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在經濟大潮下的今天,一座城市,如果還保留有一片尚未拆除的老街老巷,那是一件非常值得慶幸的事。江門市蓬江區,就有幸保留著這麼一片充滿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的舊街老巷,它就是江門的發源地——墟頂街。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門城從何而來?哪裡是江門的城市原點?在江門最古老的城市中心——“33墟街”承載著許多人揮之不去的回憶!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經過歲月的沉澱,越發醇厚香濃,又似是歷經滄桑淘洗的老人,古韻悠悠,透露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行走其間,踏著青石板的腳步聲迴盪在百年老屋前,能把人們的思緒帶回遙遠的過去;細細地品味老街積澱的歷史,總會有種怦然心動的感覺。斑駁的大門訴說著歷史的滄桑,門簷上暗淡風化的青瓦也覆上了一層歲月的哀怨,而簷撐上精美的雕飾依然顯示著昔日的風華和氣派,再聽一聽那些久遠的傳說或故事,老街千百年的時光就回來了。


江門市地處珠江三角洲西部,因位於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煙墩山和江北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江門原是新會縣的一個小墟鎮,由於扼守西江下游與蓬江河 (又稱江門河)的匯合處,南走水路可達澳門、香港,背靠五邑及粵西,溯西江而上可達廣西梧州,腹地遼闊,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在元末明初,江門的先輩便在蓬萊山上開闢了一個墟場,叫做“江門墟”,因街墟在最高處,故名“墟頂街”。到16世紀已發展成為興旺的商品交易市場,至清朝康熙年間,江門更成為粵西一帶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江門設立縣丞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江門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1904年3月,正式在北街設立江門海關。

1925年,江門從新會劃出成為省轄市。

1931年撤銷市建制,復歸新會縣轄。

1951年1月又從新會縣析置江門市。後又分屬過粵中行署、肇慶專區、佛山專區管轄。此時為新會縣轄江門市。

1983年開始,江門市被定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轄江海區、蓬江區、新會區(新會則由新會縣變為新會市最後變為江門市新會區)3個市轄區,並代管台山市、開平市、恩平市、鶴山市、4個縣級市,轄區範圍俗稱“五邑”。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今日的墟頂街區,包括京果街、賣雞地、餘慶裡、泰寧裡(缸瓦地)、接龍里、東南盛街(餈街)、安龍里(豬仔墟)、紅花社等地方。這些至今仍沿用或常被人提起的舊時地名,既樸實又充滿趣味,散發出濃厚的歷史韻味和地方特色。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作為江門發源地的墟頂街區,最早對外交往的窗口之一,就是連接這條石階梯的碼頭:水埗頭。五百多年前,石級下面還是汪洋一片,江門河的波濤可以一直盪漾到此處的,因此許多從水路趕墟的,必撐船到“水埗頭”後再棄船登岸,一船船的貨物也是在這個小埗頭運上岸,在此集散,再通過這一條石階直通墟頂,供給著八方來客和附近的村民。想當年,這裡渡船雲集、人聲鼎沸,絕對的繁盛之地。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今天的水埗頭石階共33級,沿著石階拾級而上,便可到達昔日商業繁盛的墟頂街。明朝大儒陳白沙先生有首五言律詩《江門墟》生動地記載了五百多年前江門墟頂街的雛形:“十步一茅椽,非村非市廛。行人思店飯,過鳥避墟煙。日漾紅雲島,魚翻黃葉川。誰為問津者,莫上趁墟船。”解讀一下就是:我們的先輩在墟頂街一帶用茅草架搭起了店鋪,開闢了一個叫“江門墟”的墟場,它既非村落也未達到商肆集中的地步。趁墟者大多都是扒艇或乘搭墟船而來,經水埗頭上岸交易。在墟場餓了要尋食店一點都不難,這裡有不少食店。每蓬墟日,墟上空煙雲繚繞,濃重得連過鳥也識得要回避。墟場人頭雲湧,在日光的照射盪漾中影紅了整個墟場。買賣的主要有海鮮、毛雞、生豬、豬苗、缸瓦等日常所需商品,特別是海鮮比鋪滿地上的黃葉還多,貨源像河川一樣川流不息,這是哪裡來的呢?請君去問停在水埗頭的漁船和趁墟的船主吧。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踏著無數行人走過的階梯石級走進墟頂街區,舊街小巷裡都泛著老江門昨日的畫卷。在夕陽的餘輝下,我在幽深曲折、四通八達的巷道里左穿右插,漫步走過一條條還溫存著江門那些年印記的舊街老巷,安靜是它給我最深刻的感受,雖然被外面的商業街重重包圍,但這裡沒有沾到一點都市的喧鬧感覺,除了偶有買菜歸來的阿婆從身邊淡然走過,或偶爾有輛摩托車擦身而過,行人不多,三三兩兩的老人坐在巷裡或在樹蔭下聊天、看報紙,交織成一幅悠閒地道的老城區風情。或許,墟頂街區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現在是以自己安詳的姿態向人們訴說遠去的故事,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滄桑變遷。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政府部門在每一個景點入口處的老房子牆上,懸掛一塊古銅色的介紹牌,介紹這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南國的初春鬱鬱蔥蔥,墟頂街區的這些尋常巷陌就象這花紅樹綠,不管春夏秋冬,依舊充滿生機和活力。


