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兴起“冷席”怪象,随完份子不去吃席,为啥?

新大风歌


关注【乡村关中】分享新锐思想,解答实事求是,评论有理有据。洞察社会万象,打开脑洞天窗,开启新生思维。

“上客不用顾金羁,主人有酒君莫违”。这是古人宴客的邀请和期盼。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村里有人家里办事宴客了,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到那里可以撒开膀子吃个欢快,其中让我现在都欲罢不能的便是陕西大烩菜了,虽然日子也比小时候好多了,想吃什么就可以买什么,但是坐席也总是吃不出来以前坐席时候的味道了。我是【乡村关中】,职业农民,农技从业者,“三农”问题民间观察员。以前吃席的时候,一个村子可能出动大半个村的人,吃饭时需要排队等候,有的老太太三五成群在一旁边聊天边等候,有的坐席之后,给自家没坐席的孙子媳妇匆忙夹一个肉夹馍或者米夹馍塞兜里后才开始动筷子。可是前段时期去吃席面,发现满满一桌子菜最后剩余的也好多,吃席面的人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了。听主家说好多人都是随了份子钱人却并未到场。作为“三农”问题民间观察员的【乡村关中】对此问题认为冷席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农村办酒席用村里人帮忙数量减少导致。

以前村里谁家宴客,几乎挨家找人帮忙,你家出个锅,我家拿个盆,干活邻居全家都前去帮忙,年轻的端盘子,年纪大的烧个火,妇女择个菜给灶头师傅帮个灶,吃席的时候自然也是全家老少一起上阵。现如今农村办宴席只要掏钱,一个电话打给服务队完全解决了锅碗瓢盆,帮灶做饭等事情,每家都会随礼,最后派一个代表去吃席。再加上农村人都忙着去城市赚钱了,农村剩余的人口除了老弱病残孕,几乎很少看到年轻人,有的老人牙口不好,嫌弃吃席费劲也就不去了,吃席的自然也就变少了。

二,农村生活水平增强导致。

以前缺吃少穿,平时不舍得吃喝,一顿席面的油水可以撑上一两个月,席面对人的吸引力是极大的,像我小时候,只要听说谁家家里办事,就跟着父母屁股后面要去大吃一顿,四凉八热加一汤一饭,这种席面大人也很期盼,更别提小孩了,这是改善生活的一种途径。现在家家也不缺吃短穿了,想吃什么平时自己也能办到,席面对于人们的吸引力并没有过去大了。另外,现在办事一般都上饭店了,在饭店吃席自然没有以前农家人自个家里宴客的那种氛围了,参加宴席的人随便夹几口匆匆了事。

三,生活节奏快导致。

农村人注重面子,办事时如果家里人多热闹非凡会觉得自己倍有面子。以前人们除了农耕农忙时节没有时间,平时都有大把的时间消磨,所以,村里人家里办事一般都放在农闲时节,这样前来帮忙的人就比较多,也显得家里人气较旺。现在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们的生活节奏都变快了,更加注重自个兜里有没有钱,机械化作业,农忙也没几天,平时能出去打工的都都在外忙着赚钱,闲人较少,家里宴客时,多数人会因为工作而走不开,只能礼到人不到。

四,互联网发达随礼更便捷导致。

以前主人家办事,需要找人亲自登门拜访下请帖,人们接到请帖之后,随礼要么自己亲自登门拜访,要么找人稍到主家手里。可是随着互联网的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了,办事的人多以微信,电话,短信通知宴客的消息,随礼的人也多通过微信转帐,支付宝转账等方式,关系好点可能会亲自上门参加宴席,关系差点的索性就礼到人不到了。

五,人变懒所致。

不可否认,现在的人没有以前的人们勤劳好客了,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工作,交集等原因越来越淡漠了,有事的时候相互联系一下,没事的时候可能消失好长一段时间。就拿走亲戚这个事情来看,以前我们这的人一年几乎要走好几次亲戚,过年,元宵,追灯节,农忙过后,端午节,中秋节,追九月九节等,较为重要的亲戚都要相互走动,现在几乎也就春节和中秋走动一次,其余时间都是各忙各的。生活节奏快是一方面,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人变懒了,懒得跟亲朋好友在现实中交流了,多数空闲时间可能用在了手机和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

总之,吃“冷席”并非是一种怪象,而是人与人之间亲情友情淡漠的表现,是时代发展的悲剧,存在的怪象应该是多数人在互联网里面和陌生人聊的热火朝天,在现实生活中埋头看手机没注意到早已与亲朋好友擦肩而过了。

条友们,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我们留言评论区恭候。


本问答权属【乡村关中】,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本题作答:职业农民、农技培训师“三农”问题民间观察员基哥。


乡村关中


大伯手里拿着一把写着名字的红包,看着好几桌空席,小声嘀咕:现在的人都怎么了,礼金都给了,席面也开了,怎么就没人来吃呢?

