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机会翻身吗?

野马250010009


官渡之战前,曹操其实蛮尴尬的,北边有袁绍,南边有刘表,肘腋间的张绣,西边的关中,加上忽然出走在徐州闹独立的刘备,四面受敌。

官渡之战,袁绍大军而来,最终曹军火烧乌巢,断其粮道,奉命攻击曹操大营的张郃与高览不战而降,最终才导致了袁绍整个官渡之战的败局。

但是要说官渡之战就把袁绍集团给打趴下了,那不至于。

事实上,官渡惨败之后,袁绍集团的势力依然还是很强,虽不能再举兵伐曹,但自保还是绰绰有余的。大抵就跟赤壁之败以后的曹操一样。

但是最终导致袁绍集团迅速覆灭的原因,是袁绍的死。

势力扩张之后的袁绍,集团庞大,军队庞杂,如何指挥他们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们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先灭曹操,一统北方,再南下灭刘表、孙策、进益州灭刘璋一统天下。这是他们这个骤然庞大起来的集团,能够捆绑在一起而受袁绍节制的核心原因。

但是在袁绍军内部,其实也有几个派系,这几个派系就是自己的几个儿子。袁绍曾希望每一个儿子,各领一州之地。他这样的安排,其实也没有办法,毕竟袁绍觉得只有儿子们可以勉强信赖。

但是袁绍没有考虑到一个核心问题,即如果他死了,每一个掌握实权的儿子,都会对新的继承人形成巨大的威胁,最终导致整个集团分崩离析。世界历史上许许多多曾称霸一时的强大帝国,无不亡于政权交替时的变乱。

所以对于袁绍集团而来,第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继承人培养问题。袁绍没有预先做好培养下一代的准备,而是让儿子们都拥有自己的势力,从而导致了袁绍身死之后,被曹操逐一击破。

袁绍活着的时候,这个集团内部的诸多派系还能勉强团结,但其一死,就无法团结下去了。

同时官渡之战,给予袁绍集团最大的打击不在于军事实力上,而在与内部团结上。事实上袁绍在河北素有德政,名声很好,但遗憾的是,官渡之败带来连锁反应,内部叛乱兴起。从其回到冀州后,就马不停蹄地平定各处叛乱。当他花了两年的时间,终于搞定了叛徒后,却不幸病逝。

袁绍死后,偌大的河北被他的儿子们瓜分,随后又便宜了曹操,曹操的强大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袁绍集团之上的。

而倘若袁绍没有早死,开始着手整顿内部派系,将儿子们的权力收回来,然后培养继承人,或许还能继续跟曹操抗衡下去,毕竟曹操虽然赢了官渡之战,但实力还没有膨胀起来,在当时的情形下,最多与袁绍持平。

可惜,袁绍一是早死,二是缺乏统帅的政治素养,军事才能虽然不错,但在人才辈出的三国水平并非顶尖,这些种种因素下,最终造成了偌大的事业毁于一旦。

袁绍最后没有把握住翻身机会,就在于没有将集团整合在一起,形成如曹操那样拥有凝聚力的创业团队。所以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建设很重要,管理是一门艺术。


文话史


官渡之战,袁绍败的很惨。他的十万步兵和一万起兵几乎全军覆灭,仅八百骑随袁绍逃回了河北。但是如果要说袁绍在官渡之战后一蹶不振,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了,那也不至于。事实上,袁绍在官渡之战后,仍然还有很强的实力。再纠集一二十万人跟曹操继续打,一点问题都没有。

另一方面,曹操虽然获胜,但与袁绍长达一年多的对峙,几乎耗尽了他的内部资源。从其坑杀河北七万降卒可以看出,当时曹操粮草也很紧张,已经很难养活这些俘虏了;并且曹操谙熟韬略、用兵果决,怎会不知“趁热打铁、兵贵神速”的道理,然而其没能连续发动攻击压制袁绍,正说明了曹操当时的兵力还不足以吃掉河北四州。



先看一下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和袁绍都干了一些什么事:

公元200年

袁绍于官渡惨败,仓皇逃回河北。随后,曹操在打扫战场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自己这边的人写给袁绍的表态信。然而曹操并没有恼怒,而是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安慰本方人心。这件事在很多人看来认为这是曹操大器、豪爽的表现。但其实,曹操并没有现象中的那么豪爽大器。他当时是不敢,也不能搞事后清算。因为袁绍回到河北后,随时都可能再杀回来。曹操没有必要自乱阵脚,给袁绍可乘之机。

