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诗词的兴趣源于什么?诗词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佛山龙述史


我曾经在吾爱诗词网站上贴过一篇散文,可以回答我(本人)对诗词的爱好起源于什么。愿与您分享。文章有点长,如您没时间,请不要点击。谢谢。

我与词诗的故事---手机为媒

我上过学,专业不是文学。我念过书,读的不是词诗。不过,16岁高二时学过两首毛主席写的诗词,《七律 长征》和《沁园春 雪》。说是学,就是老师讲了一下时代背景,朗诵了两遍。一节课上完后,还没理解意思,就忘了。然,那韵调,觉得很好听。从此,与词诗就没缘了。词诗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但自从有了手机,我开始有意学习,并逐渐地练习写诗填词,结词诗为友。偶尔还在吾爱诗词网贴几首拙作,供诗友们在紧张之余笑笑,放松放松。

要讲好我与诗词的故事,先得说说我的手机。

我依稀记得,80年代初,隔壁家里有个坐机电话,很使我羡慕。渐渐地是大哥大,呼机,小灵通,智能手机一代,二代,N代。从大哥大开始,都属移动通讯,随身可带。那时的大哥大,专属企业老板们。后来呼机,小灵通,慢慢普及了。那是上世纪80-90年代吧。从那时起,别人每个阶段升级换代,换了又换。特别是进入了智能时代,人们叫玩手机。利用手机打电话,发信息,看新闻,玩游戏,听歌曲,交友谊,炒股票,窃机密……。路边拾荒和街道乞讨者都人手一机。而我,从未有过任何移动通讯工具。人们不太愿与我联系,因为不方便。发个依妹儿吧,不能随地随时收啟。谈八挂吧,不知道谁有小三谁又嫁娶。讲流行话吧,不懂当代网言语意。有朋友干脆说我迂腐,是被时代淘汰者。

但是,我是一个钓鱼爱好者。每周末出行三、四百公里,早出晚归,不论春夏秋冬,暖热凉冻。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老伴和孩子们越担心。说一定要跟我买个手机,便于外出有个联系。就这样,2016年12月,我有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智能的,iphone 六代,还+。跨越M代,一步到位,现代化。

对我来讲,有了手机,不过就是打个电话而已。哪知朋友见我有了手机,感觉太阳从西边起,希奇。这个拿过去瞧一瞧,那个接过去眯一眯。左点右按,怀疑是个仿真的。有天,屏幕上出现了一条信息,邀请我加入一个微信群。我不知是谁捣鼓的。出于对朋友的盛情,我按了接受。哇,一下子,这个说欢迎老迂加入我群。那个说,老迂与时俱进了。就这样,天天能看到朋友们发来的信息,段子,广告等等。自然,表示谢意,我在群里第一次发了一条微信:“庚属老夫,网上幼童。入群交友,男女不限,老少皆宜。白富美不拒,高富帅全纳。屌丝百姓最佳。望多多关照,谢谢诸亲欢迎。”我得找几句网络语言,追赶潮流。朋友读后,不敢相信。有的问是不是转发的。有的说抄来的吧,老

迂有此等网言?后来,我见事就写,有感就发。不管写得好不好。好,朋友点赞,说明得到了支持。不好,朋友翘嘴一笑。正是:胡编乱写圈里发,草根之作难高雅。若能使君笑一笑,如愿以偿目的达。老伴说我几句顺口溜,不怕人笑?我说:老夫发贴不求褒,只求博君一个笑。无论赞笑或讥笑,笑多烦恼自然少,有利健康身体好。就这样,写顺口溜,打油诗。当然还写点古体诗,现代诗,散文诗,哪怕写得不好。逢年过节,联欢晚会,朋友们要我出个诗朗诵节目,开开心。大妈们跳个舞,要我写几段韵句,记录她们演台上的美姿。大家也戏称我“诗人”,草根的。

