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縣:強化教育脫貧“五過關” 打通精準脫貧攻堅“關鍵一公里”

高縣位於宜賓市中南部,地處四川盆地南緣、川滇兩省交界,是秦五尺道和南絲綢之路重要節點,於2011年12月被確定為四川省烏蒙山連片特困地區扶貧工作重點縣。高縣全縣有各類學校287所,教職工3740人,在校學生75666人。

高县:强化教育脱贫“五过关” 打通精准脱贫攻坚“关键一公里”

高縣奮力推動教育脫貧與教學事業協調發展。

近年來,高縣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堅定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聚焦打造“川南教育強縣”目標,強化教育脫貧“五過關”,打通精準脫貧攻堅“關鍵一公里”,奮力推動教育脫貧與教學事業協調發展。今年2月,高縣已順利通過貧困縣退出省級專項評估檢查。

高县:强化教育脱贫“五过关” 打通精准脱贫攻坚“关键一公里”

高縣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宜賓新聞網 勾麗蓉 攝)

突出提升政治站位,過好教育脫貧“責任關”。近年來,高縣全面深化教育脫貧工作統領,深入實施“心連”黨建行動,始終堅持以“黨心示範引領、民心緊隨相融、黨心連民心、心心相連”為核心要義的工作統領;全域黨建引領教育發展,建立縣級領導聯繫學校、縣教體局班子成員聯繫示範校點制度,全縣19個鄉鎮69個學校黨組織隸屬關係統一歸口縣教體局黨委管理,全覆蓋實現學校黨組織書記、校(園)長“一肩挑”;全面壓實教育脫貧責任,紮實推進教育脫貧等24個扶貧專項,深化教育脫貧幫扶 “包鄉(鎮)、包村、包戶、包入學”的“四包到位、一包到底”責任考核機制,建立鄉鎮交叉檢查互幫互促機制和流動紅、黃旗考核評比機制,通過紅旗引領、黃旗問責,層層壓實工作責任。

高县:强化教育脱贫“五过关” 打通精准脱贫攻坚“关键一公里”

高縣各中小學利用社團培養學生們的興趣愛好。(宜賓新聞網 勾麗蓉 攝)

突出教育扶貧優先,過好辦學條件“改善關”。保障教育用地優先,近五年來,高縣全縣新增教育用地490畝,新(改、擴)建校舍14.8萬平方米、新建運動場館11.5萬平方米,全縣15所鄉鎮中學、19所鄉鎮中心小學校全部達到脫貧標準;全面落實教育脫貧項目投入和教育扶貧兜底政策、充實教育隊伍和加大教育資金整合投入,近五年來,高縣先後引進農村教師932人,招聘學校安保人員182人、學校食堂營養餐工作人員416人,高縣財政專項落實1900萬元用於購買學校安保服務,每年安排1600餘萬元用於農村教師生活補助和學校食堂營養餐工作人員補助。

高县:强化教育脱贫“五过关” 打通精准脱贫攻坚“关键一公里”

在高縣慶嶺鄉中心校的親情驛站,留守學生正和家人視頻聊天。(宜賓新聞網 勾麗蓉 攝)

突出統籌融合發展,過好城鄉一體“均衡關”。高縣創建“星級美麗學校”激發活力,搭建以生美、師美、課美、境美為標準的“星級美麗學校”創建行動平臺,已創建二星級美麗學校1所、一星級10所,力爭到2024年實現80%以上學校創建為“星級美麗學校”;提升學區共建能力,建立學區教育聯盟,按學前教育、小學、中學分設五大學區,通過“龍頭校+薄弱校”共建模式,實現學校管理、教育教學、資源建設、校園文化、星級美麗學校創建等融合發展;實施名校、名校長、名師“三名工程”,通過評選表彰“骨幹教師”“最美教師”等方式,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促進全縣教育事業發展;大力實施教育信息化建設,助推教學同研、課堂同步、資源共享等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目前,高縣已實現全縣萬兆骨幹、千兆到校、百兆到桌的網絡校校通,建成班班通1657個、學區龍頭學校精品錄播教室19個,學生在線註冊率達90%以上。

高县:强化教育脱贫“五过关” 打通精准脱贫攻坚“关键一公里”

高縣沙河鎮幼兒園讓學生在學校裡製作豆腐。(宜賓新聞網 勾麗蓉 攝)

突出兜底保學扶志,過好教育脫貧“質量關”。兜底資助全部兌現,整合助學資金、社會資金4950餘萬元,對符合各類教育扶貧條件的貧困學生進行公示,目前高縣已兜底資助學生3萬餘人次;讓適齡兒童全部入學,近年來,高縣通過平臺比對和走訪調查,及時掌握貧困適齡兒童入學情況並建立動態臺賬;健全控輟保學縣級領導包鄉(鎮)、部門和鄉鎮負責人包村、中層幹部和教師包戶責任制,通過送政策、送法律、送溫暖、送教學“四到家”活動,確保全縣義教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達100%;積極探索幫扶方式,堅持“教育扶貧、智力扶貧、產業扶貧”有機聯動,並大力實施心理扶貧“雙益”工程,培養種子教師230人次、服務學生4800餘人次,激勵貧困學生追夢圓夢,促進貧困戶脫貧奔康。

高县:强化教育脱贫“五过关” 打通精准脱贫攻坚“关键一公里”

高縣碩勳中學校裡,學生們正在社團進行繪畫製作。(宜賓新聞網 勾麗蓉 攝)

突出鞏固脫貧成效,過好人民群眾“滿意關”。辦好職教促就業。近年來,高縣深化與成都理工大學、成都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校的校地合作,擴大與海爾集團、東莞步步高等30餘家企業的縣企合作,實行“訂單式”培養,發揮職業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作用。近三年來,高縣累計向企業輸送3100人,就業率達100%

持續優化農村校園點佈局,建強群眾身邊的學校特別是村小和村辦幼兒園,為全縣適齡兒童提供基礎教育保障,夯實脫貧根基;辦優夜校助發展,將全縣教育系統人才資源充實到農民夜校師資庫,為高縣縣域經濟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記者 勾麗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