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兒子李恪真的很強嗎?為何千百年來,後人一直很懷念他?

歷史一書生


歷史的魅力就在於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正如此問題。對於吳王李恪這麼關注,和中國唯一女皇武則天是分不開的。假如唐太宗選擇的是吳王李恪而不是晉王李治,那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相對於李治的"柔弱",李恪更"英武",至少不會有武則天的武周。當然歷史是不能假設,權且當成想象吧。

李恪(619-653年),唐太宗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排行第三。英武果敢,深得寵愛。特別是唐太宗曾經說過"吳王恪英果類我",能得到唐太宗這樣的評價,可見李恪的確不同凡響。但是李恪註定當不了太子,原因有:

1、出身,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感情深厚,生有三個嫡子,即李承乾、李泰、李治。在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觀念下,李恪不具備優勢。

2、血統,李恪的生母是隋煬帝之女,身兼兩大皇族血脈,可以說是擁有全天下最尊貴的血脈。但也正因為如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李恪的發展,特別是對皇位的繼承。李唐是建立在推翻隋煬帝的基礎上,為了表示自己的合法性,就得把隋煬帝抹黑成暴君。如果讓李恪即位,那麼李恪如何處理隋煬帝,如何面對那些反隋的大臣? 那些隋朝的舊勢力會不會有什麼想法?

3、長孫無忌,聰明鑑悟,雅有武略,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進而結為姻親,是唐太宗的大舅哥。從晉陽起兵起就一直跟隨太宗,玄武門之變主要策劃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一,可以說是太宗的第一心腹之人,從感情上當然更希望立自己的親外甥為太子。李治被立為太子後,李世民一直擔心李治過於軟弱而不能掌控朝政,曾經打算改立吳王李恪為太子,併為此秘密詢問長孫無忌“公勸我立雉權,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結果長孫無忌堅決反對,太宗最終放棄了這個想法。同時導致長孫無忌對李恪非常忌憚,一心想將其置於死地,這也導致了李恪最終的悲慘結局。

至於是不是比李治強,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畢竟我們只能做假設。李恪沒有登上皇位,那我們來看看李治的表現。高宗李治開創永徽之治,滅高句麗、西突厥等,唐朝版圖達到極盛。再從李治廢后來看,面對一眾顧命大臣,面對武則天的尷尬出身,李治表現出了一個帝王乾綱獨斷的霸氣。高宗敢冒"違先帝之命"的風險,打破士族勢力的威脅,直接掌握政權,正是他不願任人擺佈,敢作敢為的具體表現。通過這件事向這些權臣表明,誰才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真正實現了集權。

高宗被人詬病的主要原因是後來武則天稱帝,這點高宗是有責任的。在執政後期,武則天的權力逐步擴大,甚至二聖並存。臨終遺詔:太子李顯於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后(武則天)決定。也許高宗認為,反正是傳位給武則天的兒子,作為母親不會把兒子怎麼樣,專權就專權吧。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西漢竇太后到了孫子輩的漢武帝,仍然操控朝政。可惜沒想到,一是武則天權力慾望如此大,二是武則天如此長壽。

往往得不到的就越讓人唸叨,也許這就是李恪老被提起的原因吧!


潛水的酸棗


李世民之子李恪千載以來能夠贏得人們的同情和感慨,並非他做出了什麼了不起的豐功偉績,而是人們在讀史時,看到俊美良才卻無用武之地和美好人物被毀滅時的一種惋惜和悲涼之心。這種對歷史人物的悲劇命運寄託的憐憫不忍情感也是人類一種比較高尚的感情,畢竟魯迅先生曾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李恪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之女,這提高了他的身份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先封蜀王,後封吳王,他的生母為隋煬帝公主,後被李世民封為楊妃。隋唐時期是一個貴族制的門閥社會,社會風氣上總體推崇高貴的門第和郡望,李恪的母親楊妃既是隋煬帝女,那她不僅出身當時的高門大族弘農楊氏,更是帝世之家,因此母親的尊貴出身也給李恪帶來了榮耀。史書上說他因為母親的緣故,“地親王高、中外所向”,就是說他出身非常好。李恪成年後又娶了弘農楊氏女為王妃,可以說進一步鞏固了這層關係。

