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至上,能說一下文人的讀書情況嗎?

中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


宋代王栐的《燕冀詒謀錄》曾說:“國朝待士大夫甚厚,皆前代無。”宋代的佑文政策讓社會有良好的讀書氣氛

初宋的帝王不僅要求臣屬讀書,而且身體力行,帶頭認真讀書。

《續資治通鑑》:“帝性喜讀書,詔史館所修《太平總類》,日進三卷。”

宋代印刷術的重大進步為宋代的書籍出版印行進而為宋代文化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蘇軾的《李氏山房藏書記》曾記道:“餘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

《論語》儒家孔子的言論思想

《中庸》儒家的處事哲學

《大學》儒家修齊治平理論大綱

《孟子》以“性善論”儒家思想

《詩經》

《尚書》

《禮儀》

《山海經》

……

宋代文人的心態是情調型和情韻型。抱著玩味性、欣賞性、體驗性的態度。

你我都要做一回宋人,回到文藝復興的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的自由、尊嚴和審美。

——瀚梅堂











瀚梅堂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都有,印刷術進一步發展,書本漸漸普及了起來,書也就多了,於是文人再不會愁讀書少啦。不僅有好多本書要讀,還得注意各種版本,文人自己也會寫書,國家也編書。

科舉讀書

如果要科舉的話,就要讀很多書了。最多的就是經書。比如《詩經》、《尚書》、《春秋》、《禮記》之類,不僅要讀原典,而且前代人的注本、箋本都要看看。唐代孔穎達為儒家經書做了正義,而這些正義本子也是舉子們答題的基本依據。

另外還要讀些諸子百家的書,儒、道、墨、法、陰陽、農等有精力的話都可以過一遍。

各個朝代的官方歷史書也要看,有興趣的話再讀讀野史、筆記。

要學會作詩,不僅要熟讀前代詩人的作品,還看看相應的韻書、類書。

另外,佛教、道教、玄學的書都可以看看,平時作詩的時候可能用到。

版本鑑別

一本同樣內容的書不同的地方刊刻就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版本紙質、排版、字體都不同。一般有閩刻本、福建本、蜀刻本、浙刻本這幾種版本,其中福建本質量最差,用的是麻紙,字體也不太好看。文人大多會避開福建本,選擇蜀刻本、浙刻本。

從朝廷編書看文人閱讀量

北宋朝廷下令文人編書,最著名的就是宋四大書,耗時長,工程量巨大。

《太平廣記》太平興國三年成書,五百卷,主要是漢晉至宋初的小說、野史、筆記。

《太平御覽》太平興國二年修,一千卷,用了八年編成。

《文苑英華》太平興國七年李昉等奉敕編,雍西四年成書,是接續蕭統的《文選》的總集,收了很多詩文,一共一千卷。

《冊府元龜》宋真宗景德二年修,大中祥符六年成書,內容是歷代君臣事蹟,從史書中選取,一千卷,編了九年。

另外,像歐陽修、宋祁這些文人還要多看點歷史書,因為皇帝讓他們修編唐史,名為《新唐書》。


水雲間三號


杯酒釋兵權,建立宋朝的雖然是武人,但是卻對武人警惕到了極點,除了必須的工作,一些大大小小的政權都不讓參與。

可想而知,文人的地位會拔到多高。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人相輕啊,誰也不服誰,時候長了,黨派叢生,勾心鬥角,搞得烏煙瘴氣。不可否認宋朝的文學氣氛濃厚,是學子的天堂,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啊,沒有對等的武力,國家的財富由誰來保障?文化的傳承由誰來延續?讀書是為了文明的延續,只是沒有保護明文的力量,那書到底是為誰而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浮萍憶夢


宋詞是公認的各朝代中詞曲最大成就者,宋代文學也是歷史上公認成就最大的。就連宋朝的瓷器也是歷史上最好的,有些宋朝瓷器現在都燒不出。由此可以看出宋朝人讀書可以說的上是玩命的讀。 宋朝有兩大特點導致文學繁盛,其一,宋朝重文輕武。其二,宋朝外患十分嚴重。導致文人內心是苦痛的。苦痛為宋朝文化繁興創造了很好土壤。 宋朝也把儒家文化推向另一個高峰,像朱熹,程氏兄弟,等儒家思想集大成者……


燎原小星火


宋朝文人被優待,始於開國皇帝趙匡胤,他推行崇文抑武國策,死前遺囑後輩繼任者也不能殺一個士子文人,要優待文人。所以,宋代的寵文國策,復興並發展了唐末五代亂世對中國文化的摧殘和破壞。

宋代的崇文風氣,使得宋代的文化、科技以及藝術成就很高。蘇軾曾在年輕時在自己的房門貼出一副對聯“識盡天下字,讀盡人間書”,老蘇一看,心裡暗想,我兒大志向啊,這個愛學習,就是有點年少輕狂,還是含蓄一點好,他提筆修改了蘇軾的對聯在前面各加兩個字,於是就變成 “立志識盡天下字,發奮讀盡人間書”。這是個側例,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文人積極好學的社會風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