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枫桥夜泊》的诗人张继后来怎么样了呢?

记者李满


唐代诗人灿若繁星,张继的名字在其中并不引人注目,但是只要说到唐人七绝,他的《枫桥夜泊》必然榜上有名。那么,张继的人生轨迹有没有因为这首诗而改变呢?答案是没有。

一、张继的年代

同时代的人说张继“累代词伯,积习弓裘”,可见张继是一位有勋阀和书香传统的世家子弟,但是他具体的身世履历不甚清楚。这其实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常见的现象,大诗豪如李白、杜甫他们的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他们的生平以及后来的人生经历则语焉不详,近代如曹雪芹关汉卿,除了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事迹则无人知晓。

张继生平虽然史料较少,但其生活的时代大致是清晰的,《唐才子传》和《唐诗纪事》中似乎所记文字最多,但也语词含糊。据《大历诗人研究》,张继为唐玄宗至唐代宗间人。据《唐人选唐诗新编》,高仲武为唐肃宗至唐德宗间人《中兴间气集》的编者高仲武,与张继为同时代人。

二、从他的诗看他的经历

张继又有诗《洛阳作》云:“书成体逐客,赋罢遂为郎。贫贱非吾事,西游思自强。”张继家乡所在地为襄阳,距离长安远,而距离洛阳近,其“进士科”的考试地点应该在洛阳。在未考取进士的天宝十二载(753)之前,张继忙于进士科考试事务,而心系其进士科考试地点洛阳,其时不大可能以“贫贱非吾事,西游思自强”这两句表达赴长安应制举的兴趣,所以《洛阳作》必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张继中进士以后。

如前所述,张继《东越城秋夜李校书(书记)见寄》云“仓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这表明,在至德二年(757)秋天,张继已经从事钱粮管理工作,所以能了解战时朝廷钱财物资的拮据。根据现存资料,此后张继似乎一直从事钱财赋税的管理工作,直至卒于洪州任上。如所周知,在肃宗、代宗两朝,军阀割据导致朝廷经济状况紧张,江南一带钱粮征集任务繁重。

天宝十三年(754)秋,张继应该到过洛阳,其《宿白马寺》云:“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诗所写的,就是洛阳的白马寺。这里写到一夜雨声,符合史载天宝十三载(754)秋霖雨连绵的情状,而“羁思”与天宝十三载(754)秋其他诗作流露的客愁吻合,据此可以判断缩白马寺》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秋。那么,张继到洛阳干什么呢?当然有多种可能,不过以他锉选失败的“前进士”身份,应该是准备到长安参加科目选或制举,而后转途洛阳的。

如史所载,这一年帝城天象异常,长安一带自八月即连续下雨,而洛阳的雨灾还要更严重些。史料记载,洛阳的霖雨更甚,《旧唐书·玄宗纪下》记天宝十三载(754):“是秋,霖雨积计六十余日,京城垣屋颓坏殆尽,物价暴贵,人多乏食。令出太仓米一百万石,开十场贱耀以济贫民。雨灾导致物价昂贵,居大不易,自然也会影响到士子参加选拔的信心,《宿白马寺》诗写借宿寺庙的荒凉和长期客居的愁思,说明诗人在洛阳(可能也包括在长安)生计拮据,处境尴尬。既然无法顾及制举和来年吏部组织的科目选,离开洛阳转而到地方使府寻求仕途,自然就成了张继的选择。

三、张继的晚年

张继后来一直在江南洪州等地任职,做过检校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等地方分管财赋税收的小官。(《新唐书·艺文志》)因为当时张继声名并不显著,交游也并不广泛,现在能看到的友人写他的诗歌最详述其境况者——大历诗人刘长卿。人刘长卿(可知的还有另一位诗人朋友是皇甫冉)《哭张员外继》:“恸哭钟陵下,东流与别离。二星来不返,双剑没相随。独继先贤传,谁刊有道碑?故园荒现曲,旅梓寄天涯。白简曾连拜,沧洲每共思。抚孤怜齿稚,叹逝顾身哀。泉壤成终古,云山若在时。秋风邻笛发,寒日寝门悲。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旧宾伤未散,夕临咽常迟。自此辞张邵,何由见戴遗。独闻山吏部,流涕访孤儿。”这首作于建中元年(780年)诗下有题注:公及夫人相次没于洪州。可见,张继与夫人大概在780年前不久相继去世于洪洲,而且,年纪应该不大,孩子很小,生前生后境况都很不好,甚至贫穷到无法下葬。