大伯说,以前吃一次席比过年还开心。那时候家里的小孩多,为争去吃席的名额兄弟几个还大打出手呢!现在随了份子钱却不去吃,时代真的变了。

相隔太远,互相随份子钱就算了

我记得我前两年结婚,就不想通知我的大学同学。同学分散在天南海北,来是不可能来了,知道了也只是发个红包,所以就想“偷偷”结完婚就好了。

最终,同一个宿舍的死党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了风声,纷纷发来祝福并红包,可是没有一个来婚礼现场的。前两天,其中一个舍友结婚,又得随礼回去,来来往往,倒显得有些俗气了。

情谊淡了,彼此来往得少了

我从小就不爱走亲戚,每次父亲都会说:你不去亲戚家,亲戚也不来我们家,那还算什么亲戚?亲戚之间就该多走动走动。

以前总是说“礼轻情意重”、“人来即礼到”。可是现在变了,红包多大要攀比,送的礼品要比较贵重不贵重。现在的亲戚,在一起的的时间太短,彼此的情谊断了,彼此来往得次数自然就少了。

席面等级不高,没有必要来

农村俗话叫做“红事叫,白事到”,很多喜庆的事并不是很重要,只是请亲朋好友来吃一顿而言。一般的红事,在外上班的人是不会火急火燎地赶回家的,通常给一些礼金就好了。


白事的话,是不能寄礼,需要本人到场的。哪怕离家好几百公里,也是需要赶回去的。不然的话,错过了是没有补救的方法的。


以上是一点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关注。对于那些碎完的玻璃,拿回去翻修,的现象,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吐槽、批评指正和补充。

——END——


一点三农


我给你讲讲为啥冷!我只代表辽宁,先说说我们这都干啥需要随份子,摆酒席,1结婚,2死人,3生孩子,4/60大寿,66大寿,80大寿,5高考,6当兵,7家里开业以及孩子在外地做生意开业一般爸妈都在家旁边饭店摆桌,8盖房子,孩子买楼房了,我可能还有不知道的就说这些吧、每一家还不一年有那么一回事、全村好几百户、你就听吧、天天都有放炮仗的,以前都是谁家办事提前找人挨家通知、后来在村里大喇叭直接喊谁谁家办喜事,现在农村都哎声遍地哪还有心情吃东西、一年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随礼20000元、一年种地才几个钱、那你要是不去呢、周围人都不待见你、农村人观念偏执、都怕自己家有个啥事没人捧场、假如死人了、那要是没人来抬不得让村里笑话死、所以咬着牙,有那种没办法家里就是没事的咋办、把门框换个新的、摆桌、还有一件事情是真实的,有一家老母猪下崽子,放炮摆桌!真是让人啼笑皆非!没办法啊都是逼的、村里有个人,为人特别会来事,那是各家办事情都找他做主持,这个主持能说会道、他自己家也盖了俩房子,人缘好啊,摆桌收了二十万左右,收玩了俩口子在家数钱高兴,村里人茶余饭后议论也是人家厉害、后来每年的每天他都在还礼、这一年他儿子结婚,又轮到他摆桌了、好一顿宣传,这一下接了26万,等没一星期、一家人搬走了,从此打电话不接人也联系不上了、后来知情人说、他真的玩不动了,才选了这个路、!农村啊!不容易!





财神1449316


农村兴起“冷席”怪象,随完份子不去吃席,为啥?

在农村很多人就喜欢无论大小事都要摆上几桌,祝贺一下,但有些酒席纯粹摆着好玩的,我隔壁村就还真有人因为拿到驾驶证请亲戚朋友过来喝酒的,这人可以说真的是无聊到蛋疼,不过据说考驾驶证的钱通过这种收份子钱的方式给赚了回来😂,这世道什么人都有!


