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博士工作6年後再考專科:希望增加一個技能

視頻:博士生畢業考專科:受老婆影響想學醫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畢業工作六年後,朱駿(化名)參加了今年安徽省高職專科的分類考試,報考了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口腔醫學專業。省統考文化課滿分、校考第一名是他最終的成績,被錄取後將在這裡進行三年的全日制學習。以博士學位報考高職專科學校,這在我省還是首例。業內人士表示,這是“唯學歷唯成績”評價標準轉變的體現。

“報考口腔醫學,一方面是對這個感興趣,另一方面是希望增加一個技能,未來的職業前景也多一個選擇。”對於自己的決定,朱駿說是理想與現實的雙結合。他本科就讀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專業,在中國科大攻讀了金融工程碩士和博士,2013年畢業後先後在銀行和一家科技公司上班。

工作六年後“跨界”學醫,很大原因是受了從事口腔醫生職業的岳父和妻子的影響。在見識了妻子將一顆扭曲的牙齒“正畸”後,朱駿深深感受到了醫學的神奇。“學歷對我已經不重要,我現在需要的是技能型學習。”從去年參加高考報名後,他買了書籍,很認真地複習了三個月,最終取得了省統考文化課滿分、校考第一名的成績。

分類招生考試被錄取的學生,需要參加大學的全日制學習,對此,朱駿說他已經做好了專心在校學習三年的準備。新專業與自己在中國科大學習的知識並不衝突,反而會起到“加持”的作用。“現在很多職業都需要跨專業複合型人才,未來我可以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知識與醫學相結合,不存在學醫學就丟棄以前專業的情況。”

中科大博士工作6年后再考专科:希望增加一个技能

“朱駿參加分類高考,是社會對於職業教育認識轉變的表現。”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王勁松說,現在社會對於跨專業、交叉的複合型人才需求越來越大,教育不再只是一個專業一個學校的事情,學歷教育以外技能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從大學自身來說,也在謀求建立跨學科跨領域的人才培養模式,譬如醫科和工科結合打造新醫學等。

據瞭解,今年教育部部署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即“1+X證書”制度試點,深化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和評價模式改革,這將有助於打破目前社會上“唯學歷唯成績”的人才評價標準。

對話

科大所學並非“無用武之地”了

記者:大家都好奇,為什麼博士畢業還要報考大專院校?

朱駿:我的興趣比較廣泛,讀大學時就對歷史和醫學等學科都非常感興趣。去年知道有這個分類考試後,就決定往口腔醫學的方向試一試;另外一方面是,我愛人、岳父也都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也幫助我瞭解了很多。

記者:未來如果從事醫學職業,以前的專業知識丟了會不會覺得可惜?

朱駿:我在中國科大的學習,最主要是培養了世界觀,以及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我現在學習醫學還是可以用的到,而且我想學的口腔醫學與人工智能等都是有交叉的。

記者:假如你被安徽醫專錄取,會不會考慮向本科學校繼續深造?

朱駿:學歷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所以暫時沒有考慮繼續深造,我更偏向職業方向,但未來可能會在這個領域深入研究。

記者:錄取了會要求一直在學校裡,你做好準備了嗎?

朱駿:我報考安徽醫專也是經過充分思考的,本來想如果分類考試沒通過就參加高考繼續考。我對口腔醫學中的解剖學也提前做了心理準備,不會成為障礙。我現在已經開始在看醫學專業課的書了。

觀點

“博士考專科”,是用自我選擇打了世俗觀念的耳光

在人人都渴望“爭上游”的時代,“博士考專科”很容易遭遇蜻蜓點水式的“淺閱讀”,被先入為主地斷定為“人往低處走”,認為這是一種逆向的社會流動。

教育作為一種希望之燈,直接影響著社會流動。在不少人的固化思維裡,“博士考專科”肯定是在現實生活中過得並不如意,窮則思變;然而,先後在銀行和科技公司上班的朱駿,並不是因為“混得不好”“無臉見人”,而是出於興趣和熱愛才選擇“轉身”,跨界進入醫學領域。

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原子,都被嵌入形形色色的社會網絡之中;“博士考專科”的背後,同樣有熟人圈子的影響。妻子和岳父都從事口腔醫學職業,讓朱駿感受到了醫學的神奇,點燃了他心中夢想的火種;不被世俗觀念所裹挾,勇敢地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博士考專科”說到底是重新認識和發現自我,是為了重新在這個世界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

長期以來,知識型勞動者和技能型勞動者處於一種斷裂和脫節的境地,一些高學歷人才缺乏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高分低能;而一些經驗豐富的技能型勞動者缺乏知識儲備和理論基礎,難以更上一層樓。知識與技能的分割,不僅影響了勞動者的價值實現,也影響了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

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高考狀元就應該功成名就,名校博士就應該在高校、研究機構或者大公司裡面過著體面、光鮮的生活。實際上,許多高考狀元的職業成就並沒有公眾期待的那麼高,名校博士的出路也不應該單一化,他們的人生不應該被定型化。“博士考專科”說到底也是一種人生突破,是嘗試另外一種生活方式。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教育只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那種將學歷與工作捆綁在一起的做法,固然承載著老百姓對“讀書有用論”的價值認同,卻有失偏頗。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化、社會心態越來越多元化的今天,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很難說不是一種必然;而對生活方式的選擇,也是人們塑造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的過程。渴望成為複合型技能人才的“博士讀專科”,需要多一些理解與尊重。

新聞鏈接

我國啟動1+X證書試點 培養複合技術技能人才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日前聯合印發《關於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以下簡稱《試點方案》),部署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簡稱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這意味著,傳統的學歷證明之外,你還能用職業技能等級證明自己的職業水平。

“‘1’為學歷證書,‘X’為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負責人介紹,學歷證書全面反映學校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在國家人力資源開發中起著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畢業生、社會成員職業技能水平的憑證,反映職業活動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所需要的綜合能力。

《試點方案》提出,自2019年開始,重點圍繞服務國家需要、市場需求、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從10個左右職業技能領域做起,穩步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以社會化機制招募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開發若干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和證書。試點院校則以高等職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為主,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學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及國家開放大學等積極參與。

根據《試點方案》要求,近期將首批啟動5個職業技能領域試點——建築工程技術、信息與通信技術、物流管理、老年服務與管理、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5個領域參與首批試點的有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院校是1+X證書制度試點的實施主體。”這位負責人指出,試點院校要推進“1”和“X”的有機銜接,進一步發揮好學歷證書作用,夯實學生可持續發展基礎,積極發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在促進院校人才培養、實施職業技能水平評價等方面的優勢,將證書培訓內容有機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對專業課程未涵蓋的內容或需要強化的實訓,組織開展專門培訓。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還將結合實施1+X證書制度試點,探索建設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對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進行認證、積累與轉換,促進書證融通,探索構建國家資歷框架。

光明微教育 · 解讀教育中國

內容:光明日報、安徽網、新安晚報、新京報

統籌:柴如瑾

解讀教育中國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