我的“作品”经微信发酵,传到了一位真正诗友那里。他评价说我有些写诗的功底,便告诉我吾爱诗词网站,建议我上那里拜门学艺。就这样,我用这部手机登记,成为了吾爱诗词的一员,开始学习格律诗词。词诗的演化变革,诗评,词诗赏析,词诗的格律与写作,古体,近体格律诗与现体自由诗讨论等栏目,是我不可不去的课堂。当我读到李白的《静夜思》时,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就是写的我吗?聊聊十字,字字千斤。写出了一个游子深夜对着月光,思念故里的情景和在异乡的感受。我教二岁半的外孙背熟了这首诗,让他从小就知道我们的故乡在中国,在一个充满词意的文明古国。作为习作,我以清明为背景,写了一首《七绝 清明遥祭》,以示游子对父母的思念。

华夏清明纸烬飞,

陵园墓地鲜花围。

我思父母朝东望,

遥祭双亲泪水垂。

又当我读到晚唐张志和的《渔歌子》时,

我不懂为什么一个词牌名有多体式。就连张志和自己至少也有二体。表现在第一、二句及第五句,平仄有异(参“西塞山前白鹭飞”与“松江蟹舍主人欢”)。至于苏轼的渔歌子,就更不同了。不仅句式不同,平仄不同,连字也少了两个。且和凝更名为渔父。难道古代的名人泰斗为了合乎自己的口味,说改就改?哪当今的词诗权威是否也可增减变通一下?顺便还有一疑惑,为什么五、七言律绝大都用平韵,而押仄韵的极少?我们现在写诗填词,哪怕有一个字平仄不对,就不敢称格律诗词。硬是舍弃一个很好很自然的字词,去用一个符合平仄咬口或生辟的字词来替代。这很可能因我是门外汉,理解不了这里面的奥妙。抑或是还远远没有达到写诗填词的境界。

当然这不是我要追求的。就象使用工具,知道怎么用就行了,不必深研工具是如何没计制造的。我要欣赏的是诗词的意境和写作技巧。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描述了塞前江乡桃花汛期,白鹭空中飞翔,渔夫穿蓑戴笠,不在乎轻风细雨而悠闲捕鱼的生动画面。苏轼的《渔父四首》以渔夫喝酒,醉酒,醒酒和笑人为主线,生动地展示了渔夫超然物外,悠闲自得的情景。四首作品独立成文,合为篇章。我读的渔歌子,似乎都与渔夫休闲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好词,敬仰,崇拜。我的居地湖泊多,冬季长,冰钓是一大特色。借此,我也填了一首《渔歌子,冰钓》,校仿练习。

黑幕笼罩白絮飞。

广阔湖面玉晶瑰。

钻机响,钓纶垂。

欢声笑语伴风吹。

我原来不知道,现在深切领悟到诗词的平仄里充满和谐,韵律里蕴藏美妙。不难怪当时学习毛主席诗词时,虽不懂其意涵,但觉其动听。字典里解释,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韵律和节奏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古人们通过长期的提炼,积累和总结,为后人制定了一套完美的诗律词曲。如写七律,要求平仄起伏,对仗工整,起承转合符合逻辑,有意境,有思想,有哲理,有故事。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美妙入耳。此等难度,岂吾辈所及?我之拙作虽达不到如此要求,更上不了雅座,但在选字遣词,深思熟虑的求精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追美的快乐。久而久之,潜移默化。使思想得到了净化,心灵得到了升华,性格得到了改善。比如说,我以前性情急燥,现在温和了。以前做事粗糙,现在细致了。以前遇事就发骚,现在理智了。老伴说我近年来改变了。我想这就是写诗填词的休心养性,淘冶情操之功效吧。此外,写诗填词对缓解大脑迟钝也无不受益。我现在手机在握,并开通了流量。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有空,我就上网流览词诗作品,或写写。词诗已成了我晚年生活中不可缺缺少的部分。我得感谢吾爱诗词网,感谢阅读,点赞,指正我拙作的良师益友。下面就以一首《七律 吾爱诗词网》结束我与诗词的故事。

诗词网站名吾爱,国学精华藏宝斋。

声韵仄平询格律,句长曲调问词牌。

先生千里诠疑惑,后学遥程抒感怀。

苹果幕前移手指,写完即发一机皆。


勋甲


悠悠盛唐事,巍巍宋诗词!

