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有修身到治国到平天下,可以把修身和平天下划上等号吗?

多彩贵州万里行


修身和平天下之间不是等号,是一条方向线上的两个点,是相互依存彼此成就共存的要素。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出自《大学》一文。《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原文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而“身”又是每个人自己的“国”。为什么要修身?因为道法自然。人和这世间的万物一样,都有其自身需要遵循的“道”。在万物生长的过程中,往往都丢掉了最初的本真修身,被浮云遮住了眼睛,真心蒙上了灰尘,而万物却不自知,我们往往找不到那个最好的状和最真的道理。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和矛盾,不停地遭遇困惑和不解,于是我们学习,然后调整自己的轨迹,我想这就是修身,修身的过程就是管理自己的过程,管理自己身体的每一个组织,管理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身心达到最好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和贪嗔慢痴作斗争,和那个不好的自己斗智斗勇。同样的道理,齐家与治国,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中装着天下,这天下便是家。

但是从修身到平天下,这之间可近可远。道理都懂,但是最大的困难是看的破做不到。从小而大不变的是道理,不断变化的是人心。《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就是对《大学》之道最好的诠释。


顺昕妈


《大学》的"八条目"既是先后次序又是同时进行,换成西方哲学的语式,则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

修身是没有尽头的,不可能等到修身接近圣人时,才去"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有自觉反省的人,从一开始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并没有次序的先后,同时存在,同时进行。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这个序列都划成等号,一思一念之起,无不是在这"八条目"之中,无所谓先后。

这就如"在路上",或者说"始终在路上",一个完美的圣人形象始终在前方,不断地修身以接近,却始终达不到,这是一个过程,达不到却又不断接近的修身过程。


幽幽南山客


儒家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五条,是对所有立志成圣成贤之人的要求和方法。在笔者看来,平天下,是天下太平,社会和谐的意思。要达到平天下的效果,修身是最根本的,格物是修身的入手点。格物,是与自己的物欲格斗,去除自己的私心杂念,去除自己的妄想烦恼的意思。如果人人都能做到清心寡欲,推己及人,那么这个社会就太平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是重农抑商的,政治由上层贵族把持,社会大众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商周是宗法制社会,讲究血缘关系,家族观念很重,因此,齐家是治国的基础。对于庶民,即普通老百姓,农工商阶层,侧重于修身。对于士,即普通国家公务人员,侧重于修身和齐家。对于卿大夫,即国家公务人员中的高级领导干部,侧重于齐家和治国。对于诸侯君主,即统治集团高层领袖,侧重于治国,平天下。当然,作为统治阶层,更要带头做好修身功夫,清心寡欲,以身作则,上行而下效,如此在潜移默化中,就能事半功倍地达到平天下的效果。人人能修身,就是平天下。统治者能以身作则,带头修身,则平天下能够事半功倍。这是笔者的愚见,姑妄言之。


马桥客


可以。

这涉及到一个管理学原则,叫“人格放大化”原则。

儒家的人很了不起,就靠单纯的思考就得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放大化”才能得出的结论。

现代的人,稍微点一下就可以懂这个原则。

日本有一个比较著名的动画片叫《变形金刚》,就是描述几个小型机器人可以组装成一个大型机器人,他们当腿的当腿,当手的当手,当头的当头,核心一条,机器人的人格放大了一级,这种新型机器人的出现,一般都成为无敌一时的象征。

儒家的概念是,就像组装一个人一样组装家庭成为一个新的人,再把无数个家庭组装成一个超级大“人”,就可以抚平天下,所向披靡了。


河东来


“修身”不可能等同于“平天下”,历史上类似的经验教训太多。“修身”和“平天下”,都是提供个人的“德才”。“德才”不济,自己身败名裂并且危及四方的例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修身”和“平天下”,都是“德才”的影响力。作为一个过程,分作多个阶段,标记“德才”的影响力。人是社会动物,自人出生开始,从“朦胧无知”到“有为”,就有了对他人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以“德才”为主。修行,就是修“德”修“能”,能够有“独立自主”,就可达到“修身”的目的,从“修身”为基础,具备了“影响力”。

“修身”和“平天下”,“德才影响”的作用范围不同,要求有所不同。从修身、齐家、治国,到平天下,范围逐步扩大。因为范围的扩大,就会增加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考验的是自己的“德才”。一个人的“自主独立”,到一个家庭的“和睦”,到一个国家的“统一”,再到不同文化的“融合”,“要求”不一样。同时,掌握的资源、权力也不尽相同,面临的是不同的“考验”。

“修身”和“平天下”,“德才培养”所处的过程不同,需要“适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注重的是“个人”的“道德”和“能力”培养,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说。即:自己的影响力,随着品行能力的提升,范围会自然的变化。影响力范围与品行能力需要相适配,否则,会有“问题”。比如,刚开始的品行很好,得到了“影响力”并赋了权,当了官,官越做越大,但自己的“品行”没有相应的提升,反而是降低,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就有“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因此,“修身”不等同于“平天下”。万事有“易”,顺其自然,自然就是“相适宜”、“和谐”,符合“客观”。如果把对自己的“修身”直接套用于“平天下”,不相配,不适宜,就会产生不和谐、变故,需要避免。


呵呵说吧


修身,指的是个人修养问题;平天下,指的是使天下安定。能使天下人都过上安定生活,国家又不闹动乱,这个人当然自身修养要好,包括文化修养,包括政治修养,包括治国能力的修养。这个人必须是有能力有权力有思想有主义的集於一身的统一治理者。修身,草民至最高统治者胥必须的,而平天下者则是少数人才能为之。二者即是统一的,又不是所有人都能平天下的。


三十三画1936


大園鏡智性清凈,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光明徹照,洞達無極。是本性自然。然而無明反轉,轉身受生,淪落不息。覺醒自反,回歸元性,心平修身,光明世間,一切平等無礙,法爾如是,心平天下平,阿彌陀佛遍法界!


平常心132178314


窃以为,修身不能和平天下划等号。修身是基础,平天下是宏愿,修身人人都能做到,只有人人都修身,而后能齐家,进而能治国,进而平天下。


神仙只在花中眠


关键是有些人不考虑 修齐治平……


西河柳568


当然不能,完全是两个天渊之别的层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从微观到宏观的递进关系,是讲究积累的。不可一蹴而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