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城市“文化符號”——報刊亭現狀:經營難 “副業”多

人民網海口4月22日電(枉源) “每天一份報紙,每月固定的《讀者》和《知音》,這些許的文字信息需求,在小區門口的報刊亭就能逐一實現。”作為城市街頭重要“文化符號”之一的報刊亭,承載著許許多多市民以及閱讀愛好者的美好回憶。但隨著城市的發展以及互聯網的迅猛普及,這一原本充滿文化氣息的城市風景線也面臨者巨大的生存壓力而正在逐漸消失。

海口城市“文化符號”——報刊亭現狀:經營難 “副業”多

海口書報刊亭門前車流如織 人民網記者枉源 攝

在第24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人民網記者對海口市的多家報刊亭進行了實地走訪,通過經營者、市民的講述,來了解這曾經作為滿足市民生活需要、解決文化傳播“最後一公里”的報刊亭發展現狀是怎樣的?

經營狀況不佳 收入下滑嚴重

“早些年,每天的報紙都是供不應求,上午的上班早高峰還沒過,一些比較暢銷的都市類報紙就銷售一空了。現在,一天能賣上15份就不錯了。”記者在位於鳳翔路的一家經營了近20年的報刊亭瞭解到,這裡地處人流、車流聚集之地,像這樣的報刊亭以前相隔不遠就有好幾家,但現在就只剩這一家還在堅持。

海口城市“文化符號”——報刊亭現狀:經營難 “副業”多

海口書報刊亭內的報紙種類也比較齊全,但銷量卻在不斷下滑。 人民網記者枉源 攝

經營者林先生告訴記者,現在生意難做,好多有門路或者有想法的人都早已改行了,沒有幾個人還守著這樣一份不掙錢的生意過日子。“早年間,一個上午光報紙就能賣出100多200份,還有像《意林》、《讀者》、《動漫》等這些雜誌,一期能賣幾十本上百本,算起來一天也能有500元左右的營收。有時候暢銷的書刊供不應求的時候還連著幾天都往郵局跑,為的就是能多拿上些熱門書刊,畢竟有市場需求嘛。”林先生感嘆道:“現在的日子真不好過,買期刊雜誌的人少,買報紙的就更少了。每天也掙不了幾個錢,要還能像以前一樣,也不會有越來越多的報刊亭關張了。”

海口城市“文化符號”——報刊亭現狀:經營難 “副業”多

海口書報刊亭內的雜誌畫報等品類繁多 人民網記者枉源 攝

不僅如此,記者在位於白龍路和城西路上的兩家報刊亭也瞭解到相同的情況,經營者都普遍反映生意不好做,讀書看報的人越來越少,收入也就相應的少了很多。

“就是因為沒啥生意,所以現在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心態,原來一天從早到晚開門12個小時,現在能有4、5個小時就不錯了。沒有生意守著也白守,你看現在好多人都增加了很多‘副業’,要不然真沒辦法。”經營者章女士告訴記者。

海口城市“文化符號”——報刊亭現狀:經營難 “副業”多

海口書報刊亭的市場比較蕭條,如果“副業”不夠豐富,很多經營者一天一坐十幾個小時,都沒有幾個人上前購買

近年來,海口的報刊亭隨著城市的發展和經營不善等問題正在不斷減少。記者瞭解到,目前,和中國郵政合作的報刊亭只剩下100多家。

報停數量減少 市民生活不便

“以前的報刊亭很多,相隔一公里就有一個,現在兩、三公里都不一定能見到一個,甚至有些新的小區周邊乃至整條街上都沒有一個。”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對報刊亭沒有那麼深的需求,但像我們這撥人都已經保持了30多年的閱讀習慣了,每天一份報紙是必不可少的。