公元201年

河北多地见袁绍大败,纷纷造反,不过都被袁绍平定了。曹操本打算乘袁绍内乱,南征荆州刘表,以巩固后方。荀彧对曹操说: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痛打落水狗,进一步的缩小我们与袁绍的差距,没必要去征刘表。于是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又在仓亭再次大败了袁绍。然而曹操还是因为粮草问题,又退回了河南。

到了八月,袁绍决心反击曹操,他派刘备到汝南(袁绍老家),去曹操的后方捣乱,以策应自己。曹操当时在仓亭与袁绍对峙,便只派了一员部将去平乱。结果,刘备大胜曹军,逼得曹操只能亲征。最后曹操大胜,刘备南下荆州投了刘表。

公元202年

这一年是曹操与袁绍实力对比的转折年。因为袁绍在邺城,病死了。但是曹操也没有乘机攻河北,因为他也是忙的焦头烂额,情况不比袁绍好多少。

当时刘备在荆州,对曹操威胁很大。曹操派夏侯惇去征刘备,结果被刘备击败。好在刘备当时实力不够,没有进攻曹操,南线暂时稳定住了;另外,马腾在关中策动南匈奴造反,意图一起攻曹。于是曹操让钟繇到马腾处谈判,暂时缓解了西面的压力。


公元203年

袁绍死后河北大乱。他的三个儿子为了争权夺利,打的一脸狗血。曹操于是乘机向河北发动了猛攻,在黎阳城下大破袁谭、袁尚联军。袁谭、袁尚败走,退回邺城。随后曹操大军追到了邺城,曹军将领都提出要乘胜攻打邺城,但郭嘉认为:袁绍生前喜欢这两个儿子,没能决定让谁作继承人。如今他们权力相等,各有党羽辅佐。情况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势稍有缓和,就又会争权夺利。不如我们先向南进取荆州,等待他们兄弟内讧相斗之时,然后再进攻他们,可以一举平定河北。

曹操认为郭嘉说的有理,便率军退回。只留了部将贾信驻守黎阳。随后袁氏兄弟果然开始内讧,袁尚攻袁谭,袁谭敌不过,便率部投降了曹操。

公元204年

袁谭投降曹操后,袁尚继续攻他。曹操乘袁氏兄弟内战之机,猛攻袁尚老巢冀州。袁尚带兵回救,被曹操打的大败。随后曹操率军平定了整个冀州,并自任冀州牧,将他的大本营从兖州迁到了冀州。从此之后,冀州的邺城便成为为曹操的政治中心。而汉献帝所在的许都,只留少许官员。

当年年底,曹操攻袁谭,打算将袁氏一族的势力连根拔除。



公元205年

紧接上一年,曹军大败袁谭,攻占青州。袁谭出逃,被曹军追兵杀死。至此,袁氏势力基本肃清。但是袁熙、袁尚乘曹操攻袁谭之机,向北投奔了辽西乌桓。曹操率军讨伐乌桓,不给袁氏喘息之机。

袁绍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干(前一年投降了曹操)见曹操亲自征讨乌桓,冀州空虚,便扣押曹操任命的官员,派兵屯守壶关口,正式反叛了。曹操没时间打高干,便遣大将乐进、李典进击高干,然而高干拒险而守,曹军不能进。

公元206年

紧接上一年,曹操见高干死守不出,害怕长期对峙会生出事端,便暂缓攻乌桓,亲自率军进攻高干,并大破高干。高干准备逃往荆州投刘表,但被曹操任命的上洛都尉王琰捕杀。至此高干的势力被剿灭,曹操于是平定了并州。

公元207年

这一年,曹操统一了北方。他先是攻破了乌桓与袁尚的联军,接着以逸待劳,坐等辽东土皇帝公孙康将袁尚、袁熙的头颅送上。于是袁氏在河北的势力全部瓦解,袁绍的三个儿子都被弄死。

曹操在班师回朝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出了著名的《观沧海》。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其实官渡之后,袁绍与曹操的实力对比,仍然是他占有优势。如果袁绍不死,凭他的能力,凭河北四州的实力,袁绍想要坐稳河北,与曹操隔黄河而对峙,其实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如果袁绍再凭借河北的地理优势,以及曹操在河南的地理劣势。再给他三五年的时间休养生息,他还能重头再来。

但问题是,袁绍偏偏就是个脸皮薄的人。官渡一战,打的他傲气全无,其后又再次在仓亭败给了曹操同志。最后一气之下,他就挂了。而袁绍死后,直接就导致了河北四州大乱。给了曹操攻灭河北的机会。

那么,为什么官渡之战后,袁绍却会给人一种把底裤都输光了,难以翻身的错觉呢?

