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影隨心》《過春天》豆瓣分4.7對7.9,票房卻是2000萬對900萬

4月19日,由霍建起導演,陳曉、杜鵑、王嘉、馬蘇和華少等主演的《如影隨心》上映,不到三天貓眼顯示票房已經超過2000萬,這不禁讓人對這部影片有些刮目相看,因為另外一部同是劇情片類型的電影,3月15日上映的《過春天》至今票房剛過900萬。

《如影隨心》《過春天》豆瓣分4.7對7.9,票房卻是2000萬對900萬

然而,令人吃驚的是,這兩部電影的口碑卻是和票房有著完全顛倒的差距。

《如影隨心》在豆瓣僅有不到4000人參與評判,但卻給出了低達4.7的綜合評分,什麼概念?豆瓣的標註就能讓人瞭然於胸:好於5%的愛情片和好於1%的劇情片。

《如影隨心》《過春天》豆瓣分4.7對7.9,票房卻是2000萬對900萬

而反觀《過春天》,超過70000人給出了高達7.9的綜合評分,好於69%的劇情片。

《如影隨心》《過春天》豆瓣分4.7對7.9,票房卻是2000萬對900萬

但事實卻是,在市場上,69%完敗於1%。

是什麼造就瞭如此巨大又不可思議的戲劇性對比呢?

在演員陣容上,《如影隨心》有當紅小生陳曉、名模杜鵑,還有大美人馬蘇、主持界的“快嘴”華少等等,分量是比《過春天》重了不少,畢竟黃堯、孫陽、湯加文、倪虹潔和江美儀,大多都還只是名不見經傳的“新人”。

但卡司的分量一般並不能,成為產生票房巨大差異的原因因素(同類題材電影),比如2012年劉德華的《桃姐》票房就輸給了余文樂的《志明和春嬌》,比如前段時間由老戲骨詠梅和人氣小生王源的《地久天長》,也不敵“新人”劉以豪和陳意涵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而在美術攝影和音樂等,兩部電影也可以說是不相上下,《如影隨心》裡,當陳曉拉起小提琴,杜鵑穿著紅衣服飄過廣場的畫面,簡直就像最為唯美的廣告大片鏡頭。

《如影隨心》《過春天》豆瓣分4.7對7.9,票房卻是2000萬對900萬

而《過春天》恰到好處的光線,和應景而生、總是能撩撥觀眾心絃的音樂,也贏得了一致好評。

如此說來,再拋開演員演技(《過春天》裡黃堯的表現,要比《如影隨心》裡的杜鵑和馬蘇更為出色一些),造成《過春天》在市場上並“不被待見”的原因,就只剩下故事本身了。

《如影隨心》《過春天》豆瓣分4.7對7.9,票房卻是2000萬對900萬

首先簡單複述一下兩部電影的簡介。

《如影隨心》講述的是小提琴家陸松(陳曉 飾)與室內設計師文罌(杜鵑 飾)在巴黎邂逅,從不打不相識,到彼此迷戀越陷越深,愛情之名慫恿著他們為愛再大膽一次,走出各自問題滿滿的情感關係。

而《過春天》則是講述16歲單親家庭女孩“佩佩”,為了和閨蜜的約定,為了自己的存在感,為了懵懂的好感,她內心的衝動被點燃、於是經常往返於香港和深圳的她,成為了一個“水客”,一段頗有“冒險”感的青春故事就此開始。

《如影隨心》《過春天》豆瓣分4.7對7.9,票房卻是2000萬對900萬

簡單對比一下,《如影隨心》的故事雖然是發生在高大上的浪漫之都巴黎,劇情在簡介層面看起來也非常的浪漫,然而究其本質,電影呈現的是一個“打著愛情之名”、但其實就是赤裸裸的“婚內出軌、小三上位、正宮淪為棄婦”等三觀不正的“偽愛情”話題。

甚至在電影裡,還有很頻繁的床戲。

所以,所有這些具有敏感和誘惑性質的故事“提示”,就構成了“吸引觀眾”的“噱頭”。

而《過春天》雖然也打著一個“美少女當水客”的“噱頭”,但它真正關注的卻是關於青春,關於成長,關於陪伴等等,沒有誘惑,也沒有讓人“有興趣”的話題,只有最現實又最“乏味”的社會痛點。

所以,“三觀不正”的《如影隨心》“吸引”了許多的觀眾買票入場“欲一探其究竟”。

所以,關注正向社會痛點的《過春天》幾乎“無人問津”。

這種現象不得不讓人深思。

這個時代對於此類國產文藝類型的劇情片電影來說,用那句著名的話來描述最貼切不過:“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大好之處,早在2016年,全國新增影院1612家,影院總數超過7600家;新增銀幕9552塊,中國銀幕總數達到41179塊,超過北美市場(約3.9萬塊),成為世界上電影銀幕最多的國家。

《如影隨心》《過春天》豆瓣分4.7對7.9,票房卻是2000萬對900萬

影院和銀幕的增多,相應的就會帶來觀眾和票房的增多,也早在2016年,國內電影總票房就已經達到了457.1億,躍居世界電影市場第二位。

《如影隨心》《過春天》豆瓣分4.7對7.9,票房卻是2000萬對900萬

而且一直保持著增速發展,2017年整整超過2016年100億元,達到558億,去年更是突破了600億大關。

《如影隨心》《過春天》豆瓣分4.7對7.9,票房卻是2000萬對900萬

越來越多的票房收入,讓所有參與其中的電影都獲得了“分多一杯羹”的機會,然而,文藝類的影片卻普遍成為了“搶不到食物”的尷尬分子。

從早期張藝謀《紅高粱》的86萬票房,到近年王全安《團圓》的31萬,或是我們今日討論的不管是《如影隨心》的3000萬,還是《過春天》的900萬,與動輒上億的其他類型商業片票房相對比,歷來都是觸目驚心的慘烈。

《如影隨心》《過春天》豆瓣分4.7對7.9,票房卻是2000萬對900萬

而在文藝片裡面,那些劇情“平淡”、正向、帶有原則性的文藝片,大多更是淪為了“食不果腹”的“棄孩”,就如《過春天》。

於是也就滋生了一些“劍走偏鋒”“打擦邊球”,以隱晦又具有吸引力的“噱頭”來“求生存”的影片,就如《如影隨心》。

當然,“文藝片不賣座”是一個艱難的論題。

但是,文藝片作為一種重要的精神食糧,任何情況下都應該遵循正向的原則,對正確的價值導向都應一直懷有敬畏之心。

再者,票房“成功”的文藝片也不少,比如上面所說的《桃姐》和《志明與春嬌》都超過了7000萬,而2014年由廖凡和王學兵主演的《白日焰火》票房更是過億。

《如影隨心》《過春天》豆瓣分4.7對7.9,票房卻是2000萬對900萬

​而且就舉例的這三部影片來說,它們都沒有打任何“擦邊球”,也沒有如《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那樣的極致催淚設定,甚至沒有像同類型的電視劇《都挺好》那樣極度的虐心擴展,但是,它們都算得上是“票房口碑雙豐收”的文藝片。

所以,在如今越來越大的票房市場裡,如何才能拍出既具有正確價值導向、沒有“誘惑噱頭”、又能被市場欣然接受的文藝片,是一個比“文藝片不賣座”更為艱難、但卻完全可破的論題。

待到文藝片的口碑都對應了票房,票房也都公平的對待了文藝片的那一天,就可以說明電影、市場,還有觀眾都真正成熟了。

希望這不僅僅是個願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