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貢獻是否過譽?

何方明


就目前來看,若是提出一些有關於一些偉人是否過譽的討論意見,那大體上都是會被網友噴的。情況雖是這樣,但是就個人官方的觀點而言,說袁隆平過譽的話,這個倒是沒有的,但若要個人說出更真實觀點的話,那確實是過譽了一點。

我們知道,糧食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為糧食增產的科學家,那就更是偉大的。袁隆平的存在,以及他的貢獻無疑是多養活好幾億人,但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一個事實是,在人口眾多,耕地稀少的我國,對糧食增產的研發投入,這個無疑是國家研發經費中的一塊重中之重的。

我們換句話來說,假如沒有袁隆平,那麼,我國還會不會再出現一個人來頂替他的位置,讓他成為或是接近袁隆平今天這樣的成就?這個答案是非常肯定的。

雜交水稻技術的本質是屬於技術應用,而非基礎科學原理的發現。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就是,技術應用,在理論上來說,只要肯花上時間,那通常是會得到可預測性的突破的,可是基礎科學原理的發現呢,有很多人甚至是花費一輩子的時間也未必會有可觀的成果。也就是說,為什麼基礎科學原理的發現那麼難,但如果發現了卻又那麼的容易得到諾貝爾獎的原因就在這裡,因為科學發展的根本更多的是建立在基礎科學原理上的,而非科學上的應用。

國家對於糧食的增產,那是勢在必行的,上面領頭的人不行的話,那就換下面行的人上去,在這個時間以及資金的耗費下,糧食水稻的增產是必然會得到的回報。

袁隆平佔據了一個最高級的名額,無疑他的存在是偉大的,但是,在他的背後呢?為他以及為國家奉獻的團隊呢?

我們知道,就科學而言,特別是這樣技術應用上的科學,那通常是需要經過大量的數據,其他科學工作者的建議以及論證才能得到的結果的。

在科學的領獎臺上,我們通常只知道上臺領獎的那個人,但卻很少會有人去在乎領獎臺下的那個團隊,沒有那個團隊的數據、建議、理論、實踐,那麼依靠個人又如何那麼輕易的拿到那個獎呢?

所以說,本質上,一個人是否過譽,那就要看其個人所得到的名聲中是否大量的包含著團隊努力的成果在裡面。


浪徒小馬達


我是快70歲的人了,經過了1958年吃食堂飯,那才是飢餓,當時是16兩為1斤,我的指標是每天5兩分三餐,早上2兩,中午2兩,晚上1兩,總數約現在的4兩,但食堂裡剋扣打折後就不到4兩了,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萊裡無油水,肚子能飽嗎?我母親帶著我們五兄妹,只有挖野萊填滿肚子…。從60至80年代,農業都處於落後,吃飯從為中國人的頭等大事。記得毛主席曾經在農村工作60條裡面向全國人民倡議:農時吃幹,閒時吃半乾半浠,節約毎一個銅板,支援國家建設…。我們回憶過去,現在的年輕人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你沒有親身經歷過。這也叫飽人不只餓人飢。袁隆平老人家和他的團隊,為中國的糧食作出出卓越貢獻,雜交水稻的問世,解決了13人民吃飯的大事,袁老把這來之不易的科研成果推廣到了全世界多數貧窮國家,舉世矚目,所以我們都要感恩祖國,感謝袁老!無論對袁老予以多大的榮譽都不過份!


孫應奇


一提起袁隆平,大家第一時間腦海閃現出的可能就是“雜交水稻之父”吧。稍有了解的,可能知道他還有“當代神農”、“米神”等稱號。再深入點,他還曾獲過“國家特等發明獎”、聯合國“世界糧食獎”等。有人質疑對袁隆平的讚譽過度了,有書君可不這麼認為。以袁老的貢獻之大,這些榮譽他絕對受之無愧。憑什麼這麼說呢?有書君在此就簡單地講二點。一是他為解決“吃得飽”的問題所做出的成績。二是他為解決“吃得安全”的問題所做出的貢獻。其實實現這二點可不簡單,但袁老以其畢生的精力,投身專注於人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吃”的事業中,其敬業精神可歌可泣。

