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媽媽批評17歲男孩跳橋,現在的家長到底該怎麼教育孩子?

金融進階


看到這個消息很讓人心痛。可以猜想到這位媽媽平時在家裡教育孩子可能過於嚴厲,這次孩子跳橋是所有矛盾總的爆發,母子兩人在車上發生的事情成立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孩子到底要怎麼教育?嚴厲了不行,溺愛也不行,這讓家長很抓狂。

有句話講叫蘿蔔加大棒,在職場上有句話叫老闆要學會打一巴掌給一個紅棗。孩子教育也是一樣的道理,一手硬,一手軟,家長要學會有獎有罰。

獎勵和懲罰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獎勵用來引導孩子,讓他明白什麼是該做的;懲罰用來約束孩子,讓他明白什麼是不該做的。

然而有些父母要麼只會獎勵,這麼只會懲罰。過分獎勵會讓孩子變的任性,過分懲罰會導致孩子叛逆。你知道該如何做一個有獎有罰、賞罰分明的父母嗎?

如何獎勵孩子

很多父母想到獎勵,就是隻要孩子聽話,就滿足孩子的物質慾望。這樣做是不可取的,父母千萬不要認為給孩子買了他想要的玩具就是獎勵了孩子,因為孩子未必知道這件事好在哪裡。最有利的獎勵其實是最簡單的,那就是口頭表揚。

口頭表揚有助於塑造孩子的行為,可以及時的給予孩子正向反饋。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口頭表揚是要注意以下3個原則:

1.態度要真誠

在對孩子口頭表揚時一定要認真的對孩子說,這樣才能讓孩子感覺到表揚的分量。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做的好,父母是在真誠的表揚自己。

2.表揚要說出具體的事

父母在表揚孩子的時候不能寬泛,不能僅僅說“你做的好”,一定要告訴孩子你哪件事情做得好。比如孩子回家換鞋時將鞋子整齊的擺放好,父母表揚時要這樣說:“你把自己鞋子擺放整齊做得很好,值得父母表揚”。這樣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有助於正向引導。

3.表揚要及時

父母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當孩子做正確的事情時要第一時間對孩子進行表揚。如果孩子早晨做了一件正確的事,父母晚上才對孩子進行表揚,會錯過表揚的黃金時間。

有些父母會認為過多的表揚會讓孩子變的驕傲,這其實是多慮的。生活中不難發現有的父母整天盯著孩子的錯誤,只有批評沒有表揚,這會讓孩子變的消極。

如何懲罰孩子

在懲罰孩子前,父母首先要給孩子立規矩,讓他明白在什麼情況下會被懲罰。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沒有在沒有立規矩的情況下直接對孩子進行懲罰,因為孩子不認為自己做錯了,有時會讓孩子感覺到委屈,影響懲罰的效果。

父母在給孩子立規矩時要做的以下3點:

1.言行一致

規矩不僅是立給孩子的,也是立給父母的。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將自己的玩具擺放整齊,父母也要將自己的生活物品擺放整齊,這樣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

2.懲罰要及時

這一點和獎勵要及時類似,懲罰也具有時效性。不能讓孩子在產生僥倖心理。

3.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

有些時候父母要把孩子當成一個成人來對待,尊重他的獨立性。制定家規時要讓孩子參與進來,這可以讓孩子感受的“規則是自己定的,自己更要遵守”。

說到懲罰孩子,很多父母會想到體罰。使用體罰的方式不會有好的作用,因為孩子可以逐漸適應懲罰的強度。父母不可能一直增加懲罰的強度,這會讓體罰最終失控。

正確的懲罰應當是給孩子建議,比如孩子欺負同伴時,比起讓孩子罰站,父母應當這樣對孩子說:“你剛才欺負了小夥伴,我覺得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希望你能想想自己的行為,等你想明白了,我們討論一下你該不該這樣做。”

