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复仇者联盟4》天价电影票事件?是否合理?

植大大研究院


下面内容,隔夜君将会从《复联4》高票价事件的始末过程,包括国家电影局曾作出的整治举动以及票房总额屡屡刷新新高,还有部分经济学原理来给大伙详细的剖析这件事情---

四月份的影视圈无疑是相当精彩的,我们除了看到《沙赞》《调音师》《祈祷落幕时》《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等等佳作的上映之外,我们还几乎整整一个月时间都能够在微博热搜榜单上方看到《复仇者联盟4》的身影。

可别以为都是些关于网友们探讨剧情的话题哦,不是的,相反这系列话题似乎也并无太多人关注,而真正刷上热搜的却是有关“《复联4》高额票价”的相关资讯---

2019年4月24日凌晨12点国内电影院便会同步首发《复联4》正片了,然而一众电影院却趁着这趟热潮将首映票价拖拽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刷新出了高达数百元,乃至上千元的价码,让一众消费者嗷嗷叫苦。

时间到来4月中旬,面对着消费者的怨恨国家电影局也全力出手整治了---

“难免坐地起价,但收获票房不是收割韭菜,光影世界的门槛不能够被任性抬高,吃相难看”

人民日报的这条社评发出后不久,相关的处罚规定便颁布了:各大电影院不能够收取超过10%票价的服务费,否则在检查的时候会被禁制下载播放钥匙。

这样的规定显然是能够博取到不少消费者赞赏的,也让相当一部分的电影院做出了差价退回的决定。

不妨看看网友的评价吧---

“监管理应如此,高票价行为一次不禁以后随便上天,这都是资本家榨取利润的手段,觉得没问题的消费者都是奴性成瘾的体现”

“有一次就有无数次,必须打击,支持国家做法”。

显然,从上方两条评论中可以看到网友对于高票价事件是带有着极度憎恶的情绪。

那事情的发展又是怎样的呢?在相关部门的严控之后,各大影院的票价是否有所收敛了?

确实不假,就拿隔夜君家门口的电影院来看,《复联4》票价已经从刚开始销售时的168元,降价到现在的140+元了,足足近30块的降幅,相信也让不少前期购票者感到不少的愤怒吧?

毕竟在这件事情上方我们并无收到电影院的退差价通知呢,那是否说明隔夜君家门口的这家电影罔顾警告,势要通过铤而走险的方式攫取利润的最大化呢?

一开始我确实有不少疑惑的,但随着《复联4》预售总额从一个星期前的3亿元,还能够获得将近一倍的增幅,到来当下的“5亿”元票房总额之后,我似乎明白到了一个道理---

“《复联4》电影票的天价现象并非商家的行为,而是消费者推举创造的”

觉得反直觉?觉得这个结论有点不可理喻?觉得隔夜君就是在罔顾事实证据在自圆其说?

毕竟你们看,相关部门重拳整治了,电影院做出降价行为了,然后消费者进场购买了,不应该是一件逻辑自洽的因果链吗?

但隔夜君要说的是:现在以优惠价格购买电影票的用户所能够获得观影席位会与一个星期前的那批消费者所购买到的位置一样吗?一般情况下电影购买者会去购买前三排的席位吗?尤其在IMAX此等巨幕的院厅当中,理应更加不可想象吧?

140+元票价对应的电影厅可选位置...

那如此说来,这所谓的优惠降价,究竟是电影院迫于政策压力所作出的举措反馈,还是为了尽可能销售首映席位而做出的价格调节呢?

就冲着“票价降幅也就20-30块”这样的幅度来说,隔夜君可以断言,这也仅仅只是电影院的自发行径罢了。

站在这个基础认识之上再来看看上面提到的“部分网友将愿意支付高价购买《复联4》的消费者称之为奴性成瘾”的现象,我们基本也能够做出“愚昧”的判定---

“这究竟是何等的看轻了‘高票价’所可能给商家带来的竞争力消弭的代价呢!”

在经济学的理论当中,亘古烁今都有着一条铁一般的定律:供给-需求定律

---在它的描述下,一件商品的价格上升之后,就会使得这件商品的需求量降低。

请务必记得,这个经济学模型是建立在理想状态之下,那就是这件商品的数量能够得到了充分的补充(并非指某一时刻会出现无限的数量,而是指代每一时刻都能够刚刚满足需求者的购买量),同时也被充分的需求者所感知和依赖(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除了这款商品之外暂无其他的替代品)。

这种理想情况会在现实出现吗?如果不会,那为何又称之为亘古烁今呢?