其实,这主要是在官渡之战后,袁绍没过多久就病死了,而他到死都没有摆脱官渡之败对他的阴影。并且他死得也是比较搞笑,按照《三国志》的相关记载,袁绍是得了抑郁症,最后被怄死了。

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忧死。——《三国志·袁绍传》

顺便说一句,从袁绍抑郁而死可以看出,这厮成不了大器。看看人家三国的当家人,哪一个不是没脸没皮的流氓?比如说曹操,当年玩张绣的婶婶,结果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挂在了宛城。而曹操这货就跟没事人一样,丝毫看不出他有什么抑郁的表现;还有刘备,一生败仗无数,在徐州下邳,在荆州长坂坡,每逢大败必然抛妻弃子,跑得比兔子都快。然后跟个没事人一样,完全没有打了败仗该有的羞愧心情。这才是真正的枭雄心态啊……


因此,回到标题中所问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后还有翻身的机会吗?

答案是:太有了!但前提是袁绍不能死。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的意义在于,缩小了袁绍与曹操的实力差距,让袁绍不敢再小瞧曹操这个对手。并且还给袁绍留下了阴影,最终让袁绍因此怄气而死。至于说官渡之战对袁绍的实力影响,这个就跟赤壁之战对于曹操的影响一样。打了大败仗,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影响。但要说袁绍在官渡把底裤都输光了,输的不能翻身了,那倒也不至于。

最后说说袁绍死后,河北为什么会立刻陷入四分五裂。这是因为袁绍是河南汝南人,他的地盘又在河北冀州。这就导致袁绍的手下谋臣武将分成了两大派:

一派是与袁绍同属河南的士人,包括来自河南颍川的郭图、许攸、辛评、辛毗兄弟、和武将淳于琼等人;

一派是河北冀州的本土士族,包括沮授、田丰、审配以及武将张郃等人;



这两派人在袁绍统治冀州前期,还能和平的相处。但两大集团在政治取向、军事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冲突,最后却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相互抨击。在官渡之战期间后,这两个地域集团的斗争仍然继续。比如,河北豪族审配当时留守邺城,他就故意找河南派代表许攸的茬,逼得许攸破口大骂,气得叛袁投降了曹操。而河北派的另一个代表张郃因为在乌巢防守上与郭图的意见不合,后者便又向袁绍进谗言,导致张郃畏惧,也临阵投降了曹操。

由以上分析可知,官渡之战,其实曹操赢得很侥幸。他取胜的真正原因是袁绍阵营的河南派与河北派的内斗,而导致的两次关键叛降。而这两大集团的矛盾冲突由来已久,在之后也没有消停。

官渡之战后,两大集团的内斗继续。由于袁绍在立储的问题上优柔寡断,于是两大派也纷纷开始站队,分别辅佐袁谭、袁尚,继续内斗。


袁绍病故后,他两个还算有才干的儿子袁谭和袁尚开始争夺河北地区统治权。河南派的郭图和辛评、辛毗兄弟支持袁谭;河北派的审配以及逢纪支持袁尚。因此袁氏兄弟的内斗,其实也是袁绍帐下两大派的争斗。最终袁氏兄弟被全部铲除,袁绍帐下的两派势力也被曹操一一收拾。


Mer86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是有机会的。

官渡之战之前,袁绍控制北方4个州主要领土。

当时汉朝只有13个州,其中3分之一在袁绍手中。

更重要的是,袁绍控制的核心州冀州因为地处北方,受黄巾之乱波及较小,人口很多,有60多万人。在赤野千里的当时,这是不可想象的。

袁绍北方的人口有100多万,而且经济比较完整,粮食供应比较足。

按照人口比例来说,袁绍可以出动10多万部队。

同时,袁绍还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不用两线作战。

他的侧后只有辽东军阀公孙渊 以及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

公孙渊兵力稀少,地盘偏僻,对袁绍没有威胁。

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当时四分五裂,分为若干部落,只能偷袭之内,不敢和袁绍撕破脸面大战。

