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真是因为“花柳病”’死的吗?

电视剧蜜蜂君


顺治是出家了还是病死了?


雍正是自然死亡还是被仇家杀死?
同治是得天花而死还是花柳病而亡?
慈安皇太后是病死还是被慈禧毒死?
慈禧死后第二天光绪就死了,是不是慈禧做的手脚?

自古宫廷出秘事,但是像清朝这样,秘闻多的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还真的不多见。

今天,我们就说一说同治帝到底是得什么病死的?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申时(1875年1月12日)的北京阴冷萧瑟,紫禁城养心殿里灯火摇曳,19岁的同治帝身体渐渐冰凉,气息也渐渐断了。

殿里殿外,哀嚎一片,这位大清王朝的第十位皇帝,咸丰帝的独子,慈禧的全部希望,只亲政了一年就驾崩了。

死后不到一个时辰,朝廷就公布了同治帝的死讯,宫廷御医在案本上注明死因:天花。

但是,民间对同治帝的死因却又另一个版本:花柳病,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梅毒,因为这种病主要盛行在花间柳巷的风月场所,故称花柳病,在当时,这是一种极其龌龊难堪的绝症,症状与天花相似。皇帝死于花柳病在民间传播极广,有人甚至言之凿凿地说:就在不久前,亲眼见到同治帝流连于低级娼寮......

那么同治帝到底死于什么病症呢?是天花,还是花柳病呢?

要探究同治帝真正的死因,还要从他的老爹咸丰帝说起。

咸丰末期,内外交困,终日用酒色麻醉自己,无论多紧急的奏折,用指甲做一个记号就交给慈禧处理,这也为清朝的统治埋下了祸根。

1861年8月22日,31岁的咸丰帝驾崩于热河,留下八个顾命大臣辅佐6岁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为牵制顾命大臣,把乾隆帝的“御赏”印给慈安,“同道堂”印给慈禧,所有旨意需加盖这两方印才奏效。

以后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一直梦想成为孝庄太后的慈禧勾结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杀死肃顺,令载垣、端华自尽, 罢景寿等五大臣职,开启了两宫垂帘、亲王议政的局面。

不及格的学生

慈禧给同治帝找来了四个顶尖的专家当帝师,(李鸿藻,进士,世代高官;祁寯藻,进士,大学士,道光帝和咸丰帝的师傅,著名书法家;翁心存,进士,一家三代两个状元、两个进士;倭仁,进士,著名理学大家,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人),超高的配置,一流的师资力量。

同治帝的爷爷、咸丰帝的叔叔、道光帝的弟弟、嘉庆帝的第五子绵愉担任辅导员,绵愉的两个儿子进宫伴读,简直是超豪华配置。

学业安排注重学用结合,骑马射箭、蒙满汉三门语言、讨论国家大事,帝王的课程表就是不一般。

学习效果怎么样呢?

翁心存死后,他儿子翁同龢子承父业当帝师,他有一个记日记的好习惯,从日记来看,同治帝不是一个好学生,不听话、逃课、贪玩、调戏老师,到了16岁,还是“读折不成句”,就是文章如何断句都不知道,6岁入学,4个金牌教练,耗费10年光景,却教出了一个不成器的学生,慈禧也是哭笑不得,对这个独苗是恨铁不成钢,同治没少挨责骂。

小皇帝学的是身心俱疲,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叛逆,绵愉死后,奕訢的儿子载澂入宫伴读,这个公子哥表面看起来聪明睿智,实际上却是生活放荡,偷偷给同治搞来小黄书,看得不过瘾还外出实践一番,“二人皆好黑衣,娼寮、酒馆及摊肆之有女子者,遍游之”,怕大臣发现,只能去犄角胡同里面找暗娼。

同治帝大婚场景(英国 威廉—辛普森)

失败的婚姻

转眼同治17岁了,皇帝大婚,慈禧就要归政,所以,同治的婚期是一推再推,同治十一年,再也不能推了,慈禧看中了刑部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正黄旗、14岁,聪慧可人,同治和慈安看中了三等承恩公户部尚书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满腹才学、温润有方。