古来三千乐,老曲吟一生。

鄙人才疏学浅,也不太善于古诗词,但从小开始读文言文本草纲目开始就慢慢喜欢上了古诗词!生在一个穷山村,父亲好学医术也能够学得三五偏方,也曾经救人于水火。把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春节还有人送锦旗可把我高兴😊坏了!我依稀记得当时对方应该是肝硬化晚期医院判定回家准备后事。用现在医学说肝癌哪时候好像癌症名字不太有。不像现如今癌症特别多!记得父亲原来是会计记账门清一手算盘打得不错!记得初中开始读古文,后来做生意好好坏坏。创业在镇上收废品,什么医学古籍,张仲景《伤寒论》《温湿散》应该是嘉善一位名医。我记得一大堆空了就看慢慢的对古文才有兴趣,再后来读颜光猷的《游杏坛别圃》潭影清且闲,白云自来去。时闻道人言,开轩不知处。独步探石室,豁然忘百虑。被遗失的散诗,后面偶然老图书馆看见《颜光猷诗文笺注》也买了一本!

鄙人才疏学浅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一般,喜好古诗而已!





杭州阿贵


我是六十年代人,我的学习是在六年级,当时只有十二岁或十三岁,那时候学习七律,老师没有教什么,因为张铁生交白卷事件,闹得老师无法上课,那时候每天都要有一节劳动课,学习种地,好多地都是学生种的,写诗只是为了比赛,批林批孔,那时候文化大革命,写大字报往街上贴,我们把自己写的作文用毛笔写在纸上,歪歪扭扭,那时应该有九岁吧,诗歌是在十二岁写的,还是第一呢,被写到宣传栏里,再以后上了荣成六中尖子班就没有写过,对于诗词也就是毛主席写的一些比较熟悉,你是骄阳我是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所有接触到的广播里的都是毛主席的诗词,墙上贴的,嘴里唱的,都是这一类的,那些歌都好记顺口,因为毛主席是文人,所以写的诗词很多,虽然已过多年,但其风格仍然让人记忆犹新。


知足常乐273298521


诗就是我们生活的远方

2008年,我受组织派遣,到上级单位学习锻炼,第一天下班,大家都走了,我独在办公室发呆,望着窗外晦暗不明的天空。忽然门口有人进来,是隔壁办公室的一位同事,下班路上路过,白天刚刚认识的。他看着我很自然地说了一句:“不是下班了吗?何事苦淹留?”这是柳永词八声甘州里的一句:“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我一愣之下,也随口接了一句:“想佳人矣。”我俩相视一眼,都哈哈大笑。到新单位的陌生和距离感,在这样的对话中一下子消失殆尽。我们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虽然只在那单位里工作了不到一年,但在以后的岁月里,不论什么时候见面,都觉得分外亲切。

诗歌就是这样直达我们的心灵。“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是前著名音乐人、现娱乐界混子高晓松的名句,据说出自其母亲的教导。这段红遍网络的鸡汤文,实际上出自传统文化中的名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诗”代指读书,“远方”代指阅历。半瓶子水的高晓松和同样半瓶子水的所谓流浪歌手们,把浪迹天涯作为生活的全部,说什么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遍世界最好,完全曲解了先贤们关于读书游历以修身的教导,简直是谬种流传,误人子弟。

其实,对于绝大部分人的生活来说,“诗”几乎无处不在;而对于鸡鸣风雨的日常生活,诗的存在,本身就是高于生活的“远方”,是千千万万人的精神家园。诸葛亮在午睡之后,起身坐在床沿上,随口吟出:“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是安宁平静的隐逸生活。陶渊明到院子里浇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幸福知足的耕读生活。苏东坡数十年东奔西走,迁居不停,有感而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描述的是随遇而安的宦游生活。所有这些诗家,没有一个是把自己当作诗人去创作的,然而他们不经意间的感悟,通过诗歌这一文学形式表达出来,引起了无数后来人的共鸣,成为代代传诵的经典。

