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于丹和余秋雨最大的问题在哪里?

西北大地


这两人在平常人看来,都很硬了。

但回到事实本身,于丹对历史、对国学本身的钻研不够,她是直接从自己肤浅的认识和界定入手,解决当下的问题,当然,她对当下的问题认识还有解决方法,也有根本性问题。

除过口才,国学和社会这两块,都有根本性的问题。

所以,对国学钻研够深的人,对社会有深入思考的人,一听于丹,就觉得在天花乱坠胡扯淡。

而不懂的大众,觉得她口才不错,弄的神乎其神,于是盲目崇拜。

余秋雨稍有不同,他文笔很好,叙事也很有特色,但根本问题和于丹差不多,就是对历史对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乃至于有偏差。

如果一言以蔽之,他们的解释都缺少为什么的理论支持,而直接从自以为是的肤浅理解开始自己的讲坛和叙述,脱离孔孟诸子的本意,更偏离社会现实,脱离历史文化的本来,让圣人和现实和历史文化为自己服务。

梁宏达曾经形象地说,如果孔子知道于丹这么理解他,估计棺材板就压不住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换个角度看,他们都算不错的学者,但远不是大家和大师。问题在于,社会给他们的帽子过大,而他们的头太小。

这也是这个社会的一大悲哀。所谓蜀中无良将廖化作先锋,证是如此。

这种情况和那位流浪的沈大师差不多,反正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也根本不懂,听见有人像模像样开扯,就觉得了不起。

社会历史文化方面的积淀,太差了。

比如,中医,大多数大夫首先根本没有读过黄帝内经,千金方,本草纲目那些原本中医古典,更不说对里面病理药理阐述的理解——他们首先语文功底就绝对不过关,更不说古文。手里有几副方子,就敢充大师……


西北大地


“装”,没有真修实证的“学问”,“旦角”、“男高音”的语言炫技而已。

余秋雨的“凉白开”与于丹的“温鸡汤”差可一比

我曾利用一个暑假,集中阅读了余秋雨的主要著作,那本地摊压缩文集容量不小。里面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读起来很够味,文笔不错观点思路明晰,让人挺佩服作者的才气。


后来在网上通过电子阅读看了《中华文脉》,基本脉络没有变,但已觉腻味,没有什么新意惊喜。似乎没有“沉淀”下去。做一个散文家有“余”,与一个严肃学者比,落差不小。读者好似追随一个“导游”,陶醉于一个个景点,回家一想什么都不记得了。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感受变化。

于丹的不同风格,似乎只是把余老师的“凉白开”,“升级”为“温鸡汤”,有“味”但很难说“口感”改进了。我只是通过“道听途说”,接触到了一些她的作品的信息。电视上的《百家讲坛》偶尔暼那么几眼,至于阅读,我确实是不想浪费时间。

没有文化“主体性”只能“鹦鹉学舌”

我曾一度认同于两位老师,对国学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的突出贡献,现在可能仍然肯定这一方面的工作。

但是如果以学术文化的严格标准看,他们是非常疏陋的,令有思考习惯的读者十分不满意。现在的所谓“新文化”根本没有深入下去,与历史上的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根本没法比。只有依托流量的“碎片化”阅读。

这可能是现代知识分子的群体性“宿命”吧!“拔本塞源”、文化断层,在全球化语境里失去了“身份认同”,怎么可能有“话语权”?


“生命国学”的全民实践

从两位老师的文化活动中,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学术研究要深入下去,扎下根来,向古代文人学习,修复“文脉道统”,借鉴古圣贤的经验,将学术纳入生活实践,使经典“活起来”,服务日常实际,水乳交融,才会是有“生命力”的。

我自己对于译介的西方哲学读得较多,近几年很喜读道家文化,算是终于“本土化”的扎下“根”来,有了“文化立场”。因此对于那些过于肤浅的所谓移植、嫁接的“理论”,一眼就能看出“套路”,来自那个“山头”,这种训练磨练了一双“挑剔”的眼光,需要“高水平”的人文社科理论,才会满足。

就是说,学术的“假大空”、粗浅,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鉴赏水平之间,差距过大。能“倒逼”出来学术的进步吗?

