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两次直接说到“天命”,比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的“天命”是什么意思?

不知命不知礼不知言



一提到“天命”,人们都不自觉地陷入唯心或玄奥的想象当中,就想到老天爷,就想到神仙鬼怪,就想到宿命,就想到算命先生。事实上,我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宗教性国度。我国从远古的圣贤哲人,追求的就是道,崇拜的就是自己的祖宗,从来就没有迷信过什么神仙鬼怪。即使是卜筮算卦,也是以道为基础,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不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未来拱手交给虚枉的东西,从来不是。许多国人搞迷信活动,归根结底都是被历史上别有用心或故弄玄虚的人所欺骗、诱导和利用的结果。



儒道思想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道家文化探求大自然的规律,推崇事物的本源属性,要求人们遵从自然规律,不要企图以人力征服和改造自然,并以破坏自然为代价追求一时的利益。儒家文化也推崇天地自然之道,并努力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以天人合一、中庸协和为宗旨,以达到修齐治平的目的,并以此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在这种传统文化里,我们并没有看到半点迷信的思想,相反,倒是充满了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古人最初设庙,并不是为了供奉谄媚神仙鬼怪,而是为了奉祀先祖,弘扬尊祖、敬宗和收族的民族精神。《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孔子反对胡乱祭拜鬼神,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 )孔子不否认鬼神的事,但只把鬼神归结为人类尚未知哓的一种神秘力量而不迷信,故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对鬼神的态度就是“敬而远之”。《论语·雍也》中记载,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意思就是人生一世,现实中君臣父子的事都没弄好,为什么要关心鬼神的事;生的问题都没搞清,为什么还要去搞死后的问题呢!孔子既然不关心鬼神和死的问题,那么孔子为什么还经常提到“天命”呢?



其实,孔子所谓“天命”,与鬼神毫无关系。天者,自然之谓也;命者,令也。天命的本质就是时令,天时所欲行,谓之天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天时之所欲也,故曰天命。人道效法天道,人生也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要把握好不同阶段的特点,顺时而为,这也是天命。人识时顺命,则天佑之;不时而违命,则其运不佳,故孔子曰:“时也,命也”。孔子说得很明白,从本质意义上讲,时间就是天命。



春道生,德配仁;夏道长,德配礼;秋道收,德配义;冬道藏,德配智;夏秋之间为中道,中道养,德配信。此五德,合四季五行之道,行五德,亦有时也。五德错时为不适时宜,犹四季五行乱矣,四季五行乱则违天命矣,违天命则如鬼神不佑矣。天即自然,自然随时,适时为宜,时宜即天命。无论仁、义、礼、智、信,只要不合时宜就是违天命,逆天道。孔子一生志在恢复周礼,56岁时被迫离鲁出游。其周游列国而不为诸侯所用,复兴王道而不为当世所容,根本原因就在于不适时宜。周礼虽好,王道虽善,逝者如川,不复回矣,故天命不佑也。


子夏故坛


孔子“天”观念的产生,是当时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当时社会变动很激烈,有“逝者如夫,不舍昼夜”,也就是人们不但不“畏天”,而且“怨天”。所以,再用“天道”来收买人心是不可能了,只得提出在个人方面对“天命”的信赖,使其巩固周族的统治。他倡导命运说来支配人的意志。

所以,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第一就是“畏天命”。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子夏也对孔子的话解释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当时的子贡因经商发了财,孔子认为这是不安本分,妄肆求富,所以说他“不受命”而违反了天命。

孔子的论点:“贫与贱”或者其它任何事情都是由“天”定的,就是人的“命”,所以人都要知“天命”。用这种论述迷惑人们,“人的命,天注定”不可违,这种观点就是为当时统治者服务的。


建国285914429


天命,上苍赋于某人来世时注定的命运。某人孕于母胎之始就由上天定给的宿命,命富命贵,命贱命贫,早已定好。后天的努力尽管可以改变,勤奋耐劳,发奋拼博,可弥补一些缺限,获得卑微的岗位,得到丰衣足食。但始终难改大方向,即命运的最终宿命。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不成其美事,你再努力也是白费。

命落贱落贫,后天的努力拼搏,也只能得到小富小财,想发大财,得官禄,那是白日梦。

命有富有贵,当然也是靠努力。但他无任谋财谋富,事事顺心,多得力人贵人相助,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天地人三合一,事定成。天,天时也。也叫天势,天命。地,地利也。地产物品,有物品即有财富。有足够财富让他支配,这叫有钱鬼推磨。人,即活动在社会上的自己,也是本人。有天地人三股力量契合,还有啥事办不成?