不单单是读书人如此。年轻的小伙子看见美女,会吟出“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心萌动的小姑娘见了帅哥,也会喊出“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征战多年归来的兵士,近乡情怯而吟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孤独寂寞冷的闷骚之人,也会用“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来表达心声。这道理就像现在的年轻人高兴了就唱“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左手右手慢动作重播”,忧伤了则唱“和我在成都的街上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搞笑时则唱“大王叫我来巡山,我把人间转一转”一样。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寄托志向、抒发情感的载体。儒家经典著作《毛诗大序》对诗下了这样的定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正因为承载了这样强大的表情达意功能,从古至今,诗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在人际交往中广泛而大量地存在。晋国的孙林父出使鲁国,表现得非常无礼,鲁国的大臣叔孙豹就用“相鼠有皮,人而无仪”来讽刺他;楚国被伍子胥破灭之后,申包胥到秦国搬救兵,在秦庭哭到吐血,深受感动的秦孝公当场吟诵:“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当即发兵救楚。到了后来,人们在送别、欢宴、出游甚至独处的时候,相互间以诗歌酬答更是常事。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这里的“诗”当然指的是《诗经》,但是推而广之,南怀谨先生这样解读说:中国古代的诗,包罗万象,研究了诗,知识自然就会渊博,能多了解各种知识,例如对生物界的禽鱼鸟兽之名,多所认识,乃至对科学性的植物、动物,各种知识都能了解而博物。所以,不学诗,一个人就不会说话,或讲没有说话的资格。

这自然是圣贤的苛刻了,然而也道出了诗歌的巨大魅力。在诸多的文学样式里,最能触动我们,最能寄托情感的无疑是诗歌。它就像一盏盏明星,高挂在生活的天空,给人以无限的暇想和希望。中央电视台的《诗词大会》节目能够走红,引发全家齐看的热潮,也是诗歌仍然具有极大生命力的有力佐证。即使在当下的日常生活里,我们在表达感情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引经据典,而经典的诗词名句最是应事合时,常被信手拈来。我还记得20多年前,我一位发小因打架早恋多次留级转学,历尽波折之后终于考上大学修成正果,给我修书一封,说他在领到录取通知书之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引起我强烈的共鸣,泪水竟在瞬间打湿了眼眶。我另有一位发小初中毕业即到边疆打拼,少小离家多经磨难,我们一直保持着书信上的来往。读大学后,因为学校有了长途电话,我隔一段时间会打电话过去跟他聊天。有一回聊得忘乎所以,最后一结帐居然花了27块钱!要知道我那时的生活费一个月不过100多块钱。但我并不觉得可惜,因为在挂电话的时候,这位兄弟跟我说了句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论什么时候,有人肯向你倾诉,跟你说心里话,都是自己的幸运;而你的倾听与陪伴,则能带给对方莫大的安慰。

人在悲伤之际最易吟咏风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里,黄药师在听信女儿丧生的消息之后,脱口而出的就是曹植悼念爱子的诗作:“伊上帝之降命 ,何修短之难哉。或华发以终年,或怀妊而逢灾。感前哀之未阕,复新殃之重来。方朝华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感逝者之不追,情忽忽而失度。天盖高而无阶,怀此恨其谁诉。”无独有偶,鲁迅先生悼念刘和珍,写了老大一篇文章,结果还是落脚在一首诗上:“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长歌当哭,浓烈的感情无以表达的时候,诗歌无疑提供了最好的出口。

我高中补习那一年,教语文的张五泉先生,有一回在课堂上讲到苏轼的诗,情不自禁地给我们当场吟诵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老先生用一口地道的河南话,诵出的味道却让我终生难忘。他微低着头,眼镜从鼻梁上滑下来稍许,眼睛从眼镜之上探出来,就那么望着我们,吟诵结束好久,还保持着这个姿势。

后来,是很多年之后了,我与一位同学聊起这事,她告诉我斯时张老师的结发妻子去世不久,他诵读此诗之际,内心一定饱蕴了丰富的个人感情。我这才恍然明白,那年那月那天的课堂上,他那探出来的眼睛里,为何有晶亮的光。