紀律是要靠愛來維繫的,當父母懲罰完孩子以後,一定要告訴孩子,我不喜歡的是你剛才的行為,而不是不喜歡你。否則懲罰會成為孩子叛逆的藉口。

如果各位父母對於獎勵和懲罰有更好的招數,歡迎留言。


新手爸媽育兒指南


現今很多家庭都是爸媽順著,爺奶含著,就怕自家的孩子出事情,孩子受了一些委屈,一大家子恨不得過來哄。

如果他從小就在這麼一個狀態下成長,那麼他長到大,別人瞪他一眼,說些難聽的話,被別人背後議論是非,他當場就會羞憤欲死。

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從小就讓他經受挫折,那麼我相信如果遇到了難事,微微一笑,說一句:嗨,我什麼大事沒經歷過,這些都是小事啦。

挫折教育刻不容緩,家長們要從小就開始鍛鍊孩子的心。

我覺得孩子跳下去的時候,充滿了對父母的失望,父母本應該是最堅實的靠山,但是能從他們那裡收到的只有責備和辱罵,最後只是想解脫而已,這引發的不僅僅是教育問題,更是反應了當代絕大數家庭家長的態度””如何當好合格的父母”。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批評孩子時,往往帶著“我這是為了你好”的大帽子,這種帶著佔有慾的愛,扎的無力回應。

但同時,卻也在非常直接地傳播著自己的情緒——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情緒是負面的。比如恨鐵不成鋼的情緒,比如憤怒的情緒,比如恥辱的情緒,比如悲觀的情緒。

你肯定有過類似的經歷:小時候是不是特別恨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其實父母也是這麼過來的,但是他們還是會將這一種延續要下一代,這是為什麼?

天生我材必有用啊,自己也會別人沒有的優點,以己之長攻敵之短,這不公平啊。

田忌賽馬還告訴我們量變和質變的相互轉化,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

如果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是心平氣和的狀態,那麼我的建議很簡單:別說話,別溝通。

因為如果你作為家長,正處於焦慮、暴怒和沮喪中,你說什麼都會給孩子造成第二種壓力。而且,真正的對孩子的包容與支持,和你自己的好狀態,是裝不出來的。

回想你自己的青春期,也可能因為別人叫了你一嘴難聽的外號,而悶悶不樂一整天吧?

將心比心,都不容易。

歸根結底,很多家庭的問題,在沫媽看來,就是:家長不懂得分享孩子的快樂,卻總是逼著孩子分享他們自己的悲痛。


ZM沫媽談育兒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

4月17日晚上21:56分,上海黃浦大橋,一名17歲男孩與母親發生爭執後,跑出車外跳下大橋,當著母親面跳橋輕生,母親反應不及沒有抓住孩子,120到場確認已死亡。



十七歲男孩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母親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批評了孩子,車子在黃浦大橋停下後,孩子就打開車門衝到馬路對面,頭也不回從橋上跳下去了。

這個事情首先讓人感到惋惜,十七歲,花季的年齡,本該在籃球場上,開心的揮汗如雨的年齡,在自己的人生日記中寫下夢想的年齡,就這樣匆匆逝去,這一走毀的是一個家庭,卻讓更多為人父母的人,如夢中驚醒!

其實,完整的事情是什麼樣的我們都不可知,通過短短的幾句話,幾個畫面就怒罵這位母親,顯得也不太妥當。



但是,事情還是發生了,這跟母親的批評還是有很大關係的,母親陷入深深的自責,自責還有意義嗎?