拗不过儿子,慈禧只好同意阿鲁特氏为皇后,富察氏为惠妃,慈禧处处看阿鲁特氏不顺眼,孤傲的阿鲁特氏认为自己是从大清门堂堂正正娶进门的皇后,没必要阿谀奉承,这句话传到了慈禧那里,让她大发雷霆,慈禧当年选秀入宫封为贵人,走的是侧门,于是,慈禧找各种借口折磨阿鲁特氏,派人紧盯同治的私生活,只要进坤宁宫就要报告,同治帝一气之下谁也不临幸,一个人住到乾清宫。

同治十二年正月,慈禧终于不垂帘听政了,18岁的同治迎来了亲政。

为了回报母亲这几年的辛劳造就的“同治中兴”,同治帝决定重修圆明园,让慈禧颐养天年,表面上是尽孝,背地里是把慈禧支开,自己好掌握大权。

大清用了150年才修好的圆明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烧了,要想一朝恢复谈何容易,大臣们经过预算,一千万两白银,国库根本拿不出来,同治帝发动全国官员捐银,最后捐了30万两,虽然缺口太大,但工程总算启动了。

同治帝非常关心工程进展情况,三天两头去视察,一去就是大半天,也不办公,后来大臣们觉得不对劲,发现同治帝竟然是借故溜出宫玩去了,慈禧知道后,狠狠的训斥了一顿,圆明园也修不下去了。

突发病情

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同治帝到西苑受了凉,开始只是身体不适,十天后,突然加重,四肢无力、头晕目眩,身上出现红点。

慈禧大惊,难道是天花?

据说,顺治帝就是因天花而死,康熙帝因出过天花儿坐上皇位,清朝王室对天花有着莫名的恐惧。她赶紧下懿旨,宫内外供奉痘神,张灯结彩,民间禁炒豆,她还亲自恭迎痘神娘娘,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功夫,同治帝的病情急转而下,全身剧痛,腰腹部红肿溃烂,流出脓血,恶臭到处散布,红肿不断扩散,直到头部。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晚六点,同治帝驾崩,官方记载死于天花。

近年来有史学家通过分析清朝御医的《脉案》,对照翁同龢的日记,认为同治帝死于天花是真实的。

但是民间没有放过这个19岁的小皇帝,很多史学家认为,同治帝的病症与梅毒很像,为了保全皇家颜面,慈禧命令御医以医治天花的方法为皇帝医治,说明她知道同治的真实病因,已经准备放弃这个孩子了。

《清代通史》和同治帝主治御医李德立德两位曾孙都根据祖先口传证明,同治帝死于梅毒。

同治帝的死因至今没有定论,和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夺位并称清宫四大疑案。

同治帝死后74天,皇后阿鲁特氏吞金自杀,有人说是被慈禧逼死的。

同治帝6点归天,8点慈禧就宣布了新皇帝的人选,开启了40年的垂帘听政生涯,她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林小静

同治皇帝不是死于“花柳病”(梅毒),而是死于天花,这一死因在清廷医案和同治帝老师翁同龢的日记中已经有较为详实的记载。当时私议同治帝死于梅毒,有一种说法是同治帝是在韩家潭妓院染上了梅毒而身亡,宫廷太医们为了掩盖这不光彩的事实,将同治说成是因天花而死,因此还有了“不爱家鸡爱野鹜,可怜天子出天花”的讽刺。还有一种说法是是“太后不知恶疾,强以天花治之,愈治愈重。”除了将同治死因归于梅毒的说法,还有说是死于疥疮的。其实这些说法都是没有依据的,大概是因为同治生活放浪、经常微服私淫,才有了相关的猜测。

同治患天花在《翁同龢日记》中有记载,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八日,翁同龢面见皇上,日记提及同治的病情:“伏见天颜昼睡,僵卧向外,花极稠密。”第二天,翁同龢又进宫觐见,日记中记载:“上起坐,气色皆盛,颜色皆可,灌浆饱满。”\n 从翁同龢的这两段记载可明显地看到同治帝确实是出的天花。

