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晨汽車齊凱:多種技術路線協同並進,合作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

為了共同探討汽車產業發展大計,以“創新、開放、綠色——聚焦汽車產業變革與機遇”為主題的“2019中國汽車論壇”於2019年4月16日至18日在上海舉辦。在4月18日召開的主題論壇“汽車企業發展策略與佈局”,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院長齊凱做了主題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華晨汽車齊凱:多種技術路線協同並進,合作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


尊敬的瞿主任、董會長,各位業界同仁,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借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華晨的情況。前面幾位業界朋友已經分享了各自集團的情況,我演講的題目跟大家略有區別,題目是《華晨汽車集團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而不是整個集團的發展規劃,會前我跟瞿主任交流過情況,我們華晨集團在4月1號剛剛更換了董事長,在這十幾天時間裡面,我們對華晨集團的戰略要進行一次梳理,當然不會有大的變動,在梳理結果出來之前,不適合在公開場合講,所以我選擇了新能源戰略。因為新來的領導以前在政府是主管新能源工作的,這塊工作是確認的內容。

簡單介紹一下我自己,我在華晨集團負責三方面工作,一個是主抓質量工作,一個是兼任研究院院長,同時還有一個是新能源業務組的組長,我們跟其他企業略有不同的是,華晨在集團層面暫時沒有成立獨立的新能源事業部,目前是以新能源業務組的形式,由我在集團牽頭,下一步計劃是短期內成立新能源事業部。

今天我主要講三個方面,一是華晨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二是華晨在新能源領域做了哪些工作,三是華晨未來如何發展新能源汽車。

看法決定做法,我們過去的做法是來自於過去的看法,而未來的做法是來自於現在的判斷。一個不爭的事實,“十二五”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以中國高鐵的速度在發展,發展得益於國家態度明朗,政策、法規齊導向。政策層面是國家層面大力推動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法規層面是要求企業必須生產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方面,汽車產業也是製造強國的重要依託。

剛才瞿主任分享了發展電動車的初衷就是解決行業痛點,而痛點就是能源、環境、擁堵及安全問題。這一點上華晨和業界的普遍看法一致,“新四化”是大勢所趨,企業必須加速應對。當然作為一個全新的產業,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仍然面臨著一些問題。到目前為止,這些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

這其中對於企業來說是“操心”,一是國家政策頻繁調整,最近的一次就是2019年的補貼政策,很多企業有意見,因為產品開發週期都是兩年多,顯然產品迭代跟不上政策變化。二是地方政策參差不齊,個別地區政策落實並不太好。三是採購成本居高不下,電動車的採購成本這幾年是持續下降,但是和傳統汽油車相比,成本還是很高。我們做過一個測算,最近開發一個車型,傳統車就賣7萬塊錢,改完新能源車,性能好里程又長的,去了補貼得賣到16萬才能持平,這種情況下新能源車和燃油車相比確實不佔優勢。而對用戶來說,用戶依舊非常“擔心”,對續航里程仍然有擔憂,安全問題也頻發,尤其是2018年安全問題很多。

所以我們判斷,傳統燃油車仍然有很大的技術潛力,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並非一日之功,油車、電車多種技術的協同發展,對於整個產業至關重要。

最近工信部已經牽頭在做相關的研究。其中業界形成普遍的觀點,就是尊重市場規律,政策要保持中立,除電動以外,燃料電車和甲醇技術路線同樣重要,多種技術路線的協同發展,優勢互補。並且在技術上未形成明顯趨勢之前,企業不要堵技術路線。所以華晨的觀點是企業技術路線取決於企業的戰略和市場定位,技術上的通吃一定會把企業帶入深淵,華晨的技術路線並不追求大而全。

