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是因为没有兴趣,家长老师该怎么办?学会用兴趣引领教学

无论是中国的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奉行的都是几千年来的传统教学,这种教学就是把现成的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然后用考试的办法去检验学生这些知识是否掌握住了,掌握住了,考试成绩就好,就是好学生,如果没有掌握住,考试成绩就不好,那就是差学生。如果孩子不想学这些知识,还想办法逃避或抗拒,那这些孩子就是家长老师眼中的痞学生了。现在家长和老师对这些不想学传统规定的课本知识的学生,采取的方法大都是强迫,并冠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什么为孩子的前途着想啊、什么学习就是艰苦的事啊、什么现在不学长大后悔啊,逼迫孩子学这些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弄得这些学生都像苦行僧一样,把学习当成一个沉重的负担,久之就产生了厌学情绪,这种教育学生的方法现在只是被人们质疑,还没有人提出过全新的教育方法来代替它。

孩子厌学是因为没有兴趣,家长老师该怎么办?学会用兴趣引领教学

实际上学生不想学这些课本知识有错吗?不想学,他一定对这些知识不感兴趣,对不感兴趣的东西,他不想学这是人之常情。对这些知识不感兴趣那他一定有感兴趣的内容或领域,我们给他换一个领域的知识,他也许就感兴趣了。所以这时我们家长与老师就肩负着一个发现学生兴趣的任务,这个任务现在还不被人所认可。实际上找着孩子感兴趣的知识领域并让孩子在他感兴趣的知识领域内发展成长,是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家长老师都对此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比去强逼着孩子去学习他不感兴趣的课本知识要强得多。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事有了兴趣,那就能激起他内心关注某事和做某事的强大动力,他就能把某事做好,做得有成就。所以兴趣非常重要。兴趣在教育中也很重要,孩子对课本知识感兴趣,就能激起他学习关注的强大动力,有了学习动力当然就能够学好,学习成绩也一定很优秀。如果孩子对课本知识不感兴趣,就不能激起孩子学习课本知识的动力,没有了学习动力学习就不会好,学习成绩肯定不行。这时你如果强迫孩子去学习这些知识,孩子内心对它没有兴趣,只会增加孩子的厌学情绪,再动听和顺理成章的说教也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对孩子成才有害无益。如果在这时,即时地转变教学方向,去发现孩子的兴趣,发现了孩子的兴趣,你就在孩子的兴趣范围内给予知识的营养,孩子肯定会像一个久渴的禾苗面临甘霖而欣喜、而愉快。这样孩子的发展也就找到了新的方向,而你的教学工作也有了新的转机。

发现孩子的兴趣,在孩子兴趣的范围之内培养孩子如何实施呢?首先要去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孩子的兴趣可不讲什么大学不大学,更不讲什么升学率,老师家长应首先去掉考大学这个功利性目标,以培养孩子成才为目的。其次老师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善于发现孩子的喜好,发现了喜好也就是发现了兴趣。发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提是发现,只有发现了学生的兴趣是什么,才能在学生兴趣的范围内培养学生。个人的兴趣一般隐藏于对其事情的关注、喜好。要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进行细心的观察,看孩子平常好关注什么,好摆弄什么,喜欢跟什么接触,再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发现孩子兴趣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有了这个发现,以后的教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这样孩子成才的几率就大得多,并且孩子的学习也会变得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避免了孩子的厌学。再次,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就在这一方面拓展一下自己的知识,用以辅导孩子,不要出现对孩子的问题一问三不知的状况。因为你是家长或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你是伟大的。拓展了自己的知识就能更好地辅导孩子,促进孩子成才。

孩子厌学是因为没有兴趣,家长老师该怎么办?学会用兴趣引领教学

发现孩子兴趣在孩子兴趣范围培养孩子,最大的好处就是 培养孩子有一定的针对性。而传统性教学则是对孩子盲目地进行教学,不讲孩子喜不喜欢,都强迫孩子接受。所以在学生喜欢的范围内进行学习,孩子的学习都是愉快的。而传统性教学学生学习不一定都是愉快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无兴趣就不快乐,如果还强迫他们学,他们就有包袱就厌学。而用兴趣来引领教学的情况下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学习都是快乐的,是名副其实的愉快教育,所以大多都成才,而传统教学做不到这一点。

现在在我们的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大多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让他们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他们不反对但也不是多热心,学习成绩一般化。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对待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首先应该让他们学好课本知识,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多参加课内外活动小组,拓展他们贫乏的知识空间,在参加课内外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兴趣就有可能显现,显现了兴趣,我们就在他们兴趣的范围内去培养他们,成就他们。用兴趣引领教学,这在我国的教育上还是个弱点。

孩子厌学是因为没有兴趣,家长老师该怎么办?学会用兴趣引领教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