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這位詩人,揚州總是少了幾分顏色

唐代詩星璀璨,頂級詩人竟然有兩個是西晉名將杜預的後人,就是人稱“大小杜”的杜甫和杜牧。

若無這位詩人,揚州總是少了幾分顏色

杜牧的爺爺是杜甫的族侄杜佑,曾經當過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杜牧出生時家道已經開始衰敗,但畢竟還是官宦世家,更難得家裡藏書甚豐,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中是這樣炫的:

我家公相家,劍佩嘗丁當。

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

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

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

若無這位詩人,揚州總是少了幾分顏色

有這樣的書香家庭,再加上天生早慧,十幾歲的杜牧就博通經史。當時正值唐憲宗討伐藩鎮,振作國事,杜牧尤其其專注於治亂與軍事。杜牧對孫子兵法有很深的研究,藩鎮軍閥劉稹謀反,他向宰相李德裕獻策,建議奇襲叛軍,而且他的建議很具體,具體到了該調動多少部隊,該調動什麼兵種,結果大獲成功。

唐敬宗寶曆元年(825),洛陽長安紙貴,到處傳頌《阿房宮賦》,23歲的杜牧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東西。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若無這位詩人,揚州總是少了幾分顏色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若無這位詩人,揚州總是少了幾分顏色

25歲時,杜牧又寫下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鞭撻了藩鎮的跋扈,揭露了朝廷的無能,繪出了唐王朝的一幅西山落日圖:

關西賤男子,誓肉虜杯羹。

請數系虜事,誰其為我聽?

蕩蕩乾坤大,曈曈日月明。

叱起文武業,可以豁洪溟。

安得封域內,長有扈苗徵!

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常爭。

往往念所至,得醉愁甦醒。

韜舌辱壯心,叫閽無助聲。

聊書感懷韻,焚之遺賈生。

一身文武藝卻報國無門,杜牧實在苦惱,卻沒想到自己年紀輕輕就敢這麼針砭時政,怎麼會有人願意提拔他呢?

若無這位詩人,揚州總是少了幾分顏色

大和二年(828年),侍郎崔郾奉命到東都洛陽主持進士科考試,在太學博士吳武陵竭力推薦下,26歲的杜牧終於進士及第,同年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杜牧以為自己有機會大顯身手,卻被安排在學究滿堂的弘文館,從事校理典籍的閒差。熬了半年還是沒有什麼機會,就離開了生活多年的長安,到江西觀察使府擔任幕僚。

有唐一代,狎妓冶游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出身名門望族的杜牧,不免沾染貴公子的浮華放浪,再加上鬱郁不得志,時有縱情聲色,狎妓輕狂之舉。

若無這位詩人,揚州總是少了幾分顏色

但在酒醒之後,杜牧時刻不忘報國,途經三國古戰場赤壁,感慨赤壁一戰對歷史的改變,回想自己胸懷大志卻不受重用,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春,杜牧奉幕主沈傳師之命,由宣州經江寧往揚州訪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江南寺廟林立,帝王求長生過於重佛,寺院經濟大大加重國家負擔,杜牧寫下這首《江南春絕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若無這位詩人,揚州總是少了幾分顏色

沈傳師回長安就任吏部侍郎,杜牧被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職,後轉為掌書記,負責節度使府的公文往來。這時杜牧居住在揚州,特別喜歡宴遊,開始了和揚州的不解之緣。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兩岸歷來是達官貴人們享樂遊宴的場所,詩人夜泊於此,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豔曲,觸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揚州再好,畢竟遠離政治中心。白天公務繁忙還好過,一到晚上愁緒難於排解,杜牧經常流連於青樓。青樓女子以她們清亮的歌喉、曼妙的身影、溫柔的性情,慰藉詩人的落寞和心憂。

若無這位詩人,揚州總是少了幾分顏色

但是李德裕不想讓離開他的人才被政敵牛僧孺所用,沒兩年就將他調離。大和九年(835年),杜牧離開揚州,赴長安任監察御史。詩人捨不得離開揚州,更不捨得青樓那些相好的女子,《贈別·其一》: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一首怎麼訴說得完呢?《贈別·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對揚州的喜愛,對青樓女子的垂青,貫穿詩人一生。每當仕途失意,他就不由想起揚州,想起揚州那些溫潤的青樓女子。

若無這位詩人,揚州總是少了幾分顏色

到了長安的杜牧,給當年在揚州的舊遊故交寫信,念念不忘揚州的美景和美女,《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後來詩人受排擠外放為黃州刺史,追憶十年前的揚州歲月,如夢如幻,寫了一首《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春風十里三生杜牧,揚州因杜牧這些詩而出名,杜牧卻因這些詩被後人視為風流放蕩。

若無這位詩人,揚州總是少了幾分顏色

杜牧到長安赴任時經過鎮江,見到年老色衰而孤苦無助的杜秋,傾聽其訴說平生遭遇。杜秋從一個美麗的少女,成為寵妾、皇妃,後又成為皇子保姆,最後竟淪為一個窮愁的老嫗,命運的無常,令人感嘆。詩人從杜秋生平,想到歷史上捲入血腥政治的那些女子,都是身不由己、歷盡磨難;而那些聲名赫赫的男性政治家,也是冒險犯難,窮通難卜,只能聽天由命,誰也不能事先預知自己的未來。在傷感和迷惑中提出連珠炮的問題:

地盡有何物?天外復何之?

