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8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第一部分(1-4题20分)

1.(6.00分)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2)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3)我国古代散文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佳句。陶渊明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描写出桃花林之景;柳宗元用“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描写出小石潭之景……当阅读这些句子的时候,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分析】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解答】答案:

(1)化作春泥更护花;

(2)从今若许闲乘月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皆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重点字:缤);

【点评】在复习和应试时应注意

1、要整体背诵,不要孤立记诵名句。

2、古代诗歌、散文名篇里的名句都要同等重视。

3、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

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

5、平时背诵既要“口到”,更要“心到”“手到”。

6、要把握字的准确读音,要克服粗心的毛病、要日积月累,学以致用。

 

2.(4.00分)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春风吹拂 chuīfú 着大地,花儿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2)雨后天晴,月亮更显得澄莹 chéngyíng 皎洁了。

(3)他遇事不慌不忙,非常 镇静 (zhèn jìng)。

(4)我们要 谦虚 (qiān xū)谨慎,不要骄傲自满。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语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

【解答】答案:

(1)chuī fú;

(2)chéng yíng;

(3)镇静;

(4)谦虚;

【点评】要根据形声字的规律辨析字形。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能准确辨析。

 

3.(6.00分)观察下面四张图片,回答后面的问题。

2018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图片一、图片二中各有一各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誓 改为 视 检 改为 俭 

(2)图片三中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为它补写下联。

(3)图片四中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 去掉“望” 

【分析】第一小题考查查找错字并改正。第二题考查拟写对联。第三题考查修改病句。

【解答】(1)本题考查查找错字并改正。“誓死如归”应为“视死如归”,“勤检”应写作“勤俭”。

(2)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一致。据此可拟写为:赏析传统文化。不要求统一答案,格式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3)本题修改病句。细读这句话可知,“敬请谅解”已经有了希望的意思,所以应去掉“望”。

答案:

(1)“誓”改为“视”“检”改为“俭”

(2)赏析传统文化

(3)去掉“望”

【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4.(4.00分)下面图表是中国天气网发布的2018年5月1日河北省部分城市天气情况的预报。请概括从图表中获取的主要信息。

2018年5月1日河北省部分城市天气预报

2018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题目要求审清图意,要结合有关数字,关健词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表达图意要力争做到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解答】本题要求概括从图标中获取的主要信息,解答可从整体或局部或同类型几个不同方面读图,从面得出不同的结论。如纵向看白天“天气现象”可知:河北省部分城市除石家庄白天有雷阵雨,剩余城市均为阴天;看“风力风向”可知:部分城市白天除邢台小于三级外均稳定在三到四级。看“最高气温”可知:这几个城市白天最高气温均在22℃﹣﹣25℃之间。纵向看夜间的“天气现象”可知:2018年5月1日河北省部分城市夜间均有雨;看“风向风力”会发现:部分城市风向均为北风;看“最低气温”可知:最低气温在12℃左右。横向比较可知:2018年5月1日河北省部分城市白天、夜间气温变化都不算大;廊坊昼夜温差最大。对以上信息进行综合,即可整理出答案。

答案:

①2018年5月1日河北省部分城市夜间均有雨,风向均为北风,气温在12℃左右。

②2018年5月1日河北省部分城市除石家庄白天有雷阵雨,剩余城市均为阴天。

③2018年5月1日河北省部分城市白天除邢台小于三级外均稳定在三到四级。

④廊坊昼夜温差最大。

⑤2018年5月1日河北省部分城市白天、夜间气温变化都不大。

【点评】此题作答,可先理解题干要求,然后从不同角度读图,从而得出不同的信息。

 

第二部分(5-20题50分)

5.(6.0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各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甫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抑扬顿挫”的风格。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

ABC.正确。

D.有误,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故选:D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答时,需先明确句子所用手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这句话中“卷”、“飞”、“渡”、“洒”、“挂罥”、“飘转”这些动词富有表现力,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暴风对茅屋的肆虐,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焦虑。

答案:

(1)D

(2)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要求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把握表现手法和体会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结合诗歌的内容,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完成即可。

 

6.(14.00分)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回答下列各题

屈原五日死,楚人以舟楫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

后汉黄琬,祖父琼,为太尉,以日食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琬年七岁,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贫好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

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借。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是为大雨之兆。”后果然。

【注释】①屈原:战国楚国诗人。②以:在。③舟楫:泛指船只。④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⑤角黍:即粽子。⑥黄琬:人名。⑦琼:人名,即黄琼。⑧太尉:官职名。⑨诏:召见。⑩况:比方。⑪初: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⑫燎:燃烧。⑬炬:火把。⑭祈:乞求。⑮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⑯兆:预兆,征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谓之竞渡