生命逝去無可挽回。但是,我總感覺,這個孩子,即使今天不跳橋,也早晚會出現一些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對於孩子來說,承受能力太差,僅僅是跟同學鬧了矛盾,就放棄了生命。以後步入社會,競爭總是殘酷和激烈的,他將如何承受。或許之前父母包辦的過多,生活在蜜罐中的無憂無慮,也或許他還沒有完全明白生命的可貴,不明白生命不能重來。

對於家長來講:

工作了一天就已經筋疲力盡,每天供你吃,供你喝,給著零花錢,你還給我惹事,讓我在老師面前丟人,罵你兩句怎麼了?是不是也在情理之中呢?但是,她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叛逆期的孩子,心靈是多麼脆弱,甚至反常,他們需要家長用更多的耐心幫他們度過這個特殊時期。



雖然家長每天很辛苦,都是為了孩子,罵他是愛他的表現,但是你讓孩子感受到愛了嗎?如果有,孩子也不會那麼失望。在學校已經不開心,受了委屈,結果自己最親近的人也不幫著自己,感覺到世界與我為敵,活著沒什麼意義,不如一死了之。

無論事情是怎樣的,都值得家長們思考,如何做父母。其實,當好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不僅積累大量的育兒知識,還需要學會自我管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然教出來的孩子會跟你一樣暴躁!


丁媽親子時光


應遵循“先接納、再同步,後引導”的九字訣:

先接納。孩子不管怎樣,都得接納,也即對他的各個方面,不是簡單的優劣區分,而是當作一個“特點”去看,當作世間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去愛他欣賞他接納他。這點,特別是對那些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尤其重要。這會讓他們有一種歸屬感,存在感,會使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充滿信心,不致因各種困難或挫折而自暴自棄,乃至自毀。

再同步。孩子成長過程中肯定會存在不少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不能就事論事,而是要看到問題後面的動機目的。如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明看是情緒化,不聽話,實則是他們既想獨立又想依賴的矛盾心理的訴求,包含著正面的意義。所以,做家長的一定要看到這點,積極的肯定他的這一點,同孩子保持同步。這樣,才能減少孩子對家長的牴觸,同時也能促使其對自我的覺知,自我的成長。

後引導。人是不會被人強勢改變的,只能是被人引導的,這點,對孩子尤其如此。因此,要善於抓住孩子生活中的矛盾或困惑加以啟發引導。古人說的,不賁不啟,不悱不發,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在這個過程中,要有耐心,給孩子成長的時間與空間;要就事論事,可以講事實,擺道理,但切忌“語言暴力”羞辱傷害孩子,那樣做,只能激起反抗,適得其反。

當然,要做到這三點,對家長也是一挑戰。不僅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還得多讀點哲學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多陪伴一下孩子,多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這樣,才會事半功倍,達到教育的目的。



新新中老年


不要互相埋怨、互相指責和互相傷害。

沒有目睹和經歷過的人很難理解為什麼本來應該相親相愛的母子會如此地恨對方,恨得咬牙切齒,徹入心扉。

“我辛辛苦苦把你養這麼大,你就這麼回報我?”

“有什麼了不起的,長大後我養你。”

“你學習這麼差以後能不餓死就不錯了。”

“餓死也用不著你管。”

……

“你憑什麼管我?”

“我是你媽,你什麼都得聽我的。”

“你再管我我就去死。”

“去死?去啊,去跳河,河上沒有蓋兒。”

“你不要後悔。”

……

恨,就像一顆種子,在兩個人的心裡種下,以互相之間的埋怨、指責、傷害為養料,長大,最後吞噬了他們!

少些埋怨,少些指責,少些傷害吧,從現在開始!


鋼筆刀


從大人的角度看,覺得這就是個小事,至於賠上自己的生命嗎?

但是對小朋友來說,就是天大的事,因為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跟父母說。

自己不小心撞碎玻璃,老師要求賠償,在回家的路上,無數次在心理的重複著,可是,到家還是不敢跟父母說。

孩子恐懼感由何而來?

孩子做錯事,心理上會害怕。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人在過去受到某種刺激,大腦中形成了一個記憶點,當再遇到同樣的情節時,過去的經驗就被喚起,就會產生恐懼感。

孩子犯錯誤了,是不是父母可以隨時隨地批評他?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困惑,明明是孩子犯了錯,為什麼批評他還不肯接受?

