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黑龙江的经经济更好了,你会来黑龙江定居、工作或者经商吗?为什么?

天一阁农业


黑龙江是大政府、大国企、大资源的非市场区域,国企的体制、机制、考核、任命都是政府来实施,国企掌握着大资源,所以黑龙江最大限度掌管着人们的工作生活范畴,政府是强大的,体现在公务员的隐形权利很大,省委非常努力改善环境,从严治政,大幅治理贪腐和不作为,治理了表面现象,病灶没有去除。应该考虑病因了,我分析如下,请各位批评。一是国企永远不是真正的企业,除非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体制、机制、考核、任命权都不归政府,至少不再承担除法律规定以外的特殊义务、政府任务指令,政府不再干预企业发展,企业才能变成正真的企业,让经营人员放开手脚,能者上,庸者下,让企业有生命,有生命就有发展,豆子发芽能撑开头盖骨。二是允许国家公职人员创业,其实这是争议最大的地方,设立防止利用职务便利经商,设立严密的税收制度。人性绝大多数都是自私的,不自私的有,除非征志愿者到公务员岗位,不然一切希望服务又好又不自私都是想当然,公务员经商会增加对经济、民生的理解,有利于他们对服务的支持,有利于防止基层办事人员吃拿卡要,这样的公职人员好管理,有创业梦想的容易离开政府,有力于人才流动。三是政府层面要做好服务,不能因为安全问题就关闭企业,这是不想服务不负责任的表现,一关了之。经历比比皆是,一次我想组织一个农民培训活动用大客车,结果交通部门禁止,说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这代表了黑龙江的状态。四是黑龙江的资源应该离开政府,活起来,经济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政府服务资源。先形成市场经济,再行发展,现在看看黑龙江还没有形成市场经济,40年了,为家乡悲伤,一任一任外来领导并没有准确诊到黑龙江的病灶,很着急。


安晨星77931


大概十年前我和爱人抱着没满周岁的儿子回的东北。这是离开家乡15年之后的彻底回归。

回来的头两年因为父母身体不好,再加上孩子还小,我在家天天忙乎伺候他们,老公一个人在市中心开了一家洗车房。洗车房生意还算可以,但是我总觉得冬天洗车太遭罪,等到孩子三岁上了幼儿园就把洗车房兑了出去。这么着又过了半年,看我妈妈的病也好了很多,就和老公一商量又兑了一家小饭店。这一晃,店开了八年。

不知道应该怪经济环境不好,还是自己就是只有这点水平,我们没有成为富翁,日子还是平平常常。不过,凡是知道我开了八九年店的人没有一个不觉得我不容易的。也是,我的饭店开到第六年的时候我旁边的门市已经换了九家老板,一会儿是发廊,一会儿是饭店,一会儿又是面馆等等等等。说实在话,现在做生意真真不容易。

现在我是开起来了才能说这话,在东北做生意不仅仅是生意难做,其他其实更耗神。还记得刚开店那几年真是办屁大点儿的事都需要找人才能办下来。我在北京十五年,在北京一般的事按着流程办就可以,可是老家不一样,没人,那真是寸步难行!说起来都是眼泪,那时候我真的恨透了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

这么着一晃又几年过去了。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融入,不,应该说完全回到了这里的氛围当中。我也学别人交了很多朋友,也学会了有事找朋友帮忙,更学会了如何应付各种稀奇古怪,事实而非的刁难和套路当中。我不知道这应该是幸还是不幸,我只知道我的日子比刚来的时候还是舒服了很多,起码出去办点事没那么艰难了。原来无比痛恨厌恶的东北人的处处靠关系办事这种陋习,逐渐的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理所当然。平凡如我,我改变不了什么。为了生活,我只能去改变自己适应这里的一切。

你知道吗?当你真正成为这里的一员,其实日子真没那么难过。我们东北人重交情,你若真正和东北人交下来成为了朋友,她他真的会竭尽全力帮你!适者生存,这是这里的生存法则之一。我要在这里生存,我就要遵守这里的规则,因为,我真的没有别的退路可以走。

还好我的运气很好,我真的交到了几个很好很好的朋友。人也好,还有能力,还能聊得来。我承认开始的时候我的动机不单纯,但是几年过去了,现在的我们已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有朋友的感觉真的太好太好了!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我也不想自己曾经那么势力,那么俗不可耐!唉!

不说了,说点开心的事吧。除了上面那些东北根深蒂固的陋习,东北的其他其实是最好的。举个小小的例子,我们小区院子里前两年一直都会有人种点蔬菜什么的。我没见谁打过什么农药,可是那辣椒,茄子,西红柿,还有豆角什么的长的!太稀罕人了!硕果累累!黑土地的肥沃真的超乎你的想像!

还有一件更让人高兴的事是回来之后我的父母身体越来越健康了!孩子也长的特别好!那些有关孩子教育,眼界什么的问题,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交通这么便利,解决起来都比想象的容易的多,孩子的成长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一点耽误!真的!

