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丁戊奇荒是怎么回事?

于无声处34


▲旱灾饥民塑像

这场大饥荒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由于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丁丑年)及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戊寅年)灾情最为严重,因此史称“丁戊奇荒”。

从光绪元年开始,包括山西、河南、直隶、山东、陕西多省在内的地区降水量都有了明显下降,起初朝廷还不以为意。到了第二年,降水量并没有提高,反而还继续下降,这就直接导致了旱灾爆发。灾情迅速蔓延,整个北方都颗粒无收,大规模的饥荒随之蔓延开来。到最后,清廷也不得不下诏,宣布免去这些州县的赋税。

▲慈禧太后与童年时期的光绪

然而这些小举措并不能缓解灾情,也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很快,灾情就蔓延到安徽、四川和江苏北部地区,受灾人口约占大清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反观此时的清廷正遭受列强欺凌,割地赔款更是导致国力空虚,几乎没有财力赈灾。在日益严峻的灾情面前,饥饿的人们把一切能吃的东西都吃遍了,树皮、草根甚至于观音土都不放过,到最后发展到易子相食的地步。《清史稿·德宗记》记载:“是岁,山陕大旱,人相食。”

▲《清史稿》

由于灾害刚爆发时恰逢光绪皇帝登基,于是民间谣言四起,纷纷猜测光绪皇帝登基一事有违天命,惹怒了老天爷,才导致天不降雨、连年旱灾。迫于舆情压力,光绪皇帝不得不下“罪己诏”,但是这并没有任何作用,旱情还再加重。到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时,灾情继续蔓延,此时清朝治下已经饿殍遍地、哀鸿遍野。当时一些洋人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主动提出想帮助清朝赈灾,然而清廷怕洋人心怀不轨,并从中搞破坏,便予以断然拒绝。

▲光绪皇帝朝服像

既然清廷救不了他们,外来援助也被统治者拒绝,那么留给灾民的道路只剩下等死和造反两条路。更为恐怖的是,随着大饥荒的扩散,瘟疫也开始弥漫开来,并先后剥夺了无数人的性命。到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时,这场灾害已经导致2000多万人流离失所,无数的灾民被迫落草为寇,而这也为清末盗匪猖獗的局面埋下了祸根。

▲龟裂的土地

反观大清王朝,国力本来刚因“洋务运动”而稍有起色,遇上这场灾害便被瞬间被打回了原形,至于扩大“洋务运动”覆盖范围的计划也只能被迫取消。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整个北方都几乎没有任何赋税收入,大清的军队扩建也受到了严重阻碍。从这一程度而言,这场灾害也为日后清朝覆灭敲响了丧钟。

参考文献:

《清史稿》


趣观历史


丁戊奇荒是发生在清末光绪元年(1875)到光绪四年(1878)期间的一次大饥荒,其中又在最后两年达到饥荒高潮,因为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

一 饥荒原因

造成这场饥荒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

第一,战争。这场饥荒发生在距离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虽然清军和太平军的战场主要是在东南几省,但是江浙一带向来是粮赋重地,惨遭兵燹之后,清政府为了支持对太平军的战争,不得不从北方大量调粮来南方,使华北的粮食储备几乎接近于无。而南方几省由于战争,人口损失近半,农业生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所以,当饥荒爆发后,清政府几乎无粮可赈灾。

第二,大旱。旱情是在1875年开始显露迹象的。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包括京师和直隶先后呈现出干旱的迹象,一直到冬天都雨水稀少。第二年,旱情进一步加重,受灾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干旱范围波及辽宁、陕甘、苏皖地区,几乎大半个国土都在干旱范围内。同年直隶地区因为旱灾引发蝗灾,当时蝗虫遮天蔽日的把残存的庄家吞噬精光。到夏天的时候阴雨连绵,大清河、滹沱河、潴龙河、南运河、漳河、卫河同时泛滥,致使遭受了旱、蝗之灾的土地又被水淹。就这一年之内,直隶省遭受了水灾,蝗灾,旱灾。到了第三年(1877),华北的旱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 "二百余年未有之灾,,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旱奇灾,古所未见。”

