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影隨心》教會了我們什麼?


《如影隨心》教會了我們什麼?


我們在電影外時,總能理性的分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而當我們身在其中時,又會犯電影中一樣的錯。

——瓣瓣童心

如影隨心是由陳曉和杜鵑主演,劇情一上來就是兩個人因為同時看中同一張碟片在法國巴黎的塞納河畔相遇,一個老套的橋段。

《如影隨心》教會了我們什麼?

我以為這只是一個尋常的愛情故事。

隨著故事的展開,才發現這是一段男女雙方雙雙出軌,分別離婚,然後約定好在9月12日旅行結婚,在法國象鼻山上開著摩托車紀念,最終卻沒能實現的故事。

01

一段不適合的婚姻有必要勉強維持麼?

電影中,文罌在美麗裝飾家從事裝修繪畫,她有著畫畫的夢想,但被現實打敗,只能退而求其次靠給別人在家裡畫牆畫為生,她的前夫(華少飾演)是個理性到刻薄的醫生。

《如影隨心》教會了我們什麼?

也許他們曾經擁有過轟轟烈烈的愛情,也許本就沒有,但文罌心裡一直都憧憬著對方能給予自己多一些愛。

可她想在家裡做一幅畫,在徵求丈夫意見時,對方回答是“髒”,語氣嚴厲,帶著不屑。

那是對文罌的畫家身份的不認可,對文罌職業的不認可。

當文罌提出離婚時,他又滔滔不絕的表達了一段所謂的愛情多巴胺理論,看似在勸文罌不要離婚,可沒有一句挽留文罌的話語,婚姻真的就是愛情的墳墓麼?

《如影隨心》教會了我們什麼?

無論多麼理性的人,在家庭、愛情、親情面前,都會變得感性。這一切只能說明他並不愛文罌。

反觀陸松呢?

陸松會同意文罌在家裡牆上做一幅畫的想法,會送她一克拉的鑽戒,會送她手鐲,會為她準備浪漫和驚喜,滿足了文罌對愛情的所有幻想。

當陸松送文罌手鐲時,文罌說這是她這輩子收到的最好的禮物,以前他只會送給我病人送的土特產。

陳述的事實讓人心疼卻無可奈何。

即使是陸松和文罌即將分手時,陸松說的也是“你們這些畫家為什麼這麼邋遢”,陸松尊重文罌的職業,也尊重文罌的畫家身份。

《如影隨心》教會了我們什麼?

馬蘇飾演的劉娟是電影中的女二,是陸松的前妻,靠著在網上情感社區發表《棄婦日記》來報復陸松和文罌,意外的收穫了名氣,她對陸松說,“我火了”。連她所在的私立學校校長都在看她的帖子。

在她的日記裡我們看到了一個把自己感動了的女人,因為愛情而結合,然後有了孩子,不嫌棄丈夫的低收入。

但事實如此麼?

陸松說“我除了小提琴別的都不會”,他對小提琴的摯愛是深刻的,並不是一份謀生的工作而已,他渴望自己能夠獨奏,渴望能夠在音樂方面獲得認同。

《如影隨心》教會了我們什麼?

劉娟看不到這些,甚至不理解,劉娟不懂得陸松。所以,她會覺得陸松的工作可有可無,沒有她私立學校的收入高,會勸說陸鬆放棄這份工作。她不會向文罌一樣坐在臺下欣賞陸松拉小提琴,她不會照顧陸松的感受。會在每次外出吃飯時,爭搶的買單,她覺得她在照顧陸松的低收入。

《如影隨心》教會了我們什麼?

這種種做法傷害了陸松身為一個男人,身為一個小提琴家的自尊。

這兩段婚姻可以說都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有這樣的結局其實並不意外。

02

無論多親密的關係,都要給對方留有空間,沒有兩個人會是一體的。

陸松和文罌的愛情像是一杯紅酒,鮮豔濃烈。他們有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話題,能夠欣賞彼此的審美觀。

《如影隨心》教會了我們什麼?

但他們倆同時陷入了劉娟寫的《棄婦日記》,文罌偶然間發現了陸松隱瞞的秘密,她在等陸松親口對她解釋,可陸松難道要對她說,我們的愛情不過就是劉娟口中的出軌、小三麼?