李恪自身的優秀讓父親唐太宗對他格外看重

李恪在李世民十四個兒子之中,和魏王李泰一樣,在才華能力方面是最為優秀傑出的。舊唐書記載道:

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才高辯悟

李恪可以說是個文武全才,根據多本史書記載,他既有文學才華,又特別擅長騎射,可謂文體兩開花。李恪和他父親李世民一樣具有膽氣,性格好動,尤其是喜歡打獵,他還曾因為打獵過頭踩壞了莊稼還被朝臣批評。

李世民很喜歡李恪的性格和膽氣,曾經多次得意地說,“這個兒子和我一樣英武果斷”。因此李世民對他特別看重和喜愛。

李世民試圖用李恪取代嫡子李治為儲君,引起長孫無忌妒恨

李恪雖然才華出眾又被李世民寵愛,但我國古代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宗法社會,所以李恪即使再賢,但因為庶出身份,他的繼承權天然排在了長孫皇后所出的三個嫡子之後。長孫皇后生育了李世民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第九子李治。其中李世民最喜歡的也是才華出眾的四子魏王李泰。

李世民對李泰的偏愛逐漸動搖了李承乾的儲君之位,再加上李承乾的荒唐作為,所以李世民對其非常失望,這時李泰依靠父親的寵愛加劇了奪嫡的步伐,這兩個嫡子之間為奪嫡鬧得白熱化,朝廷都分化出了黨派。最終李世民把兩個兒子雙雙廢黜,在倉促之間立了嫡三子李治為儲君。

但李治性格懦弱優柔,李世民對這個兒子總是看不順眼,覺得以後要把江山託付給他實在不放心。他甚至天真地想擺脫嫡庶的束縛,另立英武傑出的庶子李恪為儲君。他的想法一提出來,自然遭受到了自己最大的從龍功臣、李治的親舅舅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李世民當然也承擔不起破壞制度和重新分配朝廷利益集團的換太子成本,因此李恪立儲的事就這麼作罷。

李世民死後,長孫無忌羅織罪名構陷李恪害死了他,自己也被釘在史書的恥辱柱上

但是李恪構成了對長孫無忌利益代表人李治的威脅,這讓長孫無忌深深妒忌憤恨上了李恪。其實李恪在換儲風波里是個被動者,真正的倡議人是李世民,但長孫無忌當然無法去仇恨皇帝,因為是李世民給了他和長孫皇后飛黃騰達的平臺和基礎。所以長孫無忌就把滿腔怒火遷怒到了李恪身上。

李世民在世時,長孫無忌當然裝得很溫和低調,李世民去世後,成為託孤大臣的長孫無忌大權在握,於是他找到了機會報復李恪來發洩心頭之恨。

當時唐太宗愛女高陽公主很是看不慣唐高宗李治,她找了一大幫親貴們各種發洩怨言,甚至搞起了謀反。這種過家家水平當然是很快就被人告發而且成立了專案組,負責人就是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在處理此案時,故意擴大化,指使人把已經分藩的吳王李恪羅織進來,構陷和汙衊他謀反,百口莫辯的李恪含冤自殺,臨死前詛咒長孫無忌:如果國家社稷有靈,長孫無忌應該滅族!李恪死後,他的兒子們全被被流放,女兒們被幽禁給唐高祖守陵,他的同母弟弟蜀王李愔也受到牽連,被流放巴州。

後來長孫無忌果然在武則天手上栽倒,並被高宗李治和武則天聯手逼死,他的家族和親人們也或死或流,聲勢顯赫的長孫家族從此幾乎退出了唐朝政壇。長孫無忌可謂含冤而死,但史書卻沒有給與他任何同情,原因就是他陷害了李恪,史官們認為這是他該得的報應。

<strong>


美映椒房


新人春秋一書生,請大家支持,如果有錯誤的地方還請大家指點。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咱們先來了解一下李恪這個人吧。

李恪(619-653年),字厶,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縣)。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排行第三。

英武果敢,深得寵愛。武德三年(620年),封長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漢中郡王。貞觀元年(627年),晉封漢王。貞觀二年(628年),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貞觀十一年(637年),封吳王,授安州都督。