这几年农村确实也发生了很多奇奇怪怪的酒席,有的就像我上边所说的那种,考到驾照请席吃饭的,还有孩子考上大学也请席吃的,还有住新房子请席吃饭等等,其实这些目的不就是为了赚份子钱吗?说实话这样乱七八糟的酒席不去也罢,首先浪费个人时间,还得花钱,吃的东西又未必好吃。


但是阿军对有两种酒席可能就会去,不过也要看对方跟我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婚会有选择性的去还是不去,但份子钱一定会到位,还有一种就是丧事,这个对去世人的一种尊重,最后一个就是老人的大寿也会随礼,这也是对老人的一种尊敬。

有的时候被人请到一些较无聊又还浪费时间的酒席,为了彼此之间留点交情,会随礼但不去吃也很正常,也不是说一定随礼了就要去吃,说真的还不如把自己宝贵的时间放在工作上,赚多点钱。

以上是阿军个人对本问答的看法,随礼这东西不熟没有太多交情的朋友,就不要随便出份子钱了,他们的目的不是请客吃饭那么简单,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有这样行为的朋友,不要也罢。赚钱虽然要靠点手段,但这种赚朋友亲戚钱的手段还是少用的好,免得以后亲戚朋友都离你远远的。

鲜果农阿军


我觉得有两点原因:

一是大家对大鱼大肉都免疫了,甚至看见会反胃,并没有对吃酒席有任何的期待,城市里的酒宴有时候都坐不满人,更别说农村的酒席了。记得小时候,我老家吃流水席,如果不早早在吃酒席的人后面站着排队,根本就吃不上。酒席上的烧白,粉蒸排骨,还有炖小鸡等热门菜式,均都是一端上来就被大家三下五除二夹没了。老一辈的人特别喜欢吃喜宴上的喜沙,就是五花肉切片里面再夹点红糖,下面垫点糯米,特别甜腻。现在大家平时都吃比较油腻,大鱼大肉都吃惯了,所以对酒席上的一些热门菜式都没有多大期待。

二是现在大家都比较忙碌,办酒席的时候大都是礼到人不到。或是微信支付宝转礼金,或是让人帮忙代给礼金。



私塾中人


小时候,特别喜欢去吃酒席,那时候吃酒席吃得不仅是美食,还有热闹。说个不怕大家笑话的,我那时候最大的梦想,不是考试拿第一名,而且最好村里,亲戚里每天都有人办酒席。这样就可以天天吃酒席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因吃酒席而向老师请假的经历,反正我是有的,哪怕是期中考试,都会请假去吃酒席。那时候,通讯不发达,加上学校管理不严,还真让我旷课,事后补假成功了。

当我们长大之后,越来越不喜欢去吃酒席了。甚至会有反感的想法。不知是因为现在的美食不如过去那么美味了,还是因为心境发生了很大改变。

先说,村里家族兄弟间的酒席。这是我最不喜欢去的。首先,村里家族酒席,既要给份子钱,还要去帮忙干活,从早忙到晚。

村里办酒席,东家为了省钱,我这边办酒席请人帮厨的话,费用是很贵的。这笔钱省下来,差不多够三分之一的酒席费用了。

一直以来,村里办酒席都是村里同族兄弟们互相帮忙的。过去,我帮了大家,现在大家来帮我,天经地义,谁也不想多花钱去请外面的酒席公司。

由于,现在村里人变少了,而且多为老人小孩。这办酒席的时候,大家要干得活变得特别多。我深有体会,每次办酒席,我们家族兄弟的,都是要参加三天的。这三天都是从早忙到晚,累得腰酸腿抽筋。有两次,累到根本就没心情去吃酒席上的美食。

所以,我特别害怕村里家族兄弟们的酒席。

至于亲戚的酒席,会好点。作为客人的我们理论上,是不用动手帮忙干活的。但是,也有例外。

我有一个姨和我妈是嫁到同一个村的。我们两家是属于同家族的成员。每次去她家吃酒席时,既要准备作为兄弟间的份子钱,又要准备作为亲戚的礼品红包,又要像同家族人一样,要从早帮忙干活到晚上。