相比袁绍,曹操就不太好。曹操虽然也占领兖州、豫州、徐州3个州加上南阳,淮南和司隶东部各郡,地盘的经济却不好,人口不多。

这些地盘就面积上来说,和袁绍差不多,但都是保守黄巾作乱的重灾区。

加上这里年年军阀混战,人口锐减七八成甚至九成。

当时曹操地盘的总人口,最多不过七八十万。根据人口比例来说,曹操可以出兵最多六七万,比袁绍少的多。

自然,曹军战斗力强,将军指挥能力也厉害,如果正面和袁绍对抗最多是略占下风,可以通过战术来弥补。

但是,曹操地盘经济很差。由于地方保守战乱和各种自然灾害,农田早已大面积荒废,农民大部分死亡。曹操为了维持军民最基本的生存,被迫让士兵不去训练而是屯田,也就是种地。

这样才能维持军队的基本粮食。

可以这么说,曹操的军粮储备困难,最多维持几个月的作战。如果时间稍长,立即出现军粮问题。

另外,曹操还有最大的问题,就是周边潜在敌人太多,包括孙权、刘表、张绣、张鲁、马腾韩遂等等,都不是弱者。

这些敌人牵制了曹操大量部队。所以,虽然曹军有六七万规模,但真正能够和袁绍决战的也就是四五万。

官渡之战,袁绍出兵10万,后方留了大概二三万,曹操出兵4万多。

结果是袁绍惨败,10万大军损失了七八万,大概只有二三万逃回北方,将领死伤和投降很多。

那么,袁绍就一定完蛋了。

当然不是。

即便逃回二三万,加上后方留守的二三万,总兵力还有四五万。这些部队,不亚于曹操可以出动攻打袁绍的大军了。

自然袁绍军队战斗力比较弱,同等数量很难打得过曹军,军事力量对比占下风。

但古代军事技术水平低,防御一方会占据非常大的优势,可以坚守城市,坚壁清野之内。

就比如公孙瓒被袁绍打垮,公孙瓒困守小小的孤城还坚持了几个月之久。

如果袁绍合理防御,在邀请少数民族乌桓、鲜卑骑兵助战,还是完全有机会打退曹军的。

后来我们看到,曹操攻打实力远弱于袁绍的乌桓部落时,也损兵折将,打了很久。

同时,在曹军远征袁绍期间,后方肯定有军阀会借机攻击。

然而,袁绍大草包却从此灰心丧气,没有安排好后事就死了。

一说,这是因为袁绍部下派系林立,北方豪强家族也不支持他。

结果就是,袁绍死后,三个儿子和外甥高干互相攻打内讧。曹操没花费什么力气,就将他们各个击破了。


萨沙


官渡之战,袁绍惨败,其十余万大军,损失总共七万余人(见《帝起居注》之曹操上书),元气大伤,冀州很多郡县也闻讯投归曹操,但袁绍毕竟根基深厚,他以审配为别驾,逢纪为护军,郭图为监军,重新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收集残部,缓缓恢复元气。

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曹操虽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暂时还不够力量吞灭袁绍。而袁绍更是以攻为守,将一支部队前突于黄河以南的仓亭渡口,严重威胁兖州重镇东阿、范县、鄄城之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曹军只得再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经短暂休整之后,于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四月一路扬兵河上,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才击破袁军,将其驱离黄河一线。可见袁军依然实力强劲。而经此一战,袁绍也获得了充足的时间稳定冀州局势,军事政治双管齐下,逐渐将冀州叛城一一收复。

由此可见,袁绍还是有机会东山再起的,只可惜他与曹操相比有个巨大的劣势,就是他年纪大了,此时应比48岁的曹操要大个近十岁,所以经不住这连番打击和操劳,结果一病不起,一命呜呼了,他的两个儿子又不争气,自相残杀,就这样曹操还花了五六年时间才彻底清除了袁氏势力。如果袁绍的年纪也和曹操刘备那样才四十多岁,北方战局恐怕还会有很多变数。


