,无所事事的儿子,骂道:“你个废物!有种你就杀了自己。”

儿子接过枪,对着自己的脑袋扣动了扳机。

父亲奔向儿子,已于事无补。

杀死孩子的是枪吗?

不,是父亲将之推向绝境的语言暴力和满满的负能量。

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翁格玛丽效应”,意指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示,诸如:

你很棒。

你能做得更好。

挖掘其潜力,增强其信心。

长大后,孩子或许不记得年少时的种种往事,但他一定记得那个鼓励,支持,理解,当坚强后盾的爸妈所带来的爱与温暖。

这世上,真正能传承的东西,就是爱吧。

03 安抚内心的“小孩”

朋友小陈来自单亲家庭,有位控制欲极强,缺乏安全感,苛刻严厉的母亲。

有娃后,她从自己身上看到了那个“讨厌”的母亲,苦恼不已。

我们该如何改善自己,避免反感的父母模式再现呢?

若你被娃惹恼,出现负面情绪,应先觉知自己的感受,安抚内心曾受伤的“小孩”,并暂停处理孩子的问题。

原生家庭带来的,无论正面,还是负面,都是我们的一部分。

请允许自己偶尔重复,偶尔“有问题”,偶尔犯错。

当我们放轻松、诚实以对时,就能跳出恶性循环,重新看见孩子的需求,并给予积极回应。

04 爱,得如他所盼

我看过一部豆瓣评分高达8.2的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片头出现了一个连接着脐带的婴儿,手里拿着锁,前额是母亲的剪影。我在想有多少孩子被“锁”在亲子关系中,被极端、扭曲的爱所吞噬?

在“妈妈的遥控器”里,小伟妈妈面对出轨的丈夫在离婚谈判桌上开出的种种条件,她沉默半晌后,狠狠甩出一句话:“我只要我的儿子!”。

从那天起,小伟这个有思想的、鲜活的生命就被操纵于母亲的股掌之间。

不让毕业旅行,禁止谈恋爱,排满补习班……

崩溃的小伟割腕,跳楼,自杀了一次又一次;

每一次都会被拥有控制时间的遥控器的妈妈倒回到自杀前一天。

他问妈妈:“你到底还要我再死几次?”

妈妈冷漠地说:“死到你选择活下去为止。”

幸好故事有个还算愉快的结局:小伟偷到了妈妈的遥控器,并冲她大喊:“它是我的!”。

可对于孩子来说,这份爱真的太重,重到不可承受,重到顷刻压垮。

我很喜欢剧中的一句话:“生命是我们自己的,它长什么样子,都应该是我们自己负责。”

孩子过上自己想要的一生,这远比被“爱”操控着的一生,幸福太多太多了。

安德烈曾觉得自己是一个平庸的人,无法做出如爸妈般的成就;

龙应台告诉他:“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爱,得如他所盼,而非如我所愿。

05 永远站在孩子这边

我在知乎上回答过一个问题:

如何看待那些经常打压嘲讽自己孩子的家长?

孩子想要怎样的父母呢?

有一点很重要:永远站在孩子这边。

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的一生过得非常丰富,每一项事业都是内心兴趣的所在。

这背后,他的原生家庭功不可没。

他喜欢化学,在家做实验,不小心气体泄漏,差点伤到狗狗,爸妈只是叮嘱一番,并没有阻止。

他喜欢研究电路,爸爸就给他买机器,让他自己探索。

校长冤枉他烧书,妈妈力挺:“我们家每个人都爱看书,一个爱看书的人不可能去烧书。”

一个人对抗挫折的能力,与获得爱的多少,息息相关。

一个温暖的避风港,一对悦纳,包容,理解,支持的父母,就是孩子勇敢前行的底气。

我们尊重,捍卫的是孩子活出自己,妙趣横生的一生。

“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

世界是温暖还是残酷,不取决于社会本身,而取决于我们传递给孩子积极亦或消极的态度。

是时候停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

告诉他:无论发生了什么,爸妈都会一直站在你这边。

多一句“我爱你”,

少一件人间悲剧。


米悦微表情


这一事件的发生确实令人痛心,那么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无声无息!如果能引起人们的反思,孩子的血也没有白流!

