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宜阳 玉阳宫考辨

河南*宜阳  玉阳宫考辨

宜阳玉阳宫考辨

金元时期,河南宜阳县是全真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仅韩城至三乡15公里之内,先后创建了韩城的长真庵、崇真观、福昌的颐真观、三乡的修真观、后院的长春观和南寨的玉阳宫等众多全真道场,全真道士谭处端、于道显、王志明、孙伯英、段志寥、姚志玄、张志洞等众多高道在此修炼讲道,一时大德荟萃,道观林立,香烟缭绕、信众广布,蔚然一派黄老气象,玉阳宫就是其中最为靓丽的道家景观,它见证了全真教的鼎盛发展和衰败没落的过程。本文试图根据现存的古代碑刻和相关资料,对宜阳玉阳宫的历史演变作一简单考证。

一、玉阳宫的历史变迁

玉阳宫位于河南宜阳县三乡镇南寨村西门外,是全真道教随山派道场。对于玉阳宫所在的具体位置,金代樗栎道人秦志安在《重修玉阳道院记》这样写到:“昌水之南,洛水之北,名曰上庄”“中有玉阳道院。”点名了玉阳宫就坐落在宜阳三乡附近的上庄村,这样的记述与实际存在似乎有一定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现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两个村的关系说起。南寨村和上庄村南北呼应,相距不足一华里,在金、元以前乃之于明代,原本就没有南寨这个村子的存在,当时的南寨是上庄村的一部分,名曰上庄寨,后来人们依寨而居,逐渐形成了村落,因处于上庄村南,故名南寨。前人在记述玉阳宫所处地理位置时,将位于南寨的玉阳宫说成上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玉阳宫的前身是紫虚真人于道显的道庵。金代秦志安《重修玉阳道院记》:“昌水之南,洛水之北,名为上庄,中有玉阳道院,乃紫虚教主三于老仙修真炼气之所也。老仙蜕壳飞而上天,百战之后,荒芜福田。孰主张是?”文中提到的“紫虚教主三于老仙”,乃是全真道第三代弟子于道显,他是山东文登人,号离峰子,是道教全真七子之一刘处玄的大弟子。他既是金末著名的道士,也是一位诗人,他在上庄建庵修道期间,曾写了一首《勒姑告》七绝诗:“水南水北路交相,人去人来有底忙。争似一庵闲打坐,寸心无事自清冻。”这里的“水南水北”指的是上庄村北的连昌河和村南的洛河,从这首诗中印证了于道显在此建庵修道的地理位置。

金贞佑四年(1216年)五月,蒙古军兵围山西太原,屠城忻州,一代文学宗师元好问被逼离开忻州家乡,携一家八口,渡过黄河,避乱寓居在与玉阳宫近在咫尺的三乡镇。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文化巨人,一位高道大德,便有了历史性的接触相会,元好问在《紫虚大师于公墓碑》的文中亦有记述:“予在三乡时,盖尝望见离峰子于众人之中。及官东南,离峰子亦尝寓书求予为录章封事(即道士祭天的祭文)。”正是由于两位历史名人在三乡的初次相会,造就他们成了故旧好友,以至于元好问在镇平、内乡县令任上,也时有文字往来。于道显于金开兴元年(1232年)仙逝后,元好问为其撰写了《紫虚大师于公墓碑》。由此推测,于道显大约在金代的贞佑四年(1216年)前后结庵于上庄的南寨,这应该是玉阳宫早期的建庵时间。

这座道庵历经了金末战乱之后,随着始建者紫虚老仙于道显的仙逝,从此道庵荒芜衰落。后有全真教第四代弟子灵阳子段志寥、希真子姚志玄,在遗庵的遗基上,拓展上庄村民李姓和马姓捐赠的宅基,建成了占地四十余亩的道观。《重修玉阳道院记》对此也有记述:“此畴昔所遗坛埠之旧址,内承李道、李瑞之故宅,将三倍有余矣。”何志渊的《玉阳宫铭并序》中对此也有明确的记述“戮力而其成之,恢李、马之故基,则拓地者殆四十余亩,玉阳之邃宇则敞,房屋者则百数,变俗乡为道乡,化尘境为仙境。”这两篇文中明确指出是拓展李道、李瑞和马氏施舍的民宅修建而成。道观建成之后,在剩余的一亩多土地上,修建了汤王庙。

