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荫浏:一代中国宗教音乐奠基人

2019年是著名民族音乐教育家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这位曾得到民间艺人瞎子阿炳真传的音乐家,不但植根于民族音乐的土壤,而且受到良好的西方音乐理论的熏陶,正是由于杨荫浏与表妹曹安和的挖掘和抢救,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才得以保留和传承,但其卓越的音乐贡献还是鲜为人知。

杨荫浏:一代中国宗教音乐奠基人

杨荫浏

杨荫浏(1899—1984)字亮卿,江苏无锡人,1899年11月10日出生于无锡名门望族——杨氏家族,其父杨钟琳为清末民初官吏,曾在浙江、山东、吉林、江西等地任职,工诗文,擅骈文,母亲钱淑珍与钱钟书父亲钱基博是叔伯姊妹,杨荫浏为次子。

杨荫浏自幼就进入私塾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通习经史诗词等经典篇目,常常去“三清殿”听道士们做法事时的演凑,由此开启了他民族音乐的启蒙,其最初的启蒙老师是年轻道士颖泉,随其学习箫、笛、笙、胡琴等民族乐器,又跟“雷尊殿”道士阿炳(华彦钧)学习琵琶的演奏,这也是他第一次与阿炳产生交集。

杨荫浏:一代中国宗教音乐奠基人

雷尊殿旧址

1911年,杨荫浏入读无锡县立东林小学读高小,其书法老师黄绪初与杨荫浏沾亲带故,就把他介绍给了“天韵社”社长吴畹卿拜师学艺,“天韵社”是一个民间音乐社团,成员几乎都是无锡音乐界的名流,而社长吴畹卿与黄绪初是表兄弟,自然对杨荫浏另眼相看,吴畹卿的笛、三弦和琵琶功力深厚并精通音韵之学,杨荫浏在吴畹卿这位民间音乐高手的指导下进步非常快,除了学习各种乐器之外,还对音韵、音律、乐器构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打下了坚实的民族音乐的基础。

1916年秋,杨荫浏考入位于无锡的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期间曾参加了“天韵社”与来访美国音乐家亨利·爱西姆在圣公会的中西音乐交流,由此结识了在无锡圣公会做传教士的郝露易女士,这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具有极高的音乐修养,杨荫浏又师从郝露易学习英文、钢琴和西洋音乐乐理,并拜为干妈,还于1920年加入中华基督教圣公会,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

1921年,杨荫浏从无锡师范毕业后在石塘湾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担任国文教员,业余时间继续追随郝露易学习和声、对位、复调等西洋作曲方法,一年以后又入无锡私立辅仁中学补习英语、数理等科知识,并于1923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不久又转入文学系学习,曾担任校国乐会会长,经常组织师生举办音乐会,充分显示出其音乐才华。

1925年,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杨荫浏参与了圣约翰大学部分师生组织的罢课活动,以此抗议英帝国主义的血腥暴行并声援被逮捕的学生,6月3日部分老师和学生在学校广场聚会时,被校长卜舫济劝阻并压制,激起了在场师生的强烈不满,双方情绪激烈对抗,进而发生正面冲突,最终导致以孟宪承、钱基博为首的19名华籍教师和553名学生脱离圣约翰大学,全部转到私立光华大学,杨荫浏继续在经济系就读。

“五卅惨案”发生后,为了游行示威宣传的需要,杨荫浏曾以《金陵怀古》曲调填写了岳飞的《满江红》进行传唱,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他还用英文撰写了音乐论著《中国音乐史纲》。

杨荫浏:一代中国宗教音乐奠基人

《鬲溪梅令》

1926年2月,杨荫浏从上海回到无锡谋职,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曾先后在辅仁中学、工商中学、县立初中、荣氏学校、无锡美专、宜兴中学任教,期间曾短暂担任无锡通俗教育馆馆长。

1928年,中华基督教圣公会决定编辑出版圣公会通用的赞美诗,杨荫浏在郝露易的推荐下,被聘为专职委员,不久又被“六公会联合圣歌编辑委员会”推举为总干事,历时三年左右的时间,编辑成《颂主诗集》和《圣诗集》。