张继死后大概也没人收集他的作品编成诗集

,现在《全唐诗》中收了45首张继作品,其间还有其他人的诗作混入,因此我们有理由说:若没有《枫桥夜泊》,一千年后的我们绝大多数是不知道张继的,而正因为有了《枫桥夜泊》,一千年来几乎没人不知道张继。

在张继《枫桥夜泊》之后题咏枫桥和寒山寺的诗作层出不穷,若汇成一辑,定当蔚为壮观。甚至有人将孙规的《枫桥再泊》误为张继后来重新再作的。确实,以此题咏的名家甚多,如陆游《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王夫之《读甘蔗生造兴诗次韵而和之》:“刚吹楚水三生笛,谁打姑苏半夜钟”……高建新、李树新:《一首诗创造世界—张继《枫桥夜泊》的接受与传播》,一处极小的地方,有如此多的诗人前后“唱和”,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另外,由这首诗所引起的讨论,自宋代欧阳修开始就从未停止过,这也是因着一首短短的绝句前后历代学者展开“文化沙龙”最为丰富生动的一例了吧?


一往文学


有人说是《枫桥夜泊》成就了张继,因为没有这首诗,世人不会知道他的名号。这话听来虽偏颇,但在看过张继传世的其他40多首诗作之后,不得不感叹:事实的确如此。

张继的一生,虽只短短六十载,但却历经了人世的沉浮。也正是这沉浮之间,才有了这首传唱千年的佳作。世人只知中国人喜欢这首《枫桥夜泊》,却不知道这首诗作在亚洲很多国家尤其是日本受到了极大的热捧。

这首诗作,甚至还被列入了日本的小学课本,也正因此,这首诗在日本算得上是家喻户晓。因为这首诗作的魔力实在太强,1929年,日本还在青梅山筹建了一座寺庙,寺庙的名字也叫寒山寺。这座寺庙完全仿照了苏州寒山寺,寒山寺旁还立了一座市北,背上刻写着的正是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诗。在此地,日本人还很有情怀地建有"夜半钟声"钟楼一座,附近溪谷清流之上还架起了"枫桥"。

说到底,这首诗能历经千年传诵而不衰的最大原因在于:张继创作这首诗时的独特情境。

那年深秋,落第才子张继怀着忧愁途径苏州,在异乡,当船停在城外宁静的枫桥时,他看到眼前的霜天、残月、栖鸦、枫树、渔火后,顿时在被美震撼的同时感受到了无边的寂寥和惆怅,还有那挥之不去的羁旅之孤独。

而恰恰在这时,划破静谧秋夜的钟声响起:“咚,咚,咚”,大概钟声是最能唤醒灵性的吧,此情此景下,敏感的张继竟突然在钟声的敲击下灵感乍现,写下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对比会发现,这首诗作与张继的其他诗作存在明显不同,张继的其他作品都不事雕琢,唯独这首却浑然天成。不信请看他的另一作品《安公房问法》:

流年一日复一日,世事何时是了时。试向东林问禅伯,遣将心地学琉璃。

相比之下,风格迥异不说,连遣词造句都存在明显差异。

大概,人的灵感和情境是最相关的,离开这种情境后的张继此后再也没有创作过如此佳作了。这与他后期的际遇有关。世人只知道张继在写作《枫桥夜泊》时是落第才子形象,却不知,张继在"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张继在这一年考上了进士。

考中进士以后的张继,立马迎来了人生的巅峰。他的巅峰和同时代的很多才子一样,都是始于高中。高中进士以后,意气风发的张继就慢慢弃笔从官了。说实在的,文章憎命达,命太好了文章写出来就很难触动人心了,要不怎么都说:悲剧才是好作品真正的土壤呢。