指何為而捉?足何為而馳?

耳何為而聽?目何為而窺?

從天地到自己的一身,這些是無法解答的問題。

己身不自曉,此外何思惟?

因傾一樽酒,題作杜秋詩。

愁來獨長詠,聊可以自貽。

這首悲慨的《杜秋娘詩》,深深地寄託著詩人的身世命運之嘆。

若無這位詩人,揚州總是少了幾分顏色

到了長安分司東都,8月就到東都洛陽上任,逃過了十一月的甘露之變的險惡風波。更讓杜牧意外的是竟然在洛陽重逢豫章(治所在今江西南昌)樂妓張好好,六年前初吐清韻、名聲震座、風姿綽約的張好好,才不過幾年,竟已淪為賣酒東城的“當壚”之女。杜牧《張好好詩》用精湛的詩歌語言,再現了張好好升浮沉淪的悲劇生涯,抒發了詩人對這類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苦難女子的深切同情。全詩情緒飽滿,文辭清秀,堪稱唐詩中的佳作。詩人的親筆書寫流傳至今,無數後人臨摹學習,體驗詩人書法的高格,更能體會詩人的情感。

在洛陽期間,由於職務清閒,他四處憑弔古蹟,寫下了不少詩篇。他的感懷詩立意高格,千古吟誦,《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期間杜牧短暫在宣州任職後,路過烏江亭,寫了著名詠史詩《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若無這位詩人,揚州總是少了幾分顏色

回到京城還是擔任一些無關緊要的閒職,哎,自己和那些失意的宮女有什麼不同呢?《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會昌二年(842年),杜牧外放為黃州刺史。這次外放是因為杜牧和牛僧孺的關係被李德裕排擠出京,卻給了杜牧獨當一面的機會,後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為政能興利除弊,關心人民。

池州刺史任上的清明,別人家人團聚遊玩觀賞,孤身在外的杜牧在雨中觸景生情,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若無這位詩人,揚州總是少了幾分顏色

唐會昌五年(845),“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名士張祜來池州拜訪杜牧,因二人都懷才不遇,同命相憐,故九日登齊山時,感慨萬千,杜牧作了《九日齊安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幫助,杜牧又進京了,但是第二年就以京官俸祿難以養家請求外放,先申請外放杭州刺史不準,到大中四年(850年)連上三啟終於外放湖州刺史。杜牧請求外放並不僅僅是經濟原因,而是不滿意朝政,認為自己無法在朝中有所作為。

若無這位詩人,揚州總是少了幾分顏色

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憑弔前賢,結識詩友,作了不少詩。杜牧想起自己在宣州幕下任書記時,到湖州遊玩時結識一個十來歲絕色少女,曾下聘禮說十年後到湖州當郡守迎娶她。14年過去了,那女孩已經出嫁三年生了三個孩子,杜牧看盟約是自己違約,傷心不已寫下一首《嘆花》:

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

如今風擺花狼籍,綠葉成陰子滿枝。

杜牧感慨美人不得,更感慨自己壯志難酬。

一年後,他又被內升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到長安第二年,遷中書舍人。這段時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別墅,並且閒暇之時經常在這裡以文會友,故後世稱“杜樊川”。

若無這位詩人,揚州總是少了幾分顏色

中書省借天帝居所"紫微垣"為名,省中多植紫薇花。牛李黨爭激烈,置身於複雜鬥爭糾紛中,杜牧不趨炎附勢,獨守剛直節操,一首《紫薇花》對世人言志:

曉迎秋露一枝新,不佔園中最上春。

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豔陽人。

詩人雖寫紫薇但在此詩中一字不提紫薇,使讀者在驚奇之中,享受到紫薇的美麗的質感。充分感覺到紫薇不與群花爭春,淡雅高潔的風骨和一枝獨秀的品格。杜牧也因此詩被稱為“杜紫薇”。

詩人年歲漸長,世事開始看得通透,深秋置身山林之中,詩人卻不再感時傷懷,而是盡情欣賞秋色的絢麗,《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若無這位詩人,揚州總是少了幾分顏色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杜牧病重逝世。杜牧臨終前燒燬了他不滿意的詩文,最滿意的是自己《孫子兵法》的評註。可惜除了少年時驚鴻一現,這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終其一生沒有機會表現他最引以為豪的軍事才能,怪不得詩人一生落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