其次清宫医案记载同治帝确实是死于天花,清代敬事房太监根据御医每天请脉和开药方的记录,将此誊抄成册,即《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据《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记载,同治帝载淳是在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下午得病,十二月初五日病死,前后共服用了一百零六种药。十月三十日下午,御医诊断同治帝的病情,得出的结论是:“脉细浮数而细,系风瘟闭束,阴气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至发热头脑,胸满烦闷,身瘦腿软,

皮肤发出疹形未透,有时气堵作厥。” 这是典型的天花症状,因此在十一月初一日这天,同治帝连服用了“清解活血”、利咽、安神等四种药物。头几天,同治帝的病情还能控制得住,但在十一月初八日,同治帝“微感风寒”,导致“咳嗽鼻塞,心虚不寐;浸浆皮皱,似有停浆不靥之势。” 自此病情急转直下,出现了多种并发症,有浮肿症、失眠多梦症、气串胀痛症等,特别是气血虚亏,出现了“痘痂乾燥,抓皮见血”的症状。值得一提的是,同治的气血虚亏与其纵淫不无关系。

到了十一月十六日,痘毒已经“袭入筋络”,御医开出了加固肾阴的方子,但已于事无补。十一月十九日同治帝全身痘痛溃烂,致使腰部和臀部出现了感染,医案所记:“湿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漫流脓水,腿痛筋挛;头项、胳膊、膝上发生痘痛肿痛。” 二十五日,蔓溃发生了,这是极为致命的现象。在同治死去前两天,医案的记载可见同治已是奄奄一息了:“牙龈如昨,上唇连左腮颊紫黑硬肿,势欲作脓;口乾食少,口喷臭气;胸满肋胀,溺赤便粘。” 因此可以得出,同治帝确实是因为出天花造成身体各个部位感染而死,并非梅毒。


参考文献:

徐艺圃:《同治帝之死》,《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04期。

沈渭滨 :《从看同治帝病情及死因》,《探索与争鸣》,2006年01期。

屈维英、 张荣大 、符树柏 、褚言义:《同治、光绪的死因》,《瞭望周刊》1988年11期。








季我努学社


晚清的政坛风云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咸丰十一年,辛酉政变惊心动魄的绝地反击大戏落幕,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改变了大清王朝执政格局。好不容易耗到同治十二年,皇帝十八岁亲政,两宫太后退居幕后。然而,同治十三年,刚刚亲政不久的年轻皇帝驾崩,这给本就云谲波诡的大清政坛又增添了一份动荡不安之因素。

同治皇帝年纪轻轻究竟是得了什么病而驾崩的呢?官方给出的答案是同治皇帝得了天花而死,但是很多人不相信同治皇帝是因天花而死。根据一些也是记载,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尤其是史学价值很高的《花随人圣庵摭忆》都这么记载,那就让人不得不有几分信了。那么,号称后宫佳丽三千人的年轻皇帝怎么就能害上了这个糗病呢?

这事儿还得从同治十一年,皇帝选秀大婚说起。

图1 爱新觉罗·载淳 (1856年—1875年),即同治皇帝

据说权力这个东西能让人“迷恋”到忘乎所以,一旦拥有怎么也不肯放弃,慈禧太后就是这权力迷恋者之一,她以各种理由尽量推迟皇帝儿子亲政时间。尽管慈禧不情愿,但是终归皇帝会长大,总是要亲政。同治十一年,同治皇帝已经十七岁了,两宫太后决定为皇帝配婚并归政皇帝,但是就在选择皇后的时候,两宫太后之间产生分歧,慈安太后倾向于蒙古正蓝旗出身的阿鲁特氏,而慈禧却认为年纪较小的富察氏更加中意,而同治皇帝本人比较喜欢阿鲁特氏,阿鲁特氏比同治皇帝长两岁,而富察氏此时也就是14岁的小女孩,所以同治皇帝选择阿鲁特氏也正常。再加之阿鲁特氏出身确实比较高贵,祖父赛尚阿是咸丰朝大学士,父亲崇绮更是大清朝唯一一位旗人状元,并且这阿鲁特氏还和慈安太后有亲戚关系,所以慈禧太后也不好坚持就点了阿鲁特氏为正宫皇后,富察氏为慧妃。