灵阳子段志寥、希真子姚志玄完成道观的修建是在何代?从《重修玉阳道院记》中可窥见一些踪迹:他们俩是“莹然子周尊师入室弟子也,尊师方住持天坛之上方院,仍提点小有洞天之纲纪,乃长生刘真人之法嗣也。”这段话直白地告诉我们,道观的修建时间应该在莹然子住持天坛上方院的时期。据赵卫东《金元全真道在济源的传播》:“蒙古太宗窝阔台九年(1237年),王屋总帅司荣知其道高德著,礼请其住持天坛上方院。……住持天坛上方院后,周颐真便带领徒众欲重修道观,但时隔不久,蒙古太宗窝阔台十二年(1240年)七月,周颐真仙逝。”从上文分析而得,主持修建玉阳道观的段志寥、姚志玄,他们是莹然子周颐真的弟子,周颐真乃全真七子刘处玄的弟子,在道院修建期间,周颐真正在河南济源王屋山住持天坛上方院。宜阳玉阳道观完成重修的时间应该在蒙古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前后。

道观建成以后,某一日,清虚大师宋德方路过于此,题名玉阳观,“玉阳”之名从此名响道教丛林。宋德方,字广道,号披云,今山东掖县人。他师出长生子刘处玄,后又得度于玉阳子王处一,占道士籍。待长生子仙逝,又事长春子丘处机为师,故在全真教史上有“三灯传一灯,一灯续三灯”之誉,是长春子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随侍的十八士之一。由于他曾“得度玉阳”,再加上他在全真教中着力倡导宗祖传承,故将建成的道观冠以老师玉阳子王处一的道号,确立了以“玉阳”为名称的道院之名,也称玉阳观。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全真教第十任掌教祁志诚奉元帝诏命巡视道观,路过玉阳道观,在此作停留歇宿。因掌教留宿于此,道院的规格等级得到了提高,玉阳观也就改名成了玉阳宫。祁志诚是宋德方的弟子,刘处玄的再传弟子,继承了全真教性命双修、三教合一的基本宗旨,在全真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了将祁志诚栖息玉阳宫这件事记录在案,不致湮灭,第四代全真弟子、玉阳宫道长张志洞,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远赴河北,请何志渊写了序文,又请祁志诚写了铭文,镂刻上石,形成了《玉阳宫铭并序》这通碑文。

随着元明政权嬗变,玉阳宫也由鼎盛时期步入到了相对衰弱时期,朝廷的重视程度、道观的建设规制、道众的人数队伍,大不如先前的金元时期,但此时的玉阳宫还是以“宫”出现。进入清代以后,玉阳宫彻底进入到了没落时期,曾经辉煌的玉阳宫沦落成了奉真观。新中国成立以后,就连改名后的奉真观也彻底湮灭,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被人们淡然忘记。

二、玉阳宫与福昌宫、兰昌宫、连昌宫的渊源

玉阳宫是道教的道宫,还是皇家的行宫?它与隋唐时期的福昌宫、兰昌宫、连昌宫是怎样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笔者在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的前提下,作以下厘清。

唐初武德二年(619年),将宜阳郡改为熊州,将熊州隶属的宜阳县改为福昌县,将县治从今天的宜阳韩城镇东关村迁徙到镇西4公里处的福昌村,此地有隋代创建的福昌宫,故以福昌之名为县的名称。《隋书·地理志》记载:“河南郡宜阳县有福昌宫。”《新唐书·地理志》也说道:“武德二年,更宜阳曰福昌,因隋宫为名。有故隋福昌宫,显庆二年复制。”县城迁至福昌后,福昌宫一度废置。为了往来于两京皇室成员停顿的需要,于显庆三年(658年)又恢复了福昌宫的建制,在福昌县城西17华里处进行新建,宫址就位于现今宜阳县三乡镇的上庄村。据《新唐书》记载: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东幸洛阳,于“麟德元年(664年)二月戊子,如福昌宫。”由此可见,初迁之时,仍依福昌宫为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福昌宫改名连昌宫。《方舆纪要》:“宜阳县福昌宫,县西十七里,隋置,后废。唐显庆三年,复置,改为兰昌宫。”这里的“县西”当指福昌西。《唐书·地理志》“寿安县西二十九里有连昌宫,显庆三年置。”这里的“寿安县西二十九里”的记述有误,因寿安县治就是今天的宜阳县城,其西29里,于洛河南岸为孙留村一带,洛河北岸为河东营一带,此二处旧志未有行宫的记述,也未见宫殿遗址的存在,而连昌宫所在的上庄村距寿安县城80里之距,绝非二十九里之说,这可能是误将韩城当成了寿安城的缘故了。但兰昌宫、连昌宫两个宫的复建时间均为“显庆三年置”,时间高度一致,由此可知,兰昌宫与连昌宫应为一宫二名,同属一宫,惟后者宫址记述有明显错误。兰昌宫或处在连昌河畔,或因“兰”“连”谐音,最终“连昌”之名替代了“兰昌”,长传不衰。

