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鬆、伊能靜大談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傷,殊不知還有不傷的方法!

高曉松、伊能靜大談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傷,殊不知還有不傷的方法!

高曉松在一檔電視節目中直言:"我一輩子沒有問過我父親一個問題。有長達二十年的時間因為對原生家庭的不滿,尤其是我跟我父親之間極為不好的關係,結果確實導致我年輕時候出現很多問題。"

"我跟父親之間極為不好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後來他說是因為父親認為他"出生不吉利"。如果反覆說這樣一句話完全可以讓父子關係降到冰點。不過"討厭別人干預自己,愛較勁"這樣的問題看上去更像一種叛逆,如果不是矯枉過正、鑽牛角尖的話。但是有一點很重要,這種"極為不好的關係"是原生家庭產生各種問題的一個縮影。

高曉松、伊能靜大談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傷,殊不知還有不傷的方法!

伊能靜在《魯豫有約》的節目裡也談到了"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說她很沒有安全感。"我個人的問題,真的就是我原生家庭給我的問題,這不是背鍋的問題。另外,是不是婚姻一定帶給人安全感,還是要看自己。"

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為原生家庭,真的不是背鍋嗎?不管在什麼家庭和婚姻裡,人都是可以選擇去面對和改變自己的,所以"要看自己"就顯得特別重要。或許,"安全感""幸福"等婚姻中的美好詞彙,還是得自己去尋找並書寫出來。

如此多的人都津津樂道原生家庭,並把自己很多失敗事情和性格缺陷都歸罪給原生家庭,這樣一刀切的做法其實有很大的片面性。畢竟,原生家庭本身不是問題,而是原生家庭中的有毒父母的有毒行為才是最大的問題。所以,我們有必要來深入瞭解這些有毒的家庭,瞭解中毒的個人,瞭解他們也在於更好地認識自己。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從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角度,對成年人教育孩子和改變自身性格缺陷都有著極強的指導作用。

對有問題的個人為什麼要認清,以及如何認清有毒家庭,給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該書從"個人問題"出發,發掘出了一個個"個人問題"背後的普遍原因:個體性格的缺陷很多時候都是由於未能認識到或者不願意去認識有毒家庭帶來的影響。

高曉松、伊能靜大談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傷,殊不知還有不傷的方法!

該書的作者蘇珊·福沃德是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暢銷書作家。其代表作有《依戀: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情感勒索》《金錢魔鬼》《如何識破男人的謊言》等

。她是很多電視媒體的訪談常客,曾在美國廣播公司主持談話節目長達6年。她在加州有自己的私人工作室,給受過原生家庭傷害的個人提供個性化服務。該書另外一位作者是克雷格·巴克,他經常和蘇珊·福沃德一起出書,兩人合作得天衣無縫,出版了很多暢銷書。

這本書一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述5種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作者通過自己接觸的大量真實素材和案例,對有毒父母傷害子女的行為進行了深入剖析,尤其是對亂倫行為的家庭,其分析和批判字字見血;第二部分主要給出具體對策:受過或仍在承受傷害的子女該如何去正面這些有毒的言行,並改變自己的錯誤言行,成為一個嶄新的自己。

一、什麼是有毒家庭,以及為什麼要認識有毒家庭?

高曉松、伊能靜大談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傷,殊不知還有不傷的方法!

有毒家庭和健康家庭是相對的。健康家庭會表現出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需要做到5個必須:必須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必須保護孩子免受身體上的傷害,必須滿足孩子對愛、關懷以及更深層次的情感需求,必須保護孩子免受感情上的傷害,必須在道德倫理和價值觀方面給予孩子正確指導。

健康家庭的孩子也有權犯錯,有權在不受身體和感情虐待的前提下受到懲罰。最後,孩子也有權利做個孩子,可在童年時期嬉戲玩鬧,率性而為,不必擔心受到責怪。當然,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也要引導他們分擔一些家務並承擔一部分責任,但前提是不能犧牲他們的童年生活。