有时候想想还真有点感慨,都说东北这不好那不好,到头来东北却给了我最好的结果!

试问还有什么比父母健康,孩子可爱,夫妻和睦,朋友围绕,生意还能继续更好的生活啊!

PS:我的家乡——牡丹江


闹市一隅


说起黑龙江都是眼泪!因为这里是生我养我的黑土地,这里有梦想起飞的脚步,这里有从小到大的闺密、同学,这里更有父母长眠的墓地......这里是不舍得故乡,这里是记忆难忘的故土!

小时候天那么冷,从来没有抱怨过,现在气候暖多了,却不知道为什么,人越来越少了......闺蜜走了,同学走了,自己的儿女也走了......剩下的就是我们不得不走的灵魂!!

老了老了,却变成了漂泊的一族!曾经北漂的年轻人,现在变成了北漂的老年人!做饭、收拾屋子,洗衣服带孩子......不漂行吗!!

纠结的心,难分的身,苦涩酸楚,又能如何?

恨,没有早漂,50多岁,却过起了漂泊的日子

在家咱住大屋主卧,儿女回家住小屋次卧;在外,咱住小屋次卧,儿女住大屋主卧。高昂的房价,已无力再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屋,家在哪儿?不知道!落叶到哪归根,不知道......

漂吧……





梅一姨


说实话,作为东北人,作为龙江人,我并不想离开那里,但那里真的太贫瘠了。父母就是农民,在他们的固化思维里认为“一辈子就这样”了,但我不可以,现在上有老,未来下有小,我必须赚更多的钱,才能让“身边的人过好的生活”,如果有别的选择谁会愿意背井离乡?

这是我外出工作的第6和年头,也是我在北京飘泊的第三个年头。有时候自己也在思考,是什么原因促使我离开老家,来到举目无亲的大城市拼搏,答案只有一个“穷”。这几年东北经济发展低迷是公认的,在老家倒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工作也仅仅够生存,想要好一点的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出路,尤其是对一些农民子弟来讲,在现有资源被固化的前提下,想要有所作为,远行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正所谓“穷则变”,在金钱面前我也就成了奴隶,在老家工作半年攒下的钱都不如在北京工作一个月赚的多,同样的时间有限的生命,不得不背井离乡的来大城市打拼。有人说一线城市折磨灵魂,三线城市折磨肉体,其实在我看来并不是那么回事。一线城市也好,三线城市也罢,它们都不是我的家,它们只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驿站,我终究还是要回到东北老家的。

外出工作这5年,我去过苏州、去过上海、去过河南、去过山东,但我的东北口意依然如此,我能听懂我工作所在地群众的方言,但我依然坚持开口东北话。因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的外貌大同小异,能证明我身份的就只剩乡音了,所以不想改掉。

如果真的有一天,东北的经济开始好转了, 我自己也有实力照顾一家老小了,那我肯定会选择回老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肥水不流外人田,烂也要烂在黑土地上。


实体店老王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哦

其实一开始和你们的想法都一样,黑龙江真的没什么工作机会,所以大学毕业就没有回家。

前年十月一放假,就觉得家里的米饭怎么这么好吃呢,玉米也香糯的不行,外面根本吃不到的。家里小园子里,那些没有农药、化肥的蔬菜,吃起来本身的菜味特别好。这几天经常在田地边走走,突然觉得这个小县城真的很好,天蓝蓝的,空气也清新,竟然还看到了野鸭子。

在家的那几天就想,本地的蔬菜真的很好,根本都不上化肥、农药,即使有的人上农药、化肥也是少量的,比南方的菜少的多。

七天后我没有走,决定在家里做农业,跟父母一起种“天然的蔬菜”,不上农药和化肥的那种。

我在家给父母愁坏了,还是经常叫我去考公务员,在父母那辈人眼里,即使你一个月赚一万块,也比不上公务员。但是我已经决定要做农业了,就要坚持做下去,而且打算做一辈子,其实我也不知道我的决定正不正确,在外面的老乡,你们会支持我吗?





东北杨小二


我是黑龙江人。在那里我生活了22年小时候村里人很善良很和睦。在那里有个快乐的童年。中学毕业,爸爸辞去村书记去哈尔滨打工,后来我也去了。那是一个寒冬的清晨,走6里路到公路等第一班车。到哈尔滨已经快下午了。这是我第一次到大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新奇神秘。我们背着很大的行李卷,挤上公交车,我站在车中间扶着地上的行李,摇摇晃晃几乎站不稳。这时上来个年轻人,大概30岁左右,拿一个工作证一样的东西给司机晃了一下,司机点点头,车子启动。我心想这人应该是个便衣警察👮,跟电视里📺一样。拿证件一晃。在心里盘算着也不敢正眼看他。到站下车我问我爸,我跟他一说我爸笑了,说那是月票。