张继的人生最巅峰是在考取进士9年后,即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这年的另一个秋天,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自此张继就经由“弃笔入仕”以后转为“弃笔从戎”了。之后,张继还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张继这个盐判官主要干什么呢,主要是:分掌财赋于洪州,用白话文讲就是管财务的。

张继的这个盐判官其实职务并不大,就只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办公室主任,但这个职务的权力还是很大的,所以此时的张继也可以说得上是春风得意。然而,偏偏在这时候,命运又开始捉你欧诺个起了张继,这一次捉弄,直接要了他的命。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后,突然得了重病,不久后,他病逝于任上了。只叹一代才子,就此凋零了。

在张继死后,尤其到了宋朝,他的这首《枫桥夜泊》更是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佳作。人红是非多,作品红也是如此。他的作品在备受热捧的同时,也一度引发了各界的争议。

北宋大诗人欧阳修提出了异议,他直言不讳地说:这诗有问题,“夜半钟声到客船”,明显不对啊,哪有人半夜敲钟的?此言一出,哗然一片。但苏州当地人立马跳出来反对啦,他们说:寒山寺本来就是半夜敲钟的传统嘛!结果,这寒山寺还真是,早不敲晚不敲,偏偏半夜敲钟。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而且,这寒山寺敲钟每次都得敲108声,8秒一次,最后一次正好是午夜12点。

图为寒山寺

除了欧阳修之外,以各种方式质疑这首《枫桥夜泊》的人,还有很多,但不管人们怎样争议,始终也改不了这首诗被经久传诵的事实了。



记者李满


公元1939年3月20日早晨,姑苏城外,寒山寺内,一群上早香的香客在山门外突然发现了一具尸体,消息传遍了姑苏城,死者身份很快得到确认,此人叫钱荣初。

侵华日军的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立即下令,派人将钱荣初的尸体运回军中,令法医解剖查验死亡原因。法医在钱荣初的口袋之中发现一张纸条,交给了司令官。

松井石根看过纸条,汗毛倒竖,面如土色。纸条上用鲜血赫然写着一行字:“刻碑、亵碑者死!吾忘祖训,合遭横事!”这究竟是咋回事呢?

原来,早在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盘踞在苏州的松井石根觉得有机可乘,于是率数百卫兵,策马来到寒山寺,他是想趁乱打劫。

松井石根知道裕仁天皇喜欢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这首诗,而诗碑上的题字,则为清代著名学者俞樾[yuè]手书。松井石根与几个部下在诗碑前合影留念,随后将照片寄给了天皇裕仁。

裕仁看过诗碑照片,欣喜若狂,打算亲自到寒山寺一睹诗碑的风采。

当时日军参谋次长多田骏给裕仁出了个养孩子没屁眼的主意,他建议裕仁给松井石根下一道诏书,干脆把《枫桥夜泊》诗碑运回日本。

《枫桥夜泊》诗碑闻名华夏,日军受到诏令,松井石根当然不敢光天化日搬运诗碑,于是就找到大阪朝日新闻社随军记者长谷川信彦,一起商议如何巧取豪夺。

两人密谋许久,一条诡计诞生了。长谷川信彦先在《苏州新报》发了一则消息,以朝日新闻社在大阪举办东亚建设博览会的名义,声称要把诗碑运送到大阪展览。

暗地里,松井石根命令特高课课长小丘策划“天衣行动”。一些特工人员装扮成海盗待命,另派一些人赶往大阪,在展览结束的时候,悄悄来个狸猫换太子。

松井石根算计得仿佛天衣无缝,扮作海盗的特工等待运送诗碑的船,到时候以非常手段令赝品诗碑和运碑船一起永远消失在大海深处,这样,《枫桥夜泊》诗碑真身就会保留在日本国内。

人算不如天算,寒山寺住持——静如法师看到报纸上的消息,立即请苏州石刻大师——也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位钱荣初刻一通假诗碑,瞒过日本人。静如法师奉上二十根金条,作为答谢,钱荣初表示分文不取。

