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的錯誤理解

中國至少有三代人,都是在前蘇聯“政治經濟學”的教育下成長的。這些人對於“如何衡量價值”,有如出一轍的觀念,即認為“價值”不僅是商品內在的本質屬性,凝聚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還決定了商品價格的高低。換句話說,價格是圍繞價值波動的,它不應該背離價值。

要指出,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不僅不符合科學規範,也缺乏對現象的解釋力,甚至還衍生了很多更為嚴重的謬誤。

“價值”觀的錯誤理解

“價值”不科學

首先,“價值”概念不符合科學規範。它的問題在於,“任何物品都有其內在價值”的說法,既不能被證實,也不能被推翻。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錯誤—錯得厲害,卻難以看出。實際上這類錯誤早在柏拉圖的著作裡就有了,但要到本世紀初科學哲學興起後,人們才逐步看清其真面目。

柏拉圖認為,萬物都有其內在“本質”,人們看到的只不過是本質的“表象”,而不是“本質”本身。例如,國家有“國家的本質”,美有“美的本質”,善有“善的本質”,而政府機關美麗的鮮花和助人為樂的行為,都是這些“本質”的某種“表象”而已。

表面看來,柏拉圖這種思想洞幽燭微、高深莫測。但說穿了,他只不過是在發明新標籤,並把標籤貼到各種現象上罷了誰都可以照樣畫葫蘆。只要發明一套標籤,就自創了一套學問。其實,在科學哲學的角度看來,一種理論若既不能證實,又不能證偽,就不是優點,而是致命缺陷。

政治經濟學認為“價格”應該圍繞“價值”波動,也犯了同樣的錯誤。這是因為,到底“價格”什麼時候算作與其價值“相符”,什麼時候算作“波動”,什麼時候又算作“背離”,是完全沒有標準的。“價值”這個概念的缺陷,就在於它是個空中樓閣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

有趣的是,每當遇到什麼商品太貴時,受過“政治經濟學訓練的人就會說:“這麼高的定價,背離了商品應有的價值。”我們不禁要問:除了可觀察的成交價外,我們憑什麼說商品的價值應該”是多少?到底是我們的經濟理論要向現實靠攏,還是現實要向我們的經濟理論靠攏?

“價值”觀的錯誤理解

“價值”無解釋力

價值概念對現象的解釋也是乏力的。經濟社會中,有很多司 空見慣的經濟現象,都是“價值”概念難以解釋的。百年郵票為什麼那麼貴?明星喝一口汽水的廣告費為什麼那麼高?計算機的功能越來越強,但價格為什麼越來越便宜? 這些現象,本來只要使用現代經濟學中的“供求關係”,就可以得到令人滿意的解釋。但如果非要用“價值”理論來解釋就不得不加上很多牽強的附加條件,才能自圓其說。

應該說,作為一種理論,“價值”概念也能解釋部分經濟現象。然而,凡是“價值”概念可以解釋的,僅用“供求關係”就足以解釋了;而許多“價值”概念難以解釋的經濟現象,“供求關係”也可以輕鬆解釋。所以,從解釋功能來看,“價值”概念是多餘的。

對照“個人估值”

相比之下,經濟學並不談“價值”,它倒是強調了“個人估值”( personal worth)的概念。經濟學指出:一個人對某件物品的“個人估值”,就是這個人為了換取或保有這件物品所願意付出的其他物品。

這個定義至少有兩層含義:第一,不存在什麼內在的、本質的、客觀的價值。任何“個人估值”都是與某個“個人”息息相關的,沒有了個人的評估,就沒有物品的“個人估值”。第二,“個人估值”的大小,並不取決於一個人的“願望”,而是取決於一個人的“行為”。光說你“覺得”一副對聯很有價值,那是沒有用的,你必須拿出真金白銀才能作數。只有可觀察的交易行為,才能反映“對聯”和“銀兩”在你內心的輕重。

價值”引起嚴重誤解

使用“價值”的概念,還會引致更加嚴重的謬誤。相信“勞動力價值論”的人以為,商品凝聚的人類勞動越多,商的價值就越大。他們一相情願地認為,在生產中投入多少資金和勞動,產品就具有多少價值,一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就有多少增長

例如,一條好端端的路,挖了又補,補了又挖。在計算CDP的時候,人們會誤把所有挖挖補補的成本,都算作它的“價值彷彿投入得越多,它就越值錢似的。但實際上,無論怎樣計算GDP,路也還是這麼一條路。人們對這條路的“個人估值”,是不會因為鋪路時浪費了鉅額投資而有絲毫增加的。

同樣,某些沙漠開發工程,要投資數以億計的資金,鋪設蜿蜒的水道,延伸到乾涸的沙地,目的是在那裡種幾棵菜。那幾棵菜固然凝聚了千萬資金,它的“價值”或許有幾千萬,但它的個人估值”,卻只是顧客願意支付的那幾塊錢!

“價值”觀的錯誤理解

這裡有兩個概念,一是政治經濟學中的“價值”,二是經濟 學中的“個人估值”。確切區分這兩個概念,大家就不會再受到 什麼GDP數據的迷惑,以為靠硬性增加政府投資可以“擴大內需”和“拉動產值”了。任何違反市場需求而作出的硬性投資,都不應算作對總“個人估值”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