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编制与非正式的差别有多大?

手机用户6237123545


党政机关的正式编制,是指干部使用的行政编制,和工人使用的工勤编制;事业单位的正式编制,无论干部工人使用的都是事业编制,其身份区别是按岗位区分的,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是干部,工勤岗位是工人。行政编制中还有“政法专项编制”,是专供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司法部门公务员使用的,人民警察改革,公安机关的政法专项编制将出现新的变化,其改革模式类似于消防队,和“应急救援衔”管理模式。还有“军转编制”,是专门分配供军转干部使用的行政编制。事业编制中还有“教育专项编制”,是专门供中小学在职教师使用的,单列出来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基础教育的发展。

非正式编制,有三种情况:一是“暂时性非在编”,二是自定编制和备案编制;三是编外人员。

1、暂时性非在编:是指因单位超编,或者个人身份原因,虽然是正式职工,但暂时不能使用编制的情形。虽然不能使用编制,但其个人身份、工资、晋升等都不受影响,只是部分福利会受在编在岗等限制。这种问题一般都是被动等待单位因调动、退休等“自然减员”,空缺编制后使用。主动解决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调剂到有空编的单位任职,另一种是由机构编制部门调剂增加编制使用,这两种解决方式都很合理,但在基层因编制少,普遍超编,解决起来难度较大。还有一种是由于个人就业模式不同,暂时不能使用编制的情况,特岗教师、公费师范生等,在服务期未满前,是不使用编制的,服务期满后,愿意继续从事相关行业工作,可以由当地分配使用编制。

2、自定编制和备案编制:地方政府自行核定编制类型、自行承担财政供养的编制,叫自定编制,包括自筹类编制、自定编制,和自收自支编制。这三种类型中,自收自支编制因其在上级机构编制部门进行了备案,又被称为“备案制”编制。《机构编制管理条例》规定,不允许地方政府自行设立和使用编制类型,并明确要求这三类编制于2019年6月底前全部撤销,不再使用。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高校和县级以上公立医院保留事业单位属性,取消编制使用,其编制回收后,由单位自行根据需要,设立岗位和编制数量,报经同级人事、编制部门备案,这也是一种备案制编制的类型。

3、编外人员:是指人事代理、合同工、临时工、劳务派遣工等不进入编制管理的用工模式。这些编外人员中,除人事代理工资收入和正式职工相差不大外,其他人员想实现同工同酬,目前来讲非常困难。而且编外人员没有任何机会进入编内工作,即使在单位工作二三十年都是一样的。机构改革结束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使用的编外人员,将于人事部门统一招聘、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使用,财政部门统一供给。即使是劳务派遣工,也将于人事部门统一指派劳务派遣公司派遣,以规范管理。


真宁腔调


体制内编制有两种,一种是行政编,也就是公务员,一种是事业编,工资待遇比公务员稍差,但无论如何比非编人员都要强。区别主要在于:

1、财政供养不同。编制人员由国家供养,列入财政支出结构,用老百姓的话来形容,吃的是财政饭;而非编人员就不一定了,有的从财政部门预算中支出,有的从部门自筹资金中列支,经费来源不固定也不稳定,保障性较差。

2、稳定性不同。编制人员因为是财政供养,地位非常稳定,只要不犯大错,可以无忧干到退休,既便改革,在编人员也不会受到太大冲击,绝大多数人无非随职能划转分流安置而已,人称“铁饭碗”;而非编人员就不一定,岗位有需要,没什么问题,一旦因为机构调整等原因压缩,随时面临下岗。

3、收入不同。这是最大差别,也是很多非编人员最介意的事情。同样是干活,以小编所在的西部三线城市为例,正式在编人员拿四千,非编人员拿两千,两者相差一倍,换谁谁也不高兴。

4、社会地位不同。这个不用多说了,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出去吃饭,说自己在哪个单位,不知道的,一开始都会高看一眼,当知道是临时工,立马态度180度大转弯,“哦”的一声,道尽人生百味。

当前,机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各地的机构尤其是事业单位都在压缩,编制日趋紧俏,含金量越来越高,有编和没编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80后小公


正式编制与非正式的,差别一般会比较大,这也与每个单位的具体情况有关。例如,行政单位的正式编制,与非正式编制差别就很大。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正式编制,与非正式编制差别就相对较小。他们的差别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模式上差别大