有人命带富带贵,一生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且大多生在名望富足之家。有兴趣的不仿去研究调查那些地位显赫的人的身世和家族。

有人先贫后富,命中注定他尝尽世间千辛万若,历经坑坷磨难,到中年或老年才事业有成,安享晚年。

有人先富后贫,他一生来先得上天的垂青,或生于殷实之家,或年少事成,前半生享受世人羡慕的生话。到中年或老年都家道中落,事业受阻。最后过落迫的生活,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

有人一生命苦,全凭苦力养家糊口。拼死拼活,就维持在温饱线上。普通工人,农民,小市民。这是绝大多数人,占人口的80%以上。

想要找证据,就要对社会多观察,多想。

最好自己能有幸结交一个命理预测大师,或是地理风水大师。在想办法找到一位大官的八字,一个富人的八字,一个命苦人的八字。然后拿去问命理预测大师,答案会叫你惊心动魄。

最后说说孔子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孔子的知命,仅停留在三十、四十、五十人的年龄层次上面。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知识渊薄,品德修厚,其智谋足可盖过当时战国七雄的谋臣重臣,几十年的努力也谋不了一官半职。五十岁的时候,他就认命了,畏命了。随后就有“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我所说的知命,就是懂得命理预测。孔子懂不懂得命理预测,不会影响他成为君子。天机不可泄漏,必竟能够说出天机的人少之又少。


88何明远


天命是什么?

明知故问!

《论语》中,孔子两次提到“天命”。

又曰:“不知命不以为君子也”。

今日吾答曰:“吾知命不做小人也。

”再问曰:“天命何乎也?”

吾再答曰:“无奈也天命也。知乎?

用文言文回答可能大家……

用白话文吧!

什么是天命?

答:“无奈就是天命,天命就是无奈。”

“天命”,就是先天定下的,是人无法改变的,也就是后天当你处于无奈的境地时,这就是天命。

比如:你无法选择出生地,出生家庭,无法选择当男或为女,无法选择你的像貌等这些先天定了的事情。就为天命。

在人一生当中,生老病死,亲朋离世,不可避免的天灾人祸等,使人无可奈何的事情就是天命。

既然讲到天命,那么就合着讲一讲“命运”。命为天命,这一部分使人无法改变,那么运,也就是运气。运气是靠人后天的努力,运,是运动。你得动起来才能产生气,也就是运气。谁谁运气好!赚那么多钱!其实是人家努力运作创造的。运气是可以改变的,但要靠自己去努力才能改变。

“不知命不以为君子也。”

其实孔子在这句话中讲的“命”,也就是“道”。孔子问道与老子在先,《论语》编写在后,因此断定,这个“命

”是指“道”。“不知命不以为君子也。”真正是讲:做为君子一定要懂得“道”。不知“道”你就不是君子。

“道”何为道?什么是道?谁有能得道?

这个问题,我好象回答过。好象我用了两句话没作过多解释。

我当时讲:“天下万物皆是道,人人皆可都得道。”这句话恒古不变,只看个人悟到那种程度了!

那么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天命

”是什么?大家应该明白了。

关于“不知命不以为君子也”这个命也做“道”讲。也就是说:做为君子一定要懂得道的道理,否则就不配做君子也!

你问:天命是什么?

我答:天命是无奈,无奈是天命!











幸福居士墨韵斋王雅欣


关于孔子对于“天命”看法,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说孔子的天命观具有命定论的色彩,另一说则是孔子将“天命”视作整个客观世界的规律,既包括自然界的规律,也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而我认为这两者在孔子的思想中兼而有之,这也是孔子矛盾思想的一种反应,并进而导致了孔子对待“天命”的根本态度——“敬而远之”。


一方面,孔子有说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三畏”之中,孔子将“畏天命”列于首位,表现出他对于上天是始终持以一种恭敬的心态,实在不敢对之有丝毫怠慢。这主要是因为孔子认为“天”具有一定的超凡能力,他相信“天”的意志能够决定事之成败吉凶祸福等。所以他讲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自信自己是受命于天的,上天将传播周文化的使命与责任交给了他。同时,孔子也十分注重维护上天的权威。一次,当王孙贾就“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请教孔子时,孔子却回答他:“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这句话就在于维护“天”的至上性,这也是他“敬”、“畏”“天”的一面。


另一方面,孔子却还讲过另外一句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这儿,天只成了“自然界一种运动流行,并不是超人之外,另有主宰”,“天命”也就自然成了一种宇宙社会发展的自然变化规律。也正因为如此,孔子才说认为“天命”是可知的,“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杨伯峻认为如果孔子是天志论者,那么伯牛有疾,孔子就不会说“命矣夫”;如果孔子是天命论者,那他也不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认为孔子对于“天命”的观念是由于他对于宇宙以至于社会现象不能很好理解的缘故。我也很赞同这一看法。孔子对于“天命”的这方面矛盾是有其时代原因的。“天命”本是一个古老的宗教概念。殷商之际,想象中有一个天上的最高君主,而这就是人格化了的抽象的天,它主宰了人间的一切,人必须按照他的意志去行事。而到了西周初年,“天命”更被周统治者加以改造,使其成为民意的支持者和代表者,只有有德者才有资格秉承上天之命统治天下。在“天命”的这一变化过程中,它已经有所从至上神向客观规律的转变了。


孔子一方面认可天神的存在且对其报以一种恭敬的态度,另一方面又认为这是一种客观规律而需要加以认识。正因为这方面的矛盾,面对“天命”,孔子选择了“敬而远之”。孔子其实是很少说“天”和“命”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在这方面,庄子是最懂孔子的。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提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存。”“子不语怪,力,乱,神。”就跟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一样,孔子对于“天命”这一类“六合之外”的事物也采取“远之”的态度,因为相较于此,他更看重的是“六合之内”的人事。