中国式教育,论长来说,已延续几千年,论短来说也有40多年了。那什么是中国式教育呢?中国式教育就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教育。在古代,读书人很少,“学而优则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求取功名就成了每个读书人的终极追求。什么头悬梁锥刺股就是古人读书的具体方法。“范进中举”就极尽了 得中后的喜悦之情,蒲松龄、洪秀全则显示了未能得中的不满和愤慨。今天,社会已经发生变化,上学读书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中小学实现了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实现了大众化,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5.7%,2020年达50%实现普及化已不再是问题。然而,现代人对教育的迫切追求并没有因教育的普及而削弱,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竞争压力的增大,教育对人们造成的压力日渐增大,并且涉及的范围也在扩大。古代只是那些有条件读书的人竞争,而现在却几乎扩大到每个人。从隋唐设立科举考试以来,直至今日,教育与考试就纠结在了一起。在我国,教育即考试,考试即教育,二者水乳交融。在古代,人们把科举等同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今天的教育完全被考试所“绑架”,教考不分成了当今教育巨大的绊脚石。为考而教成了今天教育的最大理想,由此,各学校也就成了考试培训班,应考训练营。哪个学校升学率高、分数高,就被捧为教育的圣地,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被许多中国人捧为神圣,每天朝圣者络绎不绝。用考试评价教育效果本没有错,但把教育等同于考试却极大贬低了教育的价值,夸大了考试的作用。不是教育万能,而是考试无所不能,教师、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极大限制,考试考什么,教育就教什么,围绕考试团团转就成了今天教育的基本状态。如此的教育模式,使教育完全没有了尊严,教师、学生在各种考试中纷纷低头,什么教育是灵魂的塑造、教育是心与心的沟通……都停留在了书面上、口号中。即使加再多的心灵相关课程,也会回归到考试的漩涡之中。“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就是不证自明的真实写照。

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人是灵魂的实体,教育的功能应该激活每一颗鲜活的灵魂,而不是训练成考试的能手。今天,有些孩子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在谴责孩子抗压能力不强时,更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考虑、思考思考。作为孩子,我没有自我、没有尊严,只是考试的机器,这和动物何异?我活着的意义何在。尤其是那些不太擅长考试的孩子,每天面对着讽刺挖苦、冷潮热讽,甚至谩骂被人看不起,你说我活着意义何在?再说学习好的同学,为了保住学习上的优势地位,每天拼了命的刷题、看书、再刷题、再看书,如此往复……几乎不知天还有日月,人还有追求,人还在,心已没有了激动的狂跳的时候。而中等同学,为了冲上更好的名次,拚命当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所有这些同学,最终都会考上各种各样的高等学校,但创新者又有几何?今天的教育,容不得半点异类,纯净如蒸瘤水,每个人考的一样、学的一样,几乎如工厂似的批量生产,灵魂、心早已不在。

面对如此教育,路在何方呢?继续保持还是绝处逢生!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共商发展!


精神家园001


外国朋友在上海人民广场乘地铁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d0a0bc53f0b20dbbe3c9587ad5b2e3b1\

爱华134243095


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些父母自已实现不了的愿望梱绑在孩孑身上,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现在虽然生活条件比过去好了,但孩子精神压力太大,抗打击能力减弱,所以容易崩溃,做父母的一定要注意教育方法,不要让悲剧重演。


雨中漫步38614


家长要有自己的做人做事的正确理念,然后再有正确教育孩子的理念。

不能把孩子当大棚蔬菜种,给遮风挡雨,不去经历风雨的磨练,阳光的照射。

不能把孩子当宠物养,大包大揽,事事代劳,养尊处优过度保护。

是狼也养来没有了野性,雄鹰,也养成了与鸡鸭同行。

没有经过千辛万苦磨练的孩子,是无法成熟成长的。即使身体成熟,而心智也会非常的幼稚无知。

根本教育,孩子成长过程的呵护指导专家。



根本家庭教育


只能说不知者无畏,缺乏对生命的认知。这是一朵温室的花朵,禁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即使是外界的评价都可能导致这朵花儿枯萎。这是为人父母教育的失败,虽然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孩子冲动跳桥,但可以看出来其家人应该在平时生活中极少数对孩子说重话,也基本没有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观。所以哪怕有些过激的言语过过重的语气都让孩子接受不了。


smile154159131


母亲和孩子缺少了共同的语言,吵嘴过激时,最好忍气吞声,温和谦让,慢慢冷静下来,可以控制感情冲动,就不会发生孩子赌气跳桥自杀的悲惨事件。谦让美徳是安居乐业和生活情趣的唯一途径!


华志坤


社会风气不正,一切向钱看。学校只论成绩,忽视德教。家庭有些父母不懂得与孩子沟通技巧,一味的打骂唠叨溺爱,总是居高临下的管教孩子,不懂得平等包容的开导孩子,作为家长要走进孩子内心,用爱融化孩子的冰点。以上三方面原因才是导致17岁孩子跳桥原因,望各位加强家庭教育和德教。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好多又是独生子,遇到烦心事没地方倾诉,唯一可以倾诉的只有同学,既然如此,作为家长为何不可以充当此角色呢?平时多与孩子平等的沟通,让父母和孩子成为朋友。希望悲剧不再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