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市因病致貧人數減少2.7萬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近年來,海東市健康扶貧工作緊緊圍繞“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生病”的總目標,致力於解決因病致貧返貧難題,健康扶貧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6年的17萬人減少到今年的2.11萬人,減少了14.89萬人;同期因病致貧返貧人口由3.3萬人減少到0.56萬人,減少了2.74萬人,群眾“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的可及性、可得性進一步提升。

在健康扶貧工作中,海東市加快大病集中救治,截至2019年3月31日,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罹患28種大病626人,已全部得到救治,救治率為100%。做好慢病簽約服務管理,開展“雙簽約”服務,全市慢病貧困患者簽約服務管理實現了應覆蓋全覆蓋,簽約率為99.7%。強化重病兜底保障,為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購買了“健康保”商業補充保險,截至目前,共賠付1.78萬人次,賠付金額2064.95萬元。根據健康扶貧動態管理系統顯示,全市兜底保障人數為295人,兜底保障率為100%。第一季度全市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為90.03%。

同時,在已實現全市縣、鄉醫療機構對口幫扶全覆蓋的基礎上,對互助縣的2所縣級醫院、17所貧困鄉鎮衛生院,樂都區、民和縣、化隆縣的44所貧困鄉鎮衛生院實施“組團”式對口幫扶。截至目前,已累計派出幫扶團隊50個、148人次,各受援單位醫療技術水平、管理能力得到顯著提高。著力推動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工作,無錫市7家醫療機構已與海東市8家二級以上醫院分別建立了“1對1”結對共建關係,5家醫院之間分別結成了跨省醫聯體,對口支援工作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成效更加精準。

此外,進一步加大村衛生室建設投入,2018年下達東西部協作資金3800萬元,集中用於樂都區、互助縣、民和縣、化隆縣25個深度貧困鄉鎮127個貧困村、31個鄉鎮101個村級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截至目前,互助縣已全部完成建設任務,樂都區完成了16個改擴建村衛生室建設任務,民和、化隆縣正在進行項目開工前期工作,計劃於5月初全面開工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