我想,类似我这种情况的国人会越来越多,我们祈盼“深度国学”!


乐活一家之言,不代表任何学术共同体,共勉!


乐活光阴


于单的问题很严重!并不是她怎么坏,有违法行为!而是作为学术带头人远远不够!而且自己没有感觉!中国历史也好,文学也好太深太广。她犯的什么病!一,心还没修到,二,水平远没到,就站在国家最高舞台任意说。有一次看她讲论语,一句话,看两次稿,当时我就说这不是开玩笑!自己还没理解透,怎么可以上国家层面来侃!但说她一无是处不对。作为教师,教授还是有思想,有一定水平。余秋雨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真水平,他与于单不是一个档次,高许多,就教授,专家而论,该高出两个大格,该是文化名人,知名学者!但现在没戏了,是中国的叫爱情观,或情感价值观影响的!也正常。因为他出了多本书,作了很多年评委,最后没法评论自己了!叫爱情也好,叫贪欲也好,如果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上层人物都见了美丽而已有!人民肯定不会认可!如果认可了!多数人的现实将更难,也就是说决大多数人不认可的真理是难以行得通!这就是人类社会!


老田214637397


人品低下,人格猥琐,良知泯灭,言行高度错位,是这两位的共同特征。

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学贯古今,才高八斗,智力超群者有如星辰,但毫无操守见利忘义的卑贱人格让他们一个个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秦桧、阮大铖、汪精卫、康生、郭沫若是典型代表。

余秋雨、于丹,无论学识、修养、影响力和社会地位等难望以上诸公项背,是电视媒体让他们暴得大名,也是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及其X光的透视效果,使这两位原形毕露,难掩其行,可谓成也媒体败也媒体。

二人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口若悬河,口才极佳,撒谎不眨眼,诡辩乏术却死猪不怕开水烫。

这样的人大行其道,凸显社会风气低迷,信仰迷失。


用户2039123882542


我听过于丹的两次电视📺讲座,然后不愿再继续,主要因其所说理想、完美,甚至让我产生了怀疑……?;先后读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霜冷长河》、《山居笔记》、《中国文脉》……等。客观地讲,个人觉得《文化苦旅》读后感觉清新,《中国文脉》对有些问题能大胆“决断”~这需要勇气!《霜冷长河》有点骗钱💰之嫌。听过余的几次演讲,综合起来,感觉其在剑走偏锋,回避现实,尤其当下!用一个字表达,于&余皆“虚”。


如来220033648


我个人认为,他们的问题,固然有自己生活中不检点的地方,但主要问题,还是出自古来“文人相轻”的痼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打铁还需自身功夫硬,要说别人不行,那得拿出自己行的作品,有人吗?我做不到,还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修身养性。

山高水也长,湖泊有容乃大,文化批评,指出谬误点的同时,也要承认其正确的见解,对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民国时期的大师如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瑕不掩瑜。看问题看主流,食五谷杂粮,人不是神仙,笔误手误,口误心误,谁不写错别字?我自己就常把别墅写成“别野”,大师写成“大湿”,有时把专家写成“砖家”,把领导写成“领倒”,哑然失笑,贻笑大方。

言归正传。就散文而言,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当代文人出其右者有几?骂他的人,恐怕也读过他的《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叹》,内心佩服他博学多才的文笔吧?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她研读《论语》的感悟,其中的认知,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很多地方超过南怀瑾的同题作。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文化盛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原因何在?——文化开放,百家争鸣,相互辩难,百家竞作,儒、墨、道、法、医、农、商、杂各家,百花齐放。风云际会,群贤毕至,一时高手云集,酿就多少经典!

“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虽然出语偏激,但也不失为民间社会忧愤之语。高铁、飞机、卧铺、地铁霸座,只是个别现象,而文化领域?比如书协,丑书是不是更霸座?文化领域的一些名人,忘记了自己当年的草根经历,上位后也不能免俗,压制后来的草根,武大郎开店,个高者不取,还美滋滋地自述苦出身,忽悠社会大众,岂不是有些搞笑?