在别的亲戚家吃酒席,也有要帮忙干活的时候。前面说了,现在农村里,几乎很多村子都少人了。办酒席时,常常是人手不够的。作为亲戚来吃酒席的,大家看到后,不少人都会自觉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活,好让酒席顺利进行下去,早点吃饭。

当然了,作为亲戚去吃酒席时,需要帮忙干的活不多,不像同家族兄弟酒席那么忙。

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怕去吃酒席,很多人随礼完就走人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在大家生活变好了,酒席上那些美味食材,自己在家里也可以经常吃,不像过去那样在乎了。

反而,很多人害怕酒席上的菜肴,过于油炸热气,也害怕酒席里的各种应酬,要喝酒抽烟啥的。

现在的人,都比较注重健康保养,已经不喜欢酒席上那些油腻热气的食物了。


2:像我前面说的,现在农村里因为人少,干活的人手不够,去吃酒席很可能是要帮忙干活的。

为了吃一顿美食而忙活很久,是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随机后就走,不愿意多呆。

3:现在很多农村人,都到城市里工作了。如果归农村吃酒席的话,要抽时间请假,然后做车回去,吃完酒席再坐车回城市。

这里面,请假是要损失工资的,坐车回乡下,是要出车费的,而且路途劳累。吃一次酒席,不仅要给份子钱,还有付出额外的成本。

现在移动支付那么方便,用手机随机一个份子钱,礼到情谊到,再多说点好话,亲朋好友也不会怪罪。

于是很多人就习惯了这样的方式。

大家觉得,现在冷酒席的现象,还有啥原因呢?


村哥小凡


在农村娶媳妇聘闺女,小孩子过生日,老人做寿,亲朋好友都要前去随礼祝贺,主家也要设宴款待一番。这也是亲戚走动,互相亲近,增加感情的一次机会。人们都乐于此事,可现在出现了只随份子不赴宴既冷席现象,这是为什么呢?散人觉得可能有一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 过去随礼凑份子是出于帮助

记得小时候,有亲戚婚丧嫁娶什么事,母亲就蒸好多馒头(我们老家叫馍馍)带着。带多少也是有规定的,根据亲戚远近而带的数量也不一样。母亲这一辈的叫食盒,论个不论斤,具体多少个记不得了。我们下一辈的成家立业的叫夸盒子,数量减半。有专门盛馒头的篮子,也分大小。后来演变成有带油条的,有带挂面的等不一。有的亲戚实在,蒸的馒头就大,有的亲戚刻薄,就蒸的个小,反正路数量不论斤两。有的为此还闹意见生气。



散人觉得那时人们的粮食都不够吃的,遇到个大事小情的,亲朋好友都去了,粮食又没那么多,办事都用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所以就都带吃的,你随钱也没地买呀,这是在互相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粮食充足了,慢慢的改成随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二 人情世故变薄了

人们都说城里人没有人情,那是为什么?因为城里人富裕,关起门也能过日子。在农村可不行,从事农业生产,需要的农具又多,人们日子过得又紧,不是每家每户都能把农具制全,都要互相借用,你来我往,互相帮忙,随份子去做席也是一个亲近的机会。往往邻里之间亲戚之间有隔阂的,通过这些大事,做席赴宴就解决了。

现在不同了,人们富裕了,改制的农具也制了。不能说万事不求人,相对来说比较少了,这样来往也就少了,人情世故变薄了。

三 人们忙了没时间了

过去,农村人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别的没什么事干,就是干个买卖也不会走多远。现在可不同了,干农活不是主业,到外边打工做买卖倒成了主业了,一年四季不着家。天南海北的到处跑,真的没时间去参加宴席。可是情面不能没有,也就随个份子了事,人不到礼到。

四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

过去人们生活水平低,一年到头也吃不上顿好吃的,走个亲戚做个席,也能改善一下生活。现在日子好过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白面大米吃个够,隔三差五买点肉,细菜农村集市也有卖的,也是一年四季能吃生,也就不凑热闹了。

人不到礼到,人情面子不能丢了。所以就出现了所谓的冷席现象。


枣庐散人


过去,在农村要说谁家有喜事,只要是沾的着的,都会去凑个热闹,上午帮忙预备酒席,中午七八个人凑成一桌,喝点小酒乐呵乐呵,当时攀比的情况很少,婚礼前三天也就是上两个凉菜,炒个猪肉白菜,烟不超3块、酒不超10块,一些经济有困难的家庭,就准备点凉菜也没人抱怨,只图热闹,前些年的份子钱也就是个形式,我们这的爷爷奶奶给个5块,婶娘叔伯给个3块,平辈的哥嫂大多1块5毛,可以说随份子只是一个仪式,聚在一起热闹才是最重要的。