谓: 称 

②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何: 为什么 

③从夕达旦

旦: 早上 

④是为大雨之兆

是: 这 

(2)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C 

A.行者休于树(《酵翁亭记》)

B.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4)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

(5)请给第三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分析】文本大意:

屈原在五天后死了。楚人划船来救他,把这种形式称为竞渡。又有一种说法是,五天后用粽子来祭奠屈原,担心被蛟龙夺取,所以用龙舟来驱赶。

后汉的黄琬,祖父是黄琼。做太尉。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黄琬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之月?“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

刘峻家里很穷但是爱好学习,经常点了火炬,整晚学习。有时偶尔睡着了,等到醒了,就马上再次读书,经常担心见闻不广博。听说有奇异的书,一定要前去借书来读。

齐国有一只只有一条腿的鸟。在殿前飞舞。齐候问孔子,孔子说:这只鸟叫做商羊,儿童有歌谣说,天将下大雨,商羊就会跳舞,这是下大雨的征兆。后来果然下了大雨。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把这种行为称作竞渡。谓,称。

②句意为:为什么不说。何,为什么。

③句意为:从晚上到早上。旦,早上。

④句意为:这是下大雨的征兆。是,这。

(2)本题考查于字的用法。例句中“于”的意思是在。

ABD中“于”的意思是在。

C.“于”的意思是比。

故选:C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即,马上。以,用。句意: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

②重点词语:及,等到。常,经常。句意:等到惊醒了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

(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一则文本中的“楚人以舟楫拯之”和“五日投角黍以祭屈原”可知这两种习俗是赛龙舟、包粽子。

(5)本题考查拟题的能力。可根据文本的主旨,也可根据文本的内容来拟题。细读第三则,翻译后可作答。根据其中的“常燎麻炬,从夕达旦”和“闻有异书,必往祈借”可拟题为刘峻好学。

答案:

(1)①谓:称②何:为什么③旦:早晨④是:这

(2)C

(3)①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

②等到惊醒了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

(4)赛龙舟、包粽子

(5)刘峻好学

【点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7.(9.00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漫话石鼓文

①汉字的演变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现在使用的楷书和行书。但事实上,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小篆现在还比较多见,大篆则仅以石鼓文为代表。由于石鼓文的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曾被当做中国最早的文字,因此,石鼓文极受历代学者们的重视。

②什么是石鼓文呢?就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作为国宝,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每面石鼓上一首,内容为歌颂国君游猎情况。其字体既不同于金文,又不同于小篆;其字形比金文更整齐,结构又近于小篆,显然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而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③据史籍记载,石鼓于唐代初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出土,后被置于陈仓(今宝鸡市附近)之野。当时在凤翔做官的郑余庆移至凤翔夫子庙予以保护。经五代战乱,全部散失。入宋,凤翔太守司马池四处寻访,集得九鼓,至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找到另一鼓。北宋末年移至汴京保存,宋徽宗下令以金涂字,以示贵重。金兵攻占汴京,以为奇物,于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运至燕京(今北京市)。元代又散失于草野之中,后被国子助教成钧发现,由兵部派车运回国子监,这以后就一直保存在北京。到1933年,被运往南京,埋于地下。解放后访得,再运回北京。

④关于石鼓文的时代,唐代张怀瓘等人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人以为周宣王时物,至南宋史学家郑樵始提出石鼓文为秦刻石: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则考为秦献公十一年刻。可以认为,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是研究汉字发展和石刻艺术的重要文物之一。

(选文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A.石鼓文的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它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B.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内容为歌颂国君游猎的情况。

C.石鼓文字体不同于金文,也不同于小篆,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

D.石鼓文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2)请简要概括选文第③段文字说明的内容。

(3)关于石鼓文的时代,历代学者的考证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2018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分析】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采用的是总分式的结构。第①段是总写,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石鼓文;第②③④段是分写,其中第②段说明石鼓文的定义、内容、字体及研究价值,第③段说明石鼓文出土以后坎坷的流传过程,第④段说明了历代学者对石鼓文的时代考证。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学生需先熟悉问题选项的内容,然后带着问题熟读选文,在文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通过阅读与分析选文,BCD选项的内容与选文第②段的内容相吻合,而A选项中“它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与第②段中“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不相符合,去掉了修饰词“现存的”。故选:A。