1932年,杨荫浏应邀赴北京与燕京大学刘廷芳博士共同编译和修订赞美诗,经常在燕京大学音乐系旁听作曲、西洋音乐史和音乐欣赏课,并经常泡在图书馆阅读了许多西方音乐著作。

1934年,由刘廷芳主编的燕京大学宗教月刊《真理与生命》开辟了宗教音乐理论专栏《圣歌与圣乐》,主要讨论圣诗集的遴选、翻译、和声、词曲编配等问题,而杨荫浏许多独特的研究心得也大都发表在《真理与生命》上。

1936年,《普天颂赞》出版,收曲调548首,其中由杨荫浏与刘廷芳合作翻译修订了210首,而在这210首之中,由杨荫浏独自翻译的竟到达150首之多,他在这一年还被聘为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同时在音乐系主讲中国音乐史。

杨荫浏:一代中国宗教音乐奠基人

杨荫浏在燕京大学时留影

1937年暑期,杨荫浏回无锡度假,开始搜集苏南民间音乐进行研究,他找到了年长其6岁的阿炳,但此时的阿炳已经双目失明且沦落街头卖艺为生,尽管他们彼此身份已经完全不同,两人还是相谈甚欢,相互切磋江南民间乐曲曲目及演奏技艺,阿炳的头颅就是一座音乐宝库,他一生曾创作和演奏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杨荫浏:一代中国宗教音乐奠基人

瞎子阿炳(华彦钧)

“七七事变”爆发后,北上之路被阻断,杨荫浏随应正在筹建中央机器厂的王守竞博士之邀,暂行代理总务主任,协助王守竞将中央机器厂由南京迁往湖南湘潭,1938年8月又迁至云南昆明。

1939年,杨荫浏应无锡老乡顾毓琇之邀来到陪都重庆,在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任职,当时顾毓琇是教育部次长,他虽然是理工科出身,却是文理贯通,而且在音乐和佛教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他曾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歌词翻译成中文。

杨荫浏:一代中国宗教音乐奠基人

杨荫浏在弹三弦

 1940年11月,顾毓琇在重庆青木关创立了国立音乐院并兼首任院长,杨荫浏应聘出任国立音乐院教授兼国乐组及研究室主任,1942年初由吴伯超出任国立音乐院第二任院长,当时即便在战时最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也没有停止。

1946年暑期,国立音乐院从重庆迁至南京城西古林寺附近,这所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的音乐圣殿,终于结束了在山沟沟里办学的历史,杨荫浏继续出任国立音乐院教授并兼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当时杨荫浏、储师竹、曹安和、程午嘉等人都是最为有名的教授。

杨荫浏:一代中国宗教音乐奠基人

杨荫浏(后排右三)与国音组毕业生合影

1949年4月,杨荫浏接到故乡好友的来信,顺便提及了阿炳的二胡演奏技艺功力了得,这激发了杨荫浏回乡之情,开始计划为阿炳录音并整理和研究他的音乐艺术,但由于正值渡江战役期间,这一愿望被推迟,不久南京解放,杨荫浏随国立音乐院被迁往天津,1949年9月又与华北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等合并组建了中央音乐学院。

杨荫浏:一代中国宗教音乐奠基人

杨荫浏在吹箫

1950年暑期,杨荫浏与表妹曹安和回无锡省亲,经他们的学生黎松寿帮助联系找到了阿炳,黎松寿也是无锡人,曾与阿炳家为邻,其舅舅曾是阿炳读私塾时的同学,黎松寿从小耳濡目染阿炳的音乐,他在国立音乐院学习时,曾经拉了一段《二泉映月》的主旋律,让杨荫浏偶然听到并深感震惊。

在无锡雷尊殿附近的三圣阁,杨荫浏再次见到了已经年近花甲的阿炳,杨荫浏、曹安和用一架国外进口的老式钢丝录音机幸运地记录下了阿炳演奏的6首曲子,这其中就包括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三首琵琶曲《龙船》、《大浪淘沙》、《昭君出塞》,使民间艺人阿炳的最精华的音乐得以保存和传承下来。