列夫·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原生家庭裡的不幸也有很多,如果表現出以下有毒言行,那就是典型的有毒家庭特徵:

第一種有毒父母:完美型

這類父母給子女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無論怎樣傷害子女,子女始終都認為他們的言行是合理的:"他們當時只不過是想幫我。"

書中提及了一個看上去體面,實際上很封閉、很嚴厲、充滿訓斥的宗教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這個家庭的女孩在12歲時因為跟男孩吻別而被父親咒罵為"婊子",每次和男孩子出去父親都咒她"下地獄",沒完沒了的訓斥都讓她麻木了,她15歲時就真的跟男孩發生了關係並且懷孕了。後來,她的工作、她的婚姻都在父親認定的"不可饒恕的罪"中度過,並且自己也認為父親的道德評判是對的,絲毫沒有考慮父親這樣做對她情感上的殘酷。

這是一個典型的有毒家庭,儘管這樣的家庭看上去多麼體面,父母會把有毒的感受、觀念、規則和行為傳遞給孩子。"記住,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這個體系並非你的父母所發明,而是從先輩那裡繼承的一整套逐漸累積而成的感受、規則、交流、觀念。"

第二種有毒父母:不稱職

這類父母表現出一種明目張膽的不管不顧,他們往往離婚了、自顧不暇,或者自娛自樂,把很多不屬於孩子承擔的家務和家庭責任放到孩子身上,讓孩子過早地成人化,失卻了該有的童年生活和樂趣。

書中提到一個案例,萊斯是個孩子時,就常常被本應由父母來承擔的重任壓得喘不過氣來。如今他34歲了,他的存在感還是"為了照顧別人",父母的需求必定有求必應,自己的需求則顯得無關緊要。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萊斯迫於家庭壓力,成長得太早也太快,被剝奪了正常的童年生活。萊斯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合適的角色榜樣供他學習,學習如何去愛別人以及如何接受別人的愛。他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汲取到任何的情感滋養,於是,他索性關閉了自己的情感之門。

高曉松、伊能靜大談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傷,殊不知還有不傷的方法!

第三種有毒父母:操控型

這類父母典型的表現是永遠認為孩子是長不大的,是需要被教育的對象,根本不讓事實上已經成年的孩子有自己的獨立生活。他們的口頭禪往往是:"這都是為你好!""按照我說的做,否則我們斷絕關係!""如果你違揹我的意思,等於在我胸口上插了一刀!"

操控可以直接操控,也可以間接操控。直接操控是通過赤裸裸的威脅,比如通過不給錢和斷絕關係等。間接操控是因為父母對自己的生活強烈不滿,以及對遭到遺棄的恐懼,覺得子女的獨立會讓他們失去了很多,於是便千方百計讓子女覺得自己就還是個孩子。

"操控型父母的子女成年後,對自我的身份認知會有些模糊。他們很難把自己視為脫離父母存在的獨立個體,也不懂得區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他們有著深深的無力感。"

第四種有毒父母:酗酒型

這類父母的外在典型特徵是要麼酗酒,要麼吸毒。這樣的家庭對孩子的關愛自然微乎其微,因為主要精力都放在酗酒和吸毒上了,有的甚至逼迫孩子跟自己一起酗酒。而且這類父母要麼刻意在孩子面前偽裝自己的行為,要麼把孩子當做出氣筒,讓孩子一直生活在沒有關愛甚至是恐懼的生活之中,甚至讓孩子覺得他們酗酒吸毒後發生的暴力言行都是可以容忍的,或者正是因為孩子他們才酗酒吸毒。

書中提到了格倫面對酗酒的父親時的"隱忍",其實就是他被遺忘、被忽略的後果。他父親從來沒和他一起打過球,更沒有一起看過比賽,他父親總是說:"我沒時間,以後再說吧。"這樣的言行漸漸多了以後,格倫就收到了這樣的信息:他的存在真的是無足輕重!他的自我從來沒有得到重視!他的情感從來沒有得到正常表達!