其实其中的重点就在于“代价”二字上---理想模型当中价格上升会带来“销量下降”的代价,而在现实生活中,价格的上升则会造成整个商家的竞争力消弭。

“竞争力”是一种粗犷的说法,但也正因为如此般泛指我们才能够将诸如“价格”“服务”“科技含量”“品牌形象”等等一系列在商业竞争当中能够为消费者所感知,并依据其来选择的事物通通都涵盖于其中,进行最为科学的讨论。

是的,隔夜君必须承认,如果一件商品除了价格之外的因素都做的足够好,那么即便价格依旧保持高位,也同样能够获得数量不菲的用户青睐---比方说手机界的苹果公司,每台手机的溢价都不是安卓手机品牌能够媲美的。

但这已经是后话了,并且这种通过其它因素来补救商家综合竞争力的举措不也正正说明“高售价”可能对商品竞争力的影响吗?

如此说来,一众电影院将票价抬升的行为不就是一种粗暴的通过自我伤害来获得利润的方式吗?

当然,内容至此相信有不少网友会表以出“对呀,邪恶的商家们就是联合在一起共同将票价抬升的嘛,这是他们共同谋划的阴谋诡计”

在经济学上对于商家联合起来进行垄断性经营的现象存有着一个专有名词:“卡特尔”

那是否真是一场阴谋呢?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组数据:

从2012年-2017年这六年期间,全国影院的数量从3680间,一直蹿升到了1W+数量,而银幕数量也从12年的1.3W块,达到了17年时候的突破5块万数量。

并且截至目前为止,全国电影院的上座率平均下来也就只有11.32%而已,较比起15年的数据足足少了6个百分点,而且电影院平均每天的单厅销售额也就只有3000元罢了。在分析机构看来这是六年以来的行业最低点,也造成了许多影院入不敷出的处况。

用一句话归纳: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已经逐渐遇冷了,入局院线行业的大多数玩家们都只剩下伤痕累累的躯体,在勉强的苟活着。

站在这样一个壮烈无情的市场境况之下,你们说如今在场的院线玩家真不想在别人家正在“抬高票价,自缚手脚”的时候,给它们送上一记漂亮的营销绝杀吗?(譬如电影票价不仅不提升,反而还能够以半价购买爆米花套餐)。

但为何截至今日都未能看到任何一家电影院采取此等举措?

“愚蠢?无知?”这只是怼人用的情绪化用语而已,对事情的本质是不带有任何的解释效用的。现实的情况不应该是商家们已经有多年的经营院线的行业经验了,他们明确知道哪些是“消费者真正需求的,哪些只是消费的情绪化观念”而已。<strong>

也就是说,或许在《复联4》电影票价格上真的给予了足够的优惠,那确实能够收获到不少的赞誉以及爆棚的观影人数,但这并不会给予这家电影院带来足够强烈的“长期竞争力的加持”---在《复联4》落幕后,观众往后的电影该去哪看还是去哪看,该不来你这里,还是不会来你这里。

那站在这样一个行业共识之上,影院商家又为何要给予你们这群冷漠无情的消费者优惠呢?

再来,我们继续给予上面提到的“提高《复联4》电影票价格,才是商家认为的能够获取最佳长期竞争力的方法”这一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看相关部门的打压行为---

这究竟是要干嘛?是维护消费者利益,还是好让如今已然出现大面积入不敷出的电影院市场进入到“快速淘汰”的局面呢?

本来院方通过对市场的感知,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洞察,能够特意安排一两场热门电影来攫取高收益,并用此来继续维持电影院的经营,但如今这样的做法被扼杀了,真正能够存留下来的也就只有排列在头部的零星几位大玩家罢了。

那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情况?你们觉得已经占据了稳定市场占有率的大玩家们会否做出这样的商定呢---

“不如来分分天下吧”

我们还可能有9块9,19元9的电影票吗?如果普通银幕也都能够让我赚得盆满钵满了(毕竟我统治的片区,消费者根本没其它选择了),那我还有必要引入所谓的IMAX,杜比声响等等配置吗?

甘愿花费高价格去购买《复联4》电影票就是一种“奴性成瘾”的体现?

说出这句话的朋友究竟是何等的愚昧无知,何等的目光短浅,究竟是将现代商业的成败看得何其的轻而易举啊!

最后

“你行你上”这句话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被看作为不理性的话语,毕竟评价一件商品,一部电影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以及决定他们失败的因素也同样是各式各样的。

所以即便我们真不能够拍出一部高分电影,但我们还是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言论自由权利去予以这部创作在某某方面存在的糟粕。

比方说《流浪地球》确实票房高企了,特效也能够称之为数一数二的国产电影存在了。但是,若真将它视作为一部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来看待,那剧情方面未免就稍显稚嫩---对比起原作删减得实在太厉害,最惊心动魄的人性黑暗剧情全都抹杀殆尽了。

但烦请记得,点评是一定要依据客观实在的事实来做出判断的,而非仅仅出于爽一下嘴舌的情绪化态度来予以唾沫喷击的。

连基本的市场规律,经济学常识都不知道,也胆敢在那里喷吐责备的狂言,那面对这样的网友,难道我们不应该给予他们一句警醒式的回复吗:

经营电影院?你行你上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