千古名将英雄梦


当然有。

官渡之战后,袁强曹弱的局面事实上并没有改变。

当时曹操所占据的兖州、豫州、司隶、徐州和淮南因为十几年的战乱、饥荒和瘟疫,人口锐减的非常厉害。可以说曹操的官渡之战,赢得非常侥幸。官渡之后,曹操依然面临着四面环敌的局面。刘备作为刘表的门户直盯曹操西南。孙权在南,西凉马腾和韩遂也是对关中地区虎视眈眈。



再看袁绍,仍然具有当时最富裕、人口最多的青冀幽并四个州,此外还有匈奴、乌丸和鲜卑的归附军,可以说官渡之战,并不影响袁绍天下第一强大的地位。


就包括人才方面,袁绍也有比曹操庞大的人力资源。当时在袁绍手下仍然有着一批又一批的名仕,在这点上,曹操仍然不如袁绍。

可以说,后来袁绍集团的崩溃,完全是袁绍自己不争气造成的。官渡之战后,袁绍的雄心壮志被全部抹平,年迈的袁绍此刻只想安静的做一条咸鱼,再不想和曹操争霸天下了。

也是因为年迈,袁绍犯了老糊涂。在刘氏的劝说下,试图立自己的小儿子袁尚接替自己的位置。作为嫡长子的袁谭自然是不会心甘情愿,而且袁绍的这一举动,也是伤了四州士族的心。袁绍活着,大家勉强还能聚在一起,一旦袁绍死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马上分裂了袁绍的家业,这样一来,袁氏集团的四个势力哪一个单独出来就都不是曹操的对手了,那最好的结局也只能是被逐个击破。


火器工坊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年鉴:

公元200年10月,官渡之战结束。

公元202年6月,袁绍病逝。

公元204年8月,曹操攻破邺城、打败袁尚,占据冀州。

公元205年正月,曹操攻破南皮,杀死袁谭,占据青州。

公元205年三月,焦触背叛袁熙,组织幽州各级军政长官,集体投降曹操。在这种背景下,曹操实现了对幽州的统治。

公元206年3月,曹操打败高干,让梁习坐镇并州,渐渐取得并州的统治权。

公元207年,袁尚、袁熙被公孙康所杀。曹袁争霸战,至此才终于结束。

从这个最基本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官渡之战后,袁绍依然占据黄河以北的青、幽、并、冀四州,曹操依然占据黄河以南兖、徐、司、豫四州,两人的实力的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而在袁绍病逝之后,曹操大约还用了五六年时间,才真正打败袁氏。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官渡之战并没有对袁绍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虽然史书上记载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坑杀袁绍投降的军队人数达七万余人,但如果袁绍真的遭受了如此重大损失,曹操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杀过黄河呢?或者趁机席卷冀州呢?

所以,当时袁绍的军队,其实绝对部分是选择了大溃逃,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又逐渐回到河北归队。也正因为这种原因,曹操虽然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但是,曹、袁之间的争霸战,也不过刚刚开始,所以并不存在袁绍如何才能翻身的说法,因为他本身就没有被曹操压制。

事实上,袁绍在官渡之战后一年多时间里,不仅强力的遏制了曹操趁胜反攻的势头,而且继续实现了自己统治范围的稳定,依然是青、幽、并、冀四州名副其实的最高统治者。如果非要说他们之间的改变,无非是以前袁绍拥有战争主动权,现在是曹操拥有战争主动权。但双方的整体实力,还是势均力敌,双方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只不过,其后没多久,袁绍突然病逝,但此时距离官渡之战已经过去一年半时间。而且,袁绍的死,与官渡之战并无直接关系。

在袁绍死后,曹操能打败袁氏,还是因为袁谭、袁尚内哄,袁谭愤怒之下请曹操出兵河北才实现的。而即便如此,曹操也用了快五六年时间才打败袁氏。如果不是因为袁氏内哄如此离谱,曹操想打败袁氏,估计还得更长的时间。

假如官渡之战一年半后,曹操突然死了,而袁绍活着,曹氏恐怕也是很难笑到最后的。所以说,官渡之战后,袁绍依然有的是机会翻盘,甚至在他死后,袁氏家族的力量,对曹操来说,任然是最大的威胁。


我是赵帅锅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起兵数十万攻打许昌,曹操以不到八万人据敌。两军相持在官渡,袁绍不听沮授之言,不等曹军粮尽自乱而冒然出击,结果遭到惨败,袁绍仅率800骑狼狈逃回河北。