陸松選擇隱瞞是為了文罌好,文罌沒忍住自己發現了劉娟寫的《棄婦日記》,不自覺的就會自我帶入,深陷其中,她在不知不覺的與劉娟對照,她想做的比劉娟更好。

這恰恰就是對他們的折磨和報復。陸松幾次去求劉娟不要再寫了,也請求文罌不要再看了。可誰也沒有聽他的,劉娟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挽回陸松,文罌想通過這種方式來了解陸松。

她認為夫妻是一體的,不應該有秘密。

好的婚姻並不是讓兩個人融為一體,而是彼此即使興趣不同,愛好不同,卻能融洽的在一起生活,互相留有空間,給彼此交友的空間,而不是試圖控制另一方的時間和空間,不是每天都要黏黏糊糊的在一起,失去了自我的價值。

他們倆是相像的,都沒辦法控制自己不去懷疑對方,因為這段感情本就是“偷來的”,他們越走越遠。

《如影隨心》教會了我們什麼?

而文罌本身也是驕傲的,她不會靠著懷孕了來挽留陸松,她知道孩子是愛情的結晶,卻不能取代愛情,所以,她沒有對陸松說出“我懷孕了”。

她和陸松都去了象鼻山,一個在山上,一個山下,履行了當初的承諾,卻沒有再相見。

《如影隨心》教會了我們什麼?

03

在家庭裡,是夫妻關係重要還是孩子重要?

電影中,劉娟和陸松的孩子只有一個車裡的背影,像是微不足道一樣,只能從劉娟的話裡知道,是個3歲的男孩,叫做桐桐。

劉娟從有了孩子起,就把所有的生活重心都轉移到了孩子身上,餵養孩子,照顧孩子。這種狀態和現實中的我們自己多麼相似。


《如影隨心》教會了我們什麼?


在雞飛狗跳的餵養中,漸漸失去自我,每天圍著孩子轉,不再精心打扮自己,不再關心老公是否愛自己。在老公送自己禮物時,第一個想到的不是浪漫或者驚喜,而是價格。

Papi醬說,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應該是自己、伴侶、孩子、父母。

《如影隨心》教會了我們什麼?

為什麼是這個順序?papi醬解釋道:

首先人陪伴自己的時間是最長的,然後之後這一生,是要和伴侶一起度過的。

孩子和父母都是,你只陪伴他們走一段路,剩下的路還是他們自己去走的。

Papi醬的這番言論是有一定道理的,可她還沒有孩子,很難保證她在有了孩子以後,是否依然能夠,付諸實現。

而我們身在其中,更是無法自拔。最近,我一直在研究給孩子買學區房,看了各個學校的歷年中考成績、指標到校名額、歷年高考成績,就像進入了一個怪圈,恐慌著孩子的教育,恐慌著孩子的未來,每天想的都是孩子,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

看了這部電影,我在反思自己,為什麼自己有了孩子以後,所有的生活重心都變成了孩子呢?不再關心自己的體重,不再喜歡漂亮的衣服,變得失去自我。

04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要留有感情缺失。

電影中文罌自述從小父親就對她要求很嚴格,不關心她的身心健康,只想把她培養成為一個精英,讓她學畫畫,卻不關心她是否喜歡,缺少一個孩子應該有的童年。

陸松很好的彌補了這一點,帶給了她一個父親應該做的一切,給她關愛,帶她遊玩,坐旋轉木馬,去看風景。

《如影隨心》教會了我們什麼?

人總是缺少什麼就會渴望什麼。

文罌缺少一個歡樂的童年,所以她渴望童年,她缺少父親的關愛,所以她渴望愛。而她的前夫沒有給她愛,她的父親沒有教會她如何愛。

她倔強又獨立,即使沒有陸松的陪伴,也要堅持把孩子生下來。

心理學家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有跡可循的,你總是能從他的所作所為中看到他童年的影子。

由此可知,一個人的童年對於一個人來說有多麼的重要。

這部電影不長,但告訴我們的道理卻有很多。身為妻子,身為丈夫,身為父母,身為子女,我們如何平衡這其中的關係,如何給這些關係排名,如何教育好孩子,給孩子一個適合他的童年,這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我們為自己做出的每一個選擇付出代價,在犯錯和糾錯的交替中成長,但生活不是簡單的對與錯可以概括的,不管未來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如影隨心》教會了我們什麼?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