有書君先說一個小故事。雜交水稻在研究階段期間,袁隆平幾乎每天都在實驗田裡度過。有一天,他在秧田裡專注研究秧苗,他的一個學生正好路過,看見他兩隻小腿上竟趴著起碼六、七條螞蟥,看得心裡直發毛,趕緊叫了起來:袁老師,你腳上有好多螞蟥呢!喊了幾聲,袁隆平這才反應過來,略微低頭看了看,不屑一顧,淡淡地回答:螞蟥喝飽了,就會走的。

先來說“吃得飽“的問題。

中國人多地少,耕地資源更是有限, 這是基本國情。想想10多億的人口壓力,再加上沙漠化、城鎮化,日漸稀少的耕地如何能產出更多的糧食,來滿足日益增長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很顯然,提高單位產量是最有效的切實可行的辦法。而就是這個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他投身於這項研究,帶領團隊培育出了雜交水稻,讓水稻產量由畝產300公斤上升到1000公斤以上,地進行了大規模地推廣種植,在有限的耕地資源上,創造瞭解決中國人民溫飽的歷史難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

此外,袁隆平又開拓了研究範圍,2017年成功地進行了耐鹽鹼的海水稻培育,其中一個品種小面積測產可達到摺合畝產620公斤。袁隆平設想將海水稻推廣種植一億畝,如果這一技術成果得到大面積推廣“按最低產量畝產300公斤算,每年將增產300億公斤,相當於湖南省全年糧食總產量,能多養活8000萬人口。”這發展前景可是槓槓的。

再說“吃得安全“的問題。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向環境中會釋放一種有害物質,這種物質有80%以上會進入到土壤中,汙染農作物,人吃了這種農作物後,這種物質會在在人體中積存,嚴重會時會導致軟骨症,最糟糕的還會引發癌症。這種物質有個化學名稱叫“鎘”。

2017年,袁隆平宣佈了一項重大成果:在水稻育種上有了一個突破性技術,可以把含鎘或者吸鎘的基因‘敲掉’,讓水稻種子變得乾淨。因為水稻是對鎘吸收最強的大宗穀類作物,也可以說,水稻重金屬汙染類型中,鎘汙染是最嚴重的一種,此次水稻親本“去鎘”成功,袁隆平院士對人類糧食的貢獻無疑是空前的。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院士,現在已是將近90歲的老人了,仍一如既往從事水稻研究。他這一生奉獻給了雜交水稻,奉獻給了人類。他說趁現在身體還過得去,抓緊時間乾點事,希望2020年能夠實現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畝產1200公斤和海水雜交稻研發成功這兩大目標。

滿懷敬意之時,有書君衷心祝願袁老安康長壽、達成夢想。說一句掏心的話:袁老,您可是咱們的一寶啊。無論何種榮譽稱讚,有書君認為都不會過頭,你們以為呢?


傑哥的時間空隙


過不過譽我不清楚,但我想有兩點得說清,水稻產量問題,我不是專家,但我知道過去產量低是人為因素,大家都知道,承包到戶以後小農小戶都能自給自足尚有盈餘,還有餘糧繳公糧,但明顯農業生產小戶單打固然不是方向,但至少說明好好耕作貌似糧食產量不會差,當然離不開基層農業工作者不懈努力,這是我說的一,其二,我還是想問問,袁老水稻是轉基因嗎?袁老兒子與轉基因有沒有關聯?怎麼不回應?是不敢還是不屑?糧食問題是大問題,事關國家前程安危,那是大道理,咱老百姓不懂也關心不了,但餐桌上糧食安不安全,我們得關心,轉基因大豆已經在坑著我們每個人無處逃避,每天入口的大米總不能不關心吧,


啄木鳥大叔來了


可以說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的頭號功臣,但說他養活中國,或者把雜交水稻的功勞全算在他一個人身上,是過譽了。

1.“野敗型”雜交水稻的四大功臣排序是:袁隆平、顏龍安、張先程、李必湖。

袁隆平在國內最早發表水稻雄性不孕性的論文(日本學者最早發現並提出相關理論),指明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的方向,而且培育成功的關鍵是袁隆平團隊成員李必湖在海南三亞發現野生水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命名為野敗,並在70年把“野敗”材料分發給顏龍安等全國水稻育種科技人員。在這個基礎上,顏龍安率先做出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張先程做出恢復系,才最終完雜交水稻的三系選育。就是說,第一個能大規模推廣的不育系、保持系、強恢復系與優勢組合都不是袁隆平做出的,但沒有袁隆平的指導,李必湖不會發現“野敗”,沒有袁隆平無償分發的“野敗”就不會有顏、張的成果,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的頭號功臣!這是沒有爭議的。