可近些年农村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这种大锅菜形式的婚礼逐渐减少,随之而来的是酒店婚礼,就档次而言,酒店所提供的饭菜绝对比农村大锅菜要丰盛很多,婚礼仪式也要唯美许多,按理说档次提高了,参加婚礼的朋友应该更过才对,可事实却正好相反,我最近参加的几场婚礼都很冷清,大多都是露个面留下份子钱,就找借口离去,有的干脆拖人将份子钱带去,自己连面都不漏,这种情况就是农村最近兴起的“冷席”怪象,并表示农村人情味淡了。

其实并不是人情味淡了,而是人们向“钱”看了,随着农村彩礼的偏高,和生活成本的加大,很多农民都是身兼数职,一些工厂规定一个月必须上满28天才有100块的全勤费,为了钱婚礼也就错过了。而那些工作时间比较灵活的村民,也会因为饭菜口感问题,交通问题造成不能全部到场,可以说婚礼冷清是多方面的原因。

不过在农村有一种人办婚礼是绝不会出现“冷席”的情况,这种人就是有些权势的人,很多人出于“巴结”的心里,平时就小礼不断,有喜事了更是人到礼到,礼物还特别丰盛。

其实不管是外在因素的脱不开身,还是主观意识的愿意参加,都是围绕一个“钱”字在赚,工厂打工为了赚钱,讨好权贵为的也是将来经济回报,只能说这是完全符合社会规律,城市跟农村逐步接轨,想要家人在外得到尊重,父母年老能不为钱发愁,可能向钱看是唯一出路,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看问题,只对事实评说,这里是朋来有话说,再见。


朋来有话说


说说我们那里吧,河南南阳的,农村,我们这里是有这种情况的,在我们家就有过这种情况

现在农村大多数是老人在家,看孩子,看家,种地,家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种地从播种到收获都是机器,虽然说一年到头不挣啥钱,但毕竟人也不费多大事儿,所以也在种。家里收入主要来源于年轻人打工,年轻小两口子出去南方打工,一年也得挣个十万左右,所以现在我们那里家庭条件都相对于以前,好了特别多,房子有了,车好多人也有了,手里还能有点闲钱,平时没事几个人,或者家人都会去镇上饭店去吃饭,吃的比坐席时候还好,所以坐席有时候也不稀罕去,稍微有点事就不去了,没事了才会去吃。去的大多数也都是年纪大的老人。

平时逢节假日,年轻人回来了,有的也不喜欢去凑那个热闹,常年不在家,遇见人也没那么亲了,见了长辈了一遍一遍的被问,在哪儿打工啊,一个月挣多少啊,干的啥活啊,问完一群老太太在那儿闲扯,互相交流一下信息,攀比攀比,谁混的好,谁混的不如谁呀,说说别人闲话。所以年轻人不愿往那些个场合去,但最基本的礼仪还要有,礼该上还得上。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哦😊


乐多08


我家也是农村的,家里遇到大事小情的也会随份子,关系特别近的不去吃饭人家还不高兴呢,所以我也是勉为其难地能去就了!关系远的给了钱就不去吃饭了!

这是为什么呢,说出来可能大家觉得我会有些娇气,可我的感觉确实如此呀。一般情况下桌席还算丰盛,饭菜跟大饭店的种类也差不多,但就是感觉磨磨唧唧的没有食欲,通常他们都会在桌子上面蒙一层塑料布,很薄很薄的那种,风一挂就呼呼的飘,不仅如此,把炒好的菜装在盘子里怎么就不能整整齐齐呢?非要汤啊水儿啊整的哪哪都是,看着邋里邋遢没胃口!好吃不好吃的也得利索点啊!

还有农村人习惯太不好了,有的时候你还没有吃完饭,就有人来遮盘子装剩菜,准备拿回来,然后也会问你带不带,什么人呢,怎么也得大家都吃完饭再说呀,真是反感。

所以呀,现在一般情况下给了钱你的心意也就到了,饭吃不吃也无所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