高曉松、伊能靜大談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傷,殊不知還有不傷的方法!

第五種有毒父母:身體虐待型

這類父母屬於"虐童家長",日常表現與常人無異,內心卻是惡魔,把虐待孩子當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孩子不聽話、亂髮脾氣,加上自身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疲憊感、壓力感和焦慮感,打孩子的衝動時時冒出來。如果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衝動,稍有不順眼就動粗和體罰孩子,這就是典型的"虐童家長"。他們要麼從小生活在暴力家庭環境裡,要麼有著強烈的情感需求和嚴重的情感缺陷,把自己未從父母那裡獲取的從自己孩子身上滿足。

一種很奇怪的現象是,遭受身體虐待的子女會有一種深深的自責感,會覺得父母的虐待行為是正常的:"都是我的錯。"不管是主動虐待,還是成為虐待者的幫兇,父母的虐待行為也都有自己的藉口:"我的麻煩太多,打你也情有可原!""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還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在我們周圍時常發生,很多虐童家長會把自己的暴行歸咎於孩子不聽話,而且還有"為孩子好"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

他們認為"體罰是讓孩子恪守道德或行為準則的有效手段,認定孩子是生而邪惡的,只有嚴苛的責打才能拯救孩子,使其不至墮落。"他們往往會說這樣的話:"我自己就是在鞭子下長大的,不時挨點兒打對孩子沒壞處。""他得知道這個家裡誰說了算。""他得明白這是社會規則,這樣以後他不會亂來。"

第六種有毒父母:語言虐待型

這類父母的口頭禪:"你要是沒生出來多好!""你真蠢!""你真沒用!"侮辱性的稱呼、貶損的評價、輕蔑的指責是這類父母給孩子的全部暗示,讓孩子從小就有了如此糟糕的自我暗示。

惡言惡語看上去沒用身體虐待那樣惡毒,可實際上給孩子的負面影響不可估量。惡言惡語有兩種表現:一種是公開的、直接地用惡毒語言貶損孩子,一種通過取笑、挖苦、取侮辱性綽號等間接地羞辱孩子。比如"這真是一件漂亮的夾克衫——特別適合小丑","他們分配大腦的時候你一定沒在家","我們打算把你送回醫院去"。

間接惡毒的父母往往還覺得自己很幽默,如果孩子不認可他們的"玩笑",他們會覺得孩子缺乏幽默感。殊不知,他們這種貶損孩子的行為就是一種語言暴力。積極的幽默還好,可以讓家庭關係更融洽,如果沒完沒了地開這種貶損性玩笑,作為沒有處世經驗的孩子一定會感到屈辱和恐懼。

高曉松、伊能靜大談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傷,殊不知還有不傷的方法!

高曉松、伊能靜大談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傷,殊不知還有不傷的方法!

高曉松、伊能靜大談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傷,殊不知還有不傷的方法!

第七類有毒父母:性虐待型

這類父母跟禽獸沒什麼分別!他們對孩子做的齷齪事情就是亂倫!亂倫摧毀了童年最寶貴的本質——純真。我想這類父母不應該成為本書論述的範疇,因為他們根本配不上"父母"這樣的稱謂,他們活脫脫是惡人、罪人。

作者給出的調查觸目驚心:亂倫是不受背景和經濟水平限制的。亂倫侵害者常常是工作勤奮、受人尊敬、篤信宗教、樣貌無奇的普通男女。亂倫侵害者都有自己的性生活,他們只是想無條件從孩子那裡獲得不具任何威脅性的一己慾望。亂倫侵害者往往放任自我跟子女調情甚至挑逗。在美國,每10個孩子種就有一個在18歲之前曾遭到過自己信任的家庭成員騷擾。

亂倫或許是最殘酷、最難以啟齒的經歷了,即使年幼的受害者也明白這種事情必須保密。不論他們的沉默是出於本意還是受人唆使,他們都感到侵害者的這種行為是禁忌和恥辱。這種行為背叛了孩子與父母之間最基本的信任,也摧殘了孩子的感情。

7種有毒的父母,7種有毒的言傳身教,中毒的孩子會有多少呢?俗語說:"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人父母者,如果養育孩子,那就需要時刻警醒自己的言行,因為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說一笑,都讓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二、為什麼要追溯童年的傷痛,甚至是不堪回首的記憶?