(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概括段落的内容。学生要熟读段落,结合段落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中心句),才能解决这一问题。第③段中“唐代”、“五代”、“宋”、“元代”、“解放后”等表示时间的词语,提示我们第③段的内容是:石鼓文自唐代出土以后坎坷的流传过程。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要深入理解选文的内容,并结合具体文段加以分析,最终才能弄清问题的实质。结合选文第④段的内容,历代学者对石鼓文的时代考证体现的科学精神是:求真求实、敢于质疑、不断创新。

答案:

(1)A

(2)第③段主要写了石鼓这一文物自唐代出土以后坎坷的流传过程。

(3)历代学者对于石鼓文的时代的考证体现了求真求实、敢于质疑、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点评】概括说明文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文阅读中比较难的一种题型,解决这一问题的常见思路是:先看选文的开头和结尾有没有关键句,如果有关键句,我们可以借助关键句概括选文的主要要内容;如果没有关键句,我们需概括各段落内容,把各段落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就是整篇文章的内容。

 

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下列各题.

8.(3.00分)在《红岩》中,他被敌人注射了麻醉剂,仍然凭着坚强的意志,保守了党的机密。这里的“他”是谁?“他”入狱前为办《挺进报》承担的具体工作是什么?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红岩》中的故事情节及相关人物,学生需要熟知《红岩》的内容,才能准确地解决这一问题。

【解答】《红岩》讲述了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共产党员在渣滓洞和白公馆中,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一败涂地的故事。学生需认真阅读该名著,并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知道本题所考查的人物是成岗,“他”入狱前为办《挺进报》承担的具体工作是印刷。

答案:

成岗;印刷

【点评】阅读名著时,我们可以采用“勾画圈点”的方法,即勾画圈点出名著中精彩的语句或语段,随时写下赏析,这样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

 

9.(3.00分)请简述在洛伍德学校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简•爱与好友海伦•彭斯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

【分析】本题以简述题的形式考查《简•爱》中的故事情节,客观性较强,难度较大。

【解答】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简述名著的故事情节。学生平时应多读名著,熟悉名著的内容,才能准确地简述名著中相关的故事情节。通过阅读《简•爱》,我们能够了解到:简在洛伍德寄宿学校时有个朋友叫海伦,海伦最后得了病,在她死前的那个晚上,简躲开了老师的视线,溜进了海伦的病房,和海伦谈话,最后睡在了一起。第二天人们看见床上有两个孩子,一个睡着了,一个进入了天堂。

答案:

她们睡在一张床上,说了很多话,简爱承诺谁也不能让她离开海伦,然后她们相拥入眠,第二天醒来时,海伦已经去了天堂。

【点评】对于名著,学生平时应制定好阅读计划,按照计划精心阅读,并随时做好读书笔记,这样才能积累一定的名著知识,并陶冶自己的情操。

 

10.(15.00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回忆齐白石先生

①我从小学戏,没有读过书。一九五○年与书香门第的后生吴祖光结婚。后来,我成为齐白石老先生的干女儿。齐老常常手把手教我画画,他还教导我:“搞艺术也是表现自己,就如我画画、你唱戏,道理都是一样: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

②我因演出繁忙,不可能在画画上画出成绩来。但我在演戏上,是遵照齐老的教导做的,在舞台上我挺胸抬头唱戏,面向观众。我演的节目,创造的人物,大都是一些争取自由、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古今女性。如《刘巧儿》中的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等。放开手画画,挺起胸唱戏,这是我向齐老学画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

③有一天,裱画家刘金涛陪我去齐老家学画画,恰好齐老一人在家。金涛兄说:“今天齐老可要好好教干女儿画画了。”齐老让金涛铺好纸,高兴地把我叫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支笔:“来吧,画一张。”我心想:“做艺术家就不能退后,这也算是第一课。”于是我接过笔,放开了手,大甩笔画了一个小兔。齐老高兴得像孩子:“

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我是看看凤霞有没有胆子。画画的敢甩笔杆子,当伙计的敢端盘子,唱曲的敢扣弦子,当裁缝的敢下剪子。凤霞有胆子,有艺术家的气魄!”

