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兩次直接說到“天命”,比如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孔子的“天命”是什麼意思?

不知命不知禮不知言



一提到“天命”,人們都不自覺地陷入唯心或玄奧的想象當中,就想到老天爺,就想到神仙鬼怪,就想到宿命,就想到算命先生。事實上,我國從來就不是一個宗教性國度。我國從遠古的聖賢哲人,追求的就是道,崇拜的就是自己的祖宗,從來就沒有迷信過什麼神仙鬼怪。即使是卜筮算卦,也是以道為基礎,探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而不是把自己的命運和未來拱手交給虛枉的東西,從來不是。許多國人搞迷信活動,歸根結底都是被歷史上別有用心或故弄玄虛的人所欺騙、誘導和利用的結果。



儒道思想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文化,道家文化探求大自然的規律,推崇事物的本源屬性,要求人們遵從自然規律,不要企圖以人力征服和改造自然,並以破壞自然為代價追求一時的利益。儒家文化也推崇天地自然之道,並努力把天道和人道統一起來,以天人合一、中庸協和為宗旨,以達到修齊治平的目的,並以此作為人生價值的體現。在這種傳統文化裡,我們並沒有看到半點迷信的思想,相反,倒是充滿了樸素的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古人最初設廟,並不是為了供奉諂媚神仙鬼怪,而是為了奉祀先祖,弘揚尊祖、敬宗和收族的民族精神。《禮記·大傳》:“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宗廟嚴故重社稷……”。孔子反對胡亂祭拜鬼神,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論語·為政》 )孔子不否認鬼神的事,但只把鬼神歸結為人類尚未知嘵的一種神秘力量而不迷信,故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對鬼神的態度就是“敬而遠之”。《論語·雍也》中記載,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先進篇》中記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意思就是人生一世,現實中君臣父子的事都沒弄好,為什麼要關心鬼神的事;生的問題都沒搞清,為什麼還要去搞死後的問題呢!孔子既然不關心鬼神和死的問題,那麼孔子為什麼還經常提到“天命”呢?



其實,孔子所謂“天命”,與鬼神毫無關係。天者,自然之謂也;命者,令也。天命的本質就是時令,天時所欲行,謂之天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皆天時之所欲也,故曰天命。人道效法天道,人生也是一個有規律的過程,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特點,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要把握好不同階段的特點,順時而為,這也是天命。人識時順命,則天佑之;不時而違命,則其運不佳,故孔子曰:“時也,命也”。孔子說得很明白,從本質意義上講,時間就是天命。



春道生,德配仁;夏道長,德配禮;秋道收,德配義;冬道藏,德配智;夏秋之間為中道,中道養,德配信。此五德,合四季五行之道,行五德,亦有時也。五德錯時為不適時宜,猶四季五行亂矣,四季五行亂則違天命矣,違天命則如鬼神不佑矣。天即自然,自然隨時,適時為宜,時宜即天命。無論仁、義、禮、智、信,只要不合時宜就是違天命,逆天道。孔子一生志在恢復周禮,56歲時被迫離魯出遊。其周遊列國而不為諸侯所用,復興王道而不為當世所容,根本原因就在於不適時宜。周禮雖好,王道雖善,逝者如川,不復回矣,故天命不佑也。


子夏故壇


孔子“天”觀念的產生,是當時歷史背景所決定的,當時社會變動很激烈,有“逝者如夫,不捨晝夜”,也就是人們不但不“畏天”,而且“怨天”。所以,再用“天道”來收買人心是不可能了,只得提出在個人方面對“天命”的信賴,使其鞏固周族的統治。他倡導命運說來支配人的意志。

所以,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第一就是“畏天命”。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子夏也對孔子的話解釋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當時的子貢因經商發了財,孔子認為這是不安本分,妄肆求富,所以說他“不受命”而違反了天命。

孔子的論點:“貧與賤”或者其它任何事情都是由“天”定的,就是人的“命”,所以人都要知“天命”。用這種論述迷惑人們,“人的命,天註定”不可違,這種觀點就是為當時統治者服務的。