其實,孩子雖然是孩子,但是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尊嚴和性格,並不是父母想怎麼批評就可以的。

小新媽建議,這5種情況下千萬別批評孩子,不僅毫無效果,還可能讓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情緒激動時別批評孩子

如果是家長情緒激動,憤怒之下的你,心情惱得像一堆火,而你說話的聲調就像風,風越大火越旺,越是大吼大叫,心情就越糟糕,教育的效果也越糟糕。

心理學家曾說過:你說話的聲調高低,跟你傳達給別人的信任,是成反比的!

也就是說,當你對孩子大吼大叫時,孩子感覺你不信任他;當你說話柔和時,孩子就能感覺到你的信任!

當你發脾氣的時候,意味著你缺少足夠的技巧、耐心去處理孩子犯的錯誤,你只能仗著自己的氣勢、暴力讓孩子屈服而已。

而平和的心境、冷靜處理事情的能力才更能影響孩子。

同理,如果孩子此時的情緒也異常激動,那麼肯定也不是恰當的教育時機。

吃飯時別批評孩子

吃飯是家人們都聚在的一起的時刻,這個時候飯桌上應該是一家團圓齊樂融融的景象,應該是開開心心地進餐。

人的食慾,受心情的影響比較大,心情愉悅時,自然胃口比較好,吃得也多;

心情壓抑時,便“食不甘味”,沒心思吃飯。

這個簡單的道理,我們父母都懂,可是一旦到了孩子身上,我們卻往往忽略了這個問題!

很多家長平時工作都很忙,也沒有太多時間陪孩子,一天中也就吃飯的時候全家能聚在一起。

家長們的本意是好的,想著能在輕鬆的進餐氛圍中教育一下孩子。

可是,聊天的內容動不動就是“這次考多少分” “人家孩子怎麼那麼聽話” “你怎麼一點都不懂事”……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怎麼可能有吃飯的慾望呢?

而且時間一久,孩子就會把“吃飯”和“挨訓”聯繫在一起,變得對吃飯、批評比較排斥。

睡覺前別批評孩子

曾經閨蜜就向我吐槽過這件事。

每次到了睡覺的點兒,孩子還在玩樂高、看ipad、吃零食。疲勞的老母親苦口婆心無果,就只好開始「河東獅吼」了。

導致孩子最近經常半夜做夢嗷嗷的叫,跟人吵架。還以為是白天太累,原來是晚上睡前自己經常和她吼有關係。

睡前批評孩子,孩子含著眼淚睡著了,卻把痛苦沉在心裡。

父母也不好受,要麼內疚後悔,要麼還浸在憤怒裡不可自拔。

睡眠,是一天的結束。孩子的情緒,在睡前凝固。孩子被打罵,最主要的表達就是哭。

哭很消耗精力,特別是晚上,孩子很快哭累,不由自主睡著。

這意味著,孩子委屈、害怕、憤怒的情緒來不及處理,都淤積在心裡了,日後肯定更難消除。

別在外人面前批評孩子

英國凱特王妃的妹妹結婚,小王子喬治和小公主夏洛特一起做花童,然而小孩子畢竟調皮,喬治蹦跳著踩到了新娘的婚紗。

凱特王妃看到這一幕,當即把喬治帶到一個角落裡,嚴肅認真地批評了他,看喬治抹眼淚的動作就知道,他肯定被媽媽訓得不輕。

孩子犯錯誤了,父母必須教育孩子,但是父母卻應該注意一點,不能當著別人的面批評孩子。

父母應該找一個沒有其他人在場的地方,指出孩子的錯誤,告訴他應該怎麼做,孩子會更願意接受批評,教育的效果也比較好。

父母還要注意不把孩子做錯的事情告訴別人,尤其是當著孩子的面,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容易導致教育效果不佳。

不在孩子悲傷、自責時批評孩子

曾看到過許多讓人哭笑不得卻又非常心疼的新聞報道:

孩子因為考試沒考好,不敢回家或離家出走;

孩子在學校闖禍了,怕被父母責罵,不敢回家。

.....