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会有相对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对于公务员的管理,既有法律法规又有政策规定,管理已经比较成型。正式警察和辅警,就是正式编制与非正式的区别,也是常见的情况。

【2】工资待遇上差别大

正式编制与非正式编制的另一个明显差别,就是体现在工资待遇上,一般正式编制的工资待遇相对要高一点。当然,也有少数事业单位实现了,正式编制与非正式编制的同工同酬,但是要所有单位都实现,还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3】稳定程度上差别大

现在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行政单位也在进行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在进行事业单位改革,可以说铁饭碗的概念虽然没有以前那么根深蒂固了,但是仍然还是一定程度存在。在稳定程度上,在编人员一般相对会更加稳定一些。



凭栏思君VIP


事业编和非事业编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薪资待遇。事业编的工资补助主要来自财政,而非事业编的收入主要来自单位效益,总体上来说,事业编的工资要比非事业编制的高点。二是工作稳定性。事业编人员和非事业编人员如果犯了相同的错误,事业编制人员可能就是警告或者记过处分,但是非事业编人员可能会被直接辞退。三是发展前途。一个单位,每年的提拔有限,按照上级的政策,会优先提拔事业编身份人员。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职场点圣


在编的就是国家正式公务员,享受国家待遇,你所说的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学校给你交保险就行了,在学校黄了,保险也是社保局交不签合同,学校的你就得自己交保险了,利润终就简单了,你和学校签合同,在合同期内享受国家待遇,过期后就,完全属于临时工,不是永久在编人员,

是编制的,是正式工,合同制要比正式工差一点,没有编制,而且工资也差多了,可以根据合同解除聘用关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人身份的人员只要有事业编制就是正式工,按照工人工资档次发工资,按照管理列和专业技术类发完工资

区别在于

工资开支正式编制人员需要财政拨款解决,合同工的工资有单位预算外收入中解决,正式编制的人员福利待遇,按照政策规定及以上级部门规定执行,并且正式编人员可以在事业单位之间调动合同制人员不能,正式编制员可以提任副科级职务,合同制人员不可以


一技职场


这个要看是什么样的单位,总的来说差距是非常大。对于有正式编制的单位来说,往往是一位难求。以前的就不说了,现在的人要考到正式编制,那是要过五关斩六将的。以某一个公立学校的教师为例,整个考试流程如下:首先是报名筛选,专业、文凭、年龄等要求合格才能报考某一岗位;然后进行笔试,这一关的厮杀最为惨烈,具体参见公务员考试,一般来说一个指标的比例为1:5左右,如果要招聘一个老师,即使有几百个人报名,通过笔试的只会是前面5人,其他的几百人在这一关就完全淘汰了,目前这一关基本是比较公正的,个人要凭自己的本事来竞争;接下来这5个就要进行面试,对于教师来说主要就是试讲和答辩,这个环节有一定的操作空间,有熟人还是好办事的;最后是政审和体检,不要小看这个环节,有可能前面都很顺利,最后一关却掉链子了,这样的新闻不少见。由此可见,要考到一个正式编制有多不容易。这么难大家还是抢着考,肯定是因为正式编制与非正式编制的待遇差距非常大。以该学校普通教师待遇来说,如果是合同制的教师,在同样的工作量的情况下,到手工资在4000-6000左右,而正式编制的教师工资基本是合同制的2-3倍左右,基本可以拿到10000-15000。相信这样的情况不止在学校,其他事业单位和公务员队伍也是一样,只是不同单位的差距会有所区别而已。

本图来自互联网


米哥职场漫谈


编制,局外人很不太理解。告诉你吧,编制,其实就是饭碗!就是岗位。比如,你生了一个儿子,在你家里就有一个你家里人的编制,他可以享受你家里成员的一切待遇。相反,如果你哥哥家的孩子来上学住在你家,你会让他享受和你儿子一样的待遇吗?这样你就理解了。


与你同行93915156


那是过去差别很大。现在企业,事业只能是签了合同的差别不是很大,只是这个合同时间期限很重要……一年一年签签的和三年或五年的差别就有……


手机用户51274677073


有啥区别的,都是中国人,只不过一个是耀武扬威,抬头挺胸,一个是蔫头搭了脑袋的,走道都得溜边走,一个是一个人能养一家子,一个是一家子养不起一个人,一个是辞职都费劲,一个是屁事都得给辞退,一个是亲妈养的,一个是妈养的😂


88社会主义好88


原来人人都不一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