梦想照亮天空


小时候从上在黑白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听电视里教书先生教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台下学生摇头晃脑跟看先生背骆宾王的咏鹅。当时觉得挺有意思,当我步入美丽的校园,就对语文课特感兴趣,而对数学一知半解。至今回忆校园生活时,悔恨莫极,没能认真听老师的话,没能好好学习。如今有了今日头条这个平台,仿佛又找到了童年的快了。和头条上的友友们虽互为蒙面,但在诗词、诗歌、对联里的互动确是那样的真诚、快了。在这一年多的生活里,真正让看到了诗歌的美。在头条头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是那样的真诚,也只有头条这一片静土给了我那么多幸福。


梓原6


我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是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披荊斩棘奔向前方……”和“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的歌声上学的!新时代的阳光雨露哺育着新中国的第一代少年儿童茁壮成长,我们唱着歌跳着舞,充满了人生的欢乐!“弯弯的流水呀,蓝蓝的天,绿油油的草地呀青青的山,我们辛勤地劳动呀创造了幸福的生活!有劳动就有幸福呀,我们的生活多美满……”美妙的歌词,高亢悠扬的旋律,令我至今难忘!也激发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意人生的向往!老师告诉我们:“诗是能唱的歌,歌是可吟的诗”。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种下了热爱生活,热爱诗歌的种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上了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 、大学,在老师们的培养、教育和引导下,我逐渐对语言文学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阅读小说、散文、戏剧,更爱读诗歌(因为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强烈的抒情性、优美的音乐性,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又便于记忆,因此也就对它情有独钟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走上了教育岗位,工作和事业的需要,使我对诗词的兴趣更加浓厚,我深深地知道“要给学生一箪水,你就得拥有一桶水”的道理。开始比较系统地学习诗歌理论和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从“诗经”、“楚辞”到“汉魏乐府,从“唐诗”、“宋词”到现当代诗歌,我总想挤时间多读一点。同时注意对外国优秀诗歌的浏览。阅读和背诵诗词几乎成为我生活中每天不可缺少的内容。优秀的中外诗词不仅给了我美的享受,给了我心灵的滋润,更点燃了我的生活激情。

诗词对我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我曾经把自己的人生,定格为“诗意人生”。我用诗词记录自己的工作、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映人生的酸甜苦辣,抒发人生的喜怒哀乐;我也用诗词来描绘自然、描绘社会、描绘人生百态,表达我爱憎分明的立场、激浊扬清的态度,表明我对党和国家重要决策的看法……总之,诗词成了我人生的重要思想工具和载体。

离题了,谢谢您能读完我的回答!




湘浦凡夫


古代的诗歌尤其是唐诗,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就是因为当权者给人们打造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使芸芸众生都能敞开胸怀舒发真情实感,而不必担心被封杀。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凭心情绪的真实流露,极少有无病呻吟、矫柔造作的败笔。比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再来就菊花。这是多么美好的意境,多么生机勃勃的一派大自然的田园风光!如果身临其境,顿觉连空气都是甜美的,可惜这样的美景是一去不复返了。还有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简直把景都写活了,读到此,真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用户55993375424


说出来你肯定会笑话!我对诗词的爱好起源于野史小说。

记得是上小学五.六年级起,因为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加之那时的课本学起来根本不费劲,所以,课内.课外都偷着看小说。什么三言两古,四大名著都看,故事情节没记住多少,歪诗倒是背会了很多。从那时起就与诗词结了缘,开始读一些比较专业的书,如诗三百首,唐诗选,宋词选。自己有时也凑兴来几句,可惜随写随丢,现在一点记忆的痕迹都没有。

工作后,成天讲奉献,争先进,似乎没那闲工夫。成家后,柴米油盐酱醋茶,什么诗啊,词啊,全去了脑后。现在不同了,老养了,最富裕的就是时间和精力。凑巧,我发现了头条这个低门槛的平台,我成功地进来了。而那些时尚的领域我要么是门外汉,要么是老观念,不合试啊!诗词成了我的唯一选择。在这里,我打发了时间,增长了知识,交到了朋友,增强了自信。一句话,找到了老乐。如果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对中华古诗词的复兴起了那怕是那么一丁点儿作用,小老儿一定会感到无上光荣的。