但是袁绍虽遭大败,却还远未到伤筋动骨的地步。早在官渡之战爆发前,袁绍就已经据有冀州、后又夺青州、并州,建安四年(199年)袁绍于易景之战大败占据幽州的公孙瓒,至此统一河北,成为雄踞一方的霸主,有粮有钱有地,在汉末地方割据势力中,袁绍地盘最大,实力最强,官渡之战的惨败还不足以使袁绍一蹶不振。




袁绍兵败官渡之后,冀州后方发生叛乱,袁绍回到冀州平乱,准备休整人马来日卷土重来与曹操一决雌雄。但曹操并没有给袁绍喘息之机,而是携官渡之战大胜余威继续出兵河北。此时的袁绍,已经病疴日重,卧床不起。四州之地,沃野千里的河北绝不能落入曹操之手,于是,他开始安排后事,可是这一次,连天公都不助袁氏,最后一次的翻盘机会,同样断送于袁绍自己之手。




袁绍共有三子,长子袁谭,出镇青州,次子袁熙留守幽州,外甥高干坐镇并州,年龄最小的儿子袁尚被袁绍留在身边与他一同守卫大本营冀州。三子之中,长子袁谭能力不错,当初攻取青州的时候,全凭他一己之力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将青州纳入手中。袁谭身为大哥,沉稳有度,智勇双全,作为袁绍的接班人再好不过。




但是面对接班人问题,袁绍再一次犯下致命错误:废长立幼。弃年长沉稳的长子袁谭而不用,而立年龄最小的袁尚,这一致命错误的决定,为“四世三公”的河北袁氏的覆灭埋下了伏笔。袁绍废长立幼看起来也有迫不得已的原因。 首先,作为庶长子的袁谭早在官渡之战前就被袁绍过继给了兄弟袁基,其次,袁尚身在冀州就在他身边,且得到了当时袁绍集团最有威望的幕僚审配的支持。


自古以来废长立幼皆是不可取之举,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忧愤而死,逢纪、审配等人假传袁绍遗命立幼子袁尚为河北之主。愤懑不平的袁谭一怒之下杀了监督他的逢纪,兄弟二人因此渐生嫌隙。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兵进河北攻取黎阳,袁谭袁尚二人退守邺城,曹操听郭嘉之言,割其粮后撤军坐等袁氏兄弟二人自相残杀。




果然此后兄弟互相猜忌,袁谭由于势力不够被袁尚打败,袁谭被迫归附曹操。但袁谭归附曹操只是权宜之计,建安九年(204年)袁谭果然叛变,出兵攻打袁尚于中山,袁尚败走投靠袁熙,建安十年(205年)正月,袁谭于南皮县被杀。经此内乱,兄弟相残,河北之地早已四分五裂,袁谭被杀后,袁尚、袁熙也很快走向了末日。


大国布衣


袁绍还是有机会翻盘的,总的策略是保持内部团结,正面持续骚扰,和曹操打消耗战,同时联合其他势力让曹操疲于多线作战,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再找机会一击致命。理由如下:

首先,官渡之战虽然袁绍损失惨重,但并未伤其根本,袁绍有打消耗战的资本。冀州、幽州、青州、并州仍然在袁绍的掌控之下,虽然出现了一些叛乱,但很快被其镇压。可见官渡惨败后,袁绍在四州的控制力没有衰减多少。即便袁绍于两年之后去世,曹操征讨四分五裂的袁氏势力,仍然用了长达5年之久,可见袁绍兵多粮足,实力仍然是华北第一。

其次,官渡之战曹操虽然获胜,但只是“惨胜”。惨胜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粮草殆尽。如果没有最后时刻许攸携带军事机密叛逃,曹操多半情况已经撤军认输了。因为在不久前,曹操曾写信给留守许都的荀彧,说前线粮草殆尽,实在是撑不下去了,想就此撤军认输。

不过荀彧却让曹操继续坚持,理由是如果主公撤军,袁绍必然穷追不舍,士气大振,到时候许都能不能保住都是个问题。曹操虽然没撤,但他计划是最多再撑半个月时间。而官渡之战后,曹操立刻将俘虏的袁绍士兵尽数坑杀,也可以印证其粮草十分紧张。