看遠處的風景,是高樓大廈的背影,已鉛華盡去的墟頂街區,在這片沃地上,哺育了一代代江門人,今天依然生機勃勃,看眼前這間開了幾十年的小食店,正高朋滿座。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墟頂原來最大的墟場就在在大榕樹附近,現衛生所的位置。置身墟頂街區,有一種別樣的感覺,這裡沒有外圍街道的喧囂與繁華,只擁有其他地方難以替代的獨特歷史文化,看優哉遊哉優悠哉的居民,一片安寧祥和的景象。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500多年的這條古街,婉轉悠長,它承載過多少熙來攘往的八方賓客?散落多少纏綿細語?流傳了多少離別和重逢的故事?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穿過賣雞地,繼續前行,會看到一個石碑門樓,上面鏨刻著“餘慶裡”三個字,這裡就是民國時期的高檔小區。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餘慶裡,位於墟頂片區中部,墟市的興盛,促成墟頂地區商業的繁榮,於是在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年),朝廷核准新會縣在江門墟頂街區設立縣丞署(“縣丞”即副縣長職位,“署”即辦理公務的機關)。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縣衙所在地就座落在餘慶裡,直到辛亥革命後清廷滅亡,縣丞署由民族企業餘慶公司買下,並在縣丞署遺址上劃分了四巷三排的裡坊格局,按統一每幢兩層兩戶高低相同,屋內佈局一致,外觀設計和巷道劃一的規格來造住房,共三十多間房屋,並將該片區命名為餘慶裡。因建築質量的保障、合理的住宅規劃方案以及良好的治安環境,此地成為當時江門最高檔的住宅區。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時光荏苒,經過百年歲月的洗禮,曾經象徵著富貴榮耀的“餘慶裡”青磚大屋,作為歷史見證如今依舊佇立在那,依舊保留了其三排四巷的格局,只是那斑駁的牆體、泛著暗啞光芒的木質趟櫳門,在提醒著我們這是百年老屋,這裡的每一堵牆,每一塊磚瓦,甚至每一扇門,都有著自己的故事。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穿越幾個世紀的風雨而走到現在的墟頂街區,生活氣息依然濃厚,商業活動依然活躍,特別是一些傳統的老字號老技藝依然可以在這裡覓到蹤跡。而位於賣雞地入口對面的鄭師傅綠豆餅是蓬江家喻戶曉的老字號,出品以皮酥餡靚著稱,現在江門已有多家分店,而總店始終堅守在墟頂街區的腹地。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水陸交通的暢順便利,促成江門的迅速發展,特別是江門正式闢為對外通商口岸和新寧鐵路通車後,蓬江河岸的洋貨行、米鋪、金銀鋪、酒樓、當鋪、煙館林立,生意非常興隆,許多外商也在這裡開設商行,商業一片繁榮。於是,便有了石灣直街、啟明裡、南芬裡,從長堤路到蓬萊路,從躍進路到勝利路,一片片街區,江門就這麼發展壯大。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石灣直街表面看起來就是一條普通的老街,想不出它有什麼令人驚豔的地方,但當我們放下浮躁,去親近它,去聆聽老人們的述說時,才發現這裡原來也有過官商雲集、熙來攘往的繁華,雖然這種繁華已經消逝的,足以令我們刮目相看。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據資料顯示,古老的石灣直街,曾經是集政治、經濟、宗教中心於一身的“黃金寶地”。在石灣直街的盡頭,有一個掛著紅五星的牌坊,這裡面就是石灣直街最有歷史底蘊的一片土地:這裡曾是江門六大古廟之一石灣廟的舊址,辛亥革命期間曾於此街設立江門商團公所,在1925年江門首次設為省轄市之後市政府就設在石灣廟內,雖然在1931年,省政府以江門人口不足10萬人規模過小不宜設市為由,撤消江門市級建制。當時新會縣縣長沈秉強,以會城河道淺窄、交通不便為由,將縣政府遷到江門石灣廟,江門石灣街又成為新會縣的政治中心(後因故於1937年才將新會縣府由江門石灣廟遷返會城),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江門時又是日軍駐軍所在地。解放後,石灣廟因有高大的圍牆,又被政府改造成江門看守所。也正因為此,當年各行各業都在石灣直街發展,江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封建性壟斷組織“油糖會館”就在石灣直街的明德坊。