高曉松、伊能靜大談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傷,殊不知還有不傷的方法!

《舊唐書·魏徵傳》裡唐太宗李世民說了一句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追溯是為了讓自己的得失在哪裡,自己的缺陷在哪裡,這樣才能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原生家庭並非洪水猛獸,我們也沒必要把所有問題都歸給原生家庭,責備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種種不適。

世界上哪有條條大路通羅馬呢?世界上哪有天天笙歌宴席等著我們呢?

如果"原生家庭"只是給我們怪罪家庭、開脫自己找到了藉口,這是最可怕的。畢竟生活是向前的,人生是向前的,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是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而不是陷入自怨或者怨家的情緒沼澤裡出不來。

正如武志紅所說:"我們現在談論原生家庭並非是在怪罪家庭,而是在尋找個人成長原因。同時,我們都可以對此做出改變。"

徐靜蕾小時候家庭氛圍很嚴肅,甚至是嚴厲的,以致於後來她擁有自由後說:"家長太強勢,但我心裡絕對是渴望自由的種子,所以我現在生活很自由,而且甚至我矯枉過正地要求自由。"

"矯枉過正地要求自由",這一現象發生在很多批評者身上,因為他們覺得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束縛"。如果認識到順從和反抗的度,也就是不要矯枉過正,屬於自己的自由就會出現了。

高曉松、伊能靜大談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傷,殊不知還有不傷的方法!

而在電影《風雨哈佛路》中,女孩莉絲的原生家庭就讓人觸目驚心:父母吸毒患有艾滋,父親酗酒,母親精神分裂。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莉絲,被同學嘲笑、過著乞討和偷竊的生活,可是她沒有變得跟父母一樣!

母親死後,她開始拼命學習,最終考上了哈佛大學。莉絲說:"我為什麼要覺得自己可憐?這就是我的原生家庭,我的世界。我甚至要感謝它,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往前走。我和其他人來的世界不一樣,我沒有退路,我要更努力,更努力地把自己推到另一個世界中去。"

徐靜蕾和莉絲都通過自己的行動去改變自己!無論她們的行動多麼艱難,她們都成功地把自己推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個自己可以選擇和控制的世界。

高曉松、伊能靜大談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傷,殊不知還有不傷的方法!

互聯網時代,一切都加速了。我們每個人都被快速地裹挾其中,跌跌撞撞地前行著。速度和忙碌成為了我們生活的標誌。面對如此忙碌的時代,個人、家庭該走向何處?忙碌的個人如何面對自己的家庭?忙碌的家庭如何安放其中的忙碌人?忙忙碌碌的狀態似乎已經把很多個人問題或者家庭問題掩蓋了。可是,夜深人靜的時候,很多問題都會浮出水面,衝擊我們的神經:

單身的會想至今單身的原因?是誰的期望導致了目前的情感狀態?

結婚的會想自己為什麼還一直被父母控制著?難道僅僅是因為房產等經濟原因嗎?

仍然想起父親揍我的時候,而自己教育孩子時也會控制不住自己?

母親說話尖酸刻薄,自己平時說話好像也是這樣,這是偶然的嗎?

哪怕活到了三四十歲,到了"而立""不惑"之年,可是仍然異常在乎父母的感受?

……

發生的事情、受過的傷害在時間上已經過去了,可是它們給人的影響並沒有消失。不管我們是表面的"否認"也好,還是藏在心靈深處不去觸碰也罷,曾經的痛苦經歷對現在生命狀態所產生的影響仍然會時不時冒出來。

想到這些問題,我們就會情不自禁地追溯,甚至必須去追溯。追溯是為了把強加於自己身上的各種觀念、道德評價、職業選擇、處世原則等家庭行為模式有更透徹的瞭解。明白自己在這種家庭體系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自己是否需要改變。如果某些坎、糾結、恩怨過不去的話,我想《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可以讓我們多很多解決辦法。至少,我們不應該把這些問題憋在心裡,讓自己時刻處於不快的情緒之中。

三、擁抱內在的小孩,改變自己才是最好的出路!

