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法家认为人性本恶。谁的说法更有道理?

岭南人士叶生


儒家性善论是从宋朝以后开始大面积传播的,典型代表就是《三字经》了,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嘛!

但是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是两末之异,都有弊端的。

极端的性善论,造成的就是仁义道德说教泛滥,法治废驰。极端的性恶论,也会使社会的管理失去人性化,另一方面,西方人鼓吹人都有原罪,认为遭受上帝的惩罚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让你接受现实(悲惨世界里的现实)不要反抗,这些思想都隐藏着政治目的。

那么中国法家有性恶论一说吗?绝对没有。如果哪位老师认为有的,请拿出证据来,现在信息时代,检索资料很容易,只要拿出证据不怕没人信服。不过我这里说的证据是中国先秦法家经典。

中国道家、名家、法家是中国古典政治学的主干,政治说白了就是如何管理人的学问,那么这几家学派(都是从西周王官之学[道家前身]一脉相传而来的)自然对人的性质研究的最透彻的,简单来说,中国法家先贤不是讲性恶论,而是讲人情论!从具体的言论上来讲,就是讲人是趋利避害的,这一特点在先秦法家经典中随处可见,举个小例子,商君书里面说“天下不安无君而乐胜其法”就是说天下的人都不愿意没有君王(政府),希望胡作非为的人有法律约束他们,但是轮到自己又都希望自己超越这些限制。其实这种心理我们随处可见!这就是人情、人性。法治要保证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必然会与部分人的利益相矛盾,而这部分人往往正是有权力的人,甚至就是执法者,这就是法治最难以施行的原因。


大秦魂的微博



这个提问犯了常识性错误。

儒家认为人性相近。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恶论、董子的性未善论,都符合儒家性相近的思想。

孟荀董三子对人性的观点虽然不一致。却都是主张通过教育,使人去恶从善。都是100%的精华。

孔子曰:大辟,疑,赦。五刑,疑,赦。孔子提出的疑罪从无,利于被告的无罪推定论。比西方法治思想的奠基人孟德斯鸠领先了1800年。孟子的性善论,为孔子疑罪从无的法治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韩非子称:群臣皆有阳虎之心,随时准备谋反。国君立太子后,太子和母亲便希望国君早死。非爱非憎,利在君之死。利君死者众,则人主危。


因为群臣和妻儿皆是国君的死敌。君主必须牢牢钳制刑罚——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杀之柄。

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罗织罪名,制造冤狱。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尽。便是法家思想的完美实践。韩非子谓之:刑不避大夫,近爱必诛。

韩非子的性恶论,为法家宁枉勿纵、夷族连坐。以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的性恶论是100%的糟粕。法家更是法治的头号死敌。


杨朱学派


引经据典 高谈阔论。

善恶自有公论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是时代造就了圣人。

说: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也对

人之初 性本善 也对

人性本自私 也对

胜者为王 败者为寇 也对

历史是真正的老师。也对

别说的那么高尚和狭隘。都对的。

就是一句话顶一万句的理论。人生光阴都是几十年 不虚度,不光废。认真过好每一天。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走弯路 少走弯路。不坑人骗人 好时代认真做好每一天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善。善待自己 善待父母 善待子女 善待每一个有缘人 惩治恶人 排斥那些个负能量的东西 认真过好每一天。这些就够人累的了 。哈哈哈!不知所言。


素琴金经斋


儒家讲性本善,法家讲性本恶,都是片面的说法。人的本性是人欲望的外在表现,无所谓善恶。人的欲望就是人的需求,包括食欲、性欲、财产欲、权力欲等(需求的层次论)。长期以来被人们贬低的财、色等欲望,实际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表现。追求财产是生存需求的表现,追求色是繁延后代求发展的表现。男人喜色最初的本能是找一块最好的土地播下种子,女人喜色最初的本能是找一个最好的种子生下自己的后代。这既符合人性,又符合天理。天理是:物竟天择、优胜劣汰(进化论)。所以古圣贤讲: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但是我们必定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既要激励人们成为优秀者,更要保护弱者。所以要讲究道德,讲究行善,防止恶行泛滥。儒家从鼓励人讲道德的角度,说人之初性本善,法家从防止人行恶的角度,说人之初性本恶。


南边来的大叔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想必这句话大家不陌生吧?没错,就是出自王阳明心学,总结的很到位,用在你的这个问题上也是恰到好处!