那么玉阳宫与连昌宫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开封人李濂纂修的《河南通志》认为:“兰昌宫,一名玉阳宫。”在光绪《宜阳县志》连昌宫栏下按语:“福昌、连昌、玉阳三宫名,旧志皆以为显庆初置。福昌,隋故宫也,唐因之为县城,别建宫于今之上庄保,名之曰兰昌宫,一名玉阳宫,亦曰连昌宫,皆当时名称之异其词耳。”以上所记混淆了道家玉阳宫和皇家行宫兰昌宫(连昌宫)的概念,且在时间上出现舛误。兰昌宫从福昌移址连昌河畔是在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而玉阳宫修建的时间是在此后金朝灭亡四年,即蒙古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前后,二者前后相距580年,怎么能属同一座宫殿呢?而“玉阳”之名是由宋披云真人用其师玉阳子王处一的道号命名,若干年后,因掌教祁志诚奉元帝之名巡视道观,歇息于玉阳观内,遂改“观”为“宫”,这在《玉阳宫铭并序》碑碣中讲的非常清楚。

玉阳宫建在上庄南寨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连昌宫修建在什么地方?二者的关系如何?

《河南通志》记载:“兰昌宫在宜阳县西上庄保,唐显庆初建。”这里明确地将兰昌宫定位于上庄。上庄东三里为下庄,南一里为南寨,形成了三角之势,处在连昌河和洛河的夹角上。自古以来,这三个村的村民都以连昌宫修建于此而自豪,对外均称自己为“庄里”人,这个“庄里”的名字是由“宫围皇庄”演变而来,这也是上、下庄的得名之源。正是由于连昌宫处于连昌河入洛的夹角地带,三川环绕,景色优美,才有“唐宫烟水”的美誉,明清时期将其列入宜阳八景之一。

河南*宜阳  玉阳宫考辨

嘉佑五年(1060年)夏天,北宋理学家邵尧夫先生曾西游洛河川,他的足迹走遍了寿安、福昌(均为今宜阳地)二县,写下了诸多诗篇,其中就有《故连昌宫》一诗:“洛水来西南,昌水来西北。二水合流处,宫墙有遗壁。行人徒想像,往事皆陈迹。空余女几山,正对三乡驿。”点名了连昌宫就处在洛水和昌水的合流之处,这与《通志》有关“连昌宫位于上庄保”的地理位置相吻合。

金代贞佑年间,紫虚真人于道显曾经在此建庵修炼,写下了《过连昌》七律一首:“连昌宫阙已平沙,不见乘鸾只见鸦。依旧嵩峰横木末,无穷洛水去天涯。霓裳曲罢山禽语,端正楼空野草花。千古繁华留不得,幽栖今属道人家。”这首诗描写了连昌宫早已荒废,遗址被淤为沙地,唐玄宗创作霓裳曲的连昌宫和杨贵妃居住的端正楼早已人去楼空,呈现出山禽啾啾,野花点点,昔日的繁华行宫成了“道人家”的修炼讲道之地,同时也印证了于道显初结道庵的地点就是昔日连昌宫遗址,也就是说金元时期的玉阳宫是在唐代连昌宫遗址上修建起来的。

明代嘉靖年间,何继麟写的《重修玉阳宫记》残碑对此也进一步有所交代:“天宝之末,禄山乱而斯宫遂湮,唐末五代,兵戈……。其后不知何许,因遗址建之以宫,更名玉阳。”描述了连昌宫毁于唐代安史之乱,又经过五代时期的兵革破坏,连昌行宫彻底消失,后在此基础上修建了玉阳宫。