钱荣初仅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就仿制了一通诗碑,不成想,他的行动被大汉奸梁鸿志的表弟——特务头目朱君仁发现了。

梁鸿志为讨好日本人,就命表弟朱君仁暗中监视寒山寺。

静如法师和钱荣初运送仿碑入寺的时候,被朱君仁拦截在山门之外,然后转告梁鸿志。

梁鸿志马上派人将仿碑运往南京,同时写信给松井石根,建议他立即采取行动,移花接木,悄悄把真正的诗碑运送到日本。

钱荣初的仿碑在南京总统府展览期间,松井石根认为梁鸿志是在天皇面前和他争宠,于是没有采纳其建议,而是命令小丘课长提前行动。

天衣行动即将启动的前一天,寒山寺外,就发生一起命案,钱荣初离奇死亡,松井石根不得不停止了行动。

松井石根看过惊悚的纸条后,开始研究《枫桥夜泊》诗碑。

研究的结果是,松井石根心里越来越害怕,脸色越来越难看。诗碑的诅咒确实存在,发出这个魔咒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武宗。

唐武宗非常喜爱《枫桥夜泊》一诗,诏令京城第一石匠——吕天方刻制了一通《枫桥夜泊》诗碑,迷信的唐武宗表示升天后以诗碑随葬陵墓中。

唐武宗临终颁布一道诏书:“《枫桥夜泊》诗碑只有朕可勒石赏析,后人不可与朕齐福,若有乱臣贼子擅刻诗碑,必遭天谴,万劫不复!”

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曾有一通《枫桥夜泊》诗碑是北宋民间私人刻制的,碑刻的作者是翰林院大学士郇国公王珪。王珪刻制诗碑不久,家中连遭变故,其本人后来暴亡。

还有一通《枫桥夜泊》诗碑是明朝才子、书画家文徵明刻制,诗碑刻制成功不久,文徵明不幸染病而死。

日军想掉包的《枫桥夜泊》诗碑则为清代学者俞樾的作品,俞樾晚年连遭变故,最疼爱的小女绣孙等子女相继病逝,俞樾悲痛欲绝,在手书诗碑数十天之后,在无限伤感中离开了人世。

只配帝王欣赏把玩的,小民不可觊觎,蕞尔小国的君主也知道自己没资格。

松井石根惊骇之余,上书裕仁,建议取消计划。裕仁准奏,松井石根最终彻底放弃了盗碑计划。

顺便提一下,前文的死者并非钱荣初,而是他的一位刎颈之交,两人长相非常相似,此人叫钱达飞。

钱荣初换碑失败,钱达飞奉劝钱荣初外出避难,而自己则舍生取义,自杀后,以血书引诱松井石根做研究,最终放弃计划。

钱荣初成为仿刻《枫桥夜泊》诗碑,唯一逃脱死亡魔咒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离开人世,享年八十四岁。


汉周读书




张继身为天宝年间进士,中举时,张继26岁,据【唐诗摘要】载,张继身高186cm, 面如冠玉,美貌世间难觅。


本来张继殿试,本该登金榜第一,当时的副宰相李家豪,极力反对,因为之前李家豪已对张继示意,愿把独生女嫁张继为妻。张继满腹经纶,春风得意,没有答应李家豪,张继因此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张继虽然高中进士,总有隐隐约约的失落感,在京的日子,常常大醉。一日,明月之下,张继酒后赋诗


【城里城外霜满天,何时公主在眼前。可怜张继中进士,难娶李宛为妻室】。张继野心爆天,原来一心想娶公主李宛。事该巧合,李宛公主带宫女夜游,恰遇张继。李宛看到醉酒中的张继,美如金童,芳心激动,再听到张继一直呼唤着她的名字,牡丹花下,与张继合练了一曲【玉女心经】,张继醉眼朦胧,疑为仙女。

