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鴞鸚鵡孵出70只幼鳥,世界最重鸚鵡有望扭轉絕種命運

新西蘭鴞鸚鵡孵出70只幼鳥,世界最重鸚鵡有望扭轉絕種命運

號稱世界最重的鸚鵡-鴞鸚鵡(Kakapo)不會飛且又胖又圓,今年成功孵出逾70只幼鳥,創下紀錄,有望扭轉絕種的命運。

新西蘭鴞鸚鵡孵出70只幼鳥,世界最重鸚鵡有望扭轉絕種命運

澳洲媒體報導,根據新西蘭保育部,紐西蘭瀕危的鴞鸚鵡,目前的成年鳥的數量僅剩下147只。 它們是隨著陸均松(rimu trees)結果時、每2至4年才交配一次,而今年的交配期卻比以往更長。

新西蘭鴞鸚鵡孵出70只幼鳥,世界最重鸚鵡有望扭轉絕種命運

在保育部負責繁殖鴞鸚鵡計劃的科學顧問迪格比指出,交配期持續了一段長時間,第一對鴞鸚鵡在聖誕節前就交配了,今年1月30日就孵化出首隻幼鳥,是 有紀錄以來最早的。迪格比表示,保育人員會在專屬的島嶼保護區內,訓練幼鳥習慣探索環境,讓它們爬上30米高的樹木,避開危險。

新西蘭鴞鸚鵡孵出70只幼鳥,世界最重鸚鵡有望扭轉絕種命運

據瞭解,鴞鸚鵡雌性一般重達1.4公斤,雄性則為2.2公斤。 這種鳥類很容易受到食肉動物的攻擊,19世紀時被歐洲人所引入的貓和白鼬捕食而數量大減,1977年時只剩下18只,導致幾乎絕種。 所幸而在紐西蘭政府資助繁殖計劃的努力下,數量有所回升,專家希望其數量可以升至500只的水平。

新西蘭鴞鸚鵡孵出70只幼鳥,世界最重鸚鵡有望扭轉絕種命運

鴞鸚鵡(學名:Strigops habroptila;毛利語:kākāpō,意為“夜鸚鵡”)是一種夜行性鸚鵡,全身布上黃綠色的細點,地棲且不會飛行,是新西蘭的特有種。鴞鸚鵡在新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也出現在他們不同的傳說及民間傳奇之中。其學名來自希臘語的strigos:鴞的,為strix一詞的屬格、ops:面孔、habros:柔軟的,和ptilon:羽毛。即擁有鴞的面孔、羽毛柔軟的鳥。

它臉上有鴞形目獨有的面盤羽毛排列,有獨特的感受器羽須、大而灰的喙、短腿大腳、翅膀及相對短的尾巴。它是世上唯一一種不會飛行的鸚鵡,體型冠絕同類、夜行性、草食性,表現出兩性異形的身體結構,基礎代謝率緩慢,雄性不負責照顧幼小,也是唯一一種實行一夫多妻制、並實行求偶場交配模式的鸚鵡。有研究指它也可能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普遍相信可達60年或以上。從其解剖結構中得知,它象徵了部分鳥類進化的趨勢—降落於海島後,擁有豐富的食物及極少的天敵,飛行能力並不符合熱力學的效益,因而造成翅膀肌肉退化,胸骨上的龍骨消失,體型變得壯碩強健。

鴞鸚鵡的祖先在史前時代就移居新西蘭。在沒有哺乳類獵食者的情況下,它們失去了飛行能力。自波里尼西亞及歐洲殖民者引入如貓、鼠及鼬等生物後,鴞鸚鵡的數目開始大幅下降。打從1890年開始就有保育措施,但大部分均未見成效,直至1980年正式實行的全國性鴞鸚鵡覆育計劃。 2005年11月,全新西蘭餘下的鴞鸚鵡僅在四個無捕獵者的地區活動並得到嚴密監管,包括茂伊島、喬基島、科德菲什島及安克島。而在新西蘭南面峽灣區的兩個島嶼,雷索盧申島及塞克勒特里島上,大規模的海島恢復活動正在進行,以提供一個合適的生境予鴞鸚鵡居住。現時鴞鸚鵡是全球最接近滅絕的物種之一,但其覆育計劃成功使該物種在超過半世紀只餘不足50只個體的情況下,終在2009年3月期間突破100只。至2018年4月,鴞鸚鵡的數量終提升至149只。

不同類型的鴞鸚鵡保育活動使這物種變得相當有名,包括近年為數甚多的書籍及紀錄片等均展示了鴞鸚鵡所面臨的困境及危機。其中最早期的包括在1962年,自然學家傑洛德·杜瑞爾(Gerald Durrell)應BBC之邀製作了一輯名為《雙雙入叢林》的紀錄片。 BBC自然歷史系列(英語:BBC Natural History Unit)也曾選中鴞鸚鵡並由在大衛·阿滕伯勒主持的《飛禽傳》中介紹。馬克·卡沃汀與道格拉斯·亞當斯合撰的《最後一眼》一書中也介紹了這種鳥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