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

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

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视察广东时,要求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

海珠区作为广州的老城区,曾经的老工业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工业厂房等历史低效用地多,依附的产业资源消耗高、附加价值低,要实现“老城区新活力”,就要通过空间再生产,实现价值创新、产城互动,推动城区“逆生长”。我们以打造海珠创新岛为重点,扭住产业这个核心关键,处理好“老”和“新”的关系,纵向提升发展能级,横向带动区域转型,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

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

破解“取舍”难题,拓宽高质量发展空间

抓产业导向。只有符合城区特质,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城区才会有持续的“新活力”。为此,我们围绕产业这一核心,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舍掉”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产业,明确产业“负面清单”,加快更新改造,统筹推进落实“散乱污”场所整治、黑臭水体治理、违法建设拆除等重点工作,有力有序疏解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村级工业园等非中心城区的功能,通过“破”把老城区的空间腾出来。“取向”发展符合现代化中心城区定位的产业,瞄准高端高新,重点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商务、科技服务、现代商贸会展、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带动人才、资本落地,通过“立”把新活力的产业导进来,不断迸发新动能。

抓空间拓展。空间再生产是解决城区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而

“三旧”改造则是空间再生产的关键方式,也是城区“抗衰老”的良药。目前,全区共有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国有企业旧厂房、村社集体旧物业、商务楼宇正在或已经改造成为科技创新园区,已打造了UP+智谷、唯品同创汇、M+创工场等一批品牌创新园区。随着旧村旧厂的改造、新建筑群的壮大,海珠区如今平均80年楼龄的建筑数量显著下降,不断腾出空间发展年轻的、朝阳型、创新型的产业,并以此吸引年轻的人口,进而呈现建筑更年轻、人口更年轻、城区更年轻的态势,最终实现“逆生长”。

抓创新活力。海珠区抓住企业这一创新的主体、技术的载体,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2017年全区R&D投入强度达3.02%,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48%)。2018年,全区发明专利申请3716件,增长54.1%;专利授权5163件,增长64.6%;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700家,被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发挥金融作为科技创新翅膀的作用,通过出台全国首创的科技型初创企业集中性投资后补助、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等政策,打造广州首个创投小镇,大力促进科技、金融和产业融合发展。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广东云栖大会、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创新发展大会及创投论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先后举办,创新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

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

做好“集聚”文章,构建“一区一谷一湾”创新岛格局

“一区”是琶洲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作为省、市层面全力支持建设的对接大湾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重要区域,琶洲正积极争取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落地,高标准谋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平台、国家互联网创业创新示范区。同时,依据企业成长轨迹,定制梯队计划,力争培育出传承创新特质的本土“独角兽”。目前,琶洲加快集聚数字企业、数字技术人才,

已引入了腾讯、阿里、国美、唯品会等一大批数字经济领军企业,总投资超过700亿元,初步形成以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一谷”是中大国际创新谷。立足中大纺织商圈商贸活力强的特点和中山大学科技创新优势,逐步推动规划建设中大国际创新谷,推进业态创新、市场创新、服务创新,推动商圈向全球时尚中心转型,将来形成全球知名、辐射湾区、引领核心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创业高端平台和服务枢纽。去年中大国际创新谷正式挂牌,启动园区已遴选进驻首批10个IAB项目,科大讯飞A.I.创新产业园改造建设稳步推进。

“一湾”是海珠创新湾。包含后航道20.5公里的滨水岸线,毗邻大学城、生物岛、海珠湿地等功能板块,原状主要是工业旧厂房和城中村,将建设成为集科技创新、高端商务、文化展示、观光旅游、优质生活的粤港澳大湾区滨水新地标。目前,海珠创新湾片区控规已公布实施,中交总部、中海启迪等落户项目正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作为“一湾”的主阵地,沥滘城中村整村改造正稳步推进,其规划总用地151.42万平方米,建设总量达436万平方米,是海珠改造面积最大的城中村,面积相当于珠江新城的2/3。

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

练好“软件”内功,营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营造竞争力强的政策环境。坚持以政策又少又好为导向,下决心突破惯性束缚,多做制度“减法”,实现化繁为简。围绕区的主导产业,在广州2019年投资年会上发布了“海珠创新岛十八条”,对原有的26部306项经济政策进行大幅“瘦身”和提升,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财政资金集聚在创新上,建立了简明高效、含金量高的产业政策体系,通过政策配套支撑发展转变,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比较优势,真正突出引领效应和促进发展效果。

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

提升宜居宜业的活力城区。坚持企业需求导向,扎实推进深化审批服务便利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改革,完善“首席服务官”制度,用干部辛苦一点,换取企业轻松一点、老百姓高兴一点。海珠区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获评优秀等级,综合排名全省第一,荣获中国营商环境创新奖。着力优化人居环境,扎实开展海珠湿地提质、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海珠区招商引资提供了“金字”招牌。

扩大高层次人才的供给。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将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把吸引和留住人才放在首位。组建海珠高层次人才联盟,建立健全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评定和奖励方式,完善人才落地服务。仅2018年就办理人才绿卡122张,利用国有物业筹集近100套人才公寓,设立境外人才和境外创新创业团队专项扶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推动琶洲成为广州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核心区。

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

来源 | 海珠区委改革办

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
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