我们的心体无善无恶,之所以会有善念和恶念是源自于我们的心念,我们由教育而知善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才是万物遵循的正道!

其实,无论是老庄还是孔孟,无论是王阳明还是曾国藩,亦或是释迦牟尼等等。这些古哲圣人都在强调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明心见性、内圣外王、返璞归真。仔细研读这些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学说你就会发现,大道同源、至真至简,其归根究底讲的就是一个话题,只是讲话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再纠结于人性是善还是恶,他们随心所欲不逾矩,他们功成身退为无为,他们随顺自然性圆融。不刻意作恶、不刻意为善,以平常心做平常事,一切不过是自然而然。


奉天法古


先明确一点,这里的性,不是性别的性,而是人的道德意义上的性,即一般所说的人性。

儒家说人本性善。

法家说人本性恶。

这两种说法都是片面的。正确说法应该是,有的人的本性是善的,也有的人的本性是恶的。

这似乎是唯心论的先验论。

从表面上看来,人在从娘胎出生的时候,是没有善恶之性的,是O性的。

但是从人的基因遗传方面说,人在出生的时又是有善恶之性的。因为成人有善人和恶人,其基因肯定会遗传给下一代。从这一点上说,人之初是有善恶之别的。

但人的先天的基因因素不是决定的因素。人性的决定因素是后天因素。善人的孩子长大后也可能成为恶人。恶人的孩子长大后也可能成为善人。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说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都是片面的,无所谓谁更正确一些。

欢迎点评。


WM晓奇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管仲学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为先秦法家学派的最高成就。在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大力发展下,遂成为“法家”学派。法家的政治口号是“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家强调依法治国,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需“以刑去刑”。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由于儒家相信“人格”至“善”,故“为政在人”。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时下,两种学说正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阶层,“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渔丈人2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善恶之分乃二次元思维方式,二次元思维方式的人只适合于“做事”,没有做局的能力。“人性居于善恶之间”,有的人生下来,你不管怎么教育他都好不了。有的人生下来,他就是一个善良的人,心慈仁德出污泥而不染,所以儒家和法家之说皆为错误之观点。《周易》的观点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有好人也就有坏人,有人善良就有人邪恶。不要过分的迷信儒家思想,也不要迷信法家思想,儒家和法家思想都算不上哲学理论,哲学观就是共识观,既然达不成共识,那么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皆达不到哲学的高度。《周易》理论为哲学大道,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都可以达成共识,不以易理为依据发表的认识,可以讲都需要探讨,只要你是反《周易》观点的理论,绝对不会正确到哪里去。








枫林桥1


我最欣赏当代哲学家黎鸣先生的学说:人性本自私!

自私既不是善,也不是恶。但是它离恶很近,离善很远。所以,一个人作恶很容易,行善很难。

从哲学的角度谈人性,自私并不是非道德的,罪恶的。相反,它是一个人生存的源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微弱的火种。自私,只有到了排外的、一元化的、以伤害他人为代价满足自己私欲的行为模式下才是罪恶的。而那些围绕着多元化、多赢的基于自私产生的行为模式则是智慧的,有利于多人的。

正因为人性自私,作为一个人是自私的,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一个组织、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都是自私的,都有他们自己的利益。凡事以无私心杂念,只想奉献,不想索取为名的都是欺世盗名之徒。如同一个生意人常说这生意我不赚钱一样。

正因为人性是自私的,古今中外那些历史上斗私批修的行为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对于自私不可以鲧治水的方式处处堵截,而应以禹的方式予以引导才会成功。


知冷知热暖通设计师


我就是一个尘世间的俗人,没那么多高大上的理论,就这个问题的孰是孰非,用几句粗话就可以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或恶,我以为是三种人。本性,善人,恶人。举例说明。

一个饥饿的人看到一堆食物在眼前。不加思索的就把它吃了。剩下的食物马上就变坏。怎么办?

1 找个舒服的地方睡觉。人的‘本性’。

2 拿去分给其他饥饿的人。视为‘善人’。

3 往上扔两把沙子,在从上头拉一泡屎。不让别人吃。‘大恶’之人。

其实,人的善恶完全靠后天的教育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在‘我为人人’的环境下生活。大多从善。在‘人人为我’下生活,恶人居多。但本性就是一张白纸。看你怎么写了。

个人浅见,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