张继并不知道与自己发生一夜情的就是李宛公主,那时李宛公主已许配给徐国公之子为妻,每读张继诗句,芳泪暗滴,曾让婢女遍寻张继,写下心愿



【那年牡丹花,君还记得嘛?人去心未别,月落乌啼也。江枫迷雾里,对愁渔火燃。君有万里遥,客船何日到?愿作东逝水,化为相思泪。君若知我念,叹息到客船。今生盼有缘,寒山寺里见,钟鼓几声鸣,诉我离别情…………】。


张继看到心中暗恋的李宛,居然就是牡丹月下的仙人,悲苦难言,看看自己官职卑微,长叹数日,纵身投入桃花潭中,桃花潭水深千尺,张继不想活了。也是张继幸运,遇名士汪伦送友人乘舟而归,救起张继。

汪伦书香门第,只有一女,名汪清照,乃当世才女。在大唐诗坛,曾于李白齐名。



在汪伦之女温柔体贴下,张继慢慢有了生活的勇气,天宝十五年,张继与汪清照走入婚姻的殿堂,成为一对诗坛伉俪。据史学界考证,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来自李宛公主的【长恨泪】。


白这个颜色


响彻千古的夜半钟声

——张继和《枫桥夜泊》

一首诗可以成就一个人,没有《春江花月夜》就没有张若虚,没有《题都城南庄》就没有崔护,同样,要是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没有流存下来,我们也不会记住这个名字——张继。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他的生平事迹已大多不可考证。据记载,他在天宝十二年(753年)的进士。张继为人清高耿介,在长安求官时就和别人不同,他没有千方百计地去“干谒”权贵,不去对依靠阿谀逢迎来得到推荐。《唐才子传》说他:“早振词名。初来长安,颇矜气节,有《感怀》诗云:‘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张继时刻关心国家命运、百姓疾苦,他看到唐玄宗荒淫误国,曾写了一首《华清宫》讽刺他,把他比作了亡国之君陈后主。因为性情,张继虽然中了进士,但在后面的铨选中落第,没有得到官职,只能回到家乡。安史之乱期间,他一直忧心时局。到了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朝廷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在征西府中供差遣,一度弃笔从戎。大历年间,他入朝担任了检校员外郎,最后以检校祠部员外郎的身份担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在古代,盐铁官员是肥缺,但张继清廉正直,从不贪污受贿,也不搜刮民财,在当地政声颇好。可惜,他在洪州任上仅一年多就病逝了,朋友刘长卿写了一首《哭张员外继》悼念他,其中有两句是:“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

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流传后世,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那首《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是作者在安史之乱期间避乱江南时所写。一个秋日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下。江南水乡幽美的夜景,吸引了这位怀着愁思的旅客,他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残月西坠,乌鸟啼鸣,清霜满天,江面的几点渔火似乎更加增添几分清冷与孤寂。这时,寒山寺的钟声打破了半夜的宁静,诗人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不知归宿的惆怅也就融在这钟声里了。

因为这首诗,枫桥和寒山寺都成了著名的古迹。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代,这首诗的影响都非常大。

据说,唐武宗非常喜爱这首诗,他曾命令京城第一石匠吕天方精心刻制了一块《枫桥夜泊》诗碑,还说自己升天之后,要将这块石碑带走。于是唐武宗驾崩后,这块碑作了殉葬品。并且还传说,武宗在临死时说:“《枫桥夜泊》诗碑只有朕可以赏析,后人若擅刻诗碑,必遭天谴!”传说,北宋大学士王珪、明代才子文徵明,还有清代的诗人俞樾都在刻了这首诗的诗碑后去世。人们称之为“《枫桥夜泊》诗碑的诅咒”。

当然,这只是传说,当不得真。上述三人的死亡,都和刻碑没有关系。倒是到了现代,历史发生了巧合。1947年,苏州画家吴湖帆请国民党元老张继也写刻了一块《枫桥夜泊》诗碑,现代诗人张继书写唐代诗人张继的诗,在当时被传为佳话,但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诗碑后,第二天就与世长辞了。


万卷纵横眼欲枯


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困顿一生的张继,终于在当了一年多的盐铁判官之后,驾鹤西去。生前的功名利禄,死后的荣辱得失,与他再无任何联系。