一是人心离散。袁绍撤退后,曹操从袁绍处搜寻出许多部下写给袁绍的密信,希望在合适的机会里应外合。曹操并未追究,放了一把火全烧了。曹操这样做是很对的,因为连他自己都认为撑不住了,何况自己的部下呢?他们为自己谋后路是很正常的,所以就当这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果追究下去,很难收场。

可见这官渡之战曹操胜的有多么惨烈,真是千钧一发。

第三,曹操腹背受敌。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就派刘备潜入汝南地区联合刘辟,并策反当地亲袁势力对抗曹操。官渡之战结束后,刘备仍然在汝南坚持,直到第二年(201年)才被曹操击败,无奈南下荆州投靠刘表。袁绍大可以支持刘备,再联合刘表、关中诸将以及江东孙氏,让曹操疲于多线作战。

但是,袁绍翻盘的成功率并不高。

袁绍集团的表面实力是最强的,但他最大的问题在于自身派系众多,忙于内耗。田丰、沮授、郭图、辛评、审配等人单拉出来都很强,但却融不到一块,彼此勾心斗角。而袁绍则优柔寡断,又难容忠言逆耳,所以导致他难以做出正确决定,总是慢曹操一招。

更致命的是他宠爱幼子袁尚,又进一步促成了内部分裂,造成其死后袁谭、袁熙、袁尚三子相争的局面,最终被曹操各个击破,家业毁于一旦。


石头说历史


官渡之战后,袁绍已不可能咸鱼翻身了。

什么实力对比,什么天时地利,都是虚的,最主要的是,袁绍已没有信心,也没有了争霸的雄心,这是最主要的,没有了这个,一切都免谈。

官渡之战前,袁绍相比曹操,优势是巨大的。虽然在官渡吃了一场大败仗,但冀、青、幽、并四州,还在袁氏手上,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假以时日,如果袁绍知耻后勇,励精图治,未必不能咸鱼翻身。

袁绍剧照:


可是他的性格害了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死后也看不到了)袁氏集团走向末路。 和曹操相比,袁氏集团的向心力有着先天的差距。

他让大儿子袁谭守青州,二儿子袁熙守幽州,外甥高干守并州,自己跟着小儿子袁尚留在冀州,看上去是各司其职,各有职守,其实为他家后来的派系争夺埋下了一颗大大的地雷。

本来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个矛盾可以被掩盖住,因为有更大的利益在面前,这些各怀鬼胎的人们,会暂时收起小心思,共同摘取大桃子;但官渡之败,这些矛盾没办法掩盖了。

官渡之战后,袁绍也想过报仇。他知道在官渡虽然输了,但曹操也损失很大,所以官渡之战次年,他还重整旗鼓,在仓亭又打了一架。但这一架,他又输了。年过半百的袁绍受不了这个打击,第二年(公元202年),病死在邺城。

官渡之战:

袁绍的三个儿子里面,他最疼爱的是小儿子袁尚。当初曹操徐州征刘备,谋士田丰劝袁绍,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应当立即发兵攻曹,但被他以小儿子有病,无心理事为由拒绝了。

虽然此事不见于正史,但也说明袁绍是有多喜欢这个小儿子。所以,他是想让袁尚继承自己大业的。但废长立幼,自古就是大忌,是祸乱之源。袁绍一死,三个儿子就打得天昏地暗,不亦乐乎。此时的曹操乘机发起进攻。

大敌当前的袁家兄弟,短暂的放下恩怨,共同对敌。但曹操一退,又开始了窝里斗。最后,老大袁谭被袁尚打得无处容身,就投降了曹操。

然后曹操就借力打力,让他们兄弟撕逼。经过三年征战,曹操先是斩了袁潭,后来逼着公孙渊送上袁熙、袁尚的脑袋,顺便破了乌桓,“四世三公”的袁氏集团彻底覆灭。

袁绍这个人,从小就被曹操耍。年轻的时候,和曹操去偷新娘,让曹操摆了一道,曹操自己跑了,袁绍被人家打了一顿。后来十常侍之乱,袁绍想召董卓进京,也是让曹操一通嘲笑。

曹操:

两个人打了一辈子交道,袁绍就没赢过。所以,他骨子里是怵的。以前还能摆一摆“四世三公”的架子,被曹操痛揍之后,这个遮羞布也被扯碎了,气怒交心,所以那么快就挂了。

曹操和袁绍相比,最大的优点是队伍齐心,会用人。看看曹操手下的夏侯氏、曹氏、五子良将,文人高参,都紧密围绕在曹操身边,可能在战术上有过分歧的时候,但是战略上都是一致的。