很多中國孩子都有這樣一種印象,哪怕他們已經長大成人離開校園,當他們回憶起小時候的上學時光時,都有一個共同的恐懼:害怕老師請家長。

為什麼?

因為很多孩子知道,不論自己做了什麼,不論自己有沒有闖禍,家長來到學校的第一件事多半是對自己批評甚至打罵。

當孩子做錯事後,很多家長也不會第一時間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認真聽孩子的心聲。

其實,大多數孩子犯錯後,心裡都會非常的自責並且傷心,而面對自己的至親至愛,他們所需要的不過也只是心平氣和的關心與理解。

“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多敗兒”一直是很多中國家庭奉行的教育鐵律。

但孩子心裡究竟在想什麼呢?他身邊究竟發生了什麼呢?他想要的溝通方式究竟是什麼呢?卻少有人關心。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我們可以批評孩子,但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批評,以保護孩子自尊心、樹立自信心、培養他們某種能力為目的。

批評孩子時,應該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無條件接受你,我們不接受的只是你的行為。

父母也一定要牢記:批評孩子,要明白你真正的原因是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發洩自己的情緒。

批評是父母的一種教育方法,也是一種藝術,一旦處理不好, 很可能傷害孩子或者讓孩子的不良行為愈演愈烈!這5個批評底線,希望所有父母都不要再碰觸了。


科學育兒創新社


關於孩子跳橋事件無論哪個角度問題都出在家長身上。

1、首先是家長和孩子的距離問題,在父母的批評下賭氣跳樓的現象首先就表現出父母和孩子有嚴重的隔閡,孩子不願意和父母多交流,即使遇到困難交流也是希望父母多體諒孩子而孩子得到的完全是相反的批評和責怪,連世界上最親的人都無法體諒自己,可想而知孩子的內心有多崩潰,親子間最好的關係就是朋友關係,得到孩子的訴說並且體諒孩子很重要,永遠站在家長自己的角度替孩子想只能讓親子間越來越有距離感導致最後的叛逆,家長記住,要讓孩子覺得你是和他站在一起的,孩子出現不管是哪方面的問題都會主動想你訴說,而你要做的就是鼓勵孩子體諒孩子,這是最基本的親子關係,不知道各位家長做到了沒有。

2、其次涉及到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逆商。何為逆商,它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為什麼說逆商對孩子很重要,一個逆商高的人會想辦法解決挫折困難而不是逃避,當孩子遇到困難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都不至於很快崩潰,而是振作起來想辦法解決,學會向他人求助,傾訴至少心理上來說不會出現問題,讓孩子先成長後成才,“徐鈺鈺案”中的徐鈺鈺如果家庭教育中多一些逆商培養孩子就不會那麼脆弱了,再到跳橋孩子也是一樣,父母不僅沒有做到最基本的親子關係,逆商的培養更是沒有,好的逆商非常重要這會對孩子一生產生良好的影響,成績再好學業再好誰能保證一生不會遇到挫折呢,父母記住教育孩子應先教育成人後教育成材。

3、孩子教育當以疏導轉移為主,以封堵禁止為輔,嬌生慣養溺愛的教育方式非常不提倡,在孩子有需要的時候任何一種東西都需要孩子去付出的,讓孩子知道任何成功都不可能輕而易舉,讓孩子體驗努力到失敗到成功的成就感才是正確的培養方式。

親子教育涉及的方式非常多,篇幅有限今天就說到這裡,各位家長可以看下我之前的回答,有許多親子間教育的技巧,可以看一下,希望對各位家長有幫助,遇到問題也可以@跳魚親子文化






跳魚親子文化


不可否認養育一個孩子的確不容易。

事件回顧:4月17日22時許,上海盧浦大橋,一男子突然跑下車後迅速跳橋,緊跟著的女子因沒能抓住他而跪地痛哭。據記者瞭解到,男孩今年17歲,是某職校二年級學生。據其母親稱,當時正駕車載著男孩,他因在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又遭母親批評後跳橋。