不知道他临死之际,是否会想起十年前那一段紧张时刻。

高堂之上,唐明皇危坐龙椅,杨国忠侍立一旁,他的姐姐杨贵妃坐在黄帝的侧身。大殿里,跪着几个等待铨选的进士,张继赫然其中。

几十年来他无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又无数次落第。这一次他终于如愿得以考中进士了,他怎么能不紧张?胳肢窝的冷汗顺着肋骨流下,粘在衣服上,湿了一大片。他跪在大堂不敢抬头,浑身哆哆嗦嗦的,甚至听不清皇上在说什么。

啰嗦一大堆之后,皇帝陛下金口一开,一串儿名字脱口而出,张继并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他懵逼了,他知道自己又一次落第了,吓得瘫坐在地上,不知所措。

杨国忠使了一个颜色,明堂之外进来几个金甲侍卫,把张继架出宫殿,扔在外面。秋天的风真的和煦啊,太阳照在脸上暖洋洋的。间或还有一丝丝的桂花香飘在鼻子里,这是他家乡的味道,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他没脸回去。

长安居、大不易,他不过是一个落魄文人,又怎能在都城过日子?终究,他还是背着一身行囊,离开了他梦寐以求的朝堂。

南下的路艰辛而漫长,比来时更难走。狼虫虎豹已无所惧,张继甚至祈求路上跳出一个强盗把他杀了,或者草丛里跑出来一只老虎把他吃了。他没有勇气自杀,却一次次躲过了他杀,唉!命运啊,造化弄人。

分岔路口,张继再一次迷茫了,蹲在地上嚎啕大哭。张继本是书香门第,因得罪权贵,家道中落,为了重振张家,张继一心想进入仕途。这次考中进士,可能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机会了,可是他失败了。

无人的旷野,哭声震天。可是老天爷在忙着伺候当朝皇上,皇上在与杨贵妃嬉戏游乐,没有人会关心这么一个失落的文人。

哭是没有用的,泪水流干的张继,拍拍身上的泥土,向东走去。东边这条路通向苏州的,年轻的时候,张继也曾走过这条路。当年何等风光!现如今,穷的连个买路钱都没有了。

行至苏州,已是夜幕。张继窝在河边等渡,可是身上全无一文钱了。船家将舟摆过,看到他是一个落魄文人,顿生怜悯,把他请上船留宿。唉!唉!唉!同情穷人的,在这个世上也许只有穷人了。

月上枝头,张继惆怅的无法入眠,起身站在船头,写下《枫桥夜泊》。

此时的大唐已是千疮百孔,奸臣当道、风起云涌,一场阴谋已经悄然酝酿,只待一个临界点。张继来到苏州时,安禄山纠集史思明,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发动叛乱,安史之乱爆发。

自大唐开国以来,百姓安居乐业,从未有兵戎之祸。今日忽闻战乱,张继怎不愕然?失落的张继仿佛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投笔从戎,加入了征讨叛军的队伍。

终于,经过几年的南征北战,大唐的军队收复失地。因战功,张继被提升为盐铁判官,穷了一辈子的他,竟然被人测试人品,让他去管钱!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张继虽然在这判官任上,不贪不枉,两袖清风。

一年之后,张继死在任上。好友刘长卿来祭拜他,看到张继的尸体就摆在庭院当间,家徒四壁,连个像样的棺材都没有。便纠集几个好友,发起了众筹,要给他买一副棺材。让人意外的是,众筹并不顺利,钱没那么好哄。

张继死的时候,大唐有太多的文人陨落,比如李白、杜甫等等。大家都很穷,到底该接济谁是个大问题!张继无名无姓,看客还不紧着诗仙诗圣的棺材买?