曹操:

袁绍这边什么沮授、审配、许攸、田丰、郭图都是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服谁,每每意见都是不统一的。大家的力量都不往一处使,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如果袁绍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不把一时的胜败放在心上,以他官渡之战后的硬件和河北的人材储备,是有机会翻身的。

可惜,袁绍这个“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性格,以及他不合时宜的过早死去,使得河北之地尽归曹氏,也拉开了三国的正式大幕。


刚日读史


官渡之战被誉为奠基三分格局的三大战役之一,但此战并未破坏袁绍的后方基地。那么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翻身的机会吗?

答案是有,但很难。

不妨从考察官渡之战袁绍部损失情况入手。袁绍的兵力损失八万以上,但战败后冀州多地叛乱,很快又被收服,这说明袁绍的兵源仍然充足。文官有损失,但未伤及根本:袁绍的谋士团只有许攸降曹、沮授被俘杀,其他人都在。武将的损失较大:刘备部借口联合刘表一去不回,颜良、文丑阵亡,张郃、高览投降,帐下名将所剩无几。

从盘面上看,袁绍拥有河北四州,曹操身居四战之地。尽管袁绍缺乏名将,可能导致攻坚能力不足,但以士卒之众和谋臣之智,自守应该不成问题。曹操也一直拖到袁绍去世,其子兄弟阋墙时,才出手解决河北问题。袁绍如果能妥善经营河北,培养人才,几年后再打一次“官渡之战”也不见得没有可能。所以,从纸面实力的分析看,曹操并不能在官渡之战后直接压垮袁绍。

再看看袁绍的自身水平:田丰认为袁绍“貌宽而内忌”,荀彧则说“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曹操评其“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从以上评语不难发现,袁绍部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袁绍自己。

首先,袁绍不善于维护团队。袁绍部人员众多,但互相不和:沮授和郭图、审配,审配和郭图、辛评、逢纪,田丰和郭图、审配,逢纪和辛评、郭图都爆发过冲突,矛盾重重。

袁绍的态度基本是放任,如沮授提议挟持汉献帝,袁绍本同意。但后来郭图劝阻,袁绍态度立即反转。又如审配二子在官渡之战被俘,郭图、辛评认为审配将叛,若非逢纪放下私人恩怨力阻,袁绍将废黜审配。总之,袁绍对意见的判断力很差,导致下属难以同心。

(袁绍在电视剧中的形象)

第二,袁绍的政策过于摇摆。袁绍部在汉献帝问题存在极大的分裂,这种分裂状态也影响到了日后对曹的攻略。沮授主张匡扶汉室,郭图认为汉室必衰。两人矛盾的症结在于:沮授忠于汉,郭图无视汉。所以,沮授认为伐曹就是称兵向阙,攻曹只能花时间诱使曹操犯错借口清君侧;郭图则认为汉已失法统,所以曹操无所谓忠臣,故可一鼓作气。

袁绍的态度是晦暗不明。早期袁绍更倾向沮授,但献帝东迁时又倒向郭图。待曹操挟天子,袁绍又倾向沮授。抢夺朝廷失败,袁术献帝号后,袁绍又想称帝,又偏向郭图。但袁绍部下深知袁术称帝后众叛亲离的惨状,于是团结一致表示反对,袁绍由是放弃自立。而官渡之战袁绍听信郭图,却又带上沮授。袁绍的摇摆撕裂了团队,其决策毫无系统性可言。

第三,袁绍部内派系分立。袁绍早早就把俩儿子和外甥外放,分管三州,幼子留冀州。于是四人在各地自成派系。袁绍更爱幼子,但生前未能立嗣。这样僚臣就会根据自身利益站队。果然袁绍一死,袁家内斗。袁绍部的稳定性之差可见一斑,纵使袁绍长寿,晚年同样存在极大的内耗隐患。

袁绍的三个硬伤若无法妥善解决,相对于黄河对岸上下一心、智足将广的曹操,恐怕日后还要继续吃亏,翻身几无可能。此所谓主帅无能,累死三军。

参考文献

[晋]陈寿.《三国志》

[宋]范晔.《后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