通过以上分析,道教的玉阳宫是在连昌宫遗址上修建起来的,二者在地址上具有承袭关系,这是造成玉阳宫与兰昌宫、连昌宫相混淆的重要原因。

三、玉阳宫遗存的碑碣资料

1、《重修玉阳道院记》。这篇碑记原收录于明代弘治年间陈宣修、乔缙纂修的《河南郡志》一书。此篇碑记由全真教第四代弟子樗栎道人秦志安撰写,记述了玉阳道观重修的前后经过。道院完成重修之后,由全真道第四代弟子、住观道士杨道正、李志显远赴山西,求秦志安为之作记。此时玉阳以“观”而称,还未以“宫”而名,故秦志安在《重修玉阳道院记》时,是以“玉阳道院”记之。秦志安,字彦容,出生于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他出身世代书香,通今博古,是金元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蒙元占领河南后,他北上回到家乡上党,在这里遇到了全真教掌门人宋德方,拜宋为师,得道号通真子。元太宗九年(1237),秦志安接受老师宋德方的邀请,在平阳玄都观负责总纂《玄都道藏》。虽然宋德方是《玄都道藏》的总主持,但秦志安实为《玄都道藏》的总编辑,为《玄都道藏》的编纂成书做出了卓越贡献。

2、《玉阳宫铭并序》。这通碑原立于宜阳县三乡镇南寨村西的玉阳宫遗址。1973年冬,南寨村为下乡知识青年建房时,占用奉真观的地址,就组织了几十名群众,用麻绳捆绑,将石碑拉倒。石碑倒地后造成了伤残,碑身放在了南寨村西街头,螭首存于南寨小学,赑屃碑座就地掩埋。到了1987年3月,南寨居民周庚申先生,处于对古碑的珍惜与爱护,对《玉阳宫铭并序》残文进行了抄录,留存了有限的珍贵资料。由于碑身长期仰卧于街巷,碑阳的铭文又朝上放置,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碑体风化严重,再加之人为捶打敲砸,致使碑文字迹无存,具有极高文物价值、学术价值的古碑变成了光秃石板。为了保存这通珍贵的“光秃石板”,经宜阳县三乡镇人民政府决定,于2012年6 月17日将其运至三乡光武庙院内珍藏,后经民营企业家张文敏先生出资,又重新配置了赑屃碑座,将其矗立在光武庙后广场上。

《玉阳宫铭并序》内容分为铭和序两部分。《序》文部分在前,撰写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由何志渊撰写。何志渊,四川绵阳人,为宋德方的大弟子,道号清真子,他学识渊博,曾住持山西芮城的纯阳宫(即永乐宫),在其师主持纂修的《玄都道藏》任总校审。《铭》文部分撰写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三月,由全真教掌门、大宗师洞明真人祁志诚撰。

该碑残长2.3米,宽1.02米,厚0.35米。碑的阳阴两面碑文均为楷书。碑阳每行75字,共26行,碑阳内容为《玉阳宫铭并序》。碑阴由于长期翻扑于地,碑文相对保存完好,字迹虽然漫漶严重,但可部分辨识,记载了为重修玉阳宫做出贡献的功德主姓名。

螭首长110厘米,宽1.02厘米,厚0.35米。螭首阳阴两面均为二龙戏珠。阳面为圭形篆额,字体为隶书双钩,但漫漶难辨。阳面龙珠上为火焰纹,为火龙珠;阴面龙珠下有水纹,为水龙珠。阴面碑额偏下中间处有三行正楷题额,中间的题额为“祖师重阳全道开化真君”,是元世祖忽必烈对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的封赠;其右的题额为“长生辅化明德真人”,是元世祖忽必烈对王重阳弟子、全真教北七真之一刘处玄的封赠;其左的题额为“周尊莹然清虚真人”,为刘处玄弟子周颐真的法号。为什么将师徒三代的封赠法号题记于碑额之上呢?其原因有三:一是王重阳师徒得到了元朝皇帝的封赠,将其刻于碑额之上,显示了全真教在元朝恩宠尊贵的地位。二是因主持修建玉阳宫的段志寥、姚志玄为“莹然子周师尊入室弟子也。”尊师周莹然“乃长生刘真人之法嗣也。”根据古人“源清者其流不浊,表正者其影必直”的道理,故雕刻师徒三代真人法号于其上,供道众瞻仰。三是这种形式是全真教宋德方派造像、立碑的主要特征,把祖师续接在传统道教主神之后或碑额之上,以此展示全真祖师是道教正传的继承者,达到巩固全真教在道教内的正统地位。

3、《重修玉阳宫记》。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知宫道士王教松率门徒对玉阳宫进行了重修,工程竣工以后,邀请同乡秀才何继麟为之作记,写下了《重修玉阳宫记》这篇碑记。

以上是笔者对玉阳宫历史发展的初步探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2014年4月于家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