其實雜交水稻還有一個非常重要但很少有人提到的人物,他就是海南的農技員馮克珊。他聽過袁隆平的課,袁隆平和李必湖到海南找野生水稻時,他想起農場附近有一種名叫“假禾”的草像是他們要找的野生稻。後來他發現一片很像野生水稻的野草,然後再告訴李必湖,他們倆一起發現三個雄花異常的野生稻穗。

但2004年以前,包括袁隆平李必湖在內,沒有人提過他!什麼好處都沒有他的份!有記者知道後寫了一篇短文發表,並把報道發給湖南農科院,於是2004年“第三屆袁隆平農業科技獎”才向他頒發袁隆平農業科技獎證書及獎金!

2.為什麼大家只知道袁隆平?

材料顯示:1981年雜交水稻獲國家發明特等獎 ,因為參與的人太多,獎狀只有一張,獲獎人寫“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袁隆平等人”。顏龍安發現後感覺對其他幾十位協同攻關的科研人員不公平,不服申訴,頒獎前一天晚上方毅副總理主持的協調會上承認獲獎者前四位排名為袁隆平、顏龍安、張先程、李必湖,袁也參加協調會但不發言。但當時大局已定,領導說服其他獲獎者顧全大局,只能把獎狀複印,一人一張,後面寫上獲獎人姓名單位並蓋章,農業部主持獎金分配,獎金袁拿5000,顏拿4600,張李是3000,還有其他幾十人一起分配。可見他們的貢獻程度差別不大。

獲獎消息一發布,全國人民都認為是袁隆平一人之功,忽略了“袁隆平”後面的“等人”,關鍵是袁也不解釋。從此他幾乎一人獨佔雜交水稻榮譽,李、顏、張因此和他翻臉。

起源於文革的成果,大多都有這種情況,袁隆平、屠呦呦都一樣,砒霜治白血病,現在也是吵成一鍋粥。

還有一個:大家都在說袁隆平的“海水稻”,海水稻是湛江陳日勝首先發現、研究,經過30年努力,得到第一個可以大規模種植的產品,並進行基因測序的,但陳日勝沒有科研項目資助,個人單打獨鬥,成果沒有通過驗收,沒有推個。前幾年袁隆平介入後才有更大的發展,但“海水稻之父”應該是陳日勝。至於袁隆平和陳日勝為什麼沒有合作,這就不知道了。

3.野敗型雜交水稻之後,朱英國院士於1972年發現紅蓮型,日本也發現BT型,雖然這兩種沒有野敗型有名,但也說明並不是沒有袁隆平就沒有雜交水稻。另外,在雜交水稻中,種植面積最大的是謝華安的產品,不是袁隆平的。超級水稻抗性差,對水肥需求太大,在安徽出現過上萬畝大面積絕收,所以推廣不太理想。

4.土肥水種密保管工,水稻高產首要是化肥和農藥的推廣,種子只佔20%。

不能否定袁隆平對中國糧食生產的貢獻,但說袁隆平養活中國是過譽的。


吉家凡


感覺袁隆平過譽的,是真沒捱過餓,建議大家去偏遠山裡去看一看,看一看山裡孩子吃的什麼,穿的什麼,因為工作關係我是去過幾次,很震撼,真是艱苦,也許你說那種地方不會種水稻的,假如全國百姓大部分都吃不飽,還有什麼心思發展生產,也許你要說可以買,國際上糧食也很便宜,這是不知道糧食是戰略資源,蘇聯是怎麼解體的,就是蘇聯石油換不起糧食,當然和那個蘇聯偽專家導致國內糧食大減產有關。為啥每年國家一號文件都是涉農的,因為農業穩產增產是國之基石。扯遠了,袁的貢獻利國利民,有功與世界和平發展,當然,袁老爺子這麼高的年齡,肯定是在指揮一幫年輕人在實驗了,袁老爺子現階段已經化身一個符號,一種精神,一個行業代表,而且袁老爺子不爭名不爭利,保持老一輩科研人員無私奉獻的精神,所以如何盛譽不為過,而且我個人認為一兩千年之後,袁老爺子會和神農氏一起被中華民族銘記的,這種人你感覺盛譽了嗎?