建國285914429


天命,上蒼賦於某人來世時註定的命運。某人孕於母胎之始就由上天定給的宿命,命富命貴,命賤命貧,早已定好。後天的努力盡管可以改變,勤奮耐勞,發奮拼博,可彌補一些缺限,獲得卑微的崗位,得到豐衣足食。但始終難改大方向,即命運的最終宿命。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不成其美事,你再努力也是白費。

命落賤落貧,後天的努力拼搏,也只能得到小富小財,想發大財,得官祿,那是白日夢。

命有富有貴,當然也是靠努力。但他無任謀財謀富,事事順心,多得力人貴人相助,最終實現自己的願望。天地人三合一,事定成。天,天時也。也叫天勢,天命。地,地利也。地產物品,有物品即有財富。有足夠財富讓他支配,這叫有錢鬼推磨。人,即活動在社會上的自己,也是本人。有天地人三股力量契合,還有啥事辦不成?

有人命帶富帶貴,一生高官厚祿,富貴榮華。且大多生在名望富足之家。有興趣的不仿去研究調查那些地位顯赫的人的身世和家族。

有人先貧後富,命中註定他嚐盡世間千辛萬若,歷經坑坷磨難,到中年或老年才事業有成,安享晚年。

有人先富後貧,他一生來先得上天的垂青,或生於殷實之家,或年少事成,前半生享受世人羨慕的生話。到中年或老年都家道中落,事業受阻。最後過落迫的生活,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

有人一生命苦,全憑苦力養家餬口。拼死拼活,就維持在溫飽線上。普通工人,農民,小市民。這是絕大多數人,占人口的80%以上。

想要找證據,就要對社會多觀察,多想。

最好自己能有幸結交一個命理預測大師,或是地理風水大師。在想辦法找到一位大官的八字,一個富人的八字,一個命苦人的八字。然後拿去問命理預測大師,答案會叫你驚心動魄。

最後說說孔子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孔子的知命,僅停留在三十、四十、五十人的年齡層次上面。孔子創立儒家思想,知識淵薄,品德修厚,其智謀足可蓋過當時戰國七雄的謀臣重臣,幾十年的努力也謀不了一官半職。五十歲的時候,他就認命了,畏命了。隨後就有“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我所說的知命,就是懂得命理預測。孔子懂不懂得命理預測,不會影響他成為君子。天機不可洩漏,必竟能夠說出天機的人少之又少。


88何明遠


天命是什麼?

明知故問!

《論語》中,孔子兩次提到“天命”。

又曰:“不知命不以為君子也”。

今日吾答曰:“吾知命不做小人也。

”再問曰:“天命何乎也?”

吾再答曰:“無奈也天命也。知乎?

用文言文回答可能大家……

用白話文吧!

什麼是天命?

答:“無奈就是天命,天命就是無奈。”

“天命”,就是先天定下的,是人無法改變的,也就是後天當你處於無奈的境地時,這就是天命。

比如:你無法選擇出生地,出生家庭,無法選擇當男或為女,無法選擇你的像貌等這些先天定了的事情。就為天命。

在人一生當中,生老病死,親朋離世,不可避免的天災人禍等,使人無可奈何的事情就是天命。

既然講到天命,那麼就合著講一講“命運”。命為天命,這一部分使人無法改變,那麼運,也就是運氣。運氣是靠人後天的努力,運,是運動。你得動起來才能產生氣,也就是運氣。誰誰運氣好!賺那麼多錢!其實是人家努力運作創造的。運氣是可以改變的,但要靠自己去努力才能改變。

“不知命不以為君子也。”

其實孔子在這句話中講的“命”,也就是“道”。孔子問道與老子在先,《論語》編寫在後,因此斷定,這個“命

”是指“道”。“不知命不以為君子也。”真正是講:做為君子一定要懂得“道”。不知“道”你就不是君子。

“道”何為道?什麼是道?誰有能得道?

這個問題,我好象回答過。好象我用了兩句話沒作過多解釋。

我當時講:“天下萬物皆是道,人人皆可都得道。”這句話恆古不變,只看個人悟到那種程度了!

那麼孔子在《論語》中提到的“天命

”是什麼?大家應該明白了。

關於“不知命不以為君子也”這個命也做“道”講。也就是說:做為君子一定要懂得道的道理,否則就不配做君子也!

