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而退--畢再遇金蟾脫殼。

全身而退--畢再遇金蟾脫殼。

在面對危機時,要謀取全身而退之道,而金蟬脫殼的計謀,退而自保的最佳選擇。在這個計謀中,設局一定要巧妙,定塑假象造出逼真的效果,使敵人被假象迷惑,從而做出錯誤的判為自己順利轉移贏得充足的時間。

金蟬脫殼其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只下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從面撤退或轉移,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宋朝大將畢再遇就具用這方法保存了自己的實力。

公元1206年五月,兩淮大地陰雨連綿,在一片泥濘中,十萬宋朝正規軍在金軍鐵騎的追擊中,如潮水般狼狽而逃。在這漫山滴野的大潰散中,唯有一支軍隊,軍容嚴整,氣勢如虎,於驚濤駭浪中溯游而上,一杆大旗在血雨腥風中獵獵作響。旗上書“畢將軍”三個大字,旗下將領短小精悍,披頭散髮,戴鐵兜鍪、鬼面具,膀下黑色寶馬神駿異常,麾下勇土無不以一當百,在戰場上揮灑“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氣概。這位勇冠三軍的將領就是南宋名將畢再遇。

畢再遇的父親畢進為岳飛部將。他以父蔭人侍衛馬軍司,“以拳力聞”,曾經受到宋孝宗召見,被賜戰袍。虎父無犬子,他也是南宋抗金名將,且在戰場上足智多謀,經常布奇局,使奇計擊退敵人:

宋朝開禧年間,金兵屢犯中原。畢再遇率兵與金軍對壘,雖打了幾次勝仗,但久戰不決。金兵又調集數萬精銳騎兵,要與宋軍決戰。面此時的宋軍只有幾千人馬,如果與金軍決戰,必敗無疑。畢再遇為了保存實力,準備暫時撇退。

那時金軍已經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軍撒退,肯定會追擊,那樣,宋軍損失一定慘重。畢再遇苦苦思索如何巧妙地轉移部隊。這時,只聽帳外馬蹄聲響,畢再遇受到啟發,計上心來,於是秘密安排起來。首先他傳令軍中,備下三天干糧,士兵們自帶身上。營帳、旗幟一律不動。又傳令手下找來幾隻活羊,將它們後腿吊起,前腿放在更鼓上,縛好。

夜深之後,畢再遇命令兵土們悄悄撤退,不許發出半點兒響動,不準點火。就這樣,-隊隊宋軍在夜幕的掩護下, 向南悄然撒退。

此時,金兵主帥想要一舉消滅畢再遇的軍隊,於是傳令附近兵馬速來增援。大軍一到,準備稍事休整,便發起攻擊。但他知道畢再遇很有智謀,必定會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尋路撒退。於是,派出多路哨兵,盯住宋營,-且有宋軍撤退的跡象, 馬上回報。

哨兵們接到命令,一個個都找好位置,向宋營窺探。只見那夜的宋軍和以前一樣,人夜後即滅燈人睡,旗幟依舊,並不時傳來“咚咚’'的更鼓聲。原來,畢再遇退兵前,已讓手下人放開羊前腿。羊被吊疼了,便四蹄掙扎,前腿蹬得更鼓“鼕鼕”直響。蹬-陣子,羊累了,便停下來。過會兒,羊又開始掙扎,更鼓就又響起來。遠遠聽了,就像有人在打更。

全身而退--畢再遇金蟾脫殼。

就這樣,更鼓響了一夜,天明時金人遠望宋營旗幟仍在,故而哨兵們也沒人去報告。等到天色大亮時,金兵主帥傳令手下,吃飽飯後全線攻擊,務必舉殲滅宋軍,活捉畢再遇。而後,他上了高坡,向宋營嘹望,以作具體部署。這時他才發現宋營了無聲息,情況十分反常,金兵主帥忙令哨兵們貼近觀察,才知道宋軍已悄然撤走,只留下了一座空營。

畢再遇用“金蟬脫殼"之計,“懸羊擊鼓” 迷惑了敵軍,在夜幕的掩護下安全轉移了自己的部隊。用兵之法常常是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變化無窮,因此在面對危機時,要謀取全身而退之道,而金蟬脫殼的計謀就是退而自保的最佳選擇。在這個計謀中,設局一定要巧妙,一定要把假象造出逼真的效果,使敵人被假象迷惑,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為自己順利轉移贏得充足的時間。

正如《鬼谷子》所說:“若欲去之, 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做什麼事情都應該像圓環樣旋轉 自如。根據客觀情況見機而行,使別人不易覺察到自己的行為。這就是保全自我,進退自如的大法則了。當然,使用這一計謀意在穩住對方,絕不是驚慌失措、消極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內容,穩住對方,使自己脫離險境,達到己方戰略目標。已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轉移的機會出擊另部分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