④齐老是很重情义的。记得他过九十大寿,我跟金涛兄去给他拜寿,他领着我来到后院,我看到北面墙上有个小洞,里边有一个牌位,写着“贤妻宝珠灵位”。齐老默默鞠躬,我当然也照着做了。齐老严肃地指着灵位说:“这是你娘的灵位,我每天都要来看她,她跟我只是受罪了,没有享过福。”齐老说着眼睛湿润了。我感觉到齐老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平时几乎不流露。

⑤齐老对看门的老尹很严格,可是也不亏待他。齐老说:“对佣人要宽厚,有好处。”老尹为人善良,老是拿着笤帚不停地打扫。齐老不给他工钱,每月给他画张画,有时为了奖励,给他多画一张,老尹就知足了。因此,祖光去齐老家,老尹总喜欢挽着祖光,去他的小门房看看齐老给他的画,他手里真有好画。祖光从老尹手里买了不少画。老尹对金涛说:“吴先生大方,我说多少钱从不少给,有时多给了还不让我找钱。”齐老不只对老尹这样,无论对谁,都一律同等对待。

⑥齐老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他当木工时的朴素习惯。有一次,金涛和我陪齐老吃饭,一位梳着圆头的女佣人为老人端上一些饭菜,一盘豆豉辣椒,一碗腊肉素白菜汤,都是些小盘小碗。金涛兄吃完,小声对我说:“我没有吃饱。”但我吃了两碗饭,喝了一碗汤,急着要看齐老画画。齐老对秘书武大姐和我说:“你们就是不考虑金涛是爱吃的人,我的小女儿凤霞吃什么都行,今天金涛肯定没吃好,下次请您去曲园吃。”

⑦齐老有很多学生,老人画画时大家都围在一边看,老人一声不响门头画。可是在大家不在的时候,他就边画边传授我如何用笔,如何调色,如何心里要有实物,手上才能疏能跑车、密不透风,画出实物的神采来,画得不像不要紧,可以定要神似。他还说:“你毕竟不是在照相,你是根据实物,经过你的画笔,再创造出你所想象的神采,这才叫艺术品的神韵,原封不动画出的桃子是匠气作品,要琢磨怎样画活了,看着已像离开了纸。”

⑧也真是这样,看看齐老画的一篮子桃子: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由此,能够看出齐白石的艺术家风度。我看齐老画画,再仔细研究齐老的画,再回想齐老的教导:“你画画跟唱戏一样,不可死学原搬,要记住花力气,下苦功,再创造,不能不进取啊!”真是受益匪浅。

(选文有改动)

(1)在向齐老学习画画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哪些唱戏方面的启示?

(2)从选文第④⑤⑥段看,齐白石先生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3)请对选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①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

②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

(4)选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主要回忆了齐白石先生对我影响深刻的几件事:他教我搞艺术要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他重情义,深记死去的妻子;他对佣人既严格又宽厚;他生活朴素,一直保持着他当木工时的朴素习惯。表现了作者对齐白石先生的敬仰与赞美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根据文章第一段的内容,即可知,齐白石教导“我”:“搞艺术也是表现自己,就如我画画、你唱戏,道理都是一样: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

(2)本题考查人物品质的提炼。本题相对简单,因为本文回忆了齐白石的几件事,在每个事件的开头,作者都用了一个总起句,交代出白石先生的品质,然后再写事,所以根据第四段的“齐老是很重情义的”,第五段的“齐老对看门的老尹很严格,可是也不亏待他”,第六段的“齐老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他当木工时的朴素习惯”即可提炼出答案。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第①句是齐白石对我画的画的评价,句中连用了三个“好”字,可从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入手分析,表现齐白石先生对“我”的鼓励和内心的喜悦之情。第②个句子主要描写了画中大桃子与竹蓝子之间运笔的不同,可从对比手法的作用来分析,表现我对齐白石先生由衷的敬佩与赞美。

(4)本题考查文章选材特点的分析。本文题为“回忆齐白石先生”,文章写了他教我画画,以及平时为人处事的好几件事,可以看出在选材上能全面表现齐白石先生的品质,而且角度全面,既有职业上的事,也有生活中的事,还有教学方面的事,而且这些事件围绕着文章的中心而详略得当。根据这些理解整理出答案即可。

答案:

(1)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

(2)①齐白石先生重情义

②齐白石先生待人宽厚,宽严相济

③齐白石先生的朴素

(3)①连用三个“好”字,运用反复的修辞,写出小兔画的逼真有神,突出表现出齐白石先生的高兴和对“我”的鼓励;同时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出齐白石先生有艺术家的气魄。

②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强调了齐白石画中桃子的生动逼真;运用侧面描写,从侧面写出齐白石先生画工一流,具有艺术家风度。

(4)

①列举典型事件,突出齐白石先生的形象。

②选材角度丰富。从生活、画画、教学三方面选材,写出齐白石先生作为家人、艺术家和老师的身份职业转换。

③选材真实。作者用第一人称叙事抒情,使故事真实可信。

【点评】句子表达效果的答题方法:

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第三部分(21题50分)

11.(50.00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爽”的意思是:①明朗;清亮。如:神清目爽;秋高气爽。②(性格)率直;痛快。如:豪爽;直爽。③舒服;畅快。如:爽快。④违背:差失。如:爽约;毫厘不爽。

请依据以上对“爽”字的解释,任选角度,以“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

②有真情实感;

③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

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分析】【审题立意】这个题目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避免了宿构,要求考生现场构思立意选材创作。考生看到题目可能会感到新奇,但静心想想还是要求写身边人琐屑事来表情达意。具体可写成功的喜悦,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就失之浅显,要挖掘成功背后付出的汗水与艰辛。也可写与朋友一次爽约,着重写遭误会后的委屈无奈的细腻心理,最后真相大白后的释然和亲密。

【文体选择】记叙文

【思路点拨】本文可以塑造一个豪爽耿直的人物形象,要通过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爽直背后的侠义、正直和善良的本性。还可以将视野投入更广阔的社会,写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带来的民族自豪感,诸如高铁、共享单车、微信支付等在国际上的影响。总之,无论选什么材料都要体现昂扬积极乐观的心态,宣扬正能量。文章如果有人有事有细节,有情有景有画面必会脱颖而出。

【细节描写】写人记事,需要注意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细节描写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微不可查的心理等等。细节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不能为了细节,为了凑字数而安排细节描写。

【解答】【示例】

归去来兮

陶渊明上任彭泽县令,老百姓很快就认识他了。

因为这个县令时不时从衙署中跑出来,跑到大街上,跑出城,还跑到乡野小路上,坐在田埂上大口大口喘气。

县衙伺候笔墨的小吏,一路狂奔,跟在这位县令身后,还上气不接下气地对着周围的人解释:“大人胸闷症犯了,不打紧,不打紧。”

但是陶县令在田埂上坐一会,立即就变得和蔼可亲起来,问问农人收成怎样,交了田税够不够口粮……有时还会抱着三岁小儿玩耍一会,才会心满意足地离开。

每到回去时,他的官服上都沾满尘土,可能还有草茎挂在头发上,但是笑容可掬,还会吟诵几句小诗。

虽然老百姓觉得县令很怪,但判断他是个好官,判案公正,关心百姓疾苦,也不会像前几任县令一出门就带一帮子人,装模做样督促农桑,把田地里的幼苗踩得烂七八糟。

陶渊明“犯病”往往有原因的。最初,新刺史上任,衙门里的人建议陶县令写文祝贺恭维一番,陶县令第一次感到胸闷;后来,豪门望族占了农人的土地要挖湖造园,农人还不敢上告,陶县令知道后胸闷得难受,只好跑到城外透气……

这日,属吏得知浔阳郡督邮将要路过彭泽县,便对陶渊明说:“大人应该穿戴整齐去迎接……”陶渊明静坐片刻,便脸色苍白,汗如雨下,他快步跑出衙署。小吏知道陶县令“胸闷症”犯了,赶紧跟了去。只是这次症状比较严重,陶渊明一直跑到田野上,坐到傍晚时分,还是觉得气闷,喘不过气来。小吏只好搀着脸色苍白的县令回来休息,一夜无话。

第二日大早,小吏过来伺候,发现居所空空,陶渊明不知去向。

小吏找到陶渊明的老家,那是乡野间一处简陋但宽敞的房子。陶渊明倚在竹床上吟诗,神态闲逸,没有半点病态。小吏问:“大人什么时候回去?督邮……”陶渊明摆摆手,指了指窗外,从窗子极目远眺,绿意盎然,农人来往耕作,十分繁忙。小吏不敢吭声,陶渊明深吸一口气,淡淡地说:“去吧,告诉他们,我不回去了。”

小吏如坠云里,问:“大人胸闷症好了吗?”

陶渊明微微一笑:“哪里有什么胸闷症?”

小吏走出来,深吸一口气,有植物清甜的味道、泥土潮湿的气息,果然好闻。

这时,屋内传来声音,原来是陶渊明击节而歌: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归去来兮,敞亮!

归去来兮,舒畅!

归去来兮,爽快!

【点评】读罢此文,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文化积淀。作者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中生发出灵感,巧妙地从“爽“字中生发出“爽快“的主题,表现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作者语言恣肆飞扬,成熟简练,一些好词妙句信手拈来。本文实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考场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