杨荫浏:一代中国宗教音乐奠基人

当年录阿炳《二泉映月》的录音机

但阿炳却没有拿到半分钱的报酬,最终因生活太过艰难,于1950年12月4日上午9时左右,催促妻子董催弟出去讨要一点冷餐剩饭充饥,他自己趁机用道袍上的腰带悬梁自尽,结束了自己命运坎坷的一生,这段历史鲜为人知,只有著名作家陆文夫知晓,他曾于1950年12月底专程去无锡寻找阿炳,但只见到了阿炳老婆董催弟,阿炳已经去世了,陆文夫留给董催弟八万元(旧币相当于8元),在阿炳死后二十多天后,董催弟也追随阿炳而去,陆文夫生前想写一部关于阿炳的人物传记,但却因阻力重重而始终未能如愿。

杨荫浏:一代中国宗教音乐奠基人

杨荫浏八十年代为阿炳题写的碑文

1952年,杨荫浏将阿炳生前谱曲和演奏的曲子整理成《瞎子阿炳曲集》,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杨荫浏亲自撰写了一篇《瞎子阿炳(华彦钧)小传》,详细地记述了阿炳的身世以及在民族音乐方面深厚的积淀和造诣。

1954年,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偶然听到了《二泉映月》,也被这首人间绝唱深深地震撼了,在吕骥的支持和推动下,《二泉映月》很快被灌制唱片发行,开始在全国流行开来,无数的二胡爱好者和专业演奏家,都把《二泉映月》作为练习曲和演奏曲目,直至成为二胡演奏的经典曲目。

杨荫浏:一代中国宗教音乐奠基人

左起:杨荫浏、李元庆、谭抒真、贺绿汀、李凌、吕骥

杨荫浏早在国立音乐院任职期间,就曾赴四川青城山采风道教音乐,在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时,曾考察了智化寺京音乐传统及僧人、曲调、乐谱、宫调、乐器、曲牌等,其所记录的《智化寺京音乐(一)、(二)、(三)》,至今仍是智化寺京音乐研究最权威的参考资料。

五十年代中期,杨荫浏曾带队赴湖南采风,走访了四十多个县,详细普查了湖南宗教音乐的基本状况,撰写了《佛教禅宗水陆中所用的音乐》等论文,为中国音乐学田野采风树立了榜样。

杨荫浏:一代中国宗教音乐奠基人

左起:李元庆、査阜西、浦雪斋、杨荫浏、管平湖

1961年5月,杨荫浏曾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了《如何对待我国的宗教音乐》一文,曲折而委婉地呼吁为宗教音乐争取一丝存留的机会,杨荫浏堪称是研究中国宗教音乐的大师,其杰出成就无人能出其右,他对无锡道教音乐、青城山道教音乐、中国基督教圣乐、北京智化寺音乐、五台山寺庙音乐、湖南宗教音乐都有深入的采风和研究,只是人们对他在音乐方面的成就还缺乏认识和研究。

文革期间,杨荫浏曾被下放到河北怀来五七干校劳动,七十年代初期曾患突发性脑痉挛、肺气肿等疾病,七十年代末期,杨荫浏曾组织人力在全国范围内搜集、整理和编撰了《中国民歌集成》和《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这是一项十分浩大的音乐采风工程,其意义和影响极其深远。

杨荫浏:一代中国宗教音乐奠基人

八十年代杨荫浏(右)在寓所接见日本音乐家

杨荫浏在中国音乐史领域的杰出成就当属他的长篇巨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全书65万余字,主要讲述了远古时期、夏商时期、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等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状况,他曾自信地告诫研究中国音乐史的学者,你们只可研究断代史,因为无人可以超过我的音乐史,杨荫浏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研究贡献巨大,在中国民族音乐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绕不过去的历史人物。

1984年2月25日 ,一生研究民族音乐的杰出大师杨荫浏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由于宗教音乐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领域,受众群体范围较小,尽管有一些宗教音乐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公众对宗教音乐还是所知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