然而同治皇帝的婚后生活并非如意,据说由于慈禧太后不喜欢皇后阿鲁特氏,就以祖宗家法和母亲淫威限制同治皇帝去皇后处,同治皇帝刚刚亲政,不敢与把持朝政多年的母亲对抗,所以只好勉为其难地服从命令。同时,由于同治皇帝从小就是皇帝,养尊处优而养成了恣意妄为的性格,而且朝政之事都是母亲和六叔恭亲王奕訢处理,自己根本不用过脑子,成为摆设让皇帝很不爽,于是在皇宫之内生活不如意的皇帝,开始琢磨“逃”出紫禁城玩“大”的了。

图2 同治皇帝的婚礼

京城王公大臣家中从来都不缺少纨绔子弟,恭亲王奕訢的长子载澄就是之一。由于载澄年纪与皇帝相仿,再加之其父亲恭亲王的身份,自然有机会出入皇宫。一来二去,皇帝载淳和他的堂兄弟载澄这两个臭味相投之人,因为共同爱好走到了一起。

有了载澄的带领,年轻皇帝可谓是“见了世面”,原本禁锢在深宫之内的皇帝哪里能够抵御这灯红酒绿的诱惑,于是这哥俩儿是经常出入花街柳巷,过着花天酒地的快活生活。开始的时候,花街柳巷的老鸨妓女不知道载淳的身份,时间长了据说不少人知道了皇帝的身份,但是这位“公子哥”出手阔绰,于是谁也犯不上捅破这层窗户纸。除此之外,这哥俩儿对于良家妇女也不放过,据说这载澄对年轻寡妇很感兴趣,想尽办法也要得手,因此经常有寻常人家的人妇找到贝勒府(载澄为贝勒爵位)讨说法,而载澄就是给钱了事,任由五百还是一千两银子,要多少就给。因此竟有不少少妇,故意将自己丈夫藏匿,“钓鱼”载澄上钩,完事儿就去找到载澄讹钱。相信皇帝载淳在跟载澄混迹之时,这种事儿恐怕也是没少干。

图3 奕訢晚年照

毕竟载淳是皇帝,他的如此种种荒诞行为不可能不为人知。所以在得知皇帝背道离经之行径之后,大臣们纷纷上奏折劝说皇帝改邪归正。因为此事关系到自己儿子,所以起初奕訢没有直接劝谏,但是皇帝对于这些逆耳忠言置之不理,对于指责自己错误行为拒不承认,来个看你们能怎么着的态度。面对皇帝不知悔改的态度,奕訢坐不住了,这次联名十位重臣,以劝说皇帝“停罢修圆明园和停止不务正业的荒唐行为”为目,一同劝谏,其中包括惇亲王奕誴、醇亲王奕譞再加上自己,三位皇帝叔辈亲王,绝对是重谏。

面对“来势汹汹”的劝谏团,同治皇帝实在无法拒绝,勉为其难地召见了朝廷中流砥柱的这老几位,整个劝谏过程印证了上述皇帝荒诞行径,也反应出同治皇帝顽劣不成器而难堪大任。

图4 和硕醇亲王,即奕譞(1840年—1891年)

惇亲王奕誴年龄最长资格最老,率先发言,但是奕誴仅说了个开场白,劝谏书就被皇帝摔倒了地上。奕訢见此情形,捡起劝谏书继续朗读,没想到皇帝直接回应奕訢“我将此位让于尔如何?”这让在场众大臣无不惊愕,被皇帝一句话全干蒙圈了。大学士文祥和醇亲王奕譞伏地恸哭,劝谏皇帝万不可拿皇位如此儿戏。最后没办法,奕訢将皇帝的种种不齿的卑劣行为,以发生时间以及地点一五一十地陈述,皇帝自以为这些是秘密行动无人知晓,现在已经暴露,便追问奕訢如何知晓,奕訢没办法只好承认是自己儿子载澄招出来的。面对事实且证据确凿,同治皇帝自知理亏无法狡辩,便恨恨地勉强接受了大臣们的劝谏。