走在大街上公交车后面有各种广告,999胃态还有护舒宝。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种广告,害羞的不敢看。那时我16岁,到了打工的工厂开始了我的打工生涯。

由于我年龄小只能给我爸当助手没有工资,我爸工资260元,为了多挣钱打了三份工。我要帮着干其中两样。一个是烤石英砂另一个是清地沟传送带掉下的沙子。昏暗窄小的地沟里就像另一个世界。传送带要比我高半米,我又小又矮,费力的一锹一锹的向上扬着沙子。有时累的偷偷的哭。因为没钱我们吃饭也是很简单。我负责做饭,闷饭我很拿手,水放到第一个手指节的位置就可以了,还是小时候姐姐教我的。菜就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发工资我们会去市场买几斤最肥的肉,把油熬出来,拌米饭吃,我一顿能吃两大碗。有时连这个也吃不上,就烧点开水放点盐和酱油,做汤喝就米饭。冬天睡在炼钢炉下面的屋子里,电炉的噪音丝毫不影响我们的睡眠。夏天到破房子里睡,要命的是蚊子太多了,我和爸爸盖着纱窗,用风管对着吹。蚊子像疯了似的往纱窗里钻,打死一个放到窗台,早上一看得有几十只。这样的日子我们过了两年,虽然辛苦但是快乐。后来父亲经过努力让我读了厂子的技校,毕业后分配到一个不错的车间上班。终于成了一个正式国家工人👷。忽然觉得比爸爸他们高级了。因为别人看他们都是另眼看待。俗称农民工。

在技校的日子下次写


仗剑天涯路岁月任蹉跎


东北感觉是一个粗野原始的行政地域、关外、不太敢轻易进去的地方,外人不大区分哪三个省份,就那一片地儿。外迁人口多,全国哪都能听到东北口音。人身高体壮、(年轻男女高鼻大眼、相貌标志),性情豪爽、直来直去、下手比较狠,讲义气不讲道理,有点李逵、张飞、孙二娘的匪气,或座山雕、许大马棒人马的凶悍。喜欢大金链子,戒指硕大且不止一个。说话粗声大气,用词形象、生动、土气、搞笑,象声词、语气助词多而夸张。吃饭大盆大碗,菜实惠量足肉多,白啤不吝,海量,不醉不休。嚷嚷抢着买单,不惜动手。


风中奔马


没有如果!黑龙江也不可能变好!90年代黑龙江还有几座排名在前20的城市。可是到了2000年以后,黑龙江进入前20的城市有几个?直到现在,黑龙江的GDP已经和青海,西藏,甘肃,贵州等省份基本接近。除去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本和别的省份相比,处于垫底。大部分的年轻人都选择了离开这里去发达地区谋求生路,只剩下大部分的老年人,还有一些想走暂时还走不了的人了。家乡如果发展的好,谁会背井离乡选择北漂?黑龙江虽然是地处内陆,地理位置没有沿海城市有优势,但是也没有像青海西藏远离海岸线。人家少数民族地区国家还知道给一些优惠政策。黑龙江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成为了这些年发展经济的牺牲品,为别人提供大量的资源,石油,煤炭,木材等等。我们只能选择离开这片土地,离开这个让我们心寒的黑龙江!告诉自己的孩子,考学也都往外面考,别再回到这个没有发展前途的地方!


请叫我寻觅哥


黑龙江自然资源丰富,是东北重要的工业基地,农业基地,石油基地,矿业基地,林业基地,粮食基地。

黑龙江农林牧渔业,旅游业发达。有世界三大黑土板块之一的松嫩大平原,大小兴安岭,松花江,嫩江,牡丹江,黑龙江等十几条江河横贯省内外。

建国以来,黑龙江的原油,原煤,原木,原粮等,源源不断的运往全国各地,有力的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为共和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改革开发,国家富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东北衰退,面临困境,企业停工解体,工人下岗,人口外流,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也必须在改革中解决,发展才是硬道理。

黑龙江是祖国的北大门,东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年,由于东北的解放,建立了巩固的东北根椐地,我们才能用三年时间,解放了全中国。

于今,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更离不开东北的振兴,离不开黑龙江大农业,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中国人吃饭,能端上自已的饭碗,。

东北是我可爱的家乡,我们热爱东北,支持东北,在东北工作的,愿意终身工作奋斗在这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外出打工,在外地工作的,也忘不了东北,每年春节大多数人,也要返乡过春节。

黑龙江春天风和日丽,夏天百花齐放,绿树成荫,是避暑胜地。秋天硕果累累,丰收在望。冬天白雪皑皑,冰雪旅游,闻名世界。

黑龙江是好地方,东北人民喜洋洋,东北人民在歌唱!

东北出现暂时因难,东北人不气馁,黑龙江人民仍然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嫩江之畔王志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