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發薪日上色彩照 抱著成捆的鈔票毫不開心 萬元大鈔不值錢


1935年11月3日,國民政府頒佈《財政改革幣制令》,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行法幣改革。

法幣改革後,白銀收歸國有,法幣與白銀完全脫鉤,廢除了中國千百年實施的銀本位制。

所以從法幣改革開始,物價便一直在溫和的上漲。但到了1937年盧溝橋事變以後,隨著大片的國土淪喪,國民政府原本控制下的關稅、鹽稅、統稅幾乎完全失控,政府財政來源枯竭。

同時抗日戰爭和後方建設也需要政府大量貨幣,在沒有增加稅收來源的情況下,只能通過大量發行紙幣,來滿足軍事、財政和經濟的需要,從此法幣踏上了一條通貨膨脹的不歸路。

到1945年法幣的發行量已經高達5569億元,比1937年的時候增加了360倍,物價則上漲了87000倍。

但這僅僅是開始,抗戰勝利後和談破裂,更大規模的惡性通膨隨之而來,直接將法幣的發行量和物價推到了天文數字。

到1948年8月,金圓券取代法幣時,法幣的發行量已經達到了663萬億,相當於1937年時的47萬倍,物價更是上漲了3492萬倍。

鈔票的面值也從50、1000、2000迅速的增加,印刷法幣的紙張也越來越大。

曾有人感嘆手握萬元大鈔就如同廢紙一張,但他萬萬沒想到,要不了多久,手裡拿著億元鈔票也同樣不值錢。

1948年8月19日,當時一斤豬肉的價格為140萬元,比起1936年的時候漲了500萬倍。

當時郵寄一封信,就需要在信封上貼200枚票值萬元的郵票。筆者收藏的民國時期的郵票中就有不少因為物價飛漲,在郵票上面臨時加蓋“改值十萬元”。

因此當時每當發工資的時候,人們手裡拿著成捆的法幣甚至用麻袋來裝,但並沒有多少人面露喜色。因為這些錢到手上,如果不能以最快的速度用出去,過不上幾天也許就又如同廢紙一樣。所以在當時交易中人們因為法幣貶值太快,已經很難使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