不管孩子有多少錯,難道就不能等回家了再批評……17歲多美好的年齡,就這樣沒了,我感到特別的惋惜,同為人母,也能體會母親的悲痛。或許是孩子的壓力太大,無處發洩,或許是孩子內心太脆弱。今天同一前同事聊天得知,她家女兒現如今上三年級,報了四個興趣班,每天都很忙碌,比上班的都忙,沒有周末可言,每每到週末,孩子想看會電視都沒有機會,更不要說在外郊遊了。她說“不報興趣班了,孩子能有時間,可是別人的孩子都學著呢,和別人一聊天,總是會問到你家孩子學的啥興趣班,現在學的怎樣”我不知道孩子將來會怎樣。


我希望父母可以養育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幫孩子建立內心的準則,引導他們成為更有能力,更負責任的人,這也是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一項任務。

當孩子放學歸來時,抱怨另外一個孩子的行為,父母可以讓他從那個孩子的角度重新考慮這個情況。換位思考下“他為什麼會生氣,又為什麼會那樣說呢?”鼓勵孩子通過現象看本質,父母作為聆聽者一定要等孩子說完在做評價。一位父母和一個氣憤的孩子,首先必須讓憤怒的傾訴者和傾聽者冷靜下來。如果事件中的母親能冷靜的聽孩子說完,回到家在幫孩子分析,是不是就不會出現悲劇了呢?


果果愛媽咪


發生這樣的事情都是感覺很可惜,雖然是由於批評教育造成的,但是也需要我們進行反思。

相信他們之間肯定有過爭吵,這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理念不和造成的。父母的要求簡單,直接,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是更多的父母卻沒有正真的去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他們要什麼,想什麼,當他們和你們尋求幫助的時候有沒有真正的耐下心去了解一下,給他們一種正確的引導。更多的只是一個結果,沒有耐下心來好好講解引導。長此下去極有可能讓孩子有種不受重視的即時感。而一旦出現與父母思想理念不和的念頭,就會以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我這麼辛辛苦苦都是為了誰施以壓迫,讓孩子的情緒無處宣洩。

作為父母要努力和孩子處好關係,作為父母是偉大的。但是,為人父母,誰都是第一次,一切不可能重來。作為孩子需要學習所需要的知識,父母也是同樣的需要。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子,皆是第一次,不要把為人子的苦難作為說教的理由,讓歷史重演。





銅錢一文


很痛心,看到這個新聞,4月17日晚上,上海黃浦大橋,一名17歲男孩與母親發生爭執後,跑出車外跳下大橋。當著母親的面跳橋輕生,母親反應不及沒有抓住孩子。120到場與確認死亡。

據說孩子是因為在學校與同學發生了矛盾,母親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批評了孩子,隨後孩子從橋上跳下去。

17歲多美好的年齡,本該在歡歌笑語的年齡就這麼結束了。作為母親一定很悲痛吧!假如這位母親在接到孩子的時候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後,先保持冷靜下來之後再開始教育孩子,事故就不會發生。不能不管事情真相如何?上來就劈頭蓋臉的一頓,這樣肯定是會對孩子的心裡造成傷害的。

比如孩子都比較喜歡模仿大人,看見媽媽平時做飯很辛苦,孩子想幫媽媽做飯,結果把廚房搞得亂七八糟的,媽媽就會嫌孩子礙事搗亂,不允許孩子再進廚房。其實我們要看到孩子的一片愛心和好意,他也想做飯給爸爸媽媽吃,類似這樣的事不能說犯錯,只要孩子能力能達到,家長應該耐心引導,並鼓勵幫助孩子去做好這樣一件事。

當然如果涉及到原則,道德,安全方面的事情,家長一定要及時組織孩子,用孩子能接受和理解的話去解釋為什麼不能那樣做,但是一定要注意語氣和語速,儘量平和的和孩子說清楚,不然還是會被你的大吼大叫嚇到,根本沒聽進去你說的道理和理由。

最後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家長需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凡事冷靜下來後會有不一樣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