據《新會縣誌》介紹,油糖會館是由江門24家油糖業批發商於乾隆年間在石灣村興建。他們壟斷了油和糖這兩宗民生日用必需品在江門的批發權,壟斷地位一直持續到抗日戰爭之前,共200年之久。這足以說明當時石灣街經濟的繁榮,可惜從江門名寺到政治中心,最後還用做看守所,無論是何種角色,當年的建築都被拆除殆盡,只有門口的五星和高處的瞭望塔,還保留著一點當年的威嚴。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而在朝陽下散發著魅惑光彩的老街,在經歷歲月的風風雨雨後,在雕花的石柱拱門中,依然保整齊劃一的騎樓建築,訴說著曾經的繁華。

老街老巷就像陳年老酒,這裡是江門的發源地


這些被各色腳步磨得光滑的青石條、麻石板也在訴說著城市變遷的歷史,只可惜位於明德坊內的油糖會館已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末被拆除了。


如今的石灣直街依然安安靜靜地繼續流淌在歲月的河流中,就如同綿延不斷的古老故事,在安靜中穿插著許多時光的片段,在恍惚中定格瞬間的餘光,就連街中的這一口承載過無數喧囂歲月的古井也在幻映著歷史的回放。


蘊味淳厚的街巷,刻滿歲月痕跡的古屋石路,青藤不經意間,爬滿了圍牆,綠葉用生長的力量,為這條古舊的老街帶來生機與活力。


當年的啟明裡和南芬裡這一片老式建築群,是民國時期繼“餘慶裡”之後的又一高檔小區。這裡的房子全是木石結構,以青磚堆砌,而門、梁等則是木料。這樣的房屋,整體輕巧通透,淡雅素淨而又端莊大氣,既有中式的古典底蘊,又有西方文化的浪漫,猶如一位身著西式禮服裙的中國女子,眉眼裡卻盡是中國的山水,那一眼的風情,是如水的柔,是精緻的雅。


寶和按當鋪現在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牆上有簡單的文字介紹:寶和按當鋪舊址——該建築建於民國期間,佔地面積130平方米,建築分為3層,高約14.5米,用極其堅固的花崗岩石、紅砂岩石、青磚砌築,底層牆體有半米之厚,單簷布瓦硬山頂,防禦性長條射擊小窗眼鑲嵌在上下3層的石條中,俗稱“石屎樓”,建築結構十分牢固,就算再高明的竊賊也無從下手。寶和按當鋪,與位於市區東南勝街54號的永安按當鋪,均是民國期間江門地區12家著名當鋪之一。現在,重樓早已深鎖當年繁華。