但是同治皇帝一直对奕訢怀恨在心,就在劝谏没过几日,就“无缘无故”地下了一道谕旨,剥夺奕訢“铁帽子亲王”爵位降为郡王,仍在军机处行走,同时一并将载澄郡王衔贝勒爵位撸掉,这明显是在报复奕訢父子,作为一位成年皇帝行事如此鲁莽且手段之low,可见同治皇帝确实够“昏”。这道谕旨一下,年轻皇帝简直是要作死,没等群臣反对,两宫太后就坐不住了。在两位母亲的批评指责之下,同治皇帝不敢造次。就在罢黜谕旨刚下发的第二天,又赶紧下发了谕旨,恢复了奕訢和载澄的一切爵位与职务。

这场因劝谏而引发的一场宫廷闹剧,总算是在两宫太后的干预下告一段落。之后载澄再也不敢勾搭皇帝出宫瞎混,当然此时皇帝的健康状况也搞不起来了,因为没过半年皇帝就翘了辫子一命呜呼。

图5 清朝军机处内景之一

还是回过头来说同治皇帝得了什么病而死,其实从载澄这也能看出端倪。载澄是奕訢的嫡长子,载澄一生只娶了一位嫡福晋,没有其他侧室妻妾,而且28岁也死了并且也没留下一个子嗣。据说载澄在病入膏肓之时,奕訢去看了儿子一眼,匆匆看了一眼临走扔下了一句绝情之话:“你早就该死了。”作为一名父亲,如此绝情不合乎常理,原因不言而喻。而导致载澄失去生育能力,就是因为沾染Xing病而导致。因为载澄是嫡长子,按照祖制是要承袭恭亲王爵位的,因此过继老二载滢长子溥伟为子,奕訢的“铁帽子”不是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孙子溥伟。

那么为什么同治皇帝无法治愈呢?其实皇帝的病要是对症下药也不至于致命,再怎么说皇帝的医疗条件绝对是无人能比。问题就是皇帝使用什么药物是要有史官和御医记录入档的,也就是说皇帝得了什么病,后人只需要从御医用药上就能够知道一清二楚。正因为御医给同治皇帝开的药方全是医治天花,才能够和同治皇帝官方死因对得上。倘若这药方果然对症同治皇帝很可能不至于这么早死,因为当时医治天花病的水平照比清初提高很多,天花已经不再是绝对的不治之症。

图6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

难道是御医们误诊?果真御医们这都能误诊那就真该杀头了,而且御医是一个团队,不可能集体误诊吧?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御医们明知皇帝得了什么病,但是硬是不敢对症下药。御医们哪来的这么大胆子?能指使御医这么干的人恐怕只有慈禧太后了。换句话说,慈禧太后为了保存皇家颜面,甚至为了自己之后能够重新把持朝政权柄,不惜牺牲自己唯一的儿子。权力对于慈禧太后人生意义之重大,可见一斑。

从各方面信息分析,同治皇帝因害天花而死的可能性极小,官方记载也只是为了掩人耳目欲盖弥彰而已。

在年轻皇帝还没咽气之时,关于这皇位继承之事就已经被提上日程,慈安太后从皇位宗祖规制方面提议了几位候选人,但是最后都被慈禧否决。其实慈禧心中早已有了合适人选,在以阴谋和套路导演设计之下,走完了形式过场流程之后,醇亲王奕譞的长子载湉以文宗咸丰皇帝为过继子的身份继承大统,即光绪皇帝,也就是说载湉继承的是咸丰皇帝的皇位不是同治皇帝的,这样两宫太后还是皇太后,还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朝廷政权又“合情合理”和“如愿以偿”地回到了两宫太后手中,其实也就是回到了慈禧太后的手中。


历史大学堂


同治皇帝死因在民间有多种传说,一,有死于天花之说,二,也有死于梅毒之说。在宫外,同治在小太监的指引下,常到前门一带寻花问抑,生活放纵,不检点,以到下部身染病毒,无法医治,同治帝十三年《一八七四年》,同治帝驾崩,终年十九岁。谥号《毅皇帝》庙号《穆宗》,陵寝,惠陵,《清东陵》。在清朝诸帝中,同治皇帝是资质最差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