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1年),加授太子太師。拜安州都督。永徽四年(653年),牽連房遺愛謀反之案,為太尉長孫無忌所害,以國公之禮,葬於高陽原。

神龍元年(705年),平反昭雪,追贈司空,後恢復吳王爵。

唐太宗在世時,經常說,李恪英勇很像他,在廢除太子李承乾後,有好幾次都差點兒把李恪立為太子,可是,就是因為他是隋煬帝的外孫子,皇位便與他無緣。太宗時期,關中地區多次大旱,民變,都是李恪處理好的,頗得太宗賞識。可以說,李恪的能力還是非常強的,處理問題時果斷精明。可是他後來由於沒有當上太子,沒有當上皇帝,給高宗李治搞事情,才被李治弄死的。

個人認為,聶遠演的李恪是最帥的。



春秋一書生


簡單來說,李恪被人懷念不是因為他強,而是因為他慘。

不受寵的“高貴”皇子

隋唐皇室是歷史上少見的親戚皇室,隋文帝的皇后獨孤氏跟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是親姐妹,獨孤皇后的兒子隋煬帝跟李淵是老表,在李淵看來,既然表弟受不住江山,不如表哥我來吧,於是晉陽起兵,歷經數年戰爭,唐朝統一全國,隋朝已成過眼雲煙。

隋朝亡了,隋朝皇室卻還剩下許多人,唐朝第二任皇帝李世民的後宮中就有一位,那就是楊氏,她是隋煬帝的女兒,跟李世民也算表兄妹,而李恪,正是楊氏的長子。

兩朝皇室的結合並不少見,在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一抓一大把,但兩個大一統王朝皇室的結合是很少見的,李恪就有這種“高貴”血統。但其實這種血統對他沒有多少影響,他能不能獲得父親重視還是要看母親受不受寵和自己爭不爭氣。

楊妃顯然是不受寵的,首先她沒有一個強大的外戚,別說隋朝已亡,就是隋朝沒亡,楊妃一沒有公主封號,二連生母都不知是誰(應該不是蕭皇后),三被隋煬帝留了在長安(南陽公主陪伴隋煬帝,常年不在長安),顯然不受隋朝重視。其次楊妃在唐宮裡嬪妃品級低到沒有記載,後面史官為了表現李恪出身高貴,提了楊妃是隋煬帝女,但沒說她是什麼公主,也沒提她是什麼妃,應該是連史官都不知道她有封號。

再次李恪出生於武德二年(619年),則楊妃至少在武德元年(618年)就嫁給了李世民,此時李世民已經與長孫氏成婚,楊氏的地位肯定是妾,李淵把楊氏嫁給自己的次子為妾(李世民屬於自己奪位),顯然也沒多重視她。再算上隋煬帝是義寧二年(618年)三月去世,楊氏在守孝期就懷孕了,李世民對自己的表叔和表妹是沒有太多尊重的。

母以子貴、子以母貴,母親地位不高,導致李恪兄弟倆的地位也不咋地,李恪最初封蜀王,當然,年紀小的他沒去益州,之後轉封的都督有秦州(甘肅天水)、齊州(山東濟南)、潭州(湖南長沙),都不是什麼繁華地段,最後得了個安州都督,益州則給了他同母弟李愔,安州在湖北地區,這個地區最重要的是襄州,給了李恪異母弟李惲。

李恪在貞觀七年(633年)的時候便去了封地,時任齊州都督,但與李恪同齡的李泰就不用走了,甚至李世民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李治也一直在宮廷撫養,這哥倆都是長孫皇后的兒子。

那李恪自己爭氣不爭氣?新舊唐書對李恪的具體事蹟全無記載,《舊唐書》有一句“恪善騎射,有文武才。”《新唐書》有一句“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

文物才,究竟是什麼才呢?不清楚,李恪既沒有出戰記錄,也沒有良好政績,只有這一句籠統的讚美之詞,至於“善騎射”,在初唐基本是皇子必備技能。

心血來潮的改立問詢

在李恪傳記中,有一件事似乎體現了李世民對他的重視,這件事發生在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後不久,覺得這個兒子只有十五歲,又一直養在自己身邊,沒有經過什麼歷練,擔心他處理不好國政,李世民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把長孫無忌叫來商量易儲的事,對象就是李恪。