在江門,有像寶和按當鋪一樣不變的歷史,也有著不斷更新的面貌。從“城市原點”的墟頂街區到長堤騎樓,江門的發展正式開上高速公路,駛向現代城市的星光大道。長堤風貌街,就是江門市老商業區高速發展最好的見證。


這裡幾乎都是獨具嶺南特色的“騎樓”建築群,大多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而且大部分都是當年的華僑投資興建的。華僑在海外辛辛苦苦賺到一些錢後,因看好江門水陸交通的四通八達和長堤的市場前景,懷著熱忱回鄉投資創業,興辦商鋪、旅店、酒樓等服務業,他們既帶回了國外先進的經營理念,也把各國的建築風格帶到江門,與嶺南建築風格相融合:代表東方傳統風格的浮雕、“滿洲窗”和西式的羅馬柱、各種精巧的雕花、壁畫等元素碰撞在一起,既有嶺南建築風格的實用,又有西洋風格的建築美,形成了長堤騎樓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獨具嶺南“僑味”特色。


作為江門的商業老區,長堤風貌街鼎盛時期,農貿副食、商業、銀號金鋪、醫館、餐飲娛樂旅業、物流等等都做得風生水起,超級繁榮。


漫步在長堤街區,看那些與嶺南騎樓融合得恰到好處的高高的柱廊、圓圓的拱券,眼前就如同鋪開了一幅連接歷史和現實的畫卷,這裡既保留著昨日的舊風情,也有著今天的新時尚,讓人有一種從曾經造就了無數繁華舊夢的騎樓建築文化裡瀰漫開來的悠然閒適的風情與浪漫。曾經的江門,因它們而風光無限、神采飛揚,如今的江門,因它們而厚重沉穩、氣質非凡。


這些歷經一個世紀風雨洗禮依然保存完整的騎樓群,綠樹襯著灰牆,略過沿街鱗次櫛比的服飾店、五金店、古玩店朝上看,有一大批如“中華酒店”、“大德行”、“有成行”、“永利公司”等舊時招牌依然清晰可見,透過這些老字號,依舊能觸摸到昨日這裡中西交融、商旅輻輳的風光與輝煌。


其中當年的“中華酒店”,由當時的108個股東集資7萬多塊大洋修建, 1929年建成,是民國時期江門最豪華、最高檔的酒店,很多老江門人的夢想就是在這裡吃上一頓飯。酒店用的是象牙筷子、銀器和精緻的瓷器,在海外華僑中聲名頗盛,生意十分興隆。


商貿活躍,商賈雲集的長堤,當然少不了鶯歌燕舞:中華戲院,“太白酒樓”、“一壺軒”、“杏花樓”茶樓,“百樂門”、“愉園”舞廳,“佛亦動心”青樓,“蝴蝶談話室”鴉片煙館等,在河面上也滿是“亞銀花艇”的情色小艇。“燈紅酒綠,夜夜笙歌”是當時長堤街區的真實寫照,繁華的景象一直持續到抗日戰爭爆發。


長堤騎樓,刻滿江門僑輩的印記,見證江門百年的滄桑;長堤騎樓,同樣刻滿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屹立在江門市區長堤風貌街上的幾座銅像,淋漓盡致地描繪了江門的歷史文化:

雕塑故事

《金山伯》雕塑以華僑回鄉為題材,表現僑鄉典型人物“金山伯”回鄉,親人迎接到長堤,一家人其樂融融共享天倫的情景。少小離家的“金山伯”,到外國“淘金”,在外漂泊數十年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原本是一個精明強幹的小夥子,現在已變成了華髮銀鬚,手拄柺杖的滄桑老人,真正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只見金山伯雖然一身揹帶西裝和尖頭皮鞋,散發著西式洋味的裝束,依然難掩他一臉的憨厚和淳樸,與身穿長袍和圓口布鞋依然土裡土氣的鄉親,形成鮮明的對比。當他和前來迎接的親人們見面的時候,雙方都有說不盡的喜悅、歡快和驚異。一個兄弟一手攙扶著金山伯,一手四處指點,似乎在敘述家鄉的變化,以喚起金山伯對年輕時的記憶;另一位懷抱幼兒的大嫂,在和金山伯打招呼的同時,懷裡的孩子,已經調皮地伸出手,好奇地拉扯著金山伯的銀鬚,還有一位大孩子則躲在大嫂的背後,表現出見了陌生人的羞澀,這是僑鄉特有的也是司空見慣的悲歡離合的生活場面。


《三桁瓦》這組著重表現刀具作坊的店主師傅、小學徒、女主人、購買刀具者的表情神態的雕塑,形象生動地向世人“講述”著“三桁瓦”的前世今生:清朝光緒年間,開平人餘福在水埗頭附近設店煅小刀等利器,因店鋪狹窄,故店號取名“三桁瓦”,產品亦以“三桁瓦”作標記。當時狗山腳(蓬萊山)雪峰寺僧人練習武術,曾向該店定製刀劍,店主餘福也跟僧人習武,三桁瓦利器因此聲名遠播。後來陸續開設三鏗瓦正鋪、三桁瓦老鋪、三桁瓦支店等店鋪。解放後曾併入合作經營,1985年變為江門市三桁瓦廚房設備工業公司。“三桁瓦”從民國到當下,幾經風雨,現在早已實現機械化規模生產,成為江門的商業品牌標誌。


《書接上一回》雕塑,以民間說書藝術為題材。說書,本地人稱之為“講古佬”。在過去,這是老百姓十分喜愛的文化生活。蓬江河岸,榕樹底下,也是最適宜說書的場所。這組群雕裡的每個人都神態逼真:講古佬口若懸河,吐沫橫飛,總是以“書接上一回”開始,以“且聽下回分解”作結。大嬸、小孩、苦力工、老伯、學生等各式聽書的人聚精會神,興致盎然。


《過大秤》雕塑,以市場交易為題材,表現長堤昔日繁榮的商業活動。這組群雕正表現了兩個男人抬著沉重的香蕉,其中光頭男人右手離秤,和顏悅色地報重量斤數,一旁的婦女在仔細看秤。這組雕塑表現出買賣公平,童叟不欺的交易規則,令人聯想江門墟昔日興旺繁忙的交易場景。據介紹:抬著一大梱香蕉的兩個人,一個是掌秤人,一個是買主,而站在旁邊看秤的婦女是賣主。掌秤人是中介,過去市場上有專門揹著大秤和小秤的中介人,他的秤要準,給人稱東西須秤準公平,使賣主和買主都覺得公平合理,雙方高興,中介人從買賣雙方收取小費。

長堤風貌街的文化雕塑,反映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江門長堤的繁華勝景、市井風情和民間風俗,有著濃郁、質樸、純正的僑鄉民間鄉土氣息,為長堤風貌街增添無限色彩。


作為江門的發源地,曾是江門市最早的商業和文化區,承載著江門600年的發展歷史的墟頂街,見證了江門城區數百年風雨滄桑和光輝繁榮。墟頂老街和石灣直街、啟明裡、南芬裡、長樂裡、長堤老街等等共同組成的江門商業繁華地歷史文化街區,見證了江門從一個小小的墟街發展成今天的現代化城市的歷程,它們承載著一段段歷史和一座城市的發展脈絡,是城市景觀風貌中最具吸引力的內容,歷久彌新,更書寫著江門僑鄉人民“進取、勤勞、開放、包容”的精神。


生活在僑都江門,傷逝懷古、追根溯源的最佳去處,33墟街外無出其右者。徜徉其間,滿滿的全是最“江門”的味道。“33墟街”成為了我們多少個人一生的故鄉!江門人民生於斯,長於斯用一生來完美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