第三,政府腐败,贪官污吏压榨民脂民膏。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晚清时,各级政府官员疯狂的压榨老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举个例子,1875年,时任四川东乡县的知县孙定扬,为了搜刮百姓,除了朝廷规定的地丁银外,自己还擅自加派了很多税捐。老百姓忍无可忍,联合起来进县城申辩,孙定扬直接给这些农民扣上了围攻县城聚众谋反的帽子,并向当时四川总督文格请求处置这些农民,四川总督批示:痛加剿洗。于是,四百多个老百姓就被杀了 。这种事情,在当时的清朝各地都在上演,老百姓在丰年都吃不饱,一遇到灾害,只能饿死了。

第四,大面积种植罂粟。鸦片战争后,大量鸦片流入中国,每年都赚走大量白银。为了制止白银外流,清朝想出的办法不是大力禁烟,而是把罂粟当做经济作物来种植,自己供应鸦片。1859年,清廷颁布了《征收土药税厘条例》。由此,清朝罂粟种植合法化。罂粟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据记载,以山西为例,农民“弃田之半以种罂粟”,且“往往以膏腴水田遍种罂粟,而五谷反置之硗瘠之区”。大规模种植罂粟,粮食产量自然急剧下降。晚清频频饥荒,大面积种植罂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饥荒惨象

在经过两年大旱后,第三年(1877),灾情迎来了大爆发,华北地区,一幅人间地狱的景象,尤其以山西最为严重。

1877年6月30日的《申报》报道:

饥饿难当的灾民为了"苟廷一息之残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面为食",或"掘观音白泥以充饥",结果"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

随着所有可以吃的东西都吃尽了,终于,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到处都有人食人现象。吃人肉、卖人肉者,比比皆是。有活人吃死人肉的,还有将老人或孩子活杀吃的,惨不忍睹。

甘肃东部、四川北部,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南江县志》对川北的旱灾有翔实的记载:

"赤地数百里,禾苗焚稿,颗粒乏登,米价腾涌,日甚一日,而贫民遂有乏食之惨矣,蔬糠既竭,继以草木,面麻根、蕨根、棕梧、批把诸树皮掘剥殆尽……登高四望,比户萧条,炊烟断缕,鸡犬绝声。服鸠投环、堕岩赴涧轻视其身者日闻于野。父弃其子,兄弃其弟,夫弃其妻,号哭于路途……是冬及次年春,或举家悄毙.成人相残食,馑(死部)殍不下数万。"

随饥荒爆发的是大规模的瘟疫,无论是家里还是路边,到处是倒毙的人,剩下的人,即使还活着,也只是奄奄一息,如行尸走肉一般。河南省几乎十人九病,陕西省"灾后继以疫疠,道馑(死 部)相望“,山西省百姓因疫而死的达十之二三。

三 饥荒后果

据不完全统计,从1876年到1878年,整个灾区受到旱灾及饥荒严重影响的居民人数,估计在一亿六千万到二亿左右,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直接死于饥荒和瘟疫的人数在一千万人左右,从重灾区逃亡在外的灾民不少于二千万人。


一卷青史


丁戊奇荒,是发生在清朝光绪年间的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饥荒。从1875年至1878年,共历时四年,因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故史称“丁戊奇荒”。

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这场大灾害的原因天灾占主要一部分,但后期造成这么大的灾情,也因为后期的救治不利!



灾情严重程度,当时的申报记载:"毁灭性的旱灾,使山西农村长时间大面积的减产与绝收。连续两年的饥荒,使农户蓄藏一空将愈来愈多的灾民推向死亡的边缘。饥饿难当的灾民为了“苟廷一息之残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面为食”,或“掘观音白泥以充饥”,结果“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可见情况之严重!

旱灾难捱,就在人们庆幸从大灾中幸存下来时,一场8级地震的不请自来让人们陷入了绝境!而伴随着地震,旱涝等灾害而来的瘟疫更是雪上加霜!后人称其为"二百三十余年未见之凄惨,未闻之悲痛!"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那就关注我啊,为你带来更多的历史见闻。记得点赞关注哦!谢谢大家! 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