我觉得,于丹作为教授,百家讲坛讲《论语》,尽管有些观点有人不赞同,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于丹是个女人。儒家传统观念,女子无才便是德,你一个老娘们讲什么《论语》,不挨骂那就是不正常了。

余秋雨,听说是作家,但本人并没读过他的书。认识余秋雨,是2006年,兴“博客”。在人民网的《强国博客》,本人注册名“云山雾海”,并被评为2006年十大魅力博客之一。在网上认识了余秋雨。

余秋雨的博客,见了之后,发现他的基础知识与他的名声不符。

如,致仕,古文不当官了。余秋雨竟然理解为升官了。

如,清代有《康熙字典》。余秋雨却说,文革期间无书可读,他整天抱着本《康熙词典》啃。

如,余秋雨写了篇《泰州望海楼记》,竟然叫死了200年之后的范仲淹、欧阳修去登建于南宋未元代初的泰州望海楼。

更为可笑的是,余秋雨称,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是办天下最大的大学。孔子死后二千年,如今这付重担落在了他余秋雨的肩上,只须有人托他一把。


赵日金141


于丹余秋雨这样的文化名人问题出在哪?

文人要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没有。

打着文化传播的幌子,搞文化投机。动力来自文化市场的需要。

文革后,旧文化和新文化之间断层。

解放(建国)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节点。解放后,实行的白话文教学。从旧社会过来的文化人,逐渐老去,后学者,难以接力。当旧学回归到日常生活,文化领域,需求量与日俱增。时代就需要精力充沛,又能开坛播讲这样的学者。于丹和余秋雨应运而生,被推到文化前沿。

他们完全可以担负起文化传播的光荣任务。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辜负了历史所托。

于丹利用宣讲《论语》来灌输心灵鸡汤。哗众取宠的结果,是从中得利。实际就是把宣讲传统文化当做一种赚钱快的手段。达到了目的,就不管其负面影响,对后学者的误导和毒害。

余秋雨被资本家宴请。“吃人家的嘴短”,自然利用自己的文化使者身份,为资本家代言。这个,是鲁迅先生所不齿的。文人的堕落,其负面影响,比其它从业更坏更遗祸百年。

作为文化传播者,要有起码的操守。要对得起良心。要顾及公众影响。不要钻到钱眼里,而到处信口雌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谁不爱财?谁不想活得出人头地?

当物质注满灵魂,那文化传播出来注定是发霉的。

旧文化学艺不精。新文化又无从谈起。不仅仅是他们两。文化界何去何从?十字路口徘徊。放着金光大道不走,非要另辟蹊径。结果带领民族险些误入歧途。


化外万民胡少峰


说句老实话,于丹确实不该讲《论语》。因为中国人把《论语》不仅作为一部著作,而是将它比作孔子的全部。从内容上说,把论语当作哲学和文学的高端著作,从形式上讲,把《论语》当作作文范本。其地位之高,今人仰望。凡学古文的人都知道,翻译古文,畅达当然主要,但古文与现代文之间转换需要确立一个原则,那就是你译出的现代文需要字字生根,达到这个境界就非要有深厚的功底不可,象于丹老师那样口唾四溅哗啦啦轰隆隆地一派锦绣词语让人听着就感到这是贤人的本意吗?秋雨老师的文笔瑰丽多姿,令人赏心悦目。我记得早在七十年代中期,秋雨老师的散文就例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阅读篇章了,所以我早就读过了,真好!


阿明1537613


都很好!没有什么最大的问题,都是文化学者,且两人各具特色,人中翘楚!若非要答一个答案,我以为最大的问题他们都是社会名人,是名人,似乎就会由各式人等来为他们"生产"出问题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又谓树大招风。不像我等平头百姓,你有问题也没关系,没人来关注你的问题,到落个清净,这是余,于二人所享不到的清福。须知"高处不胜寒"。余,于两人的文化人格,我水平有限,无从评判,但他们在纯文化领域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你说什么都行,但他们的东西(书籍,论坛)都放在那儿呢,不信,你来试一试未尝不可,总归一句话,他们首先是个个体的人,然后才是文化大家,是个人,总归存在问题,不奇怪,也正常,诸君你说是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