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母是如何走上統治階級寶座的?

仙丶清風


寧榮二府,地位最高的人,我想說是賈母,大概不會引起什麼爭議。賈敬多年修道,不理世事,但在過年時也要恭恭敬敬給賈母拜年:不是路上遇到了磕個頭,而是在寧國府一起祭了祖,然後趕快跑到榮國府去,等著賈母回來,再行禮拜年。其他人呢,更不用多說。

賈母的地位,可不是像《知否知否》中的明蘭,一朝嫁個好夫君,水漲船高,地位直線上升。賈母的今天,是由無數幸運和偶然、並加上自身的不懈努力得來的。

賈母自己說,“我進了這門子作重孫子媳婦起,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孫子媳婦了,連頭帶尾五十四年”。此時賈母的重孫輩,只有賈蘭、巧姐兩個人,都沒有成年。她並沒有親生的重孫媳。

秦可卿被稱為“重孫媳中第一個得意之人”,事實上寧國府在賈母的丈夫一輩,已經是堂兄弟。到草頭輩,已經接近“五服”邊緣了。在宗法社會,嚴格說起來,出了“五服”就不算親戚了。也就是說,秦可卿與賈母的關係,已經相當疏遠。

寧榮二府之外,其他族人的關係,也大致如此,比如賈璜、芸、薔、芹之流。寧榮二府,是因為顯赫而接近,並不是血緣真的那麼近。這樣疏遠的關係中,賈母尚把秦氏列為“重孫媳中第一個得意之人”,是經過比較得出的結論,而不是單純的欣賞,可見她對族人,是有相當瞭解的。由此可見,賈母對劉姥姥所說的“這些老親戚,我都不記得了”只是謙詞--不記得劉姥姥可能是真的,但劉姥姥是王家的親戚,並不是賈家的。

在這些複雜的親戚關係中,賈母是如何處理的?雖然作品描寫的,已經是賈母的晚年,已處於退休狀態,大部分禮儀應酬都不需要她親自出面了。但仍有個別細節,可以反映出老太太的為人處理。

除夕祭祀,地點在長房寧國府中。祭祀之後,尤氏這樣挽留:“已經預備下老太太的晚飯了,每年都不肯賞些體面用過晚飯過去,果然我們就不及鳳丫頭不成?”

這話說得很懇切了,但賈母仍舊拒絕。其實她並不是不來寧國府,也不止一次在寧府吃飯喝酒,只有除夕這頓飯,她是一定要回榮國府去吃的。為什麼?


前面有一句:“一時禮畢,賈敬賈赦等便忙退出,至榮府專候與賈母行禮。”後來回到榮國府不久,已經有幾位“老妯娌”來拜年,“大家挽手,笑了一回,讓了一回”,然後又是“賈敬賈赦等領諸子弟進來”拜年。

有人說賈敬出家,其實文中並沒有寫出家之事,而從年底到正月十七在家中居住,更證明賈敬並沒有真的出家,只是住在道觀中清修。賈母匆匆從寧府趕回,也正是為了執行這老侄子、以及那些“老妯娌”們。


雖然地位尊貴崇高,但毫不妄自尊大,對子侄、對窮親戚都以禮相待,這是賈母五十四年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

其他的,比如賈母的幸運,賈母的睿智,賈母的慈善,賈母的“難得糊塗”,賈母的平時的不拘禮與關鍵時刻的恪守底線,不一而足。這些,都讓這位老太太,在平穩的歲月裡維持著“寶塔尖兒”、“老封君”的體面與地位。但如果遇到“大廈傾”的巨大變故,賈母,或者賈府中的任何人,都沒有足夠的智力與能力,換狂瀾於即倒。


棲鴻看紅樓


賈母這個老太太還是很有些心機的,她能玩轉了榮寧二府,成為一個大家族的核心,與她的手腕分不開。

賈母是國公爺賈代善的遺孀,一品誥命夫人,地位很高,但這些稱號都是榮譽性的,真正能讓她大權在握的有兩個“隱形人”,一個是她的孫女賈元春,她是皇帝的妃子,宮裡的人,處在國家權力中心,自然無人敢得罪,只可惜元春早早去世了。

還有一個人是王子騰,九省提督,他是王夫人的兄弟,兒媳婦有這麼一個牛逼的兄弟,賈母自然是身價倍增,賈母很會來事,力捧賈寶玉,整天把寶玉當作心肝寶貝,除了寶玉是自己的親孫子,未嘗沒有寶玉是王子騰的外甥的原因。其他的孫子沒有這般恩寵。

總之,賈母能統治了整個賈府,除了地位崇高,也是背靠大樹好乘涼,而且,她本身也很善於處理各種關係。


舉目風景


最近幾天遇到的幾個有關《紅樓夢》的問題,我感覺都有難度,一時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我看了有點啞然失笑,賈母這個人物,除了在字面故事中擔當特定角色,她背後的寓意,想必提問者還不知道,或者說還沒有意識到,否則不太可能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TeaC


首先,投胎要投的好,萬一搞錯了投到甄士隱家,那她無論如何奮鬥也不會成為統治階級,最多就是個薛蟠的妾。

其次,要嫁的好,假如她沒出嫁之前,史家跟後來賈家那樣敗落了,她嫁個了板兒,她也只能一邊吃燒茄子煮茄子涼拌茄子一邊回憶茄鯗的味道了。

第三,要會生兒子,有了兒子,就有了依靠,在忠孝大於天的時代,她一定是兒子的領導,兒子是統治階級,當然她就順理成章的成為統治階級了。

沒有第一條,一切等於零。


九頭馬668


在賈府這樣的大家族裡,是非常講究“天地君親師”的,對於作為賈府主人的長輩,哪怕內心再有意見,表面上必須早晚請安,必須恭恭敬敬的。何況書中賈母有一個原型的影子,就是曾經給康熙當過奶母的曹家老太太 ,曹家的繁花似錦的榮耀當來自於此,再加上書中的賈母是一個風趣幽默慈祥的老太太,對孫子輩的人們非常溺愛,所以書中的孩子們都尊敬她愛戴她。而她的兒子們也不敢逆了她的意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