等到开始给张继众筹的时候,他已经凉了好几个月了。据说张继被埋在苏州,又有传说他被埋在襄阳,一千多年过去了,无人祭拜张继。世上关于张继的传说,只剩下那个秋夜,只有那个失落惆怅的落魄文人。




祗树


从一部电视剧对张继开始感兴趣

小的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命运的承诺》,是由傅彪和吴樾主演的(那个时候,吴樾可真漂亮,时间真是把杀猪刀!)。

这部电视剧根据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改写而成,是讲述一所中学内,高三即将毕业的学生,如何面对即将面临的高考,选择自己的命运。

我现在还记忆犹新的是最后一集里面,傅彪演的语文老师,在高考前上课的最后一天,为学生们朗诵了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他为了让学生们以轻松的心态面对高考,他告诉学生们,张继这首诗流传千古,但是张继这个人一辈子都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

但是,千年以后,人们早已经忘了当时披红游街的状元是谁,却永远记得这首不朽的名诗。

正是因为这个情结,后来我查看了张继的相关生平。

张继一辈子留下资料非常少,史书都没有他的介绍

老实说,张继这一辈子,流传下来的诗歌不多,《全唐诗》里面就仅仅收录了这一首,甚至连官方史书新旧《唐书》里面都没有他的传,由此可见,在当时,张继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关于张继的生平,主要可以参看钟国本的《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和王辉斌的《张继生平订正》的文章。

张继,字懿孙,关于他的出生地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是湖北襄州人,一种说他是南阳人。

根据《唐诗纪事》的记载,张继曾“登天宝进士第”,查看《唐才子传》的说法,应该是在天宝十二年,也就是公元753年。诗人刘长卿曾写有《曾张继司直适越》,诗中称张继为司直。

司直是干什么的呢?它是一个六品官,主要奉旨巡查四方的案件,看看有没有冤案,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巡视组成员。

三年之后,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攻陷。于是,张继开始了自己的漂泊生涯。根据他的诗“浮云将越客,岁晚共淹留”,可以知道,他当时并没有官职。

张继也曾想继续报效国家,但是报国无门。

《枫桥夜泊》应该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张继最后死于洪州

张继内心也越发的愁苦。在他游览吴地的时候,当听到寒山寺的钟声,内心的思乡之情和愁苦之情同时涌现,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那么,这首诗究竟是什么时候写的呢?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根据考证,应该是在天宝十三年到至德二年(757年)期间所写。因为根据相关诗词的证据,他应该在这个时候游览吴地。

我认为,应该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都有销禁也就是夜晚不许出行的制度,如果不是安史之乱打破了朝廷日常的运转,可能张继也没有办法在晚上还能自由的出行。

后来,根据史料记载,张继还在武昌洪州任过职,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在古代,盐和铁都是国家垄断,负责当地盐铁收购、运输事宜,也并不是很大的官。

张继的生卒年也不详,不过根据刘长卿的《哭张继员外》这首诗的记载,“公及夫人相次没于洪州”,可见,最后张继一家最后死于任上。学者推测,时间应该是在大历末年,也就是779年之前。

我们根据史料所了解的张继资料也就只有这么多。


兮兮说事儿


一首诗歌传千古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首《枫桥夜泊》被收录进《唐诗三百首》里,成为了千古绝唱,还成就了如今风景名胜寒山寺的风光。还被后人编成了现代歌曲“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明天的你我,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由此可见,张继的这首诗歌,影响之深远。那么,写这首诗的张继,那时那地那景,他又是什么样子呢?

一双璧人空遗恨

天宝十二年,张继中了进士,但是铨选时落第,只能满怀惆怅地回乡,途经寒山寺时,看到月落,听见乌啼,看见到处都结霜,心里的愁闷更加浓郁,便随笔写了《枫桥夜泊》,抒发了自己因落第而产生的烦闷和惆怅。失意之人最容易出精品诗歌,他也不例外。

其实写了这首诗后,张继在宝应元年的时候,也就是时隔9年后,他被朝廷录用,在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使,于是由一位儒雅和诗人,变成了讨论战事、甚至要驰骋沙场的战士。因为才能,一路升官,从检校员外郎到检校郎中,再到洪州,也就是现在江西南昌的盐铁判官。

