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影随心》《过春天》豆瓣分4.7对7.9,票房却是2000万对900万

4月19日,由霍建起导演,陈晓、杜鹃、王嘉、马苏和华少等主演的《如影随心》上映,不到三天猫眼显示票房已经超过2000万,这不禁让人对这部影片有些刮目相看,因为另外一部同是剧情片类型的电影,3月15日上映的《过春天》至今票房刚过900万。

《如影随心》《过春天》豆瓣分4.7对7.9,票房却是2000万对900万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两部电影的口碑却是和票房有着完全颠倒的差距。

《如影随心》在豆瓣仅有不到4000人参与评判,但却给出了低达4.7的综合评分,什么概念?豆瓣的标注就能让人了然于胸:好于5%的爱情片和好于1%的剧情片。

《如影随心》《过春天》豆瓣分4.7对7.9,票房却是2000万对900万

而反观《过春天》,超过70000人给出了高达7.9的综合评分,好于69%的剧情片。

《如影随心》《过春天》豆瓣分4.7对7.9,票房却是2000万对900万

但事实却是,在市场上,69%完败于1%。

是什么造就了如此巨大又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对比呢?

在演员阵容上,《如影随心》有当红小生陈晓、名模杜鹃,还有大美人马苏、主持界的“快嘴”华少等等,分量是比《过春天》重了不少,毕竟黄尧、孙阳、汤加文、倪虹洁和江美仪,大多都还只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

但卡司的分量一般并不能,成为产生票房巨大差异的原因因素(同类题材电影),比如2012年刘德华的《桃姐》票房就输给了余文乐的《志明和春娇》,比如前段时间由老戏骨咏梅和人气小生王源的《地久天长》,也不敌“新人”刘以豪和陈意涵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而在美术摄影和音乐等,两部电影也可以说是不相上下,《如影随心》里,当陈晓拉起小提琴,杜鹃穿着红衣服飘过广场的画面,简直就像最为唯美的广告大片镜头。

《如影随心》《过春天》豆瓣分4.7对7.9,票房却是2000万对900万

而《过春天》恰到好处的光线,和应景而生、总是能撩拨观众心弦的音乐,也赢得了一致好评。

如此说来,再抛开演员演技(《过春天》里黄尧的表现,要比《如影随心》里的杜鹃和马苏更为出色一些),造成《过春天》在市场上并“不被待见”的原因,就只剩下故事本身了。

《如影随心》《过春天》豆瓣分4.7对7.9,票房却是2000万对900万

首先简单复述一下两部电影的简介。

《如影随心》讲述的是小提琴家陆松(陈晓 饰)与室内设计师文罂(杜鹃 饰)在巴黎邂逅,从不打不相识,到彼此迷恋越陷越深,爱情之名怂恿着他们为爱再大胆一次,走出各自问题满满的情感关系。

而《过春天》则是讲述16岁单亲家庭女孩“佩佩”,为了和闺蜜的约定,为了自己的存在感,为了懵懂的好感,她内心的冲动被点燃、于是经常往返于香港和深圳的她,成为了一个“水客”,一段颇有“冒险”感的青春故事就此开始。

《如影随心》《过春天》豆瓣分4.7对7.9,票房却是2000万对900万

简单对比一下,《如影随心》的故事虽然是发生在高大上的浪漫之都巴黎,剧情在简介层面看起来也非常的浪漫,然而究其本质,电影呈现的是一个“打着爱情之名”、但其实就是赤裸裸的“婚内出轨、小三上位、正宫沦为弃妇”等三观不正的“伪爱情”话题。

甚至在电影里,还有很频繁的床戏。

所以,所有这些具有敏感和诱惑性质的故事“提示”,就构成了“吸引观众”的“噱头”。

而《过春天》虽然也打着一个“美少女当水客”的“噱头”,但它真正关注的却是关于青春,关于成长,关于陪伴等等,没有诱惑,也没有让人“有兴趣”的话题,只有最现实又最“乏味”的社会痛点。

所以,“三观不正”的《如影随心》“吸引”了许多的观众买票入场“欲一探其究竟”。

所以,关注正向社会痛点的《过春天》几乎“无人问津”。

这种现象不得不让人深思。

这个时代对于此类国产文艺类型的剧情片电影来说,用那句著名的话来描述最贴切不过:“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大好之处,早在2016年,全国新增影院1612家,影院总数超过7600家;新增银幕9552块,中国银幕总数达到41179块,超过北美市场(约3.9万块),成为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

《如影随心》《过春天》豆瓣分4.7对7.9,票房却是2000万对900万

影院和银幕的增多,相应的就会带来观众和票房的增多,也早在2016年,国内电影总票房就已经达到了457.1亿,跃居世界电影市场第二位。

《如影随心》《过春天》豆瓣分4.7对7.9,票房却是2000万对900万

而且一直保持着增速发展,2017年整整超过2016年100亿元,达到558亿,去年更是突破了600亿大关。

《如影随心》《过春天》豆瓣分4.7对7.9,票房却是2000万对900万

越来越多的票房收入,让所有参与其中的电影都获得了“分多一杯羹”的机会,然而,文艺类的影片却普遍成为了“抢不到食物”的尴尬分子。

从早期张艺谋《红高粱》的86万票房,到近年王全安《团圆》的31万,或是我们今日讨论的不管是《如影随心》的3000万,还是《过春天》的900万,与动辄上亿的其他类型商业片票房相对比,历来都是触目惊心的惨烈。

《如影随心》《过春天》豆瓣分4.7对7.9,票房却是2000万对900万

而在文艺片里面,那些剧情“平淡”、正向、带有原则性的文艺片,大多更是沦为了“食不果腹”的“弃孩”,就如《过春天》。

于是也就滋生了一些“剑走偏锋”“打擦边球”,以隐晦又具有吸引力的“噱头”来“求生存”的影片,就如《如影随心》。

当然,“文艺片不卖座”是一个艰难的论题。

但是,文艺片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食粮,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遵循正向的原则,对正确的价值导向都应一直怀有敬畏之心。

再者,票房“成功”的文艺片也不少,比如上面所说的《桃姐》和《志明与春娇》都超过了7000万,而2014年由廖凡和王学兵主演的《白日焰火》票房更是过亿。

《如影随心》《过春天》豆瓣分4.7对7.9,票房却是2000万对900万

​而且就举例的这三部影片来说,它们都没有打任何“擦边球”,也没有如《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那样的极致催泪设定,甚至没有像同类型的电视剧《都挺好》那样极度的虐心扩展,但是,它们都算得上是“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文艺片。

所以,在如今越来越大的票房市场里,如何才能拍出既具有正确价值导向、没有“诱惑噱头”、又能被市场欣然接受的文艺片,是一个比“文艺片不卖座”更为艰难、但却完全可破的论题。

待到文艺片的口碑都对应了票房,票房也都公平的对待了文艺片的那一天,就可以说明电影、市场,还有观众都真正成熟了。

希望这不仅仅是个愿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