一开始也曾想能否挣点钱,出个小名,现在不这么想了。问为啥?这里人才济济,我算老几?埋头做自己就可以了。


原卉诗词


试答一下 (你对诗词的兴趣源于什么?诗词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我认为:中国文化有很多的载体!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部戏曲电影、一首诗词歌曲等等,都是源自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情趣,并但都体现着文学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表达了各自的风格和艺术性。

我对诗词的兴趣,是在我想写一篇记斜文开始的,我为了能简短明了的表达内容,便想用诗或词来写,结果是写诗与词比文章感到更难写!原因是格律韵及用字都有讲究!自己觉得很不错的词句,就是不能入诗与词格律。

以往自己就是有时间看看书隅尔看一下诗词之类,平时工作忙也不写什么文章,一次我去看望80多岁的老父亲,他生了一场重病。和父亲说了很多话,事候就想把父亲生平及解放初期在乡村为党工作多年,当干部时一身正气两袖轻风的形象写一篇记叙文。

结果由于自己学业有限文学功底差,难于创作!这时对诗词便产生了兴趣。在下了一番功夫后终于写了【绝句、律诗】及【清平乐】【浪淘沙】等词。从此以后自己发现如果能把诗词写好了,写一个文章便感觉轻松多了。

诗词不仅能丰富情感和抒发情感,而且还能增加自我的思维。对诗词有兴趣了也就对事物兴趣大增。怪不得古人文采如此了得,原来古典文化太精深了!字少意多意广是诗词的特点,好诗好词难于创作,其中的难度也在此呀!

谢大家釜正!





古城渔樵


但凡文学作品,我们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共鸣。我痛苦,然而有个比我更痛苦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我奋斗,同样有个也在奋斗的——“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我愉悦,也能找到同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以精美之语言,道出人人心中之所想,这便是文学作品魅力之所在。

然而,文学作品之下门类也很多,为什么偏偏是诗歌呢?

这和汉字的特性有关。我国之文字乃是单音孤立的,每个字对应一个音,宜于组合——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同时,一字一义,一音一义,绝不拖泥带水,这就使得汉语文学具备了格式整齐的可能性。另外,还有一点,为古汉语作品之共性:即能读易懂的传承性。祖先聪明无比,他们仿佛预见到字有更革、声有转移,若是言文一致,今后口头上的“言”变化了,书面上的“文”就失去了依存。所以,言文分离的处理办法,让千百年后的我们在不懂古音的情况下也能明了祖先的意思。

具体到个人情感上,对诗固然离不开“喜爱”二字。这喜爱不是什么奢侈品,乃是许多中国人共有的。童蒙时,许多家长便以古诗给予幼小心灵以启迪。成人后,再听到唐诗宋词,那种浸润于肌骨、滋生于发肤的安全感、熟悉感和亲切感,构造出超越于物理时空的心灵家园。所以诗歌被你、我、他所喜爱,也在于它最贴合幼教所奠定的国人知识基础、情感取向。

我所从事的文学研究,在古代叫做“辞章之学”(和“义理之学”“考据之学”并列)。包括文学典籍的整理,文学旧作的点评和文学新作的创造。(当然,最后一点不为今人纳入学者评价体系之中的)我本没什么基础,全凭一腔喜爱自学。以业余散文作者的身份侥幸进入了文学研究的殿堂,自有种种龃龉不待言。如基础薄弱,许多该读透的经典我都有所欠缺;再如问题意识不明确:“‘开元十五年声律风骨始备’到底对不对”才是“问题”,“我想研究唐诗的声律”这叫“领域”,不叫“问题”。总之,既凭着一腔热血,投入到这行业来,便得尽快调整自己,识时务(不是食物)者为俊杰。还得时时给自己“煽风点火”,以免初心的小火苗被现实的冰雨浇灭。

希望能有本事提出引起国际广泛讨论的人文学术话题,能有机会和世界范围内各原生民族的文化精英对话,能有实力把中国文化的解释权拿回我们自己手里。

每个人都努力吧。军人们用枪杆,外交家们用口才,科学家们用技术,我们呢,用诗歌。中国诗,固有其排他的民族性在,但也有不可磨灭、独一无二的特殊之美,凝练、精致、纳须弥于芥子,能令人起无限向往。以有限之生命投身于无涯之科研,乃是对于所爱之物最高的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