海口城市“文化符號”——報刊亭現狀:經營難 “副業”多

每天在報刊亭購買報紙的人鮮而有之,記者蹲守海口某處書報刊亭2小時,才有一人路過購買一份報紙。

王先生還告訴記者,由於報刊亭的數量有限,生活不方便,現在就連新房子都不願意過去住。“兒女孝順,前年還特意在一個新的小區給我們兩個老人買了一套新房子。但就是由於小區周邊很遠都沒有一個報刊亭,這對於每天都離不開報紙的我來講就很為難,所以我現在又搬回了原來的老房子,這裡方便,樓下這家報刊亭都開了20多年了。”王先生說,希望這點興趣愛好還能繼續保持,畢竟閱讀是件很好的事情。

市民李女士也表示,定期閱讀的那些雜誌和期刊,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了。“現在工作都比較忙,能閒下來閱讀一下自己喜歡的書籍和雜誌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雖然現在網絡發達,很多人是手機不離手的,加上電商的出現也對傳統書店和報刊亭等行業的衝擊很大。但對於我們普通市民來講,回家的途中或晚上散步的時候路過報刊亭,買上一份讀物,很方便的,這對於我來說才是‘生活’。”李女士說,現在的報刊亭少了,沒有以前那麼方便了,但就算多走兩公里也還是希望到店裡翻一翻、看一看,這是一種情懷。

今年上高二的符同學也告訴記者,以前小區前面的路上有兩家報刊亭,這讓我們下自習晚歸的學生來說是很溫暖的。“原來的兩家報刊亭相隔也就7、800米,每次下晚自習回來看見這兩家店還亮著燈心裡就感覺很踏實,有時順便買上一本雜誌也很方便。前年開始,這兩家店也相繼消失了,感覺還有些失落。”

顧客流失嚴重 僅靠“副業”維持生計

記者走訪了海口大大小小街道上的十餘家報刊亭,發現這幾平米的店裡都有著相同之處,那就是除了報紙、雜誌之外,都有著各式各樣的“副業”存在,這些“副業”包括電動車快充設備、水果、飲料、烤腸、香菸······

海口城市“文化符號”——報刊亭現狀:經營難 “副業”多

目前,海口的書報刊亭經營比較困難,都會摻入一些副食品等進行售賣,維持生計。 人民網記者枉源 攝

“為了生活,沒有辦法。如果僅靠買報刊的話,每個月連吃飯都成問題。”在位於新大洲大道上的一家報刊亭記者瞭解到,這家報刊亭已經經營30年了,經營者吳阿姨已年過六旬,而且身患殘疾,她和丈夫共同守著這份營生維持生計。

海口城市“文化符號”——報刊亭現狀:經營難 “副業”多

由於海口市的電動自行車繁多,書報刊亭內的快充設備倒是解決了很多電動車因缺電造成的困擾。 枉源攝

“現在一份報紙一塊錢,我們每賣出一份報紙掙兩毛五分錢,看報紙的人少了,一天最多也就能賣20份左右,像這樣是根本沒有辦法生活的,還是需要賣一些別的東西來增加收入。”吳阿姨告訴記者,雖然別的東西賺錢更多一些,但她們還是沒有放棄原來的“行業”,經營了30多年,為的也是讓那些老顧客還能按照自己的習慣定時來買上一份報紙或者雜誌,雖然量不大,也不掙錢,但至少還是一份堅持。

海口城市“文化符號”——報刊亭現狀:經營難 “副業”多

書報刊亭內的快充設備倒是解決了很多電動車因缺電造成的困擾。 人民網記者枉源 攝

記者也隨機在兩個不同的報刊亭分別蹲守兩個小時發現,其中一家報刊亭共計售賣出兩份報紙、三瓶礦泉水和一包香菸;另一家報刊亭則有隻有三輛電動車進行快速充電和售出一瓶飲料,報紙和雜誌一份也沒有售出。

不可否認,網絡的飛速發展對傳統的閱讀習慣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客源的流失讓這些報刊亭的生存也面臨極大威脅。如何能讓這些城市街頭的“文化符號”重煥生機,讓那些堅守報刊亭的經營者們生活穩定,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社會問題。

希望這一抹充滿文化魅力的城市風景線不會消失,而是更好地為那些心存情懷的閱讀愛好者們營造一個文化驛站、一個心靈港灣,也為這個城市,留下充滿人情味的無限美好與遐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