youth57


完全不會。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吃大米,就中國16億人就有一大多半是以大米為主食的,假如袁隆平有專利費,一斤大米只收5毛錢專利。中國一天就消費幾億斤,袁隆平一天就有幾億收益,在放到全世界上這數字就是幾十幾百倍。所以很多人不能明白袁隆平的貢獻——解決世界多少億人的吃飯問題。

我們從錢這個角度來解釋你就能明白,一個人放棄了每天幾十幾百億的專利費來造福人類,這個人就是袁隆平,所以給他什麼稱讚都不過分。


時間放映室


早年七十年代雲南農科的雜交粳稻“邰北8”是中國最成功的雜交稻,由於過去的老思想,好吃不長飯,還是隻願吃粗糙的長的長高的那種長粒紅米,現如今邰北8的曾曾孫系已在東北生根高產了,筆者曾在雲南昆明植物園聽熱帶植物學家蔡教授授課,其內容就是要在雲南三江上下游找原生代野生稻,和通過泰國友人那裡,引進的高產的日本櫻花稻進行花粉受精,培養高產,抗旱抗蟲災的優秀水稻,到改革開放後,我才聽說袁隆平為雜交之父,我不認同!我比袁先生大兩歲,他的貢獻大不可否認,但袁先生的超級稻的單產一直都比不過,雲南省雜交粳稻的水平,另則,超級稻稻農留種,下一季就減產和不產,不便推廣,還比較霸道獨裁的那種,不是人們所說的無私奉獻的大人。


飛哥132305207


袁教授的功勞,我們這一輩已經很少有人能帶著敬畏來看待了,為此我特意去請教過我的長輩,哪怕是個目不識丁的老人,提起他的名字都是感恩戴德的,因為他們經歷過饑荒,經歷過餓死的恐懼,而正是袁教授的科研成果,讓他們擺脫了對飢餓的恐懼,能吃飽肚子。關於這點,一位農民出身的長輩告訴過我,國家曾經推動的大躍進項目時期,號稱畝產能上萬斤,實際上當時得畝產最多8.900斤,而袁教授團隊推出的“超優千號”試種第一年,畝產就超過了1000公斤,把中國糧食產能足足推了一番,如果不是這項技術的普及,中國的現在,還掙扎在溫飽線上,哪有多餘的精力去發展現代化社會?早知道三年災害的時候,連中科院研究原子彈的專家們都餓著肚子,更何況那些升斗小民。

我也看到其中有人回答說,中國的糧食發展,有很多因素,這點我不否認,但我要強調,所有因素,都是建立在第一批雜交水稻面世後,解決了全國各方面燃眉之急,後來才有了改革開放多元化融合的契機。再後來,充裕的糧食讓國家發展有了資本,才有了更廣泛的科研空間,世界讚譽袁教授為雜交水稻之父,實際上,現如今我們的國家經濟的騰飛,他功不可沒,古人說:國家社稷。糧食是國家的根本,一個解決了千萬人吃飯問題的人,可以被稱為國家的英雄。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這輩人,也許沒有被袁教授救過,但是我們的父母卻因為他能活了下來。如果真的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華夏大地全是琉璃寶塔,也不足以表彰他的功勞,這是老一輩人樸素的感恩,而我們,袁隆平其實並未做過老師,但是我始終稱呼他為教授,原因很簡單,在我的心目中,他救了千千萬萬人,他讓我們明白,毀滅容易,培養卻很難。僅憑這一點,我就願意視其作恩師。


白和大白


我今天專題分析一下詬病較多的關於“袁隆平養活了中國13億人”這個評價。

很多人爭辯說,這個提法言過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吃大米,吃大米的人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吃了袁隆平的大米,所以你說袁隆平養活了13億人太誇張。

可是帳不可以這樣算。人活著要吃糧食。我國社會從飢餓到溫飽經歷了一個艱苦的漫長的過程。在這期間毫無疑問雜交水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確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靠吃大米為生。但如果大米不足,靠吃大米為生的人自然要多吃麵粉,所以以麵粉為生的人就要捱餓。你不能以你不吃大米而否定袁老先生在解決人們吃飯問題上做出的重大貢獻。


糧食充足了,才有富餘的糧食做飼料,發展畜牧業,人員才能吃到豐富的肉、蛋、奶。當你吃豬肉的時候,你不能說豬是吃玉米長大的,和袁隆平沒有關係。

當然,袁隆平有他的團隊,有全國協作攻關,功勞不能歸於一人。但不能因此而否定袁隆平做出的獨特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