下面彙報一下華晨在新能源領域做了哪些工作。

在乘用車方面華晨起步很早,2004年就開始承擔國家“863”科研項目,在微混、增程式等技術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研發和推廣經驗。我們是國內最早推廣微混技術廠家之一,2008年就推出了尊馳ISG,還有駿捷FSV啟停。我們2012年就推出了電動轎車H230EV,華晨是最早將車輛用於寒冷地區示範運行的廠商之一,現在幾百臺車經過了6年運營時間,瀋陽市的交警系統還在應用並且反饋良好。2015年我們突破了增程式技術,是國內少數幾家突破增程式混動技術的廠商之一,這個技術雖然掌握了,但華晨沒有量產,也是因為政策、成本等因素限制。

在新能源專用車、客車方面,華晨依託集團產品多元化的優勢,近三年也推出了多款純電動物流車和公交車。

技術方面,華晨重點突破了電池包熱管理技術,解決了低溫應用難題。眾所周知由於化學特性的原因,電池低溫充電和續航里程都會受到很大影響,我們測試過很多競品的車型,在瀋陽冬天的時候,續航里程要衰減50%。

在熱管理開發方面,華晨將先進的動力電池低溫加熱技術應用到電池系統中,做了大量的分析和高低溫功能的測試。以設計壽命是質保要求1.5倍為目標,進行了不同溫度,不同充放電倍率的實驗驗證,完善的開發規範,為中汽研牽頭制定的EVTEST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在團隊和硬件建設方面,華晨擁有300人電動車研發團隊,由20餘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在各領域牽頭開展工作,並建設了獨立的新能源汽車試驗室。

在對外合作方面,華晨集團依託合作伙伴寶馬和雷諾的優勢,合作開發了一款車,預計今年年底量產,這個車型得到了寶馬的技術支持,並且有一些技術來源於雷諾。還有我們和江蘇的上市公司新日集團 ,成立了一個合資公司,明年會推出新產品。另外我們和國內的一些廠商也在談合作,包括與國內的零售商打造汽車的智慧零售體系。

最後談談華晨未來如何發展新能源汽車。

短期就是滿足雙積分,長期實現盈利狀態下的可持續發展,包括技術、產品和商業模式。

在技術方面我們要做純電動和混動,做到技術上有儲備,產品上有取捨,其中插電式混動在技術上我們在做深入研究,但是否在產品上做量產,仍然需要斟酌,從我個人的觀點來說,我不希望華晨過快的推出PHEV產品。另外要在新能源車型上全面搭載智能網聯技術,做到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高度融合。

產品方面我們要解決客戶的需求。其中純電動方面我們今年要推出一個A級轎車,主攻租賃和出租市場。2020年推出面向私人市場為主的高性價比車型,應對無補貼市場需求。2021年推出電動專有平臺的中高端產品,應對消費升級。氫燃料電池方面,我們內部成立了團隊,全面啟動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究工作,我們計劃推動遼寧省成立省級的氫能研究中心,中心將結合國內外的優勢資源,協同開發產品。在產品示範運營方面,前期就是做卡車和大客車的運行,同時儲備燃料電池乘用車的技術。

商業模式方面我們要採用換電、租賃和共享出行的模式,首先換電模式適合在北方寒冷地區應用,我們計劃在明年年初快速推出換電產品。其次租賃方面華晨計劃提供租賃整車和租賃電池的多種服務模式。最後共享模式是滿足用戶便捷出行的需要。但我要強調的是:過硬的產品才是所有商業模式的根基。

新能源汽車終究是一部車,華晨對打造一輛“好車”的理解就是滿足客戶需要,滿足法規需要。同時還要有出色的集成性能,這是做車的根本,整車要安全,要有優秀的NVH性能,駕駛性能、感知質量、人機交互、舒適性。最後未來產品的表現形式就是節能汽車、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

面對當前新的業態,基於務實高效,華晨制定了符合自身定位的發展規劃。我們判斷,傳統燃油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低碳產品+智能網聯技術+共享化模式”已成為集團整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發揮出組合拳優勢,才能在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汽車行業不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同行業、跨行業的合作尤為重要,華晨願與各位共謀民族汽車工業的發展!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