其實這並不能體現出李世民多重視李恪,因為這時候的李世民沒得選,嫡長子李承乾造反被廢,次子李寬早夭,四子李泰奪嫡被貶,五子李佑謀反被殺,六子李愔是李世民眼中的禽獸,七子李惲好斂財,八子李貞只比李治大一歲,之後不用說了,都比第九子李治小。李世民看來看去,只有第三子李恪了。

從李世民只找長孫無忌商量來看,這壓根就不是他深思熟慮後的想法,只是一時衝動的想法,他又不是不知道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舅舅,易儲計劃不可能得到他的認同,如果李世民真要易儲,肯定要放到朝堂上講,在李世民時期,長孫無忌只是重臣之一,遠遠達不到權傾朝野,就算他同意了,其他重臣不同意也難以進行。

李世民當初要立李治時,是拉了好幾個重臣的,“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等計議”,這次悄悄地跟長孫無忌商量,在得到長孫無忌的明確反對後,李世民立刻放棄了這個想法。

而且這個想法被打消後,李世民就跟沒事人一樣,繼續培養李治,李治長子李忠誕生之日,他高興地“酒酣起舞”“盡日而罷”,對李恪則全無措施。

反觀歷史上那些改立失敗的例子,如劉邦改立劉如意,失敗後“心不樂,悲歌”,擔心兒子安危還讓周昌去做劉如意的相國。李世民卻絲毫不擔心李恪被清算,他擔心的是李承乾和李泰,據他自己說,立李治的目的就是因為他仁厚,能夠保全李承乾和李泰。

冤殺慘死

李治繼位後,封哥哥李恪做司空、梁州都督,司空是個擺明的榮譽職位,地位高而無實權,李恪作為當時李治兄弟中最長者,得到這個職位是非常正常的。

永徽四年(653年),因受房遺愛謀反案牽連,李恪被冤致死,史書記載“以絕眾望,海內冤之”,看起來李恪的影響力非常大,其實這是史家常用詞,李林甫被構陷時同樣有“天下以為冤”的待遇,天下人說什麼,全憑史家一支筆罷了。


平沙趣說歷史


吳王李恪是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他的生母楊妃是前朝隋世祖楊廣的女兒。在初唐時期,朝廷中遍佈著大隋的官員,李恪的血統是由兩朝皇室嫡親組成的。因此,李恪的身份非常尊貴,而同時又頗為的尷尬。

歷史對李恪的評價是“英武果敢”,太宗也經常誇獎李恪最像自己。毛主席曾經在讀隋唐史的時候,都曾感慨過,太宗應該讓李恪繼位。所以足見李恪確實是很優秀的,假如他能登基,也就沒有武則天什麼事了,大唐甚至中國的歷史都會改寫。

在歷史裡,太宗曾經確實想過傳位給李恪,但是被長孫無忌極力否決了。可以說,李恪尊貴的身份,成了他登基最大的障礙。

首先他是前朝皇帝的外孫子,在初唐時期,前朝舊臣遍佈天下。李恪繼位,有變天的可能,起碼會更重用楊家人,這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

其次,李恪是楊妃所生,而卻不是長孫皇后所生。在太宗眼裡,雖然觀音婢已經去世多年,但誰也取代不了她。而她生的孩子,才是嫡出,是太宗眼中最合適的接班人。“今生不能與你白頭到老,那就讓我們的孩子繼承我的一切吧,我要把所有的榮耀留給我最愛的女人!”

最後,李恪最像太宗,那也包括了太宗的冷血無情。他繼位了,能容得下其他皇子嗎?尤其是三個嫡子?玄武門的血雖然早就乾涸了,但卻似夢魘一般,始終折磨著太宗。縱使他已經貴為天可汗,縱使他已註定會流芳百世,被後人稱頌,但他還是不能釋懷曾經的殺戮,那些人是他最親的人。所以太宗肯定不想這種事情重演。因此,越像自己的人,其實越不適合繼位。

長孫無忌提出的理由和太宗本人考慮的一樣,因此太宗也沒有再堅持,下定決心立幼子李治為儲君。無他,只是李治軟弱而已,且是嫡子。這樣即可以慰藉長孫皇后在天之靈,又可以避免未來皇室的手足殘殺。太宗考慮的很周全,但他失算了。