可惜的是,当判官一年多,就与世长辞,死在了江西南昌,张继的妻子不久后,也随他而去,殁在南昌。

唐代诗人刘长卿听闻好友张继去世,写了一首《哭张员外继》,在这首诗里他注释说,张继和张继夫人都是诗人,都是金辉玉洁之人,为官也是清廉,两袖清风等。

两个都是诗人的一双璧人——张继与其妻,年纪不大就离世,留下作品也不多,只有48首,而收录进《唐诗三百首》的也就《枫桥夜泊》一首而已。但就这一首,足以让后人景仰他的才华。

我是青鸾惊鸿,70后蜀女一枚。编故事写小说,喜读书好行走,信奉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感谢喜欢我的文字,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谢谢。

青鸾惊鸿


 穷困潦倒的张继一生只创下佳作《枫桥夜泊》,原因却让人不可思议。张继作为后唐时期的一位诗人,一辈子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一辈子与科举挂钩,却没有中进士,最后写下《枫桥夜泊》一首,留下简单的介绍。死后再无人认识,匆匆的过完这不幸的一生,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个张继。

在世期间,无数次参加科举考试,有无数受打击落第。最后一次,来到高堂之上,面对面皇上。朝堂上跪着几个进士。张继便是其中一人。张继自然欣喜和紧张,但是在殿堂之上公布名字之时,却再无听到自己名字。处在蒙鼓中,就被数人驾出朝堂,进士之名再无与他有关。

一路中,伤心欲绝,生无可恋,想自杀却无勇气。就心想,快来一场事故解决他的生命。对他 来说,这只是想想,到最终也是回到自己的家乡。作为一个落魄文人,原本家庭条件不错,因为得罪权贵,家庭中落。穷困潦倒的生活让张继暗自发誓,要重振张家威风,张继也是一心想进入仕途。但是唯一的方法就是考取进士,但是这次落榜,是他毕生唯一的机会消失了,他失败了!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迷茫不知所措。生活的压力让他烦躁不安,家庭的没落也让他伤心失望。祈求上天,抱怨社会。但是谁能管他,高堂之上的皇上和杨贵妃卿卿我我,谁有闲心、时间去打理这样一个没落文人。

哭是没用的,行至苏州,此时已为夜幕。张继乘舟渡河,月光闪烁,照耀的他无法入眠。惆怅之余,他走向船头,面对此景,他写下了佳作《枫桥夜泊》。

这时候的大唐已经奸臣当道,风起云涌,一场场的战乱正在向大唐王朝挥手,这时候暴乱开始爆发,全国上下掀起战争,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

这对于没落的张继来讲是个不错的机会,他决定投笔从戎,加入军队,加入了征讨叛军的队伍当中。经过不懈努力,平定了不少战争,收复了不少的失地。到了论赏行宫之时,张继也是不出所料地受到了提拔。给了他个盐铁判官,对于一个穷了一辈子他来讲,让他去管理钱。对张继来讲,这是测试他的人品,彰显他的两袖清风。

好景不长,时任一年之久,张继死在了自己地职务上。好友前来悼念他,却惊人地发现连个像样的棺材都有没有,看着他的尸体摆在庭院,便召集好友,商讨买副棺材,好让他下葬。但却不顺利的是,筹款不成功,前根本不能筹集的到。

在那时候,像张继这样的没落名人有好多。他们都非常的穷,谁都没有多余的钱财去救济别人,就这样张继好歹的被埋在了苏州。传言,这些年过了之后,无人去祭拜张继,史上关于张继的介绍也是少之又少。关于这个人物,只保留到了那个萧条的秋叶,只剩下的是一个失落文人的形象。

世上再无张继,空留凄凉秋夜!


初夏染指忧伤151113280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词反应了唐代诗人张继途经苏州姑苏寒山寺时所创作的一首"羁旅诗",诗的意境深刻!反应了作者家国之忧,羁旅之思。

张继今湖北襄阳人,唐朝著名诗人、书法家。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荣登进士,由于种钟原因归乡居里,后于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美差,从此进入他的人生顶峰之期,也是他弃笔从戒的开始,官至盐铁判官,分掌财富于洪州。

张继的一生壮志凌云,体恤民情。想民所想,大历末年,上任仅一年多的张继病逝于任上,可谓是:

诗人己驾黄鹤去,静守孤窗枫桥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