你問:天命是什麼?

我答:天命是無奈,無奈是天命!











幸福居士墨韻齋王雅欣


關於孔子對於“天命”看法,歷來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一說孔子的天命觀具有命定論的色彩,另一說則是孔子將“天命”視作整個客觀世界的規律,既包括自然界的規律,也包括人類社會歷史的規律。而我認為這兩者在孔子的思想中兼而有之,這也是孔子矛盾思想的一種反應,並進而導致了孔子對待“天命”的根本態度——“敬而遠之”。


一方面,孔子有說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在“三畏”之中,孔子將“畏天命”列於首位,表現出他對於上天是始終持以一種恭敬的心態,實在不敢對之有絲毫怠慢。這主要是因為孔子認為“天”具有一定的超凡能力,他相信“天”的意志能夠決定事之成敗吉凶禍福等。所以他講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自信自己是受命於天的,上天將傳播周文化的使命與責任交給了他。同時,孔子也十分注重維護上天的權威。一次,當王孫賈就“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請教孔子時,孔子卻回答他:“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孔子這句話就在於維護“天”的至上性,這也是他“敬”、“畏”“天”的一面。


另一方面,孔子卻還講過另外一句話:“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這兒,天只成了“自然界一種運動流行,並不是超人之外,另有主宰”,“天命”也就自然成了一種宇宙社會發展的自然變化規律。也正因為如此,孔子才說認為“天命”是可知的,“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楊伯峻認為如果孔子是天志論者,那麼伯牛有疾,孔子就不會說“命矣夫”;如果孔子是天命論者,那他也不必“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他認為孔子對於“天命”的觀念是由於他對於宇宙以至於社會現象不能很好理解的緣故。我也很贊同這一看法。孔子對於“天命”的這方面矛盾是有其時代原因的。“天命”本是一個古老的宗教概念。殷商之際,想象中有一個天上的最高君主,而這就是人格化了的抽象的天,它主宰了人間的一切,人必須按照他的意志去行事。而到了西周初年,“天命”更被周統治者加以改造,使其成為民意的支持者和代表者,只有有德者才有資格秉承上天之命統治天下。在“天命”的這一變化過程中,它已經有所從至上神向客觀規律的轉變了。


孔子一方面認可天神的存在且對其報以一種恭敬的態度,另一方面又認為這是一種客觀規律而需要加以認識。正因為這方面的矛盾,面對“天命”,孔子選擇了“敬而遠之”。孔子其實是很少說“天”和“命”的:“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在這方面,莊子是最懂孔子的。在《莊子·齊物論》中,莊子提到:“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存。”“子不語怪,力,亂,神。”就跟對鬼神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一樣,孔子對於“天命”這一類“六合之外”的事物也採取“遠之”的態度,因為相較於此,他更看重的是“六合之內”的人事。


文娛時光


天命,知其不可為。

天命,知其不可違。

小可認為,孔子所說是天命應當指的這兩點,聽起來似乎很消極,但小可堅持這個說法。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臨河而嘆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

《論語》“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

《論語》: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論語》: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

此“命”即“天命”,而且類似關於“命”的記載好多,所有關於“命”或“天命”的記載無不闡述了一個問題。

對命運的無奈。

顯然,將“命”理解為“規律”是不完全的,因為命不會因為德操而發生不同,也不會為主觀能動性而認路,更不會因為孔子的仁,善,忠而對孔子大開綠燈。

所以孔子迷茫,失落,甚至自嘲為“喪家之狗。”

“五十而知天命”小可認為正確的解釋是,坦然面對自己的命運,不論是好是壞。

“畏天命”,這個畏指的是敬畏,並不是捨生取義之意,而是知其不可為而不為。而小人之所以不畏天命,恰好是因為知其不應為而為,從而引發連鎖反應,讓君子無可為之。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指的也是面對不如意,不順心,所應當固守的心態,所謂君子修身立德是也。

所以,小可認為孔子所說的“命”就是本義,命運。無法擺脫,無法改變,如果強行為之,便失去了君子之意。

君子有求,但不強求!