文娱时光


天命,知其不可为。

天命,知其不可违。

小可认为,孔子所说是天命应当指的这两点,听起来似乎很消极,但小可坚持这个说法。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论语》“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

《论语》: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论语》: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此“命”即“天命”,而且类似关于“命”的记载好多,所有关于“命”或“天命”的记载无不阐述了一个问题。

对命运的无奈。

显然,将“命”理解为“规律”是不完全的,因为命不会因为德操而发生不同,也不会为主观能动性而认路,更不会因为孔子的仁,善,忠而对孔子大开绿灯。

所以孔子迷茫,失落,甚至自嘲为“丧家之狗。”

“五十而知天命”小可认为正确的解释是,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不论是好是坏。

“畏天命”,这个畏指的是敬畏,并不是舍生取义之意,而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而小人之所以不畏天命,恰好是因为知其不应为而为,从而引发连锁反应,让君子无可为之。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指的也是面对不如意,不顺心,所应当固守的心态,所谓君子修身立德是也。

所以,小可认为孔子所说的“命”就是本义,命运。无法摆脱,无法改变,如果强行为之,便失去了君子之意。

君子有求,但不强求!


亦有所思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孔子又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押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在《论语》里不但两次提到了“天命”,而且把一个人知不知“天命”,畏不畏“天命”,作为是君子还是小人来判断,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那么,孔子所说的“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我个人看来,天命应该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一、观客方面。

客观方面是指,人与外在的一切关系,比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

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我们生在地球上而不是生在其它星球上;比如我们生在中国而不是生在其它国家;比如我们有的人生在城市,也有的人生在农村;比如我们生在这样或那样的家庭。这一切都是我们客观的天命,这一切我们都是被动的,我们无从选择。

二、主观方面。

一般人对天命的理解,主要是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等客观方面理解。孔子的天命,更多的是在人主观方面的理解,孔子认为,一个人不知道天命就不能称为君子,这里的天命应该是指人的道德责任,人来到这个地球、来到这个国家、来到这个家庭,就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如果你生而为人,不能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不能负起对国家的义务,不知道你出生在这个世界的使命,那么你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应该是这个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强调一点,孔子的天命没有任何的迷信色彩,恰恰相反,孔子的天命是充满正能量的。他的天命是指客观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以及主观的道德责任,生而为人的使命。

当你对孔子的天命,有了正确的理解,并践行之,我想也许你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不知命不知礼不知言


其实,大家都不愿意相信命运,因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过最终陈胜吴广还是没有那种啊。

古人所谓天命,我们不说个人后天命运如何,且说这先天命运是什么:

就是你出生在一个普通百姓家庭,他出生在顶级富豪家庭。

你从小就是普通生活,他从小就是锦衣玉食。你上普通学校,他上贵族私立学校。

你从小就要自己学习,他从小就是最好的私人家教。

你从上学开始周围的朋友大多都是普通百姓家庭,他从小周围都是富豪子女。

你大学毕业就要开始找工作,想更努力的话就要一边工作一边考研。他甚至从大学开始就可以就读国外名校,还可以没有生活的继续考研深造。

你的工作要考自己无数的努力往上晋升,他可以借助父辈和家族的人脉关系直接与很多资源合作。

在人生进入工作之前的这一段时间,在你还没有真正走进社会的这一段时间,你无法决定或选择你周围生活环境的这段人生,就是人的天命!

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这并不是说让人消极被动的人命,而是让人应该对待天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人要审时度势、要顺势而为、更要学会趋吉避凶。

作为回答就先说这么多吧,后期可以写篇文章来想说应该如何对待命运。


无道有说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在体验经济繁荣所带来的物质丰富和科技成果的同时,内心的焦虑和膨胀边日益渐大。怎样在这物质繁荣的时代去获得一份内心的满足和安详呢?

我们需要向圣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智慧。

春秋时期,孔子钻研《易经》,之后并为《易经》作了《传》,又称“十翼”。孔子在《系辞传》里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的天性。

《周易》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这是自然规律,人生要遵循的自然规律。

《论语》中“天命”,就是自然规律。


旭日飞絮



孔子所言之天命,是天与命。即天道与生老病死。人类万物,日月星辰皆循道而生,循道而死。这是无法改变的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

下面举两则实例:

一、邾文公是春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共五十一年。在其晚年,邾国欲迁都于绎,文公为此占卜。得卦辞“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文公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孤必利焉。”左右称,不迁于绎,“君命可长也。”文公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迁也。莫如吉也。”遂迁都于绎。迁都后不久,邾文公卒。

荀子谓之“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生君,是为民也。”孔子谓之“知天命。”

二、汉文帝死前遗诏曰:朕闻万物之萌生,非有不死。死者,万物之理。物之自然也。岂可哀哉!并叮嘱丧事简办,不能以死者害生者。

汉文帝被儒家誉为汉之尧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