高曉松、伊能靜大談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傷,殊不知還有不傷的方法!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發展的起點,這個觀點無可厚非。但一個人的成長髮展是由多方面決定的,所以到達終點的路途也可以是多樣化的。尤其是當我們知道問題所在時,我們就完全有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扭轉局面,成為一個真實而嶄新的自己。

"擁抱你內在的小孩"是個人面對有毒家庭行為模式的最關鍵心態。如果把這個很純真的小孩找出來,並且僅僅地擁抱住,接下來就需要拿出百分之百的力量去識破、打碎之前加在自己身上的各種有毒枷鎖了。

"真人秀鼻祖"《人生七年》給人很多啟發,儘管他們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但是他們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展現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導演邁克爾·艾普特用紀錄片的方式原生態再現了來自不同社會背景、不同經濟條件、不同原生家庭的人的人生:

有寒門學子實現了鯉魚跳龍門,考上了牛津大學;也有富人區的、讀《金融時報》、聽甲殼蟲樂隊長大的小孩,最後水到渠成地進了名校、找了好工作、周遊了世界;也有來自雙教師家庭的孩子,長大後卻憤世嫉俗:"如果你身處這樣的社會,那麼你註定毀滅。"出生小市民家庭的孩子想著長大後開出租車,後來經營了出租車生意,可以一個月只工作三個星期;即使考上了大學的孩子,也在第一學期輟學,開始了流浪漢的生活……

高曉松、伊能靜大談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傷,殊不知還有不傷的方法!

高曉松、伊能靜大談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傷,殊不知還有不傷的方法!

高曉松、伊能靜大談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傷,殊不知還有不傷的方法!

紀錄片每隔七年會從14位參與拍攝者的生活中取材,真實而冷靜地抽取和濃縮了每個人的人生片段:人與人之間到底有沒有差距呢?原生家庭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呢?看完這部偉大的紀錄片會有更多的思考:出生家庭、後天教育、婚姻工作等都接踵而至,一次次影響了每個人的選擇。幸福或者不幸福,全在於一個人如何去選擇和經營。

如果出生寒門,從小害羞內斂,不善言辭,那就自己刻意練習,刻意學習,"不讀書,無以言",通過努力讀書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改變自己的命運;

如果原生家庭父母是離異的,那自己就努力去經營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而不是因為父母離異而自己就要離異,並且把這個作為冠冕堂皇的離婚理由;

如果覺得自己處於社會階層的某一層,要奉勸自己一句,不要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或者自暴自棄,而是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時刻提醒自己:什麼時候都不要放棄自我學習和提升的機會,什麼時候都不要放棄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因為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天助者自助。

人生到底有多少個7年呢?從原生家庭開始,哪怕起點有差距,格局和視野不一樣,但是每個人都從那個時候開始了自己的夢想:開出租車、上名校、周遊世界、幫助別人……每一個夢想都不簡單,它們都在每個人身上慢慢實現。真的是太奇妙了!

高曉松、伊能靜大談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傷,殊不知還有不傷的方法!

自己選擇改變自己才是最好的行動。這是《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給人最大的啟發。改變自己了,我們才能更好地去工作、去戀愛;改變自己了,我們才能更好地去經營婚姻、養育小孩;改變自己了,我們才能更好地去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為人處世。

無論這種改變是從什麼地方開始:希望從父母那裡獲得愛卻變成了泡影,崇拜父母的內心需求被揉碎,容忍父母的一成不變而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對那些有毒言行生氣吧、憤怒吧、放手吧,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看見自己,相信自己,無畏地前行。

高曉松、伊能靜大談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傷,殊不知還有不傷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