其一,李治並不軟弱,那些不過是偽裝。永徽之治也許沒有貞觀之治來的宏偉,但實質上比之前者,一點也不遜色。李治時期徹底的平定了高句麗,讓這個潛在的可怕對手,變成了慫包。直到千年後的今天,這個國家或者叫地區都沒緩過來,可能在大唐的時代,已經把它嚇破了膽吧。

其次,手足相殘並沒有被解決。最終李恪被長孫無忌殺害了。李治最大的對手,太宗最出色的兒子沒有得到善終。

最後,李治娶了自己的小媽(不知道這算不算給太宗戴帽子)。而小馬後來居然也繼位了,連續殺了好幾個兒子和很多的李唐宗室,還養了一群面授。雖然武則天也是明君,但是這些驚世駭俗的做法始終不好,也很讓李唐面上無光。

我估計太宗要是知道李治這麼有主意,還荒唐的娶了小媽,他怎麼也不會讓他繼位吧。

長孫無忌就更慘了,完全被李治利用了,最後還被李治一腳踢開。說真的,太宗的兒子,沒一個是省油的燈,個個都是妖孽。哪像房玄齡呢,生的是傻兒子。


途牛山小旋風


李恪是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的兄弟,死的挺慘的。

(李恪,劇照)

高陽公主是李世民的女兒,嫁給了方遺愛,房玄齡去世之後,就是他的父親唐太宗去世之後,她幫駐方遺愛爭奪到了本屬於房玄齡長子方遺直的封爵,而且在她的挑唆下房家兩個兄弟反目成仇,相互攻擊。

結果房家內部的家庭矛盾越鬧越大,被陰謀家長孫無忌抓到時機準備一舉辦掉政敵。在長孫無忌的“努力”下,藉著家庭內部矛盾牽扯出了薛萬徹、柴令武、王元景等人,結果他們都被打成了謀反集團。

(高陽公主,劇照)

更為戲劇性的是,方遺愛為了讓自己降罪,接受了長孫無忌的“建議”,說當時的吳王李恪是他的同謀,把李恪拉下了水。問題是李恪老老實實,什麼都不知道。

李恪是唐太宗非常喜歡的兒子,可以說沒有之一。《唐會要》、《舊唐書》、《新唐書》等關於李恪的記載提到李恪都說他是有才的人,“有文武才”。唐太宗非常喜歡他,“太宗尤愛之”,而且經常稱讚他“稱其類己”,“英武類我”。唐太宗為了李恪甚至一度想廢了李治(唐高宗)的太子之位,另立李恪。

由此可以看出,李恪曾經一度非常有機會接近成為大唐帝國的繼承人。積累了非常之高的政治聲望和政治威信。史書記載“名望素高”。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為後來李恪被冤殺的事情埋下了伏筆。唐太宗在世之時,曾經與早生無忌交流,希望用李恪代替李治做太子,但是遭到了長孫無忌的嚴重反對,並且在唐高宗繼位之後的第三年利用房家的家庭矛盾誅殺李恪,消除他可能帶來的對於唐高宗不利的政治因素。

(唐高宗)

如果真如唐太宗所說,李恪和他非常像,那麼李恪繼位之後,會不會繼續延續大唐盛世……


廢墟的沉默


唐高祖李淵五大聰明的兒子:

長子(無冕太子)李建成!

次子(秦王)唐太宗李世民!

三子(追封衛王)李玄霸:614年早殤!

四子(齊王)李元吉!

五子(追封楚王、庶出長子)李智雲:617年被前隋陰法師所殺害!

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

長子(無冕太子)恆山王李承乾!

次子楚王李寬:庶出,過繼李智雲,早殤!

三子吳王李恪:庶出,隋煬帝外孫,被害!

四子魏王李泰:嫡出,短暫過繼李玄霸,後歸宗嗣,參與競爭太子之位,被害!

五子齊王李佑:庶出,過繼李元吉!

六子蜀王李愔:李恪同母弟,被害!

七子蔣王李暉:庶出!

八子越王李貞:庶出,武則天篡位,起兵反武失敗,被殺!

九子(晉王)唐高宗李治:嫡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