亦有所思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孔子又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押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在《論語》裡不但兩次提到了“天命”,而且把一個人知不知“天命”,畏不畏“天命”,作為是君子還是小人來判斷,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那麼,孔子所說的“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在我個人看來,天命應該包括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




一、觀客方面。

客觀方面是指,人與外在的一切關係,比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等。

人與自然的關係:比如我們生在地球上而不是生在其它星球上;比如我們生在中國而不是生在其它國家;比如我們有的人生在城市,也有的人生在農村;比如我們生在這樣或那樣的家庭。這一切都是我們客觀的天命,這一切我們都是被動的,我們無從選擇。

二、主觀方面。

一般人對天命的理解,主要是從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等客觀方面理解。孔子的天命,更多的是在人主觀方面的理解,孔子認為,一個人不知道天命就不能稱為君子,這裡的天命應該是指人的道德責任,人來到這個地球、來到這個國家、來到這個家庭,就應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如果你生而為人,不能承擔起對家庭的責任,不能負起對國家的義務,不知道你出生在這個世界的使命,那麼你就是個地地道道的小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應該是這個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強調一點,孔子的天命沒有任何的迷信色彩,恰恰相反,孔子的天命是充滿正能量的。他的天命是指客觀的自然規律、社會規律,以及主觀的道德責任,生而為人的使命。

當你對孔子的天命,有了正確的理解,並踐行之,我想也許你的人生將會是另一番景象。


不知命不知禮不知言


其實,大家都不願意相信命運,因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過最終陳勝吳廣還是沒有那種啊。

古人所謂天命,我們不說個人後天命運如何,且說這先天命運是什麼:

就是你出生在一個普通百姓家庭,他出生在頂級富豪家庭。

你從小就是普通生活,他從小就是錦衣玉食。你上普通學校,他上貴族私立學校。

你從小就要自己學習,他從小就是最好的私人家教。

你從上學開始周圍的朋友大多都是普通百姓家庭,他從小周圍都是富豪子女。

你大學畢業就要開始找工作,想更努力的話就要一邊工作一邊考研。他甚至從大學開始就可以就讀國外名校,還可以沒有生活的繼續考研深造。

你的工作要考自己無數的努力往上晉升,他可以藉助父輩和家族的人脈關係直接與很多資源合作。

在人生進入工作之前的這一段時間,在你還沒有真正走進社會的這一段時間,你無法決定或選擇你周圍生活環境的這段人生,就是人的天命!

不知命不足以為君子,這並不是說讓人消極被動的人命,而是讓人應該對待天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人要審時度勢、要順勢而為、更要學會趨吉避凶。

作為回答就先說這麼多吧,後期可以寫篇文章來想說應該如何對待命運。


無道有說


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經濟與科技的快速發展,我們在體驗經濟繁榮所帶來的物質豐富和科技成果的同時,內心的焦慮和膨脹邊日益漸大。怎樣在這物質繁榮的時代去獲得一份內心的滿足和安詳呢?

我們需要向聖人學習,學習他們的智慧。

春秋時期,孔子鑽研《易經》,之後併為《易經》作了《傳》,又稱“十翼”。孔子在《繫辭傳》裡講,“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也就是《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的天性。

《周易》中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這是自然規律,人生要遵循的自然規律。

《論語》中“天命”,就是自然規律。


旭日飛絮



孔子所言之天命,是天與命。即天道與生老病死。人類萬物,日月星辰皆循道而生,循道而死。這是無法改變的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下面舉兩則實例:

一、邾文公是春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共五十一年。在其晚年,邾國欲遷都於繹,文公為此占卜。得卦辭“利於民,而不利於君。”邾文公曰:“苟利於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孤必利焉。”左右稱,不遷於繹,“君命可長也。”文公曰:“命在養民。死之短長,時也。民苟利,遷也。莫如吉也。”遂遷都於繹。遷都後不久,邾文公卒。

荀子謂之“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生君,是為民也。”孔子謂之“知天命。”

二、漢文帝死前遺詔曰:朕聞萬物之萌生,非有不死。死者,萬物之理。物之自然也。豈可哀哉!並叮囑喪事簡辦